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9)

1. 消穀善飢為中消

上為末,煉蜜丸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

運氣消中皆屬熱。經云:少陰之勝,心下熱,善飢。又云:少陽之勝,熱客於胃,善飢,治以寒劑是也。

針灸消中皆取於胃。經云:邪在脾胃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,取三里灸之。又云:胃足陽明之脈,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於胃則消穀善飢。(熱則清之,盛則瀉之。)

〔《甲》〕陰氣不足,熱中,消穀善飢,腹熱,身煩狂言,三里主之。腹中氣脹引脊痛,飲食多而身羸瘦,名曰食㑊。每作,先取脾俞,後取季脅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用米湯送服。

這種容易餓、吃得多卻還是感到飢餓的「中消」現象,通常都屬於體內有熱。醫書上說:少陰經氣太過旺盛時,會導致心下發熱、容易感到飢餓。又說:少陽經氣太過旺盛時,熱邪會停留在胃部,也會讓人容易感到飢餓,這時候就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用針灸治療「中消」時,主要也是針對胃部。醫書上說:當邪氣侵入脾胃,導致體內陽氣過剩、陰氣不足時,就會出現體內發熱、容易感到飢餓的現象,這時可以針灸足三里穴。又說:胃足陽明經的氣太旺盛時,身體前面都會感到發熱,在胃部就會出現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感到飢餓的狀況。(如果是由熱引起的,就用清熱的方法;如果是氣太過旺盛引起的,就用瀉法。)

《甲乙經》記載:陰氣不足,導致體內發熱、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感到飢餓,同時會感到腹部發熱、身體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,可以用針灸足三里穴來治療。如果腹部脹氣,甚至牽引到背部疼痛,吃很多東西卻反而越來越瘦,這種情況叫做「食㑊」。每次發作時,先針灸脾俞穴,再針灸季脅穴。

2. 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

〔羅〕張安撫芸夫,年四十五歲,病消渴,舌上赤裂,飲水無度,小便數多,先師以此藥治之,良愈。消渴多傳瘡瘍,為不救之疾,既效亦不成瘡瘍,享年七十五而終,名之曰,生津甘露飲子,。治消渴上下齒麻,舌硬赤爛腫痛,食不下,腹時脹滿疼痛,渾身色黃,目白睛黃。

甚則四肢萎弱無力,面塵脫色,脅下急痛,善嚏善怒健忘,臀肉腰背疼寒,兩丸冷甚。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。

石膏(一錢二分),人參,甘草(生),山梔,白豆蔻,白芷,連翹,甘草(炙),蓽澄茄,黃連,薑黃,藿香(各一錢),白葵(五分),麥門冬,杏仁(各一錢),歸身,蘭香(各五分),黃柏(酒炒,錢半),升麻根(二錢),木香(一錢),桔梗(三分),柴胡根(五分),知母(酒,二錢),全蠍(二個,去毒),

上為末,水浸,蒸餅和勻成劑,捏作餅子,曬乾,杵碎如黃米大。每服二錢,挑於掌內,以舌舐之,津液送下,或白湯食後服之,神效。凡消渴為病,燥熱之氣勝也。《內經》云:熱淫所勝,佐以甘苦,以甘瀉之。

熱則傷氣,氣傷則無潤,折熱補氣,非甘寒之劑不能,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;啟玄子曰:滋水之源,以鎮陽光,故以柏、連、梔子、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;以當歸、杏仁、麥門冬、全蠍、連翹、白葵、蘭香、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;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陽明、少陽二經,蓽澄茄、白豆蔻、木香、藿香反佐以取之;又用桔梗為舟楫,使浮而不下也。

〔垣〕,和血養氣湯,治口渴舌乾,小便數,舌上赤裂。此藥生津除燥,生肌肉,一名地黃飲子。

黃連(酒,七分),桃仁(六個),生地(七分),紅花(少許),黃柏(酒,一錢),當歸(酒,四分),甘草(炙,三分),升麻(一錢),知母(酒,五分),防己(酒,三分),羌活(五分),麻黃根(二分),口乾舌渴,加杏仁(六個)甘草(生,三分),小便數,加石膏(六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煎去渣,稍熱服。忌酒、面、房事。

清涼飲子,治消中能食而瘦,口舌乾,自汗,大便結,小便數。

羌活梢(一錢),柴胡梢(一錢),升麻梢(四分),防風梢(五分),當歸(六分),甘草梢(一錢),石膏(一錢半),知母(酒製,一錢),紅花(少許),防己(五分),龍膽草(一錢半),黃柏(一錢半),桃仁(五個),杏仁(五個),生地(酒,五分),黃耆根(一錢),黃芩(酒,一錢),甘草(炙,一錢),

