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0)

1. 吐酸吞酸

〔丹〕或曰:吞酸,《素問》明以為熱;東垣又以為寒,何也?予曰:吐酸與吞酸不同,吐酸,是吐出酸水如醋,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積,成積既久,濕中生熱,故從木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。

其有鬱積之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,肌表溫暖,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可暫解,非寒而何。《素問》言熱者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者,言其末也。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,又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,為末合經意。

予嘗治吞酸,用黃連、茱萸各制炒,隨時令迭為佐使,蒼朮、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。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,則病易安。吞酸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,此反佐之法也,必須以炒黃連為君。

咽醋丸

茱萸(去枝梗,半兩,煮,曬乾),陳皮(去白,五錢),黃芩(炒,五錢),蒼朮(七錢半),黃連(一兩,細切,用陳壁泥同炒)

上為細末,曲糊丸,桐子大。

參萸丸,可治吞酸,不可治自利。(方見泄瀉。)

〔《兵部手集》〕治酸心,每醋氣上攻如酸醋。茱萸一合,水三盞,煎七分,頓服,縱濃亦強服。

〔梅〕治酸心。檳榔四兩,陳皮二兩,細搗為末,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。

〔丹〕丈夫因外感涼氣,與宿飲相搏,心下酸戚,嘔清水,後有紅。

青皮(三錢),黃芩(錢半),人參(二錢),紫蘇,木通,甘草,枳殼(二錢),桔梗(錢半),麻黃(五分),

〔垣〕病機云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辨云: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,胃氣不受外邪故嘔。《傷寒論》云:嘔家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是未傳入里,三陰不受邪也。亦可見此證在外也,仲景以生薑、半夏治之。孫真人云:嘔家多用生薑,是嘔家聖藥。以雜病論之,嘔吐酸水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不任其苦;其次則吐出酸水,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,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。吐酸,嘔出酸水也。

酸味者,收氣也,西方肺金旺也。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,以辛熱為之佐,以瀉肺之實。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,誤矣。蓋雜病醋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之乎。

加減二陳湯,藿香安胃散(二方並見前嘔吐、痰飲門。)

〔《本》〕予平生有二疾,一則下血,二則膈中停飲。下血有時而止,停飲則無時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,左向伏几案,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。中夜以後稍困乏,必飲酒二三盞,既臥就枕,又向左邊側睡。氣壯盛時殊不覺,三五年後,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,脅痛,飲食外減,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。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,漐漐常潤,左邊病處絕燥。

白話文:

關於吐酸和吞酸的討論:

有人說:吞酸,《素問》認為是熱證;李東垣卻認為是寒證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認為:吐酸和吞酸不同。吐酸,是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,平時身體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鬱積而形成積滯,積滯久了,濕氣中會產生熱,所以從木的性質變化,就產生了酸味,這不是熱是什麼呢?

另一種情況是,鬱積很久,不能自己湧出來,停留在肺和胃之間,想吐吐不出來,想咽也咽不下去。如果肌膚表面受到風寒,那麼內熱就會更加鬱悶,酸味會刺激心臟;如果肌膚表面溫暖,毛孔打開,或者喝了熱的藥湯或藥丸,使津液運行順暢,也能暫時緩解,這不是寒證又是什麼呢?《素問》說的熱,說的是它的根本原因;李東垣說的寒,說的是它的最終表現。但是李東垣沒有說是因為體外受到風寒而使氣收縮,就直接立論說要瀉肺金的實邪,又說寒藥不能治酸,反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這些藥都用了丁香,而且沒有治療熱濕鬱積的方法,這是不符合經典醫理的。

我曾經治療吞酸,用黃連、吳茱萸分別炮製後炒過,隨著季節變化輪流作為輔助藥,再用蒼朮、茯苓作為佐藥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小丸吞服。並且教導病人吃粗糧蔬菜來調養身體,這樣病就容易好了。吞酸用吳茱萸是順應其藥性而制約,這是一種反佐的方法,必須以炒黃連作為主要藥。

咽醋丸

吳茱萸(去掉枝梗,半兩,煮過、曬乾),陳皮(去掉白瓤,五錢),黃芩(炒過,五錢),蒼朮(七錢半),黃連(一兩,切細,用陳舊牆土一起炒過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

參萸丸,可以治療吞酸,但不可以治療腹瀉。(藥方在治療腹瀉的章節。)

**《兵部手集》**中記載:治療酸心,每當酸氣向上攻的時候就像酸醋一樣。用吳茱萸一合,加水三碗煎成七分,一次性喝完,即使藥汁濃稠也要勉強喝下。

氏的方子:治療酸心,用檳榔四兩,陳皮二兩,搗成細末,空腹用蜂蜜水送服一小勺。

氏的方子:男子因為外感寒氣,與體內積食相結合,導致心下酸脹不適,嘔吐清水,後來吐出帶血的液體。

用青皮(三錢),黃芩(一錢半),人參(二錢),紫蘇,木通,甘草,枳殼(二錢),桔梗(一錢半),麻黃(五分)。

李東垣在《病機》中說:各種嘔吐酸水,都屬於熱證。他又在《辨》中說:這是上焦感受了外來的邪氣,胃氣不受外邪所以才嘔吐。《傷寒論》說:嘔吐的病人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攻下。這說明邪氣還沒有傳入內部,三陰經也沒有受到邪氣侵擾。也可以看出這個病在體表。張仲景用生薑、半夏來治療。孫思邈說:嘔吐的病人多用生薑,這是治療嘔吐的聖藥。用雜病的角度來看,嘔吐酸水嚴重的,酸水會浸到心臟,讓人難以忍受;輕一些的,吐出的酸水會讓上下牙齒酸澀,難以咬合,用大辛大熱的藥物治療就會減輕。吐酸,就是嘔吐出酸水。

酸味,是收斂之氣,屬於西方肺金旺盛的表現。寒水是金的兒子,兒子能夠使母親強盛,所以用大咸大熱的藥物來瀉其子,用辛熱的藥物來輔助,來瀉肺金的實邪。如果按照病機的方法當做熱證來攻打,那就錯了。因為雜病中酸心,是濁氣不能下降,想要形成中滿,用寒藥怎麼能治好呢?

加減二陳湯、藿香安胃散(這兩個方子都在前面嘔吐、痰飲門提到過)。

**《本》**中說:我平生有兩種病,一是下血,二是膈中停飲。下血有時會停止,停飲卻一直存在。開始是因為年輕時晚上寫文章,總是向左邊趴在桌子上,所以飲食大多墜向左邊。半夜以後稍微困乏,一定會喝二三杯酒,睡覺時又向左側睡。氣血旺盛的時候沒有感覺,三五年後,就感覺酒從左邊向下流,漉漉有聲,脅肋疼痛,飲食也減少了,十幾天就會嘔吐好幾升酸水。夏天只是右半身有汗,濕潤潤的,左邊患病的地方卻非常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