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4)

1. 百病皆生於痰

上為末,蜜丸。每服二十丸,溫米飲下。加至三十丸,食前。

〔《本》〕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,心下汪洋嘈雜,腸鳴多唾,口中清水自出,脅肋急脹,痛不欲食。此因胃氣虛冷所致,其脈沉弦細遲。旋覆花湯,。

細辛,陳皮,桂心,人參,甘草,桔梗,芍藥,半夏,旋覆花(以上各半兩),赤茯苓

上為末。每服四錢,姜七片煎,去渣,溫服。

〔羅〕,木香半夏丸,治痰涎上壅,心胸不利,常服消痰寬膈。

木香(七錢),半夏(一兩),陳皮,茯苓,姜屑,人參,草蔻,白附子(各五錢),

上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生薑湯下三五十丸。

降痰丸,治三焦氣澀,下痰飲,消食利膈,痞滿咳唾稠黏,面熱目赤,肢體倦怠,不思飲食。常服升降滯氣,消化痰涎。

木香,檳榔,青皮,陳皮,京三稜,枳殼(麩炒),半夏(湯洗),大黃,黑牽牛(各一兩),

上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薑湯下。

運氣痰飲,皆屬濕土。經云: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飲積。又云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甚則飲發中滿。又云:土鬱之發,飲發中滿。又云:太陰之勝,腹背病滿,飲發於中。治以諸熱劑是也。

〔《撮》〕諸痰為病,頭風喘嗽,一切痰飲:豐隆、中脘。

〔《心》〕婦人年高,風痰作楚,脈沉實滑數。痰在下,則無力;在中,則胸膈閉悶;在上,則頭風喘嗽昏暈。發則抽牽,手足皆動:風門(沿皮二寸半、),巨闕(三寸二分、),豐隆(二寸半、),肩井(五分。)

〔《甲》〕溢飲,脅下堅痛,中脘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百病皆生於痰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。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三十顆,在飯前服用。

這藥方出自《本草綱目》,主要治療因胃氣虛寒引起的腹部、中脘(胃部中間位置)有痰濕水氣,導致心下(胃部下方)感到濕漉漉、嘈雜不清,腸鳴多,口中經常分泌清水,脅肋(肋骨兩側)脹痛,沒有食慾等症狀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沉、弦、細、遲。可以用旋覆花湯來治療。

旋覆花湯的組成:細辛、陳皮、桂心、人參、甘草、桔梗、芍藥、半夏、旋覆花(各半兩),赤茯苓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七片生薑煎煮的湯藥送服,去渣後溫服。

木香半夏丸(出自《羅氏經驗方》),主要治療痰涎上湧,心胸不適。經常服用可以消除痰液,使胸膈寬暢。

木香半夏丸的組成:木香(七錢)、半夏(一兩)、陳皮、茯苓、姜屑、人參、草蔻、白附子(各五錢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藥丸。飯後用生薑湯送服三、五十顆。

降痰丸,主要治療三焦氣機阻滯,痰飲下行不暢,幫助消化,疏通胸膈,改善胸悶、咳嗽痰多濃稠,面部發熱、眼睛發紅,肢體疲倦無力,食慾不振等症狀。經常服用可以升降氣機,消化痰涎。

降痰丸的組成: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京三稜、枳殼(麩炒)、半夏(湯洗)、大黃、黑牽牛(各一兩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藥丸。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
運氣痰飲多與體內濕氣有關。醫書說:太陰在泉之年,濕氣過盛,民眾容易出現飲積之症。又說:土氣過盛之年,雨水濕氣流行,嚴重時會導致飲邪在體內停滯,產生胸腹滿悶的症狀。還說:土氣鬱結時,會導致飲邪停滯在體內,產生腹部滿悶。又說:太陰之氣過盛時,會導致腹背部脹滿,飲邪在體內停滯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**《醫學撮要》**中提到:各種痰症會引起頭痛、喘咳等疾病,一切痰飲可用豐隆穴、中脘穴來治療。

**《醫心方》**中提到:年長的婦女,如果出現風痰引起的症狀,脈象通常是沉、實、滑、數。痰在下部,則身體無力;痰在中部,則胸膈閉悶;痰在上部,則會引起頭痛、喘嗽、昏暈等症狀。發作時會抽搐,手腳也會動。可以針灸風門穴(沿皮二寸半)、巨闕穴(三寸二分)、豐隆穴(二寸半)、肩井穴(五分)等穴位。

**《針灸甲乙經》**中提到:溢飲(水濕停留在體內),導致脅肋下脹痛,可以用中脘穴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