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9)

1. 翻胃

芫花(醋炒,秤,一兩),牛膝,狼牙根,桔梗(炒黃),藜蘆(炒),檳榔(各半兩),巴豆(十粒,炒黑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赤豆大。每服二三丸,加至五七丸,食前生薑湯下。此方常服,化痰、消堅、殺蟲。予患飲癖三十年,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,遲即吐,有時飲半杯酒即止,蓋合此症也。因讀《巢氏病源》論酒瘕云:飲酒多而食谷少,積久漸瘦,其病常欲思酒,不得酒則吐,多睡,不復能食,是胃中有蟲使然,名為酒瘕,此藥治之。要之須禁酒,即易治,不禁無益也。

〔海〕有楊時者,因患風氣衝心,飲食吐逆,遍身枯瘦,日服萬病紫菀丸五丸。至二十日,瀉出肉塊蝦蟆五六枚,白膿二升,愈。又趙侍郎先食後吐,目無所見,耳無所聞,服萬病紫菀丸五丸。至十日,瀉出青蛇五七條,下惡膿三升,方愈。(紫菀丸即前治反胃厚朴丸加羌活、獨活、防風是也,乃磨積之劑。)

〔世〕治翻胃。用蛔蟲火煨為末,肉汁調下。

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(全文見診。)

〔世〕治翻胃。大田螺不拘多少,用新水養之,待吐出泥,澄去上清水,後用米篩張地上,卻將皮紙鋪在灰上,傾此泥於紙上,候乾稠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藿香湯下,立愈。仍將田螺放水中,如食之,其病不安。治反胃多年,壁土和香附子末,米飲湯頻頻服之。

〔《本》〕治反胃吐食。

白礬(二兩),黃丹(一兩),

上為末,入瓦罐內煅,令和取出,以淨紙盛放地上,盆蓋一宿,再為末,蒸餅丸,如桐子。每服五丸至七丸,空心溫酒下,更量老少虛實與之。

〔羅〕,紅豆丸,治諸嘔逆、膈氣、反胃。

丁香,胡椒,砂仁,紅豆(各二十一個)

上為細末,薑汁糊為丸,如皂角子大。每服一丸,以大棗一枚去核,填藥麵裹燒熟,去面細嚼,白湯下。食前進三服,神效。

丁香附子散,治膈氣吐食。

丁香(半兩),檳榔(一大個),黑附(一個,半兩重,炮去皮臍),硫黃(去石),胡椒(各二錢)

上先將前四味為末,次入硫黃再研勻。每服二錢,用飛硫黃一個,去毛、翅、足、腸肚,填藥在內,用濕紙五七重裹定,置慢火內燒熟,取出嚼吃,後用溫酒送下。一日三服,不拘時候。如不吃葷,酒溫粟粥飲調下。(飛硫黃或云蝙蝠,《本草》無考。)

〔世〕六丁丸治翻胃如神。即香靈丸。(方見嘔吐。)

〔《本》〕,附子散,治反胃。

用附子一枚極大者,坐於磚上四面著火,漸漸逼熟,焠入生薑自然汁中,再用火逼,再焠,約盡生薑汁半碗,焙乾,入丁香二錢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粟米少許,同煎七分,不過三服瘥。《斗門方》用粟米飲調下一錢服之。又方,治男婦小兒唇青面黃,肚裡冷疼,引牽小腹,以至翻胃換食,嘔吐,口苦舌乾,少寤多寐,腳手牽掣,不拘年日遠近,一切脾冷病,悉能除愈。

白話文:

翻胃

將芫花(用醋炒過,一兩)、牛膝、狼牙根、桔梗(炒黃)、藜蘆(炒)、檳榔(各半兩)、巴豆(十粒,炒黑)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成糊狀,做成如赤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丸,可逐漸增加至五七丸,飯前用生薑湯送服。此方經常服用,可以化痰、消除腫塊、殺蟲。

