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8)
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8)
1. 藥性不同
〔《素》〕厚味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(《陰陽應象論》)
〔東垣〕:風升生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味薄則通,
防風,升麻,羌活,柴胡,葛根,威靈仙,細辛,獨活,白芷,桔梗,黍黏子,藁本,川芎,蔓荊子,秦艽,天麻,麻黃,荊芥,薄荷,前胡
熱浮長,氣之厚者,陽中之陽,氣厚則發熱。
附子,烏頭,乾薑,生薑,良薑,肉桂,桂枝,草豆蔻,丁香,厚朴,木香,益智,白豆蔻,川椒,吳茱萸,茴香,玄胡索,縮砂,紅花,神麯
濕化成,其兼氣味(氣溫涼寒熱,在人則以胃應之。味甘辛鹹苦,在人則以脾應之)。
黃耆,人參,甘草,當歸,熟地,半夏,蒼朮,白朮,陳皮,青皮,藿香,檳榔,莪朮,三稜,阿膠,訶子,杏仁,麥芽,桃仁,紫草,蘇木
燥降收,氣之薄者,陽中之陰,氣薄則發泄。
茯苓,澤瀉,豬苓,滑石,瞿麥,車前子,木通,燈草,五味子,桑白皮,犀角,白芍藥,天門冬,烏梅,牡丹皮,地骨皮,枳殼,琥珀,連翹,枳實,麥門冬
寒沉藏,味之厚者,陰中之陰,味厚則泄。
大黃,黃柏,黃芩,黃連,石膏,草龍膽,生地黃,知母,防己,茵陳,牡蠣,栝蔞根,朴硝,玄參,山梔,川楝子,香豉,地榆
(脾不主時,於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,乃坤土也,生化一十一藏,受胃之稟乃能生化。)
天有陰陽,溫、涼、寒、熱四氣是也。溫熱者,天之陽也;寒涼者,天之陰也。地有陰陽,辛、甘、淡、酸、苦鹹六味是也。辛甘淡,地之陽也;酸苦鹹,地之陰也。輕清成象,味薄,細茶之類,本乎天者親上。重濁成形,味厚,大黃之類,本乎地者親下,味之薄者,為陰中之陽。
味薄則通,酸苦鹹平是也。味之厚者,為陰中之陰。味厚則泄,酸苦鹹寒是也。氣之厚者,為陽中之陽。氣厚則發熱,辛甘溫熱是也。氣之薄者,為陽中之陰。氣薄則發泄,辛甘淡平涼寒是也。
清陽發腠理,清之清者也。清陽實四肢,清之濁者也。
濁陰歸六腑,濁之濁者也。濁陰走五臟,濁之清者也。
粥,淡,陽中之陰,所以利小便。茶,苦,陰中之陽,所以清眼目。
苦藥平升,微寒平亦升,甘辛藥平降,甘寒瀉火,苦寒瀉濕熱,苦甘寒瀉血熱。
〔《素》〕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(《陰陽應象論》),壯火,薑、附之屬,少火,升麻、葛根之屬。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如何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,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(《至真要大論》)
白話文:
藥性不同
《黃帝內經》說,味道濃厚的屬於陰,味道清淡的屬於陰中的陽;氣味濃厚的屬於陽,氣味清淡的屬於陽中的陰。味道濃厚的藥性是瀉,味道清淡的藥性是通;氣味清淡的藥性是發散,氣味濃厚的藥性是發熱。
東垣(金元時期醫家李杲)認為,藥性中,能上升的屬於風,味道清淡的藥是陰中之陽,味道清淡的能使氣血通暢。例如防風、升麻、羌活、柴胡、葛根、威靈仙、細辛、獨活、白芷、桔梗、黍黏子、藁本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秦艽、天麻、麻黃、荊芥、薄荷、前胡等。
藥性中,能使體表熱感增強且持續的屬於熱,氣味濃厚的藥是陽中之陽,氣味濃厚的能使身體發熱。例如附子、烏頭、乾薑、生薑、良薑、肉桂、桂枝、草豆蔻、丁香、厚朴、木香、益智、白豆蔻、川椒、吳茱萸、茴香、玄胡索、縮砂、紅花、神麯等。
