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0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0)
1. 翻胃
有一婦人,年四十餘,久患翻胃,面目黃黑,歷三十餘年,醫不能效,脾腧諸穴燒灸交遍,其病愈甚。服此藥七日,頓然全愈。服至一月,遂去其根。自是服之不三五服,些小脾疾,立便瘥平。保全胃氣,能生肌肉、進飲食、順榮衛。常服大有補益,累試累驗,幸毋忽焉。
人參(一兩),茯苓(白者,二兩),附子(七錢以上重者,炮去皮臍),粉草(一兩),黃耆(一兩,鹽炙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大錢,鹽湯煎服。忌生冷油麵黏膩等毒物,無不效者,甚妙。
〔羅〕,桂香散,治膈氣反胃,諸藥難瘥,朝食暮吐,甚者食已輒出,其效神速。
水銀,黑錫(各三錢),硫黃(五錢),
上三味,銚內用柳木槌熬研,微火上細研為灰。取出後,用丁香末二錢、桂末二錢、生薑末三錢,都一處研令勻。每服三錢,黃米粥飲調下一服效,甚者再服。
上丁香、附子例,治翻胃灼見臟腑有寒者服之。丹溪云:治反胃忌甚燥之劑,犯之必死。設用必與潤血藥相兼服。又前瀉積條亦香燥劑,用者謹之。
〔《本》〕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翻胃吐食方。用五靈脂一味,不拘多少為細末,用黃犬膽汁為丸,如龍眼大。每服一丸,好酒半盞溫服。不止再服,不過三服即效。(《衍義》云:五靈脂行經血有效。《本草》云:味甘溫,療心腹冷氣,通氣脈,女子月閉。)
食不能下者,胃脘膈也。(全文見水腫。)一陽發病,少氣,善咳善泄,其傳為膈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王注云:三焦內結中熱,故膈塞不便。)
〔《素》〕三陽結謂之膈。(王注云:小腸結則血脈燥,膀胱熱則津液竭,故膈塞不便。)
運氣,膈食皆屬濕。經云: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膈是也。
〔世〕治翻胃痛而吐,諸氣不入者。黃牛鼻繩各姓者七個,長七寸,燒存性,為末,作三服,用好酒調下,飯湯調亦得。
鯽魚散
大鯽魚一個,去腸留膽,納綠礬末填滿縫口,以炭火炙黃為末。每服一錢,陳米飲調下,日三服。
〔《山》〕翻胃。細炒棠梨葉,去刺為末,酒下。又方,松木節為末,酒下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氣為上膈者,食飲入而還出,余已知之矣。蟲為下膈,下膈者,食晬時乃出,(晬時,周時也。)余未得其意,願卒聞之?岐伯曰:喜怒不適,食飲不節,寒溫不時,則寒汁流於腸中。流於腸中則蟲寒,蟲寒則積聚,守於下管,則腸胃充郭,衛氣不營,邪氣居之。
(腸胃充郭則衛氣不營,故邪氣得以居之也。)人食則蟲上食,蟲上食則下管虛,下管虛則邪氣勝之,積聚以留,(邪氣原因衛虛而居下脘,今蟲上而下管虛,則邪氣乘虛勝之,而積聚以留也。)留則癰成,癰成則下管約。(下管約,故食入則痛,至晬時乃復出也。)其癰在管內者,即內而痛深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婦人,四十多歲,長期患有翻胃病,臉色蠟黃黯黑,病程長達三十多年,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效。她在脾腧等穴位用艾灸燒灼,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。後來服用這個藥方七天,病就完全好了。持續服用一個月後,病根也徹底去除。之後只要感到一點脾胃不適,服用三、五帖藥就能馬上痊癒。這個藥方能保養胃氣,促進肌肉生長,增進食慾,調和營衛之氣。長期服用非常有益,屢次試驗都有效,請不要輕忽。
藥方組成:人參(一兩)、茯苓(白色的,二兩)、附子(七錢以上,選用較重的,炮製後去除皮臍)、甘草(一兩)、黃耆(一兩,用鹽炙過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大錢,用鹽水煎煮後服用。忌吃生冷、油膩、黏稠等難以消化的食物。這個藥方非常有效。
