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1)

1. 飢不能食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精氣並於脾,熱氣留於胃,胃熱則消穀,谷消故善飢。胃氣逆上,則胃脘寒,故不嗜食也。(大惑論)

運氣飢不欲食,皆屬濕邪傷腎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民病心如懸,飢不欲食,治以苦熱是也。

針灸飢不欲食有二法:

其一清胃。經云:胃者,水穀之海。其腧,上在氣衝,下至三里。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谷。審守其腧,調其虛實是也。

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心如懸,若飢狀。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
〔東〕飢不能食,飲食不下,嘔而雷鳴:大迎、中極、食竇。又法:期門、章門。

冬脈不及,為病在中,令人心懸如飢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
〔仲〕寸口脈弱遲,弱者胃氣微;遲者榮中寒。榮為血,血虛則發熱;胃為氣,氣虛則發厥。

白話文:

【飢不能食】

黃帝問道:有些人總是感到飢餓卻不喜歡吃東西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精氣集中在脾臟,熱氣留在胃部。胃部熱度高,食物就會消化得快,所以總是覺得餓。但當胃氣逆流向上時,胃部就會感覺寒冷,因此就失去了食慾。

如果運氣不佳,導致食慾不振,這通常是濕邪侵入腎臟造成的。根據古籍記載:當太陰星主掌天空時,濕氣過重,人民常會感到心懸,不想吃東西,治療方法應以苦熱的藥物來對付。

針灸治療食慾不振有兩種方法:

一種是清除胃部的熱氣。古籍提到:胃是消化水和食物的地方,它的穴位,上面在氣衝穴,下面到足三里穴。當胃的消化能力不足,即使餓了也會無法接受食物。應該找到這些穴位,調整其虛實情況。

另一種方法是刺激腎臟。古籍提到:腎和足少陰脈絡有關,如果出現問題,就會感到飢餓但不願進食,心懸若飢。治療方式應視脈象的強弱及身體的冷熱來決定。

東方醫學認為,如果一個人雖然感到飢餓,卻無法吞嚥食物,甚至嘔吐且肚子咕咕叫,可以針刺大迎穴、中極穴、食竇穴。另一種治療方式是針刺期門穴、章門穴。

冬天如果脈象弱,表示疾病在體內,會讓人感到心懸如餓。

仲景提到:寸口脈象弱且遲緩,脈弱表示胃氣微弱,脈遲表示血液中寒氣多。血液虛弱會發熱,胃氣虛弱會導致昏厥。

2. 惡食

〔《素》〕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者,胃無氣,故惡食臭也。

〔丹〕惡食者,胸中有物,導痰補脾,,二陳加白蒼楂芎湯,。

白朮,山楂,川芎,蒼朮,半夏,陳皮,茯苓,甘草

〔垣〕失笑丸,治虛痞惡食。(方見痞門。)

白話文:

【厭食】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當一個人無法忍受食物的氣味,這表示他的胃功能可能減弱,所以才會對食物的氣味產生反感。

丹溪認為,如果對食物產生厭惡感,可能是因為胸中有異物或痰多導致,這時可以服用一種藥方,名為「二陳加白蒼楂芎湯」,其成分包含白朮、山楂、川芎、蒼朮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和甘草。

而李杲則提出了一種名為「失笑丸」的藥方,專門用來治療因身體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和厭食症狀。(此藥方詳細內容可參考消化不良相關章節。)

3. 妊娠惡食

〔《大》〕治妊娠惡食。

人參(四兩),厚朴,生薑,枳殼,甘草(各一兩),水煎服。

凡妊娠惡食者,以所思食任意食之,必愈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孕婦食慾不振的處理方式】

使用人參四兩、厚朴一兩、生薑一兩、枳殼一兩、甘草一兩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凡是孕婦有食慾不佳的情況,可以按照自己想吃的食物盡情食用,病情必定會好轉。

4. 消癉門

渴而多飲,為上消。消穀善飢,為中消。渴而便數有膏,為下消。

〔垣〕上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。逆調論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是也。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潔古曰:上消者,上焦受病,又謂之膈消。多飲水而少食,大便如常,小便清利,知其燥在上焦。治宜流濕,以潤其燥。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頻數。叔和云:口乾,飲水多,食亦飢,虛癉成為消中者是也。

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主之。(潔古云:中消者,胃也。渴而飲食多,小便赤黃,熱能消穀,知其熱在中焦也,宜下之。)下消者,煩躁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。叔和云: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,以六味地黃丸主之。(潔古云:腎消者,病在下焦。初發為膏淋,謂淋下如膏油之狀。

至病成面色黧黑,形瘦而耳焦,小便濁而有脂液,治宜養血,以分其清濁而自愈矣。)

上上消者,經謂之膈消。膈消者,渴而多飲是也。中消者,經謂之消中。消中者,渴而飲食俱多,或不渴而獨飲是也。下消者,經謂之腎消。腎消者飲一溲二,其溲如膏油,即膈消、消中之傳變。王注謂肺臟消燥,氣無所持是也。蓋肺藏氣,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,而津液之清微者,收養筋骨血脈,余者為溲。

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,而精微者亦隨溲下,故飲一溲二,而溲如膏油也。筋骨血脈無津液以養之,故其病成,漸形瘦焦乾也。然肺病本於腎虛,腎虛則心寡於畏,妄行凌肺,而移寒與之,然後肺病消。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,用腎氣丸補腎救肺,後人因名之腎消及下消也。或曰:《經》既云肺消死不治,仲景復用腎氣丸治之何也?曰:飲一溲二者,死不治。

若飲一未至溲二者,病尚淺猶或可治。故仲景腎氣丸治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之症,若小便過於所飲者,亦無及矣。

