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5)

1.

痞者,心下痞滿而不能食是也。仲景云:滿而不痛為痞,滿而痛為結。

〔垣〕夫痞者,心下滿而不痛是也。太陰者,濕也。主壅塞,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。傷寒下太早亦為痞,乃因寒傷其榮。榮者,血也。心主血,邪入於本,故為心下痞悶。仲景立瀉心湯數方,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,其效如響應桴。故《活人書》云:審知是痞,先用桔梗枳殼湯,非以此專治痞也。

蓋因先錯下必成痞症,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,故先用截散其邪氣,使不致於痞。「先」之一字,早用之義也。若已成痞而用之,則失之晚矣。不惟不能消痞,而反損胸中之正氣,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。經云: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,正謂此也。非止傷寒如此,至於酒積雜病,下之太過,亦作痞傷。

蓋下多亡陰,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。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,故致心下痞。宜升胃氣,以血藥兼之。若全用氣藥導之,則其痞益甚,甚而復下之,氣愈下降,必變為中滿膨脹,皆非其治也。

又有虛實之殊,如實痞大便閉者,厚朴枳實湯主之;虛痞大便利者,白芍陳皮湯主之;如飲食所傷痞悶者,當消導之,去其胸中窒塞;上逆兀兀欲吐者,則吐之,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。

〔海〕治痞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治之,其法無以加矣。傷寒痞者,從血中來;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。雖俱為血症,大抵傷寒之症,從外至內,從有形至無形,故無形氣症,以苦泄之;有形血症,以辛甘散之。中滿者,勿食甘,不滿者,復當食也。中滿者,腹脹也。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,即非中滿,乃不滿也。

不滿者病也,當以甘治之可也。(無形氣症以苦泄之者,枳實、黃連之類是也;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者,仲景人參湯是也。)

〔垣〕,黃耆補中湯

黃耆(五分),人參(八分),甘草,白朮,蒼朮(各五分),陳皮(五分),澤瀉,豬苓,茯苓(各三分),

用水煎至七分,溫服,送下大消痞丸。

〔丹〕治一婦人,因有大不如意事,遂致膈滿不食。因循累月,積成癥痞,不能起坐。至午巳間必發熱面赤,酉戌後熱退,面赤亦退。至夜小便雖數,每出數滴而已。六脈沉澀而短小,左右一般,重取皆有。經水雖按月,亦數滴而已。予曰:此志不遂而氣鬱,胃有瘀血而血亦虛。

鬱氣成痰在中宮,卻不食。兼用補瀉之治法。以白朮二錢,人參、茯苓各一錢,紅花一豆大,陳皮一錢,煎取濃湯一呷,食前熱服之。少頃藥行,後與半匙稀粥。又少頃,用減輕粉牽牛三花丸,如芝麻大,以津唾下十五丸。一日一夜煎藥、丸藥各服四遍。至次日方食知味,又次日食稍進,第三日則熱退面亦不赤。

如此七日,飲食起坐,平復如初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痞」,指的是胸口下方感覺堵塞脹滿,卻吃不下東西的狀況。張仲景說:「脹滿但不痛的是痞,脹滿又會痛的是結。」

李東垣認為,痞就是胸口下方脹滿但不痛。太陰經對應的是濕氣,濕氣容易造成阻塞,所以當脾土之氣壅塞在心下時就會形成痞。傷寒如果太早用藥攻下,也可能造成痞,那是因為寒氣損傷了營血。營血就是血液,而心主血,邪氣入侵根本,就會導致心下痞悶。張仲景設立了很多瀉心湯的方子,都用黃連來清除心下的脾土邪氣,效果非常好。《活人書》說:「如果判斷是痞,先用桔梗枳殼湯,並非用它來專門治療痞。」

因為一開始就用錯藥攻下,一定會導致痞症,這是因為邪氣要陷下去,想穿過胸腔,所以先用藥截斷並散開邪氣,避免形成痞。「先」這個字,是提早用藥的意思。如果已經形成痞才用,就太晚了。不只不能消除痞,反而會損傷胸中的正氣,這時就要用張仲景治療痞的藥方。醫書說:「觀察邪氣所在來進行調理治療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不只是傷寒會這樣,像是酒食積滯等雜病,如果攻下太過,也會造成痞。

攻下太多會耗損陰液,耗損陰液指的是脾胃消化吸收水穀精微的能力下降。所以胸中的氣虛弱下陷到心臟的區域,就導致心下痞。應該要升提胃氣,同時搭配補血的藥。如果只用行氣的藥來疏導,反而會讓痞更嚴重,嚴重了又再次攻下,氣就會更加下陷,一定會變成腹部脹滿的狀況,這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痞還有虛實的區別,像是實證的痞,大便不通暢,就用厚朴枳實湯來治療;虛證的痞,大便比較稀,就用白芍陳皮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飲食造成的痞悶,應該要用消食導滯的藥,清除胸中的阻塞感;如果感覺氣逆想吐,就要用催吐的方式,所謂「在上者因而越之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朱丹溪認為,治療痞的重點在於調養中焦脾土,並搭配補血的藥來治療,沒有更好的方法了。傷寒引起的痞,是從血液而來;雜病引起的痞,也是從血液而來。雖然都是血證,但大致來說,傷寒的病症是從外到內,從有形到無形,所以無形氣滯的病症,要用苦寒藥來疏洩;有形血滯的病症,要用辛甘味的藥來散開。腹部脹滿的人,不要吃甜食,如果沒有腹脹,就可以吃。腹部脹滿指的是肚子脹氣,如果自己感覺脹滿,但外表沒有腹脹的樣子,就不是脹滿,而是不滿。

不滿是一種病態,可以用甘味的藥來治療。(無形氣滯用苦味藥疏洩,像是枳實、黃連等;有形血滯用辛甘味藥散開,像是張仲景的人參湯。)

李東垣有一個補中益氣的方子:

黃耆(五分)、人參(八分)、甘草、白朮、蒼朮(各五分)、陳皮(五分)、澤瀉、豬苓、茯苓(各三分)。

用水煎煮到七分,溫熱服用,並搭配大消痞丸。

朱丹溪治療一位婦人,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,導致胸膈脹滿、吃不下東西。拖延了好幾個月,積累成痞症,無法坐起。到了中午到下午會發熱臉紅,傍晚之後熱退,臉紅也退。到了晚上小便雖然頻繁,但每次只有幾滴。脈象沉澀、短小,左右都一樣,重按也有。月經雖然按時來,但也只有幾滴。朱丹溪說:這是因為心願無法達成導致氣鬱,胃有瘀血,血也虛弱。

鬱悶的氣變成痰積聚在中焦,所以吃不下東西。要同時用補瀉的方法來治療。用白朮二錢、人參、茯苓各一錢、紅花一小粒、陳皮一錢,煎成濃湯,趁熱喝一口,在飯前服用。過一會兒藥效發揮,再給她喝半匙稀粥。又過一會兒,服用減輕劑量的牽牛三花丸,像芝麻大小,用口水吞下十五丸。一天一夜煎藥、丸藥各服四次。到第二天才能吃出味道,再過一天食慾稍微增加,第三天熱退,臉也不再紅了。

這樣過了七天,飲食起居都恢復正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