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3)

1. 關格

關者,不得小便,格者,吐逆,上下俱病者也。

〔《難》〕邪在六腑,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脈盛矣。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脈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得相營也,故曰格。(陰盛陽不得營,故寸口大三四倍於人迎。)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得相營也,故曰關。

(陽盛陰不得營,故人迎大三四倍於寸口。)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(三十七難)

〔潔〕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關者,甚熱之氣;格者,甚寒之氣。是關無出之由,故曰關也;格無入之理,故曰格也。寒在胸中,遏絕不入,熱在下焦,填塞不便。

〔云〕陰陽易位,病名關格。胸膈上陽氣常在,則熱為主病。身半已下陰氣常在,則寒為主。病寒反在胸中,舌上白胎,而水漿不下,故曰格,格則吐逆。熱在丹田,小便不通,故曰關,關則不得小便。胸中有寒,以熱藥治之。丹田有熱,以寒藥治之。若胸中寒熱兼有,以主客之法治之。

治主當緩,治客當急。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,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

〔丹〕必用吐,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有痰,以二陳湯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有中虛氣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之。

〔孫〕奉職趙令儀女,忽吐逆,大小便不通,煩亂,四肢漸冷,無脈。凡一日半,與大承氣湯一劑。至夜半漸得大便通,脈漸和,翌日乃安。此關格之病,極為難治,垂死而活者,惟此一人耳。

〔孫〕治大小便不通,關格不利。燒皂角細研,粥飲下三錢,立通。

〔《外》〕關格脹滿,大小便不通。獨頭蒜燒熱去皮,紙裹納下部,氣立通。

〔仲〕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,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

〔《脈》〕下微本大者,則為關格不通,不得尿。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(成注云:下微謂脈沉之而微也,本大謂關後脈大也。)

白話文:

[關格]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病症。"關格"指的是兩種症狀,其中"關"表示無法排尿,而"格"則代表嘔吐和反胃,這兩種症狀同時出現,代表身體上下都處於病態。

根據《難經》,如果邪氣影響六腑,會導致陽脈失去調和,進而讓氣滯留,使陽脈過於充盈。若邪氣影響五臟,則會導致陰脈失去調和,血流滯留,使陰脈過於充盈。當陰氣過盛時,陽氣無法與之協調,這就叫做"格"。同樣地,當陽氣過盛時,陰氣也無法與之協調,這被稱作"關"。當陰陽兩氣都過盛,彼此無法協調時,就稱為"關格",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生命可能無法持續到壽終正寢。

在另一段文字中,"關"被解釋為無法排尿,因為下焦有熱氣阻塞,"格"則是因為胸中有寒氣,阻止了食物和液體的流入。治療上,胸中的寒氣需用熱性藥物來對治,丹田的熱氣則需用寒性藥物來對治。若胸中寒熱並存,則需視主要和次要的病因來治療,對主要病因的治療應緩慢進行,對次要病因的治療則應快速。

最後一段提到,若患者的寸口脈浮且大,浮表明虛弱,大則表示實證。在尺部顯示為"關",在寸部顯示為"格"。"關"表示無法排尿,"格"則表示嘔吐和反胃。下部脈搏微弱但原本脈搏大的情況,通常表示"關格",患者無法正常排尿。如果頭部無汗,病情仍有治癒希望,但若有汗,則病情嚴重,可能危及生命。

2. 膈氣

〔丹〕《局方》治氣一門有曰:治一切氣,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用安息香丸、丁沉丸、大沉香丸、蘇子丸、勻氣散、如神丸、集香丸、白沉香丸、煨姜丸、鹽煎散、七氣散、溫白丸、生薑湯。其治嘔吐膈噎也,用五膈丸、五膈寬中散、膈氣散、酒症丸、草豆蔻丸、撞氣丸、人參丁香散。其治吞酸也,用丁香煎丸、小理中丸。

其治痰飲也,用倍術丸、消飲丸、溫中化痰丸、五套丸。且於各方條下,或曰口苦失味、曰噫酸、曰舌澀、曰吐清水、曰痞滿、曰氣急、曰脅下急痛、曰五心中熱,口爛生瘡。皆是明言熱症,何為悉用熱藥?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,氣也。陽往則陰來,陰往則陽來,一升一降,無有窮已。

苟內不傷於七情,外不感於六淫,其為氣也,何病之有?今曰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皆是肺受火邪,氣得炎上之化,有升無降,熏蒸清道,甚而至於上焦不納,中焦不化,下焦不滲,展轉變為嘔、為吐、為膈、為噎、為痰、為飲、為反胃、為吞酸。夫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此正治之法也。

治熱用熱,治寒用寒,此反佐之法也。詳味前方,既非正治,又非反佐,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。謹按《原病式》曰:諸病嘔吐酸,皆屬於熱;諸積飲痞滿中膈,皆屬於濕;諸氣逆衝上嘔湧,溢食不下,皆屬於火;諸堅痞,腹滿急痛,吐腥穢,皆屬於寒,深契仲景之意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胸痹病,胸背痛,栝蔞薤白湯主之。

