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21)

1. 吐酸吞酸

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,少有驗者,間或中病,止得月餘復作。其補如天雄、附子、礬石,其利如牽牛、甘遂、大戟,備嘗之矣。予後揣度之,已成癖囊,如潦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,水必盈科而行也。清者可行,濁者依前停蓄,蓋下無路以出之也。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,稍寬,數日復作。

脾土惡濕,而水則流濕,莫若燥脾以勝濕,崇土以堆科臼,則疾當去矣。於是悉屏諸藥,一味服蒼朮,三月而除。自此後一向數年,不吐不嘔,胸膈寬,飲啖如故,暑月汗周體而身涼,飲亦從中下。前此飲漬其肝,目亦多昏眩,其後燈下能書細字,皆蒼朮之力也。其法:蒼朮一斤,去皮切末之,用白芝麻半兩,水二盞,研攄取汁;大棗十五枚,爛煮去皮、核研,以麻汁勻研成稀膏,搜和入臼熟杵,丸如桐子大,干之。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,加至一百丸、二百丸。

忌桃、李、雀鴿。初服時,必膈微燥,且以茅朮制之。覺燥甚,再進山梔子散一服,久之不燥也。予服半年以後,止用燥烈味極辛者,削去皮,不浸,極有力,亦自然不燥。山梔散用山梔一味,干之為末,沸湯點服。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,時或運動,亦調息之法。

治酒癖停飲,吐酸水,,乾薑丸《聖惠方》)

乾薑,葛根,枳殼,橘紅,前胡(各五錢),白朮,半夏曲(各一兩),茱萸,甘草(各一分)

上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用米飲服有效。

治中風痰涎飲眩瞑,嘔吐酸水,頭痛惡心。

半夏(二兩),南星,白附(各一兩),

上並生為末,滴水丸,如桐子大,以生面裹衣,陰乾。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生薑湯下。

〔子和〕棠溪張鳳村,一田叟姓楊,其病嘔酸水十餘年。本留飲,諸醫皆以燥劑治之。中脘臍胻,以火艾燔針刺之,瘡未嘗合。戴人以苦劑越之,其涎如膠,乃出二三升,談笑而愈。

運氣,吐酸,皆屬於熱。經云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,欲嘔。嘔酸,治以辛寒是也。

〔東〕吐宿汁,吞酸:章門,神光

白話文:

吐酸吞酸

我遍訪名醫,試過許多偏方,但很少有效,偶爾有暫時見效的,也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就又復發。那些補藥像天雄、附子、礬石,瀉藥像牽牛、甘遂、大戟,我都試過了。後來我仔細思考,發現這病已經變成一種積習,就像積水的窪地一樣,水不滿到一定程度就不會流出去,水一定會先填滿窪地,然後才會流走。清澈的可以流走,混濁的就還停留在裡面,因為沒有通道可以排出去。所以積累五到七天,就一定會嘔吐出來,稍微好一點,過幾天又會復發。

脾臟喜歡乾燥,而水會讓脾臟潮濕,所以最好是讓脾臟乾燥來戰勝濕氣,加強脾臟的功能來填滿窪地,這樣病就會好了。於是我就停用所有其他藥,只吃蒼朮這味藥,三個月就好了。從此以後幾年,都不再吐也不再嘔,胸口開闊,吃飯喝水都恢復正常,夏天出汗全身都涼爽,喝下的水也能順利往下走。之前水濕浸泡肝臟,眼睛也經常昏花,後來在燈下都能寫很小的字,這都是蒼朮的功勞。做法是:用蒼朮一斤,去皮切成末,用白芝麻半兩,加水兩杯,磨碎取汁;大棗十五個,煮爛去皮、核,磨成泥,用芝麻汁攪拌均勻製成稀膏,再加入臼中搗熟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曬乾。每天空腹用溫開水吞服五十丸,可以加到一百丸、二百丸。

忌吃桃子、李子、麻雀、鴿子。剛開始吃藥時,一定會感到胸膈稍微乾燥,可以用茅朮來緩解。如果覺得太乾燥,就再吃一服山梔子散,時間久了就不會覺得乾燥了。我吃了半年後,就只用味道辛辣、藥性強烈的蒼朮,削去皮,不泡水,效果很好,而且也不覺得乾燥。山梔子散是用山梔子一味藥,曬乾磨成末,用滾燙的開水沖服。所以就知道不能久坐不動,要時常活動,這也是一種調息的方法。

(以下為其他方劑)

治療因喝酒導致的積食、吐酸水,可以使用乾薑丸《聖惠方》:

乾薑,葛根,枳殼,橘紅,前胡(各五錢),白朮,半夏曲(各一兩),茱萸,甘草(各一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調和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,很有效。

治療中風引起的痰涎飲、眩暈、嘔吐酸水、頭痛、噁心,可以使用:

半夏(二兩),南星,白附(各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都用生的磨成末,滴水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生麵粉裹衣,陰乾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
(以下為醫案和醫理)

[子和]棠溪的張鳳村,有個姓楊的老農,他嘔吐酸水十多年。本來是體內有積液,許多醫生都用燥藥治療。在中脘、臍部、脛骨處用艾灸和針刺,瘡口從未癒合。戴人改用苦藥來疏導,排泄出的涎液像膠水一樣,竟然有二三升之多,然後就痊癒了,談笑自如。

從運氣的角度來看,吐酸都屬於熱。經書上說:「各種嘔吐酸水,都屬於熱。」又說:「少陽功能亢盛,就會想吐。」嘔吐酸水,應該用辛涼的藥來治療。

[東垣]吐出的是宿食,吞下的是酸水,應取用章門、神光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