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9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9)
1. 百病皆生於痰
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飲候也。(全文見診)色鮮明者有留飲。
〔《素》〕肝脈耎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溢飲者,暴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(脈要精微論)肝脈澀甚為溢飲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〔仲〕脈雙弦者飲也。皆大下後善虛,脈偏弦者飲也。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氣。脈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。脈浮而細滑者傷飲。
〔孫〕綵帛鋪劉員外,患傷寒六七日,晝夜不得眠,方眠即起,方起即倒,未嘗少息,看待厭倦。召孫,孫曰:若言是氣,必喘作。今無此症,非氣也。時復身上冷汗出,尺寸脈皆沉,關中亦沉,重診之鼓擊於指下,此痰積寒聚於胸中也。遂用陳皮、半夏、乾薑三物各一兩為飲。
姜半兩捶碎,以水兩碗煎七分,去渣分二服。服藥經時遂睡,經一晝夜不蘇。既覺,下痰一塊如雞子大.其疾遂愈。凡痰症皆有冷汗,其症明矣。
〔丹〕風痰多見奇症。凡風痰病,必用風痰藥,白附子、天麻、雄黃、牛黃、殭蠶、皂角之類。濕痰,多見倦怠軟弱。濕痰,宜用蒼、白二術,又用油炒半夏。
痰清者屬寒,用,二陳湯,之類。
半夏,陳皮,茯苓,甘草
每服四錢,加生薑七片,烏梅一個煎,不拘熱服。嘔吐甚者,加丁香。
導痰湯
半夏(四兩),南星,橘紅,枳殼,赤茯苓(各半兩),甘草,姜水煎服。
燥濕痰方
南星(制),半夏(制。各半兩),蛤粉(二兩),青黛為衣。
熱痰多挾風,外症為多。用青黛、黃連、天花粉,大快膈上熱痰。痰因火盛逆上者,治火為先,白朮、黃芩、石膏之類。中氣不足,加參、朮、黃芩,假之以降其熱也。食積痰,神麯、麥糵、山楂。欲吐食積痰,用蘿蔔子油炒為末,漿水調下,探而吐之。食積痰必用攻,若氣虛者,用補氣藥送。
老痰,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五倍子,佐他藥大治頑痰。郁痰,殭蠶、杏仁、栝蔞、訶子、貝母、五倍子。痰而脾虛者,清中氣,二陳湯加白朮之類,兼用升提藥。內傷挾痰,必用參、朮、耆之類,多用薑汁傳送,或加半夏之類,虛甚加竹瀝。眩暈嘈雜,乃火動其痰,用二陳湯加梔子、芩、連之類。
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,火氣上動,以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為臣,熱多加青黛。喉中如有物,咯不出、咽不下,此老痰也,重者吐之,用瓜蒂散,氣實用荊瀝。(仲景用半樸茯姜治之神驗。)痰結核在咽喉中,燥不能出入,化痰藥內加咸藥軟堅之味,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佐以樸、硝、姜,蜜丸噙化。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,問其平日好食何物,吐下後,方用藥。
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痰在腸胃間,可下而愈。痰在經絡中,非吐不可出,吐中就有發散意。痰在膈上,必用吐之,瀉亦不出。痰膠固者,及脈浮者,俱用吐法。(吐法見治法門上下條。)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痰在皮裡膜外,以薑汁、竹瀝導之。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能開。
白話文:
皮膚摸起來像乾魚鱗一樣粗糙,這是體內有水飲的徵兆。如果皮膚顏色鮮明,代表體內有停滯的水飲。
《素問》說,肝脈摸起來軟弱而散亂,且臉色帶有光澤,這代表可能患有溢飲。溢飲的症狀是突然感到口渴、大量喝水,而且水容易滲入肌肉皮膚或腸胃之外的地方。《脈要精微論》也說,肝脈摸起來非常澀,也是溢飲的徵兆。
張仲景認為,如果脈象呈現兩條弦狀,代表體內有水飲。這種情況通常在大瀉之後容易出現虛弱。如果脈象只呈現單條弦狀,也代表體內有水飲。肺部有水飲時,脈象不會呈現弦狀,但會有喘氣、呼吸短促的症狀。如果脈象呈現弦而數的狀況,代表體內有寒飲,這種情況在冬天或夏天都難以治療。脈象沉而弦,代表有懸飲,會感到胸內疼痛。脈象浮而細滑,代表是受到水飲傷害。
