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4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4)
1. 膈氣
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,吐涎沫而頭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心胸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,氣滿不能食,消痰氣令能食,茯苓飲主之。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半夏湯加茯苓主之。觀其微意,可表者汗之;可下者利之;滯者導之;郁者揚之;熱者清之;寒者溫之;偏寒偏熱者,反佐而行之;挾濕者,淡以滲之;挾虛者,補而養之。
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?以火濟火,實實虛虛,咎將誰執?或曰:《脈訣》謂熱則生風,冷生氣,寒主收引。今冷氣上衝矣,氣逆矣,氣滯矣,非冷而何?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,然則諸氣、諸飲、諸嘔吐、反胃、吞酸等病,將無寒症耶?予曰:五臟各有火,五志激之,其火隨起。若諸寒為病,必須身犯寒氣,口食寒物,乃為病寒,非若諸火病自內作。
所以氣之病寒者,十無一二。或曰:其餘痰氣、嘔吐、吞酸、噎膈、反胃,作熱作火,論治於理可通。若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,非冷而何?予曰: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;中挾相火,自下而出。其熱為甚,自覺其冷,非真冷也。火極似水,積熱之甚,陽亢陰微,故見此症。冷生氣者,出高陽生之謬言也。
若病果因於寒,當以去寒之劑治之,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,不知權變,寧不誤人。或曰氣上升者,皆用黑錫丹、養正丹、養氣丹等藥,以為鎮墜,然服之者隨手得效,吾子以為熱甚之病,亦將有誤耶?予曰:相火之外,又有臟腑厥陽之火,五志之動,各有火起。相火者,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。
斯火也,出於天造。厥陽者,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,出於人慾。二者之火相扇而動,氣之升也,隨火炎上,升而不降,孰能御之?令借丹劑之重墜而降之。氣鬱為濕痰,丹性熱燥濕,痰被劫亦為暫開。所以清快丹毒,積久偏助狂火,陰血愈耗,其升愈甚。俗人喜溫,迷而不悟,被此禍者,滔滔皆是。
或曰:丹藥之重,欲降而升,然如之何則可?予曰:投以辛涼,行以辛溫,制伏肝邪;治以鹹寒,佐以甘溫,收以苦甘,和以甘淡,補養陰血,陽自相附,陰陽比和,何升之有?先哲治法,其則不遠,吾不贅及。或曰:諸氣諸飲,與夫嘔吐、吞酸、膈噎、反胃等症,《局方》未中肯綮,我知之矣。
然則《要略》之方,果足用乎?抑猶有未發者乎?予曰:天地之氣化無窮,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,仲景之書,載道者也。醫之良者,引例推類,可謂無窮之用,借令略有加減修合,終難逾越矩度。
夫氣之初病也,其端甚微,或因些小飲食不謹;或外冒風雨寒暑;或內感七情;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;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;或性急易怒,陰火炎上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。氣為之病,或痞或痛,或不思食,或噎噫腐氣,或吞酸,或嘈雜,或膨滿。不求本原,便認為寒,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,數帖暫得快然,以為神方。
白話文:
膈氣
