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1)

1. 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

以上五方,黃連、冬瓜為君。丹溪云:冬瓜性走而急,久病與陰虛者忌之,又有黃連為佐,用者審之。

〔《食》〕治消渴飲水不止,小便數。用田螺五升,水一斗,浸一宿,渴即飲之,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。

又方,以水煮取汁飲之,螺亦任吃。

〔子和〕治飲水百杯,尚猶未足,小便如砂,或如杏色。服此方三五日,小便大出,毒注下,十日除根。

此方子和自云:此重劑,試有驗。

水銀(四錢),錫(二錢,同水銀炒成砂子),牡蠣,密陀僧,知母,紫菀,苦參,貝母(各一兩),黃丹(半兩),栝蔞根(半斤)

上為細末。男子用不生兒豬肚,婦人用獖豬肚一個,納藥於內,以麻線縫之,用新瓦二片,繩系一二遭,別用米一升,栝蔞根末半升,於新水內煮熟。取出放冷,不用米及栝蔞,只研豬肚並肚中藥末,爛和為丸。如硬,加蜜。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。(《三因方》無貝母。)

〔河〕,胡粉散,治大渴百方不痊者,亦治腎消。

黃丹,胡粉(各半兩),栝蔞根(二兩半),甘草(一兩),澤瀉,石膏,赤石脂,白石脂(各半兩),

上㕮咀,水煎服,日二服。如腹痛減之,為丸服尤妙。每服十丸,多則腹痛。

葛根丸,治消渴消腎,日飲碩水者。

葛根(三兩),栝蔞根(二兩),黃丹(二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,一兩),

上為末,煉蜜丸。每服十丸,日進三服。春夏去附子。

〔垣〕六味地黃丸,治腎消效。(方見治虛實法。)

〔《經》〕治消渴不止,下元虛者。用牛膝五兩,細銼為末,生地黃汁五升,晝曝夜浸,以汁盡為度,蜜丸。空心溫酒下三十丸。久服壯筋骨,駐顏色,黑鬚發,生津液。

〔仲〕治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。如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(方見治虛實法。)

〔子和〕治腎消。以腎氣丸本方內加山藥一味外,桂附從四時加減:冬一兩,春秋三錢,夏一錢。又法,腎氣丸去附子,加五味子一兩半。

〔《本》〕唐祠部李郎中,治消渴者腎虛所致,每發則小便甜。醫者多不知其故,亦缺而不言。《洪範》曰:稼穡作甘。以物理推之,淋餳醋酒作脯法,須臾即甜,足明人之食後滋味皆甜,流在膀胱。若腰腎氣盛,則上蒸炎氣,化成精氣,下入骨髓,其次為脂膏,又其次為血肉,其餘則為小便。故小便色黃,血之餘氣也。

五臟之氣咸潤者,則下味也。若腰腎既虛冷,則不能蒸化穀氣,盡下為小便,故味甘不變,其色清冷,則肌膚枯槁也。猶如乳母穀氣上泄,皆為乳汁。消渴病者,下泄為小便,皆精氣不實於內,則小便數溲溺也。又肺為五臟華蓋,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,若下冷極,則陽不能升,故肺干而渴。

《易》於否卦言之矣,乾上坤下,陽無陰不降,陰無陽不升,上下不交,故成否也。譬如釜中有水,以火暖之,又以板覆之,則暖氣上騰,故板能潤;若無火力,則水氣不能上升,此板終不得潤。火力者,腰腎強盛也。常須暖補腎氣,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,亦免乾渴之患。

白話文:

[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]

以上五個藥方中,黃連、冬瓜是主要的藥材。朱丹溪說:冬瓜的藥性走竄快速,所以久病體虛和陰虛的人忌用,而且此方還配有黃連,所以用藥的人要仔細考慮。

《食療》記載:治療消渴病,一直喝水還是口渴,小便次數多。用五升田螺,加一斗水浸泡一晚,口渴就喝這個水,每天換水和螺是最好的方法。

又有一個藥方,用水煮螺,取汁飲用,螺肉也可以吃。

朱子和的藥方說:治療喝水喝了一百杯還是覺得不夠,小便像砂子一樣,或是像杏子的顏色。服用這個藥方三到五天,小便會大量排出,身體裡的毒素也會隨著排出,十天左右可以根治。

