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8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8)
1. 腹痛
刺灸,腹痛有四法:
其一取脾胃。經云:邪在脾胃,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,皆調於三里。又云: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實則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。又云:腹痛刺臍左右動脈,已刺按之立已;不己,刺氣衝,已刺,按之立已是也。
其二取大腸。經云: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感於寒即泄,當臍而痛,取巨虛、上廉是也。
其三取督脈。經云:腎虛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,取其經少陰、太陽血者是也。
其四取任脈。經曰:任脈之別,名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,實則腹皮痛,取之所別也。
〔世〕治絞腸沙症,手足厥冷,腹痛不可忍者,以手蘸溫水,於病者膝灣內拍打,有紫黑處,以針刺去惡血即愈。
〔《玉》〕腹痛,並治氣塊:內關,支溝,照海
〔《撮》〕氣痛,並治積痛,食不化:氣海(一寸半,灸五十壯。),中脘(二寸半,灸十壯。),隱白(二分,瀉之,灸七壯。)
〔桑〕又法:巨闕,足三間
〔怪穴〕腹痛腸鳴:氣衝(在氣海旁各一寸半,針入二寸半,灸五十壯。)
〔世〕臍腹痛:陰陵泉,太衝,三里,支溝,不已,取下穴:中脘,關元天樞,繞臍痛:公孫,三陰交,陰谷
〔東〕胃脘暴痛,臍中堅痛:石門,商丘,陰谷,大腸俞,膈俞
〔《甲》〕腹中盡疼,外陵主之。大腸寒中,(《千金》作「寒疝」)大便乾,腹中切痛者,肓輸主之。繞臍痛,搶心,膝寒,注利,腹結主之。
〔仲〕夫瘦人繞臍痛,必有風冷,穀氣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氣必沖。不沖者,心下則痞也。
〔《脈》〕若腹痛,脈反浮大而長者死。(蟲痛,脈浮大無妨。)
心腹痛,痛不得息,脈細小遲者生;堅大疾者死。(有積,脈堅大無妨。)
白話文:
腹痛的針灸治療方法有四種:
第一種是針對脾胃。根據醫書記載,邪氣侵犯脾胃,導致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就會引起腹部寒冷、腸鳴腹痛,這時可以針灸足三里穴。另外,足太陰脾經的分支,稱為公孫穴,位於腳拇趾後一寸,如果腹部劇烈疼痛,可以針灸這個穴位。醫書還記載,腹痛時可以針刺肚臍左右的動脈,刺完後按壓,疼痛就會立刻緩解。如果沒效,可以針刺氣衝穴,刺完後按壓,也會立刻緩解。
第二種是針對大腸。根據醫書記載,大腸有病,會導致腸內劇烈疼痛,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如果受寒就會腹瀉,疼痛位置在肚臍周圍,這時可以針灸巨虛穴和上廉穴。
第三種是針對督脈。根據醫書記載,腎虛會導致胸部疼痛、腹部大小疼痛、手腳冰冷、心情不佳,這時可以針灸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。
第四種是針對任脈。醫書記載,任脈的分支,稱為尾翳穴,位於鳩尾穴下方,分布於腹部,如果腹部皮膚疼痛,可以針灸這個穴位。
民間醫術治療絞腸痧(急性腹痛),患者手腳冰冷、腹痛難忍時,可以用手沾溫水拍打患者膝蓋內側,如果出現紫黑色瘀血,可以用針刺破放出惡血,就能痊癒。
《玉龍歌》記載,腹痛,兼治氣滯包塊,可以針灸內關穴、支溝穴、照海穴。
《撮要》記載,氣痛,兼治積滯疼痛、消化不良,可以灸氣海穴(灸五十壯),中脘穴(灸十壯),瀉隱白穴(灸七壯)。
《桑菴經驗針灸歌》記載,還有另一種方法,可以針灸巨闕穴、足三間穴。
民間秘穴記載,腹痛腸鳴,可以針灸氣衝穴(在氣海穴旁一寸半,針入二寸半,灸五十壯)。
民間醫術記載,肚臍周圍腹痛,可以針灸陰陵泉穴、太衝穴、足三里穴、支溝穴,如果沒效,可以針灸以下穴位:中脘穴、關元穴、天樞穴。繞肚臍疼痛,可以針灸公孫穴、三陰交穴、陰谷穴。
《東垣試效方》記載,胃脘突然疼痛、肚臍周圍堅硬疼痛,可以針灸石門穴、商丘穴、陰谷穴、大腸俞穴、膈俞穴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,整個腹部疼痛,可以針灸外陵穴。大腸受寒,(《千金方》作「寒疝」)導致大便乾硬、腹部劇烈疼痛,可以針灸肓輸穴。繞肚臍疼痛、胸悶、膝蓋發冷、腹瀉、腹部結塊,可以針灸腹結穴。
《傷寒論》記載,瘦的人如果繞肚臍疼痛,一定是受了風寒,導致腸胃運行不暢,如果反而用瀉藥,氣就會上衝。如果沒有上衝,就是心下痞滿。
《脈經》記載,如果腹痛,脈搏反而浮大而長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(如果是蟲痛,脈搏浮大沒有關係。)
心腹疼痛、痛得無法呼吸,脈搏細小遲緩表示病情可以治療;脈搏堅大急速表示病情危險。(如果是積滯,脈搏堅大沒有關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