如果瘦的人肚臍下方有跳動的感覺,並且會吐口水、頭暈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心胸有積存的痰和水,自己吐出水後,心胸會感到空虛,氣悶導致吃不下飯,這時要消除痰氣,使其能正常進食,可以用茯苓飲治療。如果先感到口渴,之後才嘔吐,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,這種情況屬於飲邪,可以用半夏湯加茯苓治療。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,可以發汗的就用發汗法,可以攻下的就用瀉下法,停滯的就用疏導法,鬱結的就用宣散法,有熱的就用清熱法,有寒的就用溫熱法。如果偏寒或偏熱,就要用相反的藥物來輔助,並使其發揮作用。如果夾雜濕氣,就要用淡滲的方法來排除。如果身體虛弱,就要用補養的方法來調理。
為什麼要總是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呢?這樣就像是用火來救火,實證和虛證都會混淆,出了問題該由誰來負責呢?有人說,《脈訣》提到熱會生風,冷會產生氣,寒則會導致收縮。現在有冷氣往上衝,氣逆,氣滯,這不是寒是什麼?你引用張仲景的話來否定這種說法,難道各種氣病、飲病、嘔吐、反胃、吞酸等疾病,就沒有寒症嗎?我說,五臟各有火,五種情志激動,火就會隨之產生。如果說寒邪導致疾病,必須是身體感受寒氣,或嘴裡吃了寒冷的食物,才會出現寒症,而不是像火病那樣從體內產生。
所以因寒導致氣病的,十個裡面難得有一兩個。有人說,其餘的痰氣、嘔吐、吞酸、噎膈、反胃,這些症狀有熱有火,用熱性藥物治療在道理上是說得通的。如果病人說有冷氣從下往上衝,這不是寒又是什麼?我說,向上衝的氣,是從肝臟發出的;其中夾雜著相火,也是從下往上的。這種熱非常厲害,病人自己感覺冷,但並不是真正的冷。熱到了極點就像水一樣,積熱過度,陽氣亢盛陰氣衰微,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。“冷生氣”是高陽的謬論。
如果疾病確實是因為寒邪引起的,就應該用祛寒的藥物來治療,為什麼要總是使用辛香燥熱的方劑?不知道變通,難道不會耽誤病人嗎?有人說,氣往上衝的情況,都用黑錫丹、養正丹、養氣丹等藥物來鎮壓,而且服用後馬上見效,你認為這是熱極的病,難道也有錯誤嗎?我說,除了相火之外,還有臟腑厥陽之火,五種情志的變化都會引起火。相火,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“一水不勝二火”的火,這種火是天生的。厥陽,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“一水不勝五火”的火,是人的慾望造成的。這兩種火互相煽動,氣的上升,隨著火勢的炎上而上升,難以降下來,誰能阻止它?用丹藥的沉重之性來使其降下來。氣鬱會產生濕痰,丹藥的藥性燥熱,可以暫時使痰液消散。但長期服用會產生毒性,反而會助長狂火,耗損陰血,氣的上升反而更嚴重。世俗之人喜歡溫熱的藥物,糊塗而不覺悟,因此遭受禍害的人非常多。
有人說,丹藥性質沉重,想使其下降卻反而上升,那該怎麼辦呢?我說,用辛涼的藥物來投治,用辛溫的藥物來疏通,制伏肝邪;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用甘溫的藥物來輔助,用苦甘的藥物來收斂,用甘淡的藥物來調和,補養陰血,陽氣自然會依附於陰,陰陽調和,哪裡還會有上升的現象呢?古代先賢的治療方法,道理並不遙遠,我就不再多說了。有人說,各種氣病、飲病,以及嘔吐、吞酸、噎膈、反胃等症狀,《局方》的方子沒有切中要害,我知道了。
那麼《傷寒論》的方子,真的夠用嗎?還是有沒能闡發的地方?我說,天地的氣化是無窮無盡的,人身體的疾病也是千變萬化的,張仲景的書是闡明道理的。優秀的醫生,懂得引經據典,觸類旁通,可以說有無窮的應用,即使稍作加減修合,最終也很難超出它的範圍。
氣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症狀非常輕微,可能是因為一點點飲食不注意;或者外感風雨寒暑;或者內傷七情;或者飲食味道太濃,偏向於助長陽氣,積累形成膈熱;或者體質原本就很好,體表緊密沒有汗;或者性格急躁容易發怒,陰火上炎,導致津液不能正常運行,清濁之氣相互干擾。氣因此而生病,可能出現胸悶、疼痛、不想吃飯、打嗝、反酸、嘈雜、腹脹等症狀。不探求發病的原因,就認為是寒證,馬上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吃幾劑藥暫時覺得舒服,就認為是神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