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1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1)
1. 翻胃
其癰在脘外者,則癰外而痛浮,癰上皮熱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微按其癰,觀氣所行,先淺刺其傍,稍內益深,還而刺之,毋過三行,察其沉浮,以為深淺。已刺必熨,令熱入中,日使熱內,邪氣益衰,(詳此剌癰非所刺也。但剌後熨之,使熱氣入於積所,則邪免衰去,衛氣復盛也。
)大癰乃潰。伍以參禁,以除其內,恬憺無為,乃能行氣,後以鹹苦,化谷乃下矣。
灸刺,膈食有四:
其一取胃。經云:蟲為下膈,按其癰刺之者,是其一法也。
其二取太陰。經云: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。太陰為開,開折則倉廩無所輸,膈洞。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。故開折者,氣不足而生病者是也。蓋膈洞者,經謂之食不化,下嗌還出也。
其三取胃。經云:胃病若膈咽不通,飲食不下,取之三里是也。又云: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在上脘,則刺抑而下之;在下脘,則散而去之是也。
其四取手少陰。經云: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。去脘一寸半,其病實則支膈,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者是也。
〔《撮》〕翻胃:勞宮(一分)。中脘(灸,瀉之)。心腧(一分,沿皮向外一寸半,補之。)
〔《玉》〕翻胃吐食:中魁(中指第三節,灸瀉之。)中脘(寸半)。腕骨(一分瀉之,灸)。
〔東〕吐食不化:上脘,中脘,下脘。
〔《甲》〕食飲不化,入腹還出,下脘主之。又法:三里,陰陵泉,不應,取下穴:中脘,天樞,又法:中脘,脾腧,中魁,三里,又法:腋聚毛下宛宛中(五十壯。)石關(五十壯。)
〔《東》〕今日食,明日吐。心腧(沿皮,寸半)。膈腧(沿皮,寸半)。胸堂(七壯。即膻中)。巨闕,胃脘(寸半。各灸五十壯。)又翻胃:商丘,通谷,巨闕,然谷,隱白,陽陵泉,內庭,膈關
〔《甲》〕背痛惡寒,脊強俯仰難,食不下,嘔吐多痰,鬲關主之。
〔丹〕切不可用香燥之藥,服之必死,宜薄滋味。
〔《脈》〕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。跗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完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脈緊而澀,其病難治。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脾脈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涎沫。(全文見虛實法。)
〔《素》〕胃脈耎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(脈要精微論,至真要論云:食痹而吐。)
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嗌還出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翻胃的病症
如果腫瘍長在胃脘之外,就會感到腫瘍外面的皮膚疼痛,而且皮膚發熱。黃帝問:這種情況要怎麼針刺?岐伯回答:輕輕按壓腫瘍,觀察氣的走向,先在腫瘍旁邊淺刺,然後慢慢深入,再回頭刺,不要超過三行。觀察針刺的深淺反應,來決定刺的深淺。針刺後一定要用熱敷,讓熱氣進入體內,每天讓熱氣內透,邪氣就會逐漸衰退。(這裡所說的針刺並非直接刺腫瘍,而是針刺後熱敷,使熱氣進入腫瘍的部位,邪氣就能衰退,衛氣就能恢復旺盛。)腫瘍就會潰破。再配合藥物,消除體內的病邪,保持心境平和,無所作為,這樣才能使氣機運行順暢,之後再用鹹味和苦味的藥物,就能使食物消化下行了。
治療翻胃的針灸方法,主要有四種:
第一種方法是取胃經的穴位。書中說:蟲病在下膈,按壓腫瘍後針刺,這是其中一種方法。
第二種方法是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。書中說:太陰經脈根源於足大趾的隱白穴,結於胃部的太倉穴。太陰經脈主開,如果太陰經脈氣機不暢,就會導致胃部無法正常運化,形成膈洞。治療膈洞的,要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觀察氣的盈虧。如果經脈閉塞不通,就是氣不足而產生的疾病。所謂的膈洞,就是書中所說的食物不消化,從咽喉逆流而出。
第三種方法是取胃經的穴位。書中說:胃病如果導致膈咽不通,飲食難以下嚥,可以取足三里穴。又說:飲食難以下嚥,膈塞不通,是因為邪氣在胃脘。如果邪氣在上脘,就針刺使其下降;如果邪氣在下脘,就針刺使之散去。
第四種方法是取手少陰心經的穴位。書中說:手少陰心經的分支,叫做通里穴。距離胃脘一寸半的地方,如果出現病症,會導致胸膈受阻。可以取掌後一寸的通里穴,此穴的經脈會走向太陽經。
《撮要》記載的翻胃治療方法:
取勞宮穴(針刺一分深)。中脘穴(灸,瀉法)。心俞穴(針刺一分深,沿皮向外刺一寸半,補法)。
《玉龍歌》記載的翻胃吐食治療方法:
取中魁穴(中指第三節,灸瀉法)。中脘穴(灸,一寸半)。腕骨穴(針刺一分深,瀉法,可灸)。
《東垣》記載的吐食不消化治療方法:
取上脘、中脘、下脘穴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的飲食不消化,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治療方法:
取下脘穴。另一個方法:取足三里穴,陰陵泉穴,如果沒效果,可以取下脘穴、天樞穴。另一個方法:取中脘穴、脾俞穴、中魁穴、足三里穴。另一個方法:取腋下毛髮集聚的地方(灸五十壯),石關穴(灸五十壯)。
《東垣》記載的今天吃,明天吐的治療方法:
取心俞穴(沿皮刺一寸半)。膈俞穴(沿皮刺一寸半)。胸堂穴(灸七壯,即膻中穴)。巨闕穴、胃脘穴(各灸五十壯)。還有翻胃的治療方法:取商丘穴、通谷穴、巨闕穴、然谷穴、隱白穴、陽陵泉穴、內庭穴、膈關穴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的背痛怕冷,脊椎僵硬,難以俯仰,吃不下飯,嘔吐痰多的治療方法:
取膈關穴。
《丹溪心法》告誡:
絕對不能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,服用會致命,應該吃清淡滋潤的食物。
《脈經》記載的翻胃脈象:
寸口脈微弱而數,微弱是氣不足的表現,氣不足則營養虛弱,營養虛弱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發冷。跗陽脈浮而澀,浮是虛弱的表現,澀是脾臟受損的表現,脾臟受損則不能磨化食物。早上吃晚上吐,晚上吃早上吐,食物完整沒有消化就吐出來,叫做胃反。如果脈象緊而澀,這種病就難以治療。如果脈象弦而虛,是胃氣不足的表現,早上吃晚上吐,就會轉變成胃反。寒氣在上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脈象更加弦,所以叫做虛。
脾脈微弱而急,是膈中積滯的表現,吃進去的食物會逆流而出,並伴有涎沫。(詳細情況參見虛實治療法。)
《素問》記載的脈象與翻胃關係:
胃脈軟而散,會得食痹病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、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食痹會導致嘔吐。)
腎脈微弱而緩,是食不化,食物會從咽喉逆流而出的表現。(詳細情況參見治療虛實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