另一個藥方,名為「桂香散」,可以治療因胸膈氣滯引起的翻胃,這種病症用其他藥難以治癒,患者通常是早上吃下去,晚上就吐出來,嚴重的話,吃下就吐。這個藥方見效很快。
藥方組成:水銀、黑錫(各三錢)、硫黃(五錢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放入銚(一種煎藥器具)中,用柳木槌搗研,再用小火慢慢研磨成灰狀。取出後,加入丁香末二錢、桂末二錢、生薑末三錢,全部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黃米粥送服,一帖就見效,嚴重者可再服一帖。
上面提到的丁香、附子的用法,適合治療因體內臟腑有寒氣引起的翻胃。朱丹溪曾說,治療反胃忌用過於燥熱的藥,誤用必死。若要使用,必須與滋潤血液的藥物一起服用。此外,前面提到的瀉積藥方也屬於辛溫燥熱,使用時必須謹慎。
還有一個藥方,出自《本草》,可以治療男女老幼的長期或近期發生的翻胃吐食。只用五靈脂這一味藥,不論多少,研磨成細末,用黃狗的膽汁做成丸子,如龍眼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半杯溫熱的好酒送服。如果沒效,可以再服,通常不超過三丸就會見效。《衍義》記載,五靈脂能活血化瘀。《本草》記載,五靈脂味甘溫,能治療心腹冷痛,疏通氣脈,對女性月經閉止也有療效。
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胃脘被胸膈阻礙。(詳細內容見水腫篇。)如果人體陽氣開始發病,會出現氣短、咳嗽、腹瀉等症狀,病邪會傳到胸膈。(詳細內容見診病傳變篇。王注說:三焦內裡有熱,導致胸膈阻塞不暢。)
《素問》認為,三陽經脈結聚也會導致胸膈阻塞。(王注說:小腸經結聚會導致血脈乾燥,膀胱有熱會導致津液枯竭,所以造成胸膈阻塞不暢。)
從運氣學說來看,胸膈的問題大多與濕氣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太陰經所主之處,容易產生積飲、痞塊、胸膈阻塞等症狀。
還有一個民間藥方,可以治療翻胃疼痛嘔吐,各種氣機不暢,用各姓氏的黃牛鼻繩七條,每條長七寸,燒成灰燼,研磨成末,分三次用好酒送服,用米湯送服也可以。
還有一個藥方叫做「鯽魚散」。
用一條大鯽魚,去除內臟,保留魚膽,將綠礬末填滿腹腔縫隙,用炭火烤黃後研磨成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陳米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
《山居四要》記載,可以治療翻胃。將棠梨葉稍微炒過,去除刺後研磨成末,用酒送服。另外一個藥方是用松木節研磨成末,用酒送服。
《靈樞經》記載,黃帝問:氣機阻滯於胸膈之上,導致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,我已經知道了。如果是蟲子導致阻滯於胸膈之下,食物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吐出來(過了一天)。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想聽你詳細說明。岐伯回答說:如果情緒不穩定,飲食沒有節制,忽冷忽熱,那麼寒氣就會流到腸道中。寒氣進入腸道,導致蟲子也感到寒冷,蟲子寒冷就會積聚,守在下部的管道中,腸胃就會脹滿,衛氣不能正常運行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
(腸胃脹滿,衛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邪氣才能乘機而入。)當人吃東西時,蟲子就會往上爬吃東西,導致下部的管道空虛,下部管道空虛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積聚在那裡。(邪氣原本因為衛氣虛弱而侵入下脘,現在因為蟲子上行而下部管道空虛,所以邪氣就趁機而入,積聚於此。)積聚就會形成癰腫,形成癰腫就會導致下部管道攣縮。(下部管道攣縮,所以吃東西會痛,直到一天後才會吐出來。)如果癰腫長在管道裡面,那麼就會感到內部的深層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