胸痹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。心下痞氣,氣結在胸,脅下上逆搶心者,枳實薤白栝蔞桂枝湯主之。嘔而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乾嘔而利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諸嘔吐谷不得入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嘔吐病在膈上者,豬苓湯主之。胃反嘔吐者,半夏參蜜湯主之。

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胃反吐而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吐後欲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病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心中無奈者,薑汁半夏湯主之。乾嘔手足冷者,陳皮湯主之。噦逆者,陳皮竹茹湯主之。乾嘔下痢者,黃芩湯主之。氣衝上者,皂莢丸主之。上氣脈浮者,厚朴麻黃湯主之。

上氣脈沉者,澤瀉湯主之。火逆上氣者,麥門冬湯主之。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茯苓桂術湯主之。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出之,宜茯苓桂術甘草湯主之;腎氣丸亦主之。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者反快,雖利心下續堅滿者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

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宜大青龍湯;又宜小青龍湯主之。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嘔家本渴,今反不渴,心中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局方》中治療氣病的部分提到:治療各種氣病,像是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會用到安息香丸、丁沉丸、大沉香丸、蘇子丸、勻氣散、如神丸、集香丸、白沉香丸、煨姜丸、鹽煎散、七氣散、溫白丸、生薑湯。治療嘔吐、膈噎等症狀,則會用到五膈丸、五膈寬中散、膈氣散、酒症丸、草豆蔻丸、撞氣丸、人參丁香散。治療吞酸,會用到丁香煎丸、小理中丸。

治療痰飲,則會用到倍術丸、消飲丸、溫中化痰丸、五套丸。而且在各個藥方說明下,有時會提到口苦、味覺喪失、打嗝酸水、舌頭乾澀、吐清水、胸悶、氣喘、脅下疼痛、心中發熱、口爛生瘡等症狀。這些明明都是熱症的表現,為什麼都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呢?人體內最重要的就是氣,陽氣上升,陰氣就會下降,反之亦然,一升一降,循環不已。

如果體內不被七情所傷,體外不受六淫侵擾,氣怎麼會有病呢?現在說的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,導致氣往上走,沒有下降,熱氣薰蒸清道,嚴重時會造成上焦無法納入食物、中焦無法消化、下焦無法滲透,進而轉變成嘔吐、膈噎、痰、飲、反胃、吞酸等症狀。治療寒症要用熱藥,治療熱症要用寒藥,這才是正統的治療方法。

用熱藥治熱病,用寒藥治寒病,這是不遵循常規的治療方法。仔細分析前面提到的那些藥方,既不是正統的治法,也不是反常的治法,這也是我感到疑惑的地方。《原病式》中說:各種病症引起的嘔吐酸水,都屬於熱;各種積聚的飲痞、胸膈痞滿,都屬於濕;各種氣逆衝上、嘔吐、食物難以下嚥,都屬於火;各種堅硬的痞塊、腹脹急痛、吐出腥臭穢物,都屬於寒,這些都與張仲景的理論相符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:胸痹病,胸背疼痛,用栝蔞薤白湯治療。

胸痹,心痛牽連背痛,背痛牽連心痛,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。心下痞塞、氣結在胸、脅下氣逆上衝至心,用枳實薤白栝蔞桂枝湯治療。嘔吐且心下痞塞,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乾嘔且腹瀉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各種嘔吐且吃不下東西,用小半夏湯治療。嘔吐病症在膈以上,用豬苓湯治療。胃氣逆反嘔吐,用半夏參蜜湯治療。

吃完東西就吐,用大黃甘草湯治療。胃氣逆反嘔吐且口渴,用茯苓澤瀉湯治療。吐完後想喝水,用文蛤湯治療。病症像是想嘔吐又不是嘔吐,像是打嗝又不是打嗝,心中不舒服,用薑汁半夏湯治療。乾嘔且手腳冰冷,用陳皮湯治療。打嗝逆氣,用陳皮竹茹湯治療。乾嘔且腹瀉,用黃芩湯治療。氣衝向上,用皂莢丸治療。氣逆向上且脈象浮,用厚朴麻黃湯治療。

氣逆向上且脈象沉,用澤瀉湯治療。火氣逆上,用麥門冬湯治療。心下有痰飲,胸脅脹滿,眼睛發花,用茯苓桂術湯治療。氣短且有輕微痰飲,應從小便排出,用茯苓桂術甘草湯治療,腎氣丸也可以用。病人脈象沉伏,想要腹瀉,腹瀉後反而舒服,雖然腹瀉但心下仍持續堅硬痞滿,這是因為體內積留的痰飲想排出,用甘遂半夏湯治療。病人有懸飲,用十棗湯治療。

病人有溢飲,應發汗,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治療。心下有支飲,病人感到頭暈目眩,用澤瀉湯治療。支飲導致胸悶,用厚朴大黃湯治療。支飲導致呼吸困難,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。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,現在反而不渴,是因為心中有支飲,用小半夏湯治療。突然嘔吐,心下痞塞,膈間有水液引起頭暈心悸,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