病式服藥

熬豬肚湯,小承氣湯,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則便溺有節。

羊肉冬瓜湯,腎氣丸地黃丸

消渴手太陰(大渴不止。)消中足陽明(癉成消中而數小便,胃熱消穀善飢。)腎消足少陰(膏癉,飲少溲多。)

麥冬飲子,內化丸,鳳髓丹

化水丹,易老順氣散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則渴飲不思。

〔垣〕論消渴末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瘡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。《聖濟總錄》皆為必死不治之症。潔古分而治之:能食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;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主之,上中既平,不復傳下消矣。前人用藥,厥有旨哉。或曰:未傳瘡疽者,何也?此火邪勝也。

其瘡痛甚,而不潰,或赤水者是也。經曰: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。急攻其陽,無攻其陰,治在下焦。元氣得強者生;失強者死。末傳中滿者,何也?以寒治熱,雖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然臟腑有遠近,心、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;腎、肝位遠,宜制大其服。皆適其所至所為。

白話文:

消癉門

上消:會感到口渴且大量飲水,這是上消的症狀。 中消:會很快感到飢餓,即使吃很多還是覺得餓,這是中消的症狀。 下消:會感到口渴、頻尿,而且尿液像米湯一樣濃稠,這是下消的症狀。

上消:會舌頭紅裂、非常口渴想喝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這是因為心臟的熱傳到肺部,導致膈消。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李杲認為:上消是上焦生病,也叫做膈消。會大量喝水但吃很少,大便正常,小便清澈,表示燥熱在上焦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讓身體濕潤,來解除燥熱。)

中消:會很能吃但身體卻消瘦、容易流汗、大便乾燥、頻尿。有人說:口乾、喝很多水、容易餓,這種虛熱造成的病症就是中消。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來治療。(李杲認為:中消是胃生病。會口渴且吃很多,小便顏色紅黃,熱氣能消化食物,表示熱在中焦。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)

下消:會感到煩躁想喝水、耳朵外緣乾枯、小便像米湯一樣濃稠。有人說:焦躁且身體水分不足,這是腎臟的消渴症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(李杲認為:腎消是下焦生病。初期會出現小便像油一樣的膏淋,病情嚴重會臉色發黑、身體消瘦、耳朵乾枯、小便混濁且有油脂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血,讓清濁分開,病情就會好轉。)

上消又稱膈消:是指口渴且大量喝水。 中消又稱消中:是指口渴且吃很多,或者雖然不渴但還是喝很多水。 下消又稱腎消:是指喝一口水就排兩次尿,而且尿液像油一樣濃稠,這是膈消、消中病情加重轉變而來的。王冰認為,這是因為肺臟過於乾燥,無法儲存氣。因為肺臟儲存氣,肺臟沒病,氣就能管理津液,津液的精華會滋養筋骨血脈,剩餘的變成尿液。如果肺臟生病,津液就無法被氣管理,精華也會隨著尿液排出,所以會出現喝一口水就排兩次尿,而且尿液像油一樣濃稠。因為筋骨血脈沒有津液滋養,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,身體也變得消瘦乾枯。然而,肺病其實是源於腎虛,腎虛會讓心臟失去控制,過於亢奮,進而攻擊肺臟,導致肺臟生病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口渴且頻尿的病症,會用腎氣丸來補腎救肺,後人就稱之為腎消或下消。

有人問:既然《黃帝內經》說肺消是絕症,無法治療,為什麼張仲景又用腎氣丸來治療呢?回答說:如果喝一口水就排兩次尿,那就真的無法治療了。如果喝一口水還沒有排兩次尿,病情還算輕微,或許可以治療。所以張仲景用腎氣丸治療喝一斗水也排一斗尿的病症,如果排尿量超過喝水量,那就沒救了。

病發時的用藥

可以熬煮豬肚湯、服用小承氣湯,目的是增加體內陽氣,來消除陰寒,讓大小便正常。

也可以使用羊肉冬瓜湯、腎氣丸、地黃丸來治療。

消渴:是手太陰經的病(表現為嚴重口渴不止)。 消中:是足陽明經的病(表現為由熱轉變為消渴,頻尿,胃熱消化快且容易飢餓)。 腎消:是足少陰經的病(表現為尿液像米湯一樣濃稠,喝很少水卻排很多尿)。

可以使用麥冬飲子、內化丸、鳳髓丹。

可以使用化水丹、易老順氣散,目的是滋養腎水來抑制陽熱,這樣就能減少口渴。

關於消渴病症末期,如果還能吃東西,一定會長腦後膿瘡或背瘡;如果不能吃東西,一定會腹脹如鼓。古書認為這是絕症,無法治療。李杲將其分開治療:如果能吃東西而且口渴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;如果不能吃東西而且口渴,就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來治療,只要將上焦和中焦的病治好,就不會再傳變到下消。前人使用這些藥物,真的非常有道理。有人問:如果還沒長瘡,是什麼原因?這是因為火邪過於旺盛。如果瘡很痛但沒有潰爛,或者有紅色的液體滲出,就代表是這樣。古書說:如果瘡有形狀但不痛,屬於陽性的病症。應該趕快治療陽熱,不要管陰寒,治療重點在下焦。如果元氣強盛就能存活,元氣衰弱就會死亡。如果末期出現腹脹,是因為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,即使是厲害的醫生,也不能違背規律,改變治療方法。然而,臟腑有遠近之分,心臟和肺臟位置比較近,藥量應該少一點;腎臟和肝臟位置比較遠,藥量應該多一點。總之,都要根據病情和病症發展狀況來決定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