孫思邈曾遇到一位劉員外,得了傷寒六七天,整天無法入睡,剛睡著就醒來,剛起身又倒下,沒有片刻休息,讓人感到厭倦。孫思邈被請來診治,他說,如果說是氣病,應該會有喘氣的症狀,但現在沒有這種情況,所以不是氣病。病人時常冒冷汗,把脈發現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的,而且關脈摸起來像鼓聲一樣,這代表痰和寒氣積聚在胸中。於是,孫思邈開了陳皮、半夏、乾薑各一兩的藥方,讓病人煎服。
將半兩的生薑搗碎,用水兩碗煎至七分,去除藥渣後分兩次服用。服藥後不久,病人就睡著了,睡了一整天才醒來。醒來後,咳出一塊像雞蛋一樣大的痰,病就好了。凡是有痰的病症,多半會伴隨冷汗,這個症狀很明顯。
朱丹溪認為,風痰容易出現奇特的症狀。凡是風痰的病,必須使用治療風痰的藥物,像是白附子、天麻、雄黃、牛黃、殭蠶、皂角等。濕痰則常表現出疲倦、軟弱無力。濕痰適合使用蒼朮、白朮,也可以用油炒過的半夏。
痰液清稀的屬於寒痰,可以用二陳湯之類的藥方治療。
二陳湯的藥材包括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每次服用四錢,加生薑七片,烏梅一顆煎煮,不論冷熱都可以服用。如果嘔吐嚴重,可以加丁香。
導痰湯
藥材包括:半夏(四兩)、南星、橘紅、枳殼、赤茯苓(各半兩)、甘草。用水煎服。
燥濕痰方
藥材包括:制過的南星、制過的半夏(各半兩)、蛤粉(二兩),用青黛裹衣。
熱痰多半會夾雜風邪,外在症狀較多。可以用青黛、黃連、天花粉來快速清除胸膈上的熱痰。如果是痰因火氣旺盛而逆上,應該先治療火氣,可以使用白朮、黃芩、石膏等藥物。如果中氣不足,可以加上人參、白朮、黃芩,來幫助降火。如果是因飲食積滯而產生的痰,可以使用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。如果想吐出因飲食積滯而產生的痰,可以用蘿蔔子油炒過後磨成粉,用米漿調服,然後催吐。因飲食積滯而生的痰必須要用攻下的方法,如果身體虛弱,則要用補氣藥來輔助。
對於頑固的老痰,可以使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五倍子等藥材,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。對於氣機鬱滯而生的痰,可以使用殭蠶、杏仁、栝蔞、訶子、貝母、五倍子。如果痰是由於脾虛引起的,應該要調理中氣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白朮等藥物,也可以搭配使用升提藥。如果因內傷而夾雜痰,必須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等藥物,多半會用薑汁送服,或加上半夏等藥物,如果身體非常虛弱,則可以加上竹瀝。如果出現眩暈、嘈雜的症狀,這是因為火氣擾動了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梔子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。
如果出現打嗝、吞酸的症狀,這是因為飲食鬱積導致有熱,火氣上湧,可以使用黃芩為主藥,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為輔助藥,如果熱比較嚴重,可以加上青黛。如果喉嚨裡感覺有東西,想咳又咳不出來,想吞又吞不下去,這是老痰,嚴重的可以將其吐出來,可以使用瓜蒂散,如果氣比較盛,可以使用荊瀝。(張仲景用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來治療,效果很好。)如果痰結成核狀,在咽喉中乾燥難以吞嚥,可以在化痰藥中加入一些具有鹹味、能軟化堅硬之物的藥材,像是栝蔞仁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,少量搭配厚朴、硝石、生薑,製成蜜丸含服。如果人的身上、中部或下部出現腫塊,這是痰造成的,應該詢問他平常喜歡吃什麼食物,將其吐出或排出後,再用藥治療。
痰這種東西,會隨著氣機上升或下降,沒有哪個地方去不到。痰如果在腸胃之間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痰如果在經絡中,不吐就無法排出,吐的同時也帶有發散的作用。痰如果在胸膈之間,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,瀉下也無法排出。痰如果黏稠凝固,或是脈象浮,都適合用催吐的方法。(催吐的方法可以參考治療方法的部分。)痰如果在脅下,不用白芥子就無法到達。痰如果在皮下和膜外,可以用薑汁、竹瀝來引導。痰如果在四肢,不用竹瀝就無法疏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