藥性中,具有濕潤、轉化的作用,其氣味(溫、涼、寒、熱等,在人體內由胃來反應;甘、辛、鹹、苦等,在人體內由脾來反應)兼具。例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熟地、半夏、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青皮、藿香、檳榔、莪朮、三稜、阿膠、訶子、杏仁、麥芽、桃仁、紫草、蘇木等。
藥性中,使體內乾燥、下降、收斂的屬於燥,氣味清淡的藥是陽中之陰,氣味清淡的能發散。例如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滑石、瞿麥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燈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、犀角、白芍藥、天門冬、烏梅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枳殼、琥珀、連翹、枳實、麥門冬等。
藥性中,使身體寒冷、下沉、藏匿的屬於寒,味道濃厚的藥是陰中之陰,味道濃厚的能瀉。例如大黃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、石膏、草龍膽、生地黃、知母、防己、茵陳、牡蠣、栝蔞根、朴硝、玄參、山梔、川楝子、香豉、地榆等。
(脾臟不主導時間,於四季末尾各旺盛十八天,是坤土的特性,能生化其他十一臟腑,接受胃的營養才能生化。)
天有陰陽,溫、涼、寒、熱四種氣是也。溫熱的屬於天的陽;寒涼的屬於天的陰。地有陰陽,辛、甘、淡、酸、苦、鹹六種味道是也。辛、甘、淡屬於地的陽;酸、苦、鹹屬於地的陰。輕清的物質呈現形態,味道清淡,例如細茶之類,與天相近所以向上。重濁的物質形成形狀,味道濃重,例如大黃之類,與地相近所以向下。味道清淡的,屬於陰中的陽。
味道清淡的能使氣血通暢,如酸、苦、鹹、平性的藥物。味道濃厚的,屬於陰中的陰。味道濃厚的能瀉,如酸、苦、鹹、寒性的藥物。氣味濃厚的,屬於陽中的陽。氣味濃厚的能使身體發熱,如辛、甘、溫、熱性的藥物。氣味清淡的,屬於陽中的陰。氣味清淡的能發散,如辛、甘、淡、平、涼、寒性的藥物。
清陽之氣向上發散到皮膚表面,是清中的清。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是清中的濁。
濁陰之氣歸於六腑,是濁中的濁。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,是濁中的清。
粥,味淡,屬於陽中之陰,所以能利小便。茶,味苦,屬於陰中之陽,所以能清眼目。
苦味的藥物能使藥性平和地上升,微寒性的藥物亦能使藥性平和地上升,甘、辛味的藥物能使藥性平和地下降,甘、寒性的藥物能瀉火,苦、寒性的藥物能瀉濕熱,苦、甘、寒性的藥物能瀉血熱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,壯盛的火氣會使身體衰弱,微弱的火氣反而使身體強壯。壯盛的火氣會消耗身體的精氣,精氣滋養微弱的火氣。壯盛的火氣會耗散身體的精氣,微弱的火氣反而能產生精氣。壯火,是指薑、附子之類的藥物;少火,是指升麻、葛根之類的藥物。
黃帝問:五味的陰陽屬性與作用如何?岐伯回答:辛、甘味能發散,屬於陽;酸、苦味能使氣機下行、泄利,屬於陰;鹹味能使氣機下行、泄利,屬於陰;淡味能滲濕、泄利,屬於陽。這六種味道的藥物,有的能收斂,有的能發散,有的能緩解,有的能急迫,有的能使身體乾燥,有的能使身體潤澤,有的能使身體柔軟,有的能使身體堅硬。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藥物,來調和身體的氣機,使之恢復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