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10)

1. 制方大法

〔垣〕藥有寒、熱、溫、涼之性,酸、苦、辛、咸、甘、淡之味,各有所能,不可不通也。藥之氣味,不比同類之物,味皆咸,其氣皆寒之類是也。凡同氣之物,必有諸味;同味之物,必有諸氣。互相為用,各有厚薄,性用不等。制其方者,必宜明其為用。經曰:味為陰,味厚為純陰,味薄為陰中之陽;氣為陽,氣厚為純陽,氣薄為陽中之陰。

味厚則泄,薄即通。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凡此之味,各有所能,辛能散結潤燥,苦能燥濕軟堅,咸能軟堅,酸能收緩收散,甘能緩急,淡能利竅。若用其味,必明其氣之可否;若用其氣,必明其味之所宜。

識其病之標本,臟腑寒熱虛實,微甚緩急,而用其藥之氣味,隨其症而制其方可也。是故方有君臣佐使,輕重緩急,君臣大小,反正逆從之制也。主治病者為君,佐君者為臣,應臣者為使,用此隨病之所宜,而又贊成方而用之。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。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。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。

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去咽嗌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。汗者不奇,下者不偶。補上治上,制之以緩;補下治下,制之以急。急者,氣味厚也;緩者,氣味薄也;薄者,少服而頻食;厚者,多服而頓食。又當明五氣之郁,木鬱達之,謂吐令條達也;火鬱發之,謂汗令疏散也;土鬱奪之,謂下無壅滯也;金鬱泄之,謂解表泄小便也;水鬱折之,謂制其沖逆也。通此五法,乃治病之大要也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,願聞其道?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帝曰:請言其制。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

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帝曰:何謂逆從?岐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

帝曰:反治何謂?岐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《至真要大論》。下同)

此言內氣失調,而得病之治法也。

帝曰:氣調而得者何如?岐伯曰: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

此言內氣本調,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。蓋內氣失調之病,根本不固,惟病邪微者,可逆治之。苟病邪甚者,逆治之則病邪格拒,必變危矣,故反從其病勢而治之也。如元氣本調之病,根本堅固,則不分微甚,皆可逆從而治之也。

白話文:

[制方大法]

藥物有寒、熱、溫、涼的屬性,以及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、淡的味道,各自有不同的作用,必須要了解。藥物的氣味,不能以同種類的東西來類比,例如都是鹹味,但氣卻都偏寒。凡是氣相同的東西,一定有不同的味道;味道相同的東西,一定有不同的氣。它們互相作用,各自有不同的功效強弱、屬性也不相同。制定藥方的人,一定要明白它們的用途。經典說:味道屬陰,味道濃厚的屬於純陰,味道淡薄的屬於陰中帶陽;氣屬陽,氣濃厚屬於純陽,氣薄屬於陽中帶陰。

味道濃厚的能瀉,味道淡薄的能通。氣薄的能發散,氣厚的能發熱。又說:辛味甘味能發散,屬於陽;酸味苦味能使向下湧泄,屬於陰;鹹味能向下湧泄,屬於陰;淡味能滲利通泄,屬於陽。這些味道,各有不同的作用,辛味能疏散鬱結、滋潤乾燥,苦味能使濕燥、軟化堅硬,鹹味能軟化堅硬,酸味能收斂和緩、收縮發散,甘味能緩和急迫,淡味能通利孔竅。如果使用某種味道,必須明白它的氣是否合適;如果使用某種氣,必須明白它的味道是否適宜。

要了解疾病的表象與根本,臟腑的寒熱虛實、輕重緩急,然後根據這些來運用藥物的氣味,隨著病情來制定藥方。因此藥方有君藥、臣藥、佐藥、使藥,輕重緩急,君臣藥分量大小、相反相成的配伍原則。主治疾病的藥是君藥,輔助君藥的是臣藥,配合臣藥的是使藥,根據病情來選用,同時輔助藥方發揮作用。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是奇數的配方;君藥二味,臣藥四味,是偶數的配方;君藥二味,臣藥三味,是奇數的配方;君藥二味,臣藥六味,是偶數的配方。藥物作用於咽喉等近處的,用奇數配伍,作用於較遠處的用偶數配伍。發汗的藥物不用奇數配伍,攻下的藥物不用偶數配伍。補益上部的,治療上部的疾病,配方要緩和;補益下部的,治療下部的疾病,配方要急促。藥性急促的,氣味濃厚;藥性緩和的,氣味淡薄;氣味淡薄的,少量多次服用;氣味濃厚的,大量一次服用。還要明白五氣鬱結的情況,木氣鬱結要疏達,就像催吐讓氣機條暢;火氣鬱結要發散,就像發汗讓氣機疏通;土氣鬱結要攻下,使腸胃不再阻塞;金氣鬱結要宣洩,就像解除表邪、排泄小便;水氣鬱結要制約,抑制其上衝逆行的趨勢。通曉這五種方法,是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。

[《素問》] 黃帝問:如果不是通過調理氣機而得的病,該如何治療呢?藥物有毒和無毒,該先用哪種?希望您能講解其中的道理。岐伯回答說:藥物有毒無毒,以要治療的病為主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藥物的劑量。黃帝問:請講述劑量的原則。岐伯說: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是小劑量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,是中等劑量;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,是大劑量。

寒冷的病用熱藥治療,熱性的病用寒藥治療,輕微的病用相反的藥物治療,嚴重的病用順應的藥物治療,堅硬的腫塊用削磨的方法去除,外來的邪氣用祛除的方法清除,勞累造成的疾病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鬱結的病症用疏散的方法治療,停留在體內的病邪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乾燥的病症用滋潤的方法治療,急迫的病症用緩和的方法治療,發散的病症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虛損的病症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過於安逸的病症用疏通氣血的方法治療,驚恐的病症用平靜的方法治療,上部的病症用降下的方法治療,可以按摩,可以沐浴,可以敷貼,也可以用較強的藥物來攻擊,可以打開毛孔發汗,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。黃帝問:什麼是逆治和從治?岐伯回答說:逆治就是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從治就是用順應的方法治療,用順應的方法時,藥量可以從小到多,要觀察病情來決定。

黃帝問:什麼是反治?岐伯說: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熱性的疾病,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寒性的疾病,用阻塞的方法來治療閉塞的病症,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通暢的病症。一定要遵循病症的根本原因,然後再治療病症的表象,開始時治療方法可能相同,但最終的效果會有所不同,這樣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,可以使堅硬的腫塊潰破,可以使氣機調和,可以使疾病痊癒。(《至真要大論》以下內容相同)

這說的是體內氣機失調導致疾病的治療方法。

黃帝問:氣機調和的人得了病,該怎麼辦?岐伯說:可以用逆治的方法,也可以用從治的方法,也可以先用逆治再用從治,也可以先用從治再用逆治,目的是疏通氣機,使其恢復調和,這才是治療的原則。

這說的是體內氣機本來調和,因為感受外邪而得病的治療方法。大體來說,體內氣機失調的疾病,根基不穩,只有病邪輕微時,才能用逆治的方法。如果病邪嚴重,用逆治的方法,病邪會抗拒,情況反而會變得危險,所以要反過來順應病勢來治療。如果元氣本來調和,根基穩固,就不論病邪輕微還是嚴重,都可以用逆治或從治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