上,水二盞,酒一小盞,煎服。

甘露膏,治消渴,飲水極多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結燥,小便頻數。又名蘭香飲子。

石膏(二錢),知母(一錢半),甘草(生一錢,炙五分),人參(五分),防風根(一錢),半夏(制,五分),蘭香(五分),白豆蔻,連翹,桔梗,升麻(各五分),

白話文:

張安撫的丈夫芸夫,四十五歲,得了消渴病,舌頭紅且有裂痕,喝水沒有節制,小便次數很多。之前有位醫生用這個藥方治好了他。消渴病容易引起皮膚潰爛,是不容易治好的疾病,但這個藥方不僅治好了他的病,也沒有產生皮膚潰爛的狀況,他活到七十五歲才過世。這個藥方被稱為「生津甘露飲子」。

這個藥方能治療消渴病引起的上、下牙齒麻木,舌頭僵硬、紅腫潰爛疼痛,吃不下飯,肚子時常脹滿疼痛,全身發黃,眼睛的眼白也發黃。嚴重時,會四肢軟弱無力,臉色灰暗,兩側肋骨下疼痛,容易打噴嚏、發怒、健忘,臀部、腰背部感到寒冷疼痛,甚至睪丸冰冷。

其中一個藥方,石膏要用到一兩二錢。

藥方是:石膏(一錢二分),人參、生甘草、山梔、白豆蔻、白芷、連翹、炙甘草、蓽澄茄、黃連、薑黃、藿香(各一錢),白葵(五分),麥門冬、杏仁(各一錢),當歸身、蘭香(各五分),酒炒黃柏(一錢五分),升麻根(二錢),木香(一錢),桔梗(三分),柴胡根(五分),酒製知母(二錢),去毒全蠍(二個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浸泡,再用蒸熟的麵餅攪拌均勻製成藥團,捏成餅狀曬乾,搗碎成黃米大小的顆粒。每次服用二錢,放在手掌中,用舌頭舔著藥粉,再用口水吞服,或用白開水在飯後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消渴病是因為體內燥熱之氣過盛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邪過盛,要用甘味和苦味來輔助,用甘味來瀉熱」。

熱會傷害氣,氣傷則無法滋潤身體,要消除熱邪、補充氣,非甘寒藥物不可。所以用甘寒的石膏作為主藥;啟玄子說:「要滋養水源,來鎮壓陽氣」,所以用黃柏、連翹、山梔、知母這些苦寒的藥物來瀉熱、補充津液作為輔助藥;用當歸、杏仁、麥門冬、全蠍、連翹、白葵、蘭香、甘草這些甘寒藥物來調和血液、滋潤乾燥作為佐藥;升麻、柴胡性味苦平,能運行陽明經、少陽經的氣,用蓽澄茄、白豆蔻、木香、藿香這些藥物來做反佐;再用桔梗作為藥引,使藥力向上發散而不向下沉降。

另一個藥方是「和血養氣湯」,治療口渴舌頭乾燥、小便頻繁、舌頭紅且有裂痕。此藥方能生津液、消除乾燥、促進肌肉生長,又名「地黃飲子」。

藥方是:酒製黃連(七分),桃仁(六個),生地(七分),紅花(少量),酒製黃柏(一錢),酒製當歸(四分),炙甘草(三分),升麻(一錢),酒製知母(五分),酒製防己(三分),羌活(五分),麻黃根(二分)。如果口乾舌渴,加杏仁(六個)、生甘草(三分);如果小便頻繁,加石膏(六分)。

將上述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去渣,稍微溫熱時服用。服藥期間忌酒、麵食和房事。

還有一個藥方叫「清涼飲子」,治療得了消中症卻能吃但身體卻消瘦,口舌乾燥、容易出汗、大便乾結、小便頻繁。

藥方是:羌活末端(一錢),柴胡末端(一錢),升麻末端(四分),防風末端(五分),當歸(六分),甘草末端(一錢),石膏(一錢半),酒製知母(一錢),紅花(少量),防己(五分),龍膽草(一錢半),黃柏(一錢半),桃仁(五個),杏仁(五個),酒製生地(五分),黃耆根(一錢),酒製黃芩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。

將上述藥材用水二碗、酒一小碗煎煮後服用。

還有一個藥方叫「甘露膏」,治療消渴病,喝很多水、食量大卻消瘦、容易出汗、大便乾結、小便頻繁。又名「蘭香飲子」。

藥方是:石膏(二錢),知母(一錢半),生甘草(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,人參(五分),防風根(一錢),製半夏(五分),蘭香(五分),白豆蔻、連翹、桔梗、升麻(各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