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4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4)
1. 腹痛
厚朴湯,治脾胃虛寒,心腹滿;及秋冬客寒犯胃,時作疼痛。
厚朴(薑製),陳皮(去白,二兩),甘草(炙),乾薑(各五錢),茯苓(去皮一兩)
戊火已衰,不能運化,又加客氣,聚為滿痛。散以辛熱,佐以苦甘溫,以淡泄之,扶持胃氣,以期平也。
〔羅〕,高良薑湯,治心腹絞痛如刺,兩脅支滿不可忍。
高良薑(五錢),厚朴(薑製),當歸(炒),桂心(各二錢)
上㕮咀,以水一升,煮取四合,分二服。若一服痛止便停,不須更服。若強人分二服,劣人分三服,增損之。
〔《本》〕治心脾痛神效。荔枝核為末,每服一錢,熱醋湯調下。
〔仲〕四逆湯,真武湯,附子湯(以上三方並見傷寒。)
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膈逆滿,嘔吐,,附子粳米湯,主之。
附子(一個,炮),半夏(五分),甘草(半兩),大棗(十個),粳米(半升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用湯,或去渣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羅〕,益智散,治傷寒陰盛,心腹痞滿,嘔逆瀉利,手足厥逆,及一切冷氣攻心,脅臍腹脹滿絞痛。
川烏(炮,去皮臍,四兩),益智(去皮),乾薑(炮),青皮(去白。各一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二枚劈破,同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,食前。
〔《本》〕又方,治胸滿氣噫,下部冷,臍腹㽲痛。
半夏(二兩,制),生薑(六兩),陳皮(四兩,去白),桂(一兩),吳茱萸(五十粒,湯洗泡)
上㕮咀,用水十升,煮取四升,分五服,冷再服,空心食前服。予少年時,曾患臍㽲腹痛,初不疑其虛,遍服諸家藥無效,遂自診之,覺是虛症,合此藥一劑,服未至半劑,頓愈。
〔海〕正陽散,回陽丹,當歸四逆湯(以上三方方見傷寒。)
〔羅〕蔥熨治驗《內經》云: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而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又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諸寒作痛,得炅則痛立止。真定一秀士,年三十一,肌體本弱,左脅下有積氣,不敢食冷物,覺寒則痛,或嘔吐清水,眩運欲倒,目不敢開,惡人煩冗。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藥則病退。
延至至元甲戌秋初,因勞役及食冷物,其病大作,腹痛不止,冷汗自出,四肢厥冷,口鼻氣亦冷,面色青黃不澤,全不得臥,扶幾而坐,咳嗽,咽膈不利。予與藥服之,見藥則吐,藥不得入,無如之何,遂以熟艾約半斤,用白紙一張鋪於腹上,紙上攤艾令勻,又以憨蔥數枝批作兩半片,鋪於熟艾上,再用白紙一張覆之,以慢火熨斗熨之,冷則易之,覺腹中熱,腹皮暖不禁,以帛三搭,多縫帶系之,待冷方解。初熨時,得暖則痛減,大暖則痛止,至夜得睡。
白話文:
腹痛
厚朴湯: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虛寒,導致心腹脹滿,以及秋冬季節外來寒氣侵犯胃部,引起的間歇性疼痛。
方子組成:厚朴(用薑汁製過)、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、甘草(炙烤過的)、乾薑、茯苓(去除外皮)。
說明:因為脾胃虛寒,功能衰退,不能正常運化食物,再加上外來寒氣侵襲,導致寒氣積聚,引起腹部脹滿疼痛。治療要用辛辣溫熱的藥來驅散寒氣,同時輔以苦味甘味的溫藥來扶助胃氣,並用淡味的藥來泄掉積滯,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
高良薑湯:這個方子治療心腹像被刺一樣的絞痛,兩脅肋脹滿難忍。
方子組成:高良薑、厚朴(用薑汁製過)、當歸(炒過)、桂心。
服用方法:將藥材切碎,用水煮開,取藥汁分兩次服用。如果吃一次就止痛了就停止服用,不必再吃。體質強的人可以分兩次吃,體質弱的人可以分三次吃,可根據情況調整。
荔枝核散:這個方子治療心脾疼痛,效果很好。用荔枝核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熱醋湯調服。
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附子湯:(這三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記載)
附子粳米湯:治療腹部有寒氣,導致腹部雷鳴作響,劇烈疼痛,胸膈感到不舒服,想嘔吐。
方子組成:附子(炮製過)、半夏、甘草、大棗、粳米。
服用方法:將這五種藥材加水煮,煮到米熟了,取藥湯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。每天服用三次。
益智散:治療傷寒導致陰氣過盛,引起心腹脹滿不舒服,想嘔吐,腹瀉,手腳冰涼,以及各種寒氣侵襲心臟,導致脅肋、肚臍、腹部脹滿絞痛。
方子組成:川烏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)、益智(去除皮)、乾薑(炮製過)、青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。
服用方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大棗兩個(掰開),一起煮到剩八分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半夏湯:這個方子治療胸部脹滿,打嗝,下半身發冷,肚臍及腹部疼痛。
方子組成:半夏(炮製過)、生薑、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、桂枝、吳茱萸(用熱水洗過)。
服用方法:將藥材切碎,用水煮,取藥汁分五次服用,冷了再加熱服用,空腹飯前服用。我年輕的時候,曾經肚臍周圍腹痛,剛開始不認為是虛症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後來自己診斷,發現是虛症,就服用這個方子,還沒吃到一半就好了。
正陽散、回陽丹、當歸四逆湯:(這三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記載)
蔥熨療法: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,寒氣侵襲小腸的腸系膜之間,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積聚在那裡,血液循環受阻,就形成了積聚。寒氣侵襲腸胃,就會引起氣機上逆,導致疼痛和嘔吐。各種寒症引起的疼痛,遇到熱就會立刻停止。有一個讀書人,三十一歲,身體虛弱,左邊脅肋下有積氣,不敢吃冷的食物,感覺冷就會疼痛,或者嘔吐清水,頭暈想倒下,眼睛睜不開,討厭吵鬧。靜養一兩天,或者服用辛辣溫熱的藥就會好轉。
到了元朝甲戌年的秋天,因為勞累和吃了冷的食物,病情再次發作,腹痛不止,冷汗直冒,四肢冰涼,口鼻呼出的氣也是冷的,面色青黃,無法躺下,只能扶著東西坐著,咳嗽,咽喉不舒服。我給他開藥,他卻一吃藥就吐,藥都吃不進去。我沒辦法,就用熟艾草大約半斤,用一張白紙鋪在腹部,把艾草均勻地鋪在紙上,再把幾根大蔥切成兩半,鋪在熟艾草上面,再用一張白紙蓋住,用溫熱的熨斗熨燙。冷了就換熱的,感覺腹部溫熱,皮膚溫暖,用布條多縫幾條帶子綁住,等冷了再解開。剛開始熨燙的時候,感到溫暖疼痛就減輕,熱起來疼痛就停止了,晚上就可以睡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