這個藥方朱子和自己說:這是藥性很強的藥方,試過確實有效。

藥方內容:水銀(四錢)、錫(二錢,和水銀一起炒成砂子)、牡蠣、密陀僧、知母、紫菀、苦參、貝母(各一兩)、黃丹(半兩)、栝蔞根(半斤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男性用未生育的小豬的豬肚,女性用母豬的豬肚,將藥粉放入豬肚中,用麻線縫好,再用兩片新瓦,用繩子綁好一兩圈,另外用一升米和半升栝蔞根末,在新的水裡煮熟。取出放涼,不要米和栝蔞根,只把豬肚和裡面的藥末一起搗爛做成丸子。如果太硬,可以加蜂蜜。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四十顆藥丸。(《三因方》中沒有貝母。)

河間先生的胡粉散,治療各種方法都治不好的嚴重口渴,也治療腎消。

藥方內容:黃丹、胡粉(各半兩)、栝蔞根(二兩半)、甘草(一兩)、澤瀉、石膏、赤石脂、白石脂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如果腹痛就減少用量,做成藥丸服用更好。每次服用十顆藥丸,吃多了會腹痛。

葛根丸,治療消渴病和腎消,每天喝大量水的人。

藥方內容:葛根(三兩)、栝蔞根(二兩)、黃丹(二兩)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臍,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十顆,每天三次。春夏兩季去掉附子。

李東垣的六味地黃丸,治療腎消效果很好。(藥方在治療虛實病症的章節中。)

《經》記載:治療口渴不止,是因下焦虛弱的人。用牛膝五兩,切成細末,用五升生地黃汁,白天曬太陽晚上浸泡,直到地黃汁用完,然後用蜂蜜做成藥丸。空腹用溫酒送服三十顆藥丸。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,保持容貌,使鬍鬚頭髮變黑,產生津液。

張仲景說:治療男性消渴病,小便反而增多,喝一斗水就排一斗小便,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(藥方在治療虛實病症的章節中。)

朱子和說:治療腎消,可以在原有的腎氣丸藥方中加一味山藥,桂枝和附子的用量則根據四季調整:冬天用一兩,春秋用三錢,夏天用一錢。另外一種方法,是腎氣丸去掉附子,加五味子一兩半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唐朝祠部的李郎中,治療的消渴病是腎虛引起的,每次發病小便都是甜的。醫生大多不知道原因,也沒說出來。《洪範》說:種植的莊稼會產生甜味。從物理角度推論,像淋上糖漿、醋、酒的肉乾,很快就會變甜,這就說明人吃下食物後產生的滋味都是甜的,這些甜味會流到膀胱。如果腰腎氣充足,就能將這些甜味向上蒸發轉化為精氣,進入骨髓,其次變成脂肪,再其次變成血肉,剩餘的就變成小便。所以小便的顏色是黃色的,是血的剩餘氣味。

五臟的氣都充盈潤澤,小便的氣味就淡薄。如果腰腎虛弱寒冷,就不能將穀物的氣蒸化,全部都變成小便排出,所以小便的甜味不會改變,顏色清冷,這樣就會導致皮膚乾燥枯槁。就像哺乳期的母親,穀物的氣向上排泄,變成乳汁。消渴病的人,向下的排泄變成小便,都是因為精氣沒有充實於體內,所以小便的次數才會很多。而且肺是五臟的華蓋,如果下方有熱氣蒸騰,肺就能得到滋潤,如果下方過於寒冷,陽氣就不能上升,所以肺就會乾燥而口渴。

《易經》在否卦中說明了這個道理,乾在上面,坤在下面,陽氣沒有陰氣就不能下降,陰氣沒有陽氣就不能上升,上下不相交通,所以形成否卦。就好像鍋裡有水,用火加熱,再用蓋子蓋住,熱氣就會上升,蓋子就能得到滋潤;如果沒有火,水氣就不能上升,蓋子就不能得到滋潤。這裡的火,指的就是腰腎強盛。要經常溫補腎氣,飲食得到火力就能滋潤身體,容易消化,也能避免口渴的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