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5)

1. 膈氣

仍前厚味不節,將理不謹,舊疾被劫暫舒,濁液易於攢聚,或半月,或一月,前病復作。如此延蔓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、為飲、為吞酸之由也。良工未遇,謬藥已行,痰挾汙血,遂成窠囊,於是為痞、為痛、為嘔、為噎膈、反胃之次第諸症隆起。飲食湯液,泥滯不行,滲道蹇澀,大便或秘或溏,下失傳化,中焦愈停。

醫者不察,猶執為冷,翻思前藥隨手得快,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。顒俟久服,脾可以溫,胃可以壯,以冀一旦豁然之效。不思胃為水穀之海,多血多氣,氣清和則能受。脾為消化之宮,氣清和則能運。今得香熱之藥,偏助氣血沸騰。其始也,胃液凝聚,無所容受;其久也,脾氣耗散,傳化漸遲。

其有胃熱易飢,急於得食,脾傷不磨,鬱積成痛,醫者猶曰虛而積寒,非尋常草木可療,妄以烏、附助佐丹劑,專意服餌。積而久也,血液俱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間或可入,入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

大便秘,小若羊屎,然名雖不同,病出一體。《要略》論飲有六:曰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、伏飲。分別五臟諸證,治法至矣盡矣。第恨醫者不善處治,病者不守禁忌,遂使藥助病邪,展轉深痼,去生漸遠,深可哀憫。或曰:《千金》諸方,治膈噎反胃,未嘗廢薑、桂等劑,何吾子之多言也?予曰:氣之鬱滯,久留清道,非借香熱不足以行。

然悉有大黃、石膏、竹茹、芒硝、澤瀉、前胡、朴硝、茯苓、黃芩、蘆根、栝蔞等藥為之佐使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。病邪易伏,故易於安。或曰:胃脘乾槁者,古方果可治乎?將他有要捷之法,或可補前人之未發者乎?予曰:古方用人參以補肺,御米以解毒,竹瀝以清痰,乾薑以養血,粟米以實胃,蜜水以潤燥,姜以去穢,正是此意。張雞峰亦曰:噎當是神思間病,惟內觀自養,可以治之。

此言深中病情,治法亦為近理。夫噎病主於血乾,夫血者陰氣也,陰主靜,內外兩靜,則臟腑之火不起,而金水二氣有養,陰血自生,腸胃津液傳化合宜,何噎之有。

白話文:

以前因為貪吃油膩厚重的食物,又不注意調理,導致舊病復發,雖然曾經暫時覺得好轉,但體內濁液很快又會累積。可能半個月或一個月後,舊病又再次發作。這樣反覆下去,就會從氣鬱結成積滯,積滯又變成痰。這就是痰、飲、吞酸的由來。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,反而亂吃藥,痰會夾雜汙血,形成像巢穴一樣的病灶。於是就會出現痞塊、疼痛、嘔吐、噎膈、反胃等一系列症狀。吃進去的食物湯水,都停滯不前,消化管道阻塞不通,大便可能便秘或腹瀉,導致腸胃的傳導功能失常,中焦更加壅塞。

醫生不仔細診斷,還以為是寒症,想說以前吃的熱性藥很快見效,結果到現在,醫生和病人都覺得藥不夠燥熱。於是就希望長期服用,以為脾可以變溫,胃可以變壯,期待能突然痊癒。但沒想到,胃是水穀之海,充滿氣血,氣血清和才能正常運作。脾是消化之宮,氣清和才能正常運化。現在吃了辛香溫熱的藥,反而助長氣血過度沸騰。剛開始,胃液會凝結,無法容納食物;時間久了,脾氣會耗散,傳導功能會越來越慢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胃熱的人容易感到飢餓,急著想吃東西,結果脾臟受損無法好好消化,食物鬱積在體內形成疼痛。醫生還說這是虛寒,不是普通的草藥可以治療的,就胡亂使用烏頭、附子等熱性藥來輔助丹藥,一心想著吃藥。這樣長期下來,血液會耗盡,胃部會變得乾枯。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上,接近咽喉,那水飲還能吞下,食物卻難以進入,偶爾能吞下,也吃不多,這就叫做「噎」。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下,靠近胃,那食物雖然可以吃進去,卻難以全部進入胃裡,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這就叫做「膈」,也叫做「反胃」。

雖然大便可能是便秘,像羊屎一樣,但這些病雖然名稱不同,病因卻是一樣的。《要略》裡提到「飲」有六種,分別是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、伏飲。並且詳細區分了在五臟造成的各種症狀,治療方法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只可惜醫生不擅長處理,病人又不注意飲食禁忌,導致藥物反而助長了病情,讓疾病越來越嚴重,離健康越來越遠,實在可悲。有人說:《千金方》等書中治療噎膈反胃的方子,也沒有廢棄使用薑、桂等熱性藥,為什麼你說這麼多呢?我說:氣鬱滯在體內,停留在咽喉部位,確實需要借助辛香溫熱的藥才能疏通。

但是,這些藥方中也有大黃、石膏、竹茹、芒硝、澤瀉、前胡、朴硝、茯苓、黃芩、蘆根、栝蔞等藥來輔助使用,剛開始的做法可能一樣,但最後的結果卻不同。病邪容易被控制,所以容易治好。有人問:胃部乾枯的情況,古方真的能治好嗎?還是有其他快速有效的方法,可以補充前人沒有發現的?我說:古方使用人參來補肺,用御米來解毒,用竹瀝來清除痰液,用乾薑來養血,用粟米來充實胃氣,用蜜水來滋潤乾燥,用生薑來去除穢氣,都是這個道理。張雞峰也說過:噎病多半是精神上的問題,只有內觀自省、自我調養才能治好。

這句話很符合病情,治療方法也合理。噎病主要是因為血枯竭,血屬於陰氣,陰主靜,內外都安靜下來,臟腑的火氣就不會上升,金和水兩種氣就能得到滋養,陰血自然會生成,腸胃津液的傳輸和消化也能正常,這樣哪裡還會有噎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