我(指原文作者)患有飲癖三十年,晚年時常有痰飲湧上,稍晚就會吐出來,有時喝半杯酒就能止住,這應該是符合這種病症。因為讀到《巢氏病源》中關於酒瘕的論述,說道:飲酒過多而吃飯過少,時間久了會逐漸消瘦,這種病症經常會想喝酒,如果沒有酒喝就會嘔吐,而且嗜睡,無法進食,這是因為胃裡有蟲所導致的,稱為酒瘕。此藥可以治療。總之,必須戒酒,才能容易治好,不戒酒則沒有效果。

一位名叫楊時的人,因為患有風氣衝心,飲食後會嘔吐,全身枯瘦,每天服用五丸萬病紫菀丸。到第二十天,瀉出肉塊和蟾蜍五六個,以及白色膿液二升,病就好了。另外,趙侍郎先前是吃完飯後就吐,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,也是服用五丸萬病紫菀丸。到第十天,瀉出青蛇五七條,以及惡臭的膿液三升,病才好。(萬病紫菀丸其實就是之前治療反胃的厚朴丸,再加入羌活、獨活、防風,是屬於消磨積滯的藥劑。)

民間的治療翻胃方法是,將蛔蟲用火煨烤成末,用肉汁調和後服用。

各種氣逆衝上的情況,都屬於火熱的症狀。(詳細內容參見《診》這本書)

民間還有治療翻胃的方法:取大量田螺,用新鮮水飼養,等待它吐出泥沙後,澄清取上層清水,然後用米篩鋪在地上,再在灰上鋪一層紙,把這些泥倒在紙上,等泥乾燥變稠後,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藿香湯送服,立刻見效。之後,再把田螺放回水中,如果吃掉田螺,病就會再次發作。治療反胃多年的病症,可以用牆壁上的泥土與香附子末混合,用米湯頻繁服用。

《本草》記載,治療反胃嘔吐的方法:將白礬(二兩)、黃丹(一兩),研磨成末,放入瓦罐中煅燒,冷卻後取出,用乾淨的紙盛放在地上,用盆蓋住一晚,再研磨成末,用蒸餅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,並根據年齡大小和體質虛實來調整用量。

羅氏的紅豆丸,可以治療各種嘔吐、胸膈脹氣、反胃:取丁香、胡椒、砂仁、紅豆(各二十一個),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調成糊狀,做成如皂角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一枚去核的大棗,將藥麵填入棗中,包好燒熟,去掉外面的麵,細嚼後用白開水送服。飯前服用三丸,效果顯著。

丁香附子散,可以治療胸膈脹氣、嘔吐:取丁香(半兩)、檳榔(一個大的)、黑附子(一個,約半兩重,炮製後去皮臍)、硫黃(去掉石頭雜質)、胡椒(各二錢)。先把前四味藥材研磨成末,再加入硫黃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二錢,取一個去毛、翅膀、腳、腸肚的飛硫黃,將藥填入其中,用濕紙包五七層,放在慢火上烤熟,取出嚼食,再用溫酒送服。一天服用三次,不拘時間。如果不吃葷,可以用溫熱的米粥送服。(飛硫黃也可能是蝙蝠,《本草》中沒有考證。)

民間的六丁丸,治療翻胃有如神效,其實就是香靈丸。(方子見《嘔吐》章節)

《本草》記載,附子散,可以治療反胃:取一個極大的附子,放在磚上,四周用火烤,逐漸烤熟,然後淬入生薑自然汁中,再用火烤,再淬,大約用盡半碗生薑汁,焙乾,加入丁香二錢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碗,加少量小米,一同煎煮至剩七分,服用不超過三服病就好了。《斗門方》記載用小米湯調服一錢。還有一個方子,治療男子婦女以及小孩,出現嘴唇青紫、面色發黃、肚子冷痛、牽引至小腹,甚至反胃嘔吐、口苦舌燥、少睡多醒、手腳抽搐等症狀,不論病程長短,一切脾胃虛寒引起的疾病,都能夠有效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