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8)

1.

然客之氣,一語而三引,體不勞而汗,股不步而慄,肌革無所耗於前,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來。嗟夫!心痞非下不可已,予從而下之,術未爽也。薾然獨何如?聞楚之南有良醫焉,往而問之。醫笑曰:子無怪是薾然者也!凡子之術固為是薾然也。坐,吾語汝。天下之理,有甚快於吾心者,其末也必有傷。

求無傷於其中,則無望快於吾心。夫陰伏而陽蓄,氣與血不運而為痞,橫乎子之胸者,其累大矣。擊而去之,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,和平之物不能為也,必將搏擊震撓而後可。夫人之和氣衝然而甚微,泊乎其易危,擊搏震撓之功成,而子之和亦已病矣。由是觀之,則子之痞凡一快者,則子之和亦一傷矣。

不逾月而快者五,子之和平之氣不既索乎。故薾然如不終日也。且將去子之痞,而無害於和也。子歸,燕居三月而後與之藥可為也。客歸三月,齋戒而復請之。醫曰:子之氣少復矣。取藥而授之曰:服之三月而疾少平;又三月而少康;終年而可復常,且飲藥不得亟進。客歸而行其說,然其初使人懣然而遲之,蓋三投藥而三反之也。

然日不見其所攻之效,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,終歲而疾平矣。客謁醫再拜而謝之,坐而問其故。醫曰:此醫國之說,豈特施之於病哉。子獨不見秦之治民乎!悍而不聽令,墮而不勤事,放而不畏法。令之不聽,治之不變,則秦之民常痞矣。商君見其痞也,厲以刑法,威以斬伐,悍厲猛鷙,不毫髮少貸,痛劃而力鉏之,於是乎秦之政如建瓴,流通四達,無敢或拒,而秦之痞常一快矣。自孝公以至二世,凡幾痞而幾快矣,頑者已圮,強者已柔,而秦之民無懼心矣。

故猛政一快者,歡心一亡,積快而不已,而秦之四肢枵然,徒具其物而已。民心日離,而君孤立於上,故匹夫大呼,不終日而百姓皆起,秦欲運其手足肩膂,而漠然不我應。故秦之亡也,是好為快者之過也。昔者先王之民,其初亦嘗痞矣,先王豈不知砉然擊去之以為速也?惟懼其有傷於中也,故不敢求快於吾心。優柔而撫育之,教以仁義,道以禮樂,陰解其亂而除去其痞。

旁視而懣然有之矣,然月計之歲察之,前歲之俗非今歲之俗也。不擊不搏,無所忤逆,是以日去其戾氣而不嬰其歡心,於是政成教達,安樂久而後患除矣。是故三代之治,皆更數聖人,歷數百年而後俗成,則予之藥終年而疾愈,蓋無足怪也。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於吾心者,其末也必有傷,求無傷於其終,則無望快於予心。

雖然,豈特治天下為然哉!客再拜,而紀其說。

白話文:

這個人啊,感覺像是體內的氣不順暢,說一句話要喘好幾口氣,身體明明沒有勞動卻一直流汗,腿也沒有走動卻會發抖,皮膚肌肉看起來沒有任何損耗,但身體裡面卻悶悶的,不知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。唉!心裡的鬱悶不疏通是不會好的,我曾經用藥幫他往下疏通,但效果不好。這種虛弱的感覺到底該怎麼辦呢?聽說楚國南方有位好醫生,我就去請教他。醫生笑著說:「你不用奇怪為什麼會這樣虛弱,因為你用的治療方法本來就會導致這種結果。來,坐下,我跟你說。天下事都是這樣,如果一件事情讓我心裡覺得非常暢快,那它的結果一定會帶來傷害。」

「想要身體內部不受傷,就不要追求讓心裡覺得非常暢快。身體裡面的陰氣潛伏,陽氣累積,氣血運行不順暢,就會形成鬱悶的狀況,這種鬱悶橫在你胸口,造成的影響就很大了。用猛烈的藥物去攻擊它,雖然可以很快消除這種很大的不適,但是用溫和的藥物是做不到的,必須要用震盪、擾動的方法才行。但是,人體平和的氣息非常微弱,很容易受到傷害。猛烈的攻擊、震盪、擾動成功了,你的平和之氣也已經被破壞了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你每追求一次身體的暢快,你的平和之氣就損傷一次。」

「如果一個月內,你追求了五次暢快,你的平和之氣不就消耗殆盡了嗎?所以你才會感到如此虛弱,像是活不過一天一樣。我現在要幫你去除鬱悶,而且不會傷害你的平和之氣。你回去後,先在家裡安靜休養三個月,之後再來找我拿藥,這樣才是可以的。」這個人回去後休養了三個月,齋戒沐浴,然後再去請教醫生。醫生說:「你的氣色稍微恢復了一些。」然後拿藥給他,說:「服用三個月後,病情會稍微平緩;再三個月後,身體會比較健康;一年之後,就能恢復正常了。吃藥不能太急,要慢慢來。」 這個人回去後按照醫生的指示做,剛開始覺得很悶很難受,好像沒有效果,但吃了三次藥後,又好像恢復了。

雖然每天都看不出藥的效果,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每個月都有變化,隨著時間的推移,越來越好,一年之後,病就完全好了。這個人再次拜見醫生,感謝他的醫術,然後坐下來問他原因。醫生說:「這其實是治理國家的道理,不只是用來治病而已。難道你沒有看見秦國治理人民的方式嗎?人民強悍不聽命令,懶惰不做事,放縱不害怕法律。命令不聽從,治理沒有效果,這樣秦國的人民就一直處於鬱悶的狀態。商鞅看到這種情況,就用嚴酷的刑法,用斬殺來威嚇他們,手段強硬,毫不留情,徹底地剷除這些問題。於是,秦國的政治就像水從高處流下,四通八達,沒有人敢反抗,秦國人民的鬱悶也暫時得到解決。從秦孝公到秦二世,秦國經歷了幾次鬱悶,又解決了幾次呢?頑固的人被摧毀了,強硬的人也變得柔順了,秦國的人民不再有反抗之心。」

「所以,用猛烈的手段獲得一時的暢快,人民的歡樂就會消失。一直追求這種暢快,秦國的四肢就會空虛,只剩下空殼而已。民心一天天離散,君王孤立在上,所以只要一個人大聲呼喊,不到一天,百姓就會起義。秦國想要指揮他們的百姓,卻沒有人回應。所以秦國的滅亡,是因為他們太喜歡追求一時的暢快。以前,先王的百姓,一開始也曾經處於鬱悶的狀態,先王難道不知道用猛烈的手段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嗎?只是擔心這樣會傷害到根本,所以不敢追求心裡的暢快。他們用溫和的方式來撫養百姓,用仁義來教導他們,用禮樂來引導他們,慢慢地解除他們的混亂,去除他們的鬱悶。」

「旁觀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很慢很難受,但是只要用月、年來計算、觀察,就會發現,去年前年的風俗,和今年的風俗是不一樣的。不攻擊、不搏鬥,沒有任何衝突,這樣才能慢慢去除人民的戾氣,而不是表面上的歡樂。這樣政治才能成功,教化才能實現,國家才能長久安定,而後患才能消除。所以三代的治理,都經歷了好幾位聖人,經過數百年才形成良好的風俗。我的藥要吃一年,病才會好,這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。所以我說,天下事,如果有一件事情讓你覺得很暢快,那它的結果一定會帶來傷害,想要最終不受傷害,就不要追求心裡的暢快。」

雖然是這樣,難道只有治理天下是這樣嗎?這個人再次拜謝,並且把醫生的話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