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2)

1. 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

故仲景云:宜服腎氣八味丸。此疾與腳氣雖同,皆為腎虛所致,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,盛於五六月,衰於七八月;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,盛於十一二月,衰於二三月。其故何也?夫腳氣,壅疾也;消渴,宣疾也。春夏陽氣上,故壅疾發則宣疾愈。秋冬陽氣下,故宣疾發則壅疾愈。

審此二者,疾可理也。猶如善為政者,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隨時變通耳。

〔和〕治諸虛不足,胸中煩悸,時常消渴,唇口乾燥,或先渴而欲發瘡,或病癰疽而後渴者,宜用黃耆湯多服之。(方見癰疽門。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,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,宜多服黃耆,黃耆乃補氣之要藥。)

〔《保》〕,行氣丸,治消渴。

五靈脂(《衍義》云:五靈脂入肝最遠,能行經血,不能生血),烏頭(去皮臍)

上等分為末。每服三錢,冬瓜湯下。無瓜時,苗葉亦可。日三服,渴止勿服。再服八味丸去附子、加五味子。

〔《外》〕治消腎,小便數。鹿角一具炙焦,搗篩為末。酒服方寸匕,漸漸加之。

〔《保》〕,茴香散,治消病,下焦渴症,小便如膏。

茴香(炒),苦楝(炒),各等分,炒為末,食後酒調下一錢。

〔《食》〕治消渴,舌焦口乾,小便數。野雉一隻,以五味煮令極熟,去肉取汁,渴飲之,肉亦可食。

肝癉者,夜臥則驚,多飲,小便數。(全文見癉。)

心移寒於肺消者,飲一溲二,不治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,王注云:腎臟消爍,氣無所攝,故飲一溲二也。)

〔仲〕寸口脈浮而遲,浮即為虛,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榮氣竭。跗陽脈浮而數,浮則為氣,數則消穀而大堅。氣盛則溲數,溲數則堅,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。跗陽脈數,胃中有熱,即消穀引飲,大便必堅,小便即數。

白話文:

根據張仲景的說法,這種病(指下消,也就是小便頻繁且帶有油脂)應該服用腎氣八味丸。這種病雖然和腳氣的病因相似,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,但它們發作的時間不一樣。腳氣通常在二三月開始發作,五六月最嚴重,七八月逐漸減輕;而消渴通常在七八月開始發作,十一二月最嚴重,二三月逐漸減輕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腳氣屬於阻塞性的疾病,而消渴屬於宣洩性的疾病。春夏季節陽氣向上升發,所以阻塞性的疾病發作時,宣洩性的疾病就會好轉;秋冬季節陽氣向下收斂,所以宣洩性的疾病發作時,阻塞性的疾病就會好轉。

了解這兩種疾病的差異,就可以好好調理。這就像一個好的執政者,要懂得寬鬆和嚴厲交替使用,隨時根據情況變化來調整策略。

另有一種情況是,各種虛弱不足,胸口感到煩躁不安、心悸,常常感到口渴,嘴唇乾燥,或者先是口渴然後長瘡,或是生了癰疽之後才口渴,這種情況應該多服用黃耆湯。(黃耆湯的藥方在癰疽的章節裡有。)凡是消渴導致小便增多且帶有油脂的,都是因為腎氣無法控制津液,應該多服用黃耆,黃耆是補氣的重要藥物。

《保》裡記載了一個「行氣丸」,可以治療消渴。 配方是:五靈脂(《衍義》說,五靈脂進入肝臟最深,能促進經血運行,但不能產生新的血液)、烏頭(去除皮和臍)。 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冬瓜湯送服。沒有冬瓜時,可以用冬瓜藤葉代替。每天服用三次,口渴停止後就不要再服用了。之後改服用八味丸,但要去掉附子,加入五味子。

《外》裡記載,用烤焦的鹿角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小勺(方寸匕),可以慢慢增加劑量,可以治療因為腎虛導致的小便頻繁。

《保》裡記載了一個「茴香散」,可以治療下焦(身體下部)因消渴引起的口渴,以及小便像油脂一樣的疾病。 配方是:茴香(炒過)、苦楝(炒過),各等分,炒過後磨成粉末,飯後用酒送服一錢。

《食》裡記載,用野雞煮湯可以治療消渴,舌頭乾燥、口渴、小便頻繁。將一隻野雞用五味一起煮到非常爛熟,取出肉,飲用湯汁,肉也可以吃。

還有一種叫做「肝癉」的疾病,患者在晚上睡覺時容易驚醒,飲水很多,小便頻繁。(全文請參見「癉」的章節。)

如果因為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而引起的消渴,會出現喝一杯水就小便兩次的情況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(全文請參見診病傳變的章節。王注說,這是因為腎臟機能衰弱,無法控制住氣,所以會出現喝一杯水就小便兩次的情況。)

張仲景說,寸口脈象浮而遲緩,浮表示虛弱,遲表示勞累。虛弱表示衛氣不足,勞累表示榮氣耗竭。跗陽脈象浮而數,浮表示氣盛,數表示消化食物太快且變得堅硬。氣盛就會導致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就會導致大便堅硬,堅硬和大便次數頻繁相互影響,就會導致消渴。跗陽脈象數,表示胃中有熱,會導致消化食物過快,引發口渴,大便必定堅硬,小便必定頻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