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8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8)
1. 胎前傷食
〔《本》〕治婦人有孕傷食,宜服,木香丸,。
木香(二錢),三稜,白茯苓,人參(各三錢),
上為末,麵糊丸。每服三十丸,熟湯下。
治妊娠氣不和調,飲食少味,宜服,白朮散,。
白朮,紫蘇(各一兩),白芷,人參,訶子皮,川芎,青皮(各半兩),甘草(一錢),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妊娠傷食,又當於前條傷飲食之輕劑參酌用之。
經云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又云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若妊婦飲食不節,生冷毒物恣意食啖,致脾胃之疾。故妊娠傷食,難得藥效,惟此二方穩便。
白話文:
【胎前傷食】
《本》記載,對於懷孕婦女因暴飲暴食導致的消化不良,推薦服用木香丸。
所需材料如下:木香二錢、三稜、白茯苓、人參各三錢,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麵糊製成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十顆,用熱水送服。
對於懷孕期間氣血不調,胃口不佳的婦女,建議服用白朮散。
所需材料如下:白朮、紫蘇各一兩,白芷、人參、訶子皮、川芎、青皮各半兩,甘草一錢,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七分,無需特定時間,溫熱服用即可。
對於懷孕期因飲食過量導致的消化不良,可以參考上述輕度治療方法。
古籍提到:飲食過量,會傷害腸胃。另有一說:陰氣的產生,源自於五種味道。而陰氣的五個部位,也易被五種味道所傷。若孕婦飲食不節制,大量食用生冷或有害的食物,會導致脾胃疾病。因此,懷孕期因飲食過量導致的消化不良,治療較困難,唯有這兩個方子較為安全且有效。
2. 百病皆生於痰
〔仲〕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(又云:心下有痰飲者,苓桂甘術湯主之。)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
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疼,脈沉者有留飲。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主之。(二方並見傷寒)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人咳數年,其脈弱者可治;實大數者死。
其脈數者,必苦冒眩,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,治屬飲家。支飲亦喘而不能臥,加短氣,其脈平也。水在心,心下堅築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水在腎,心下悸。
嘔吐是水飲在心脅。仲景云:嘔吐,心下痞者,胸中有水,宜半夏茯苓湯主之。又云:嘔家本渴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又云:先渴卻嘔者,水停心下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羅謙甫云:痰飲為患,或嘔吐噁心,或頭眩心悸,或半身不快,或為寒熱,並二陳湯主之。
(方見丹溪痰門。)眩悸是飲。仲景云:卒嘔吐,心下痞,眩悸者,膈間有水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又云: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者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又云:胸滿目眩者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短氣。)又云: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
(方見眩門。)
〔仲〕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則寒熱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,必有伏飲。(治見振條。)脈大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。病人臂不時疼痛,其脈沉細,非風也,必有飲在上焦。其脈虛者為微勞,營衛氣不和故也,久久自瘥。(脈虛,茯苓丸;不虛,控涎丹。
)胸滿是飲。仲景云: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(方見脹滿。)又云: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短氣。)
渴燥,是水飲在腸胃所生。仲景云:渴而小便不利,宜五苓散主之。又云: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又云:腹滿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防椒藶黃丸主之。但因水所在之處不同,而所兼之症不一也。
自利有飲,故丹溪治久痢皆吐之,去膠痰自愈。又仲景云: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泄瀉。)又云: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利者,此為水氣,宜用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主之。久病傷寒表不解,嘔咳自利者,此為水氣,宜服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主之。
白話文:
痰飲有四種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
有些人原本很壯實,後來卻消瘦,體內的水分在腸道間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就是痰飲。患有痰飲的人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(還有一種說法:心下有痰飲的人,可以用苓桂甘術湯來治療。)
如果喝水後,水液流到脅肋下方,咳嗽時會牽引疼痛,這就叫做懸飲。患有懸飲的人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傷寒論》中可以找到。)如果水飲停留在體內,造成脅肋下方疼痛,並牽引到鎖骨上方的凹陷處,咳嗽時疼痛會更加劇烈,這就屬於留飲。
胸腔內有留飲,人會感到氣短而且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,脈象沉弱的,就是有留飲的表現。水液在體內流動,到達四肢,本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導致身體沉重疼痛,這叫做溢飲。患有溢飲的人,應該發汗來治療,可以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來治療。(這兩個藥方都可以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。)
咳嗽時會靠著東西喘息,感到氣短,無法躺臥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,這就是支飲。如果咳嗽很多年,脈象虛弱的人還能治好;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快的,就難以治癒。
如果脈象數快,一定會感到頭暈目眩,這是因為患者本身胸中就有支飲的緣故,治療屬於飲證的範疇。支飲也會導致喘息不能躺臥,加上氣短,但脈象平穩。
水在心臟部位,會感到心下堅硬、脹滿、氣短,厭惡水,不想喝水。水在肺部,會吐出痰涎,想喝水。水在脾臟部位,會感到氣短,身體沉重。水在肝臟部位,會感到脅肋下方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。水在腎臟部位,會感到心下悸動。
嘔吐是因為水飲停留在心胸脅肋部位。張仲景說:嘔吐,心下痞塞的人,是胸中有水,可以用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又說:平時口渴的人,現在反而不口渴,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又說:先感到口渴,之後才嘔吐的人,是水液停留在心下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羅謙甫說:痰飲為害,可能引起嘔吐噁心、頭暈心悸、半身不舒服、或者出現寒熱等症狀,都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丹溪心法》的痰門中可以找到。)
頭暈心悸也是因為有水飲。張仲景說:突然嘔吐,心下痞塞,並伴有頭暈心悸的人,是膈間有水,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嘔吐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又說:瘦弱的人肚臍下方有悸動,吐出痰涎,並且出現癲癇、眩暈的,也是因為體內有水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嘔吐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又說:胸悶目眩的人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短氣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又說:心下有支飲,人感到頭暈目眩,可以用澤瀉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眩暈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
張仲景說:膈上部位有痰,導致胸悶喘息、咳嗽吐痰,發作時會感到寒熱、背痛腰痛,眼淚不自主流出,身體顫抖,一定是有潛伏的飲邪。(治療方法可以參考《振顫篇》)脈象洪大,心下有留飲的人,會感到背部寒冷。病人手臂經常疼痛,脈象沉細,這不是風邪引起的,一定是上焦有水飲。如果脈象虛弱,是身體虛弱,營衛之氣不和的緣故,時間久了就會自己痊癒。(脈虛可以用茯苓丸,脈不虛可以用控涎丹。)
胸悶也是因為有水飲。張仲景說:支飲導致胸悶的人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脹滿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又說:心下有痰飲,導致胸脅脹滿、目眩的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短氣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
口渴乾燥,是因為水飲停留在腸胃所引起的。張仲景說:口渴而小便不通暢的人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又說:先感到口渴,之後才嘔吐的人,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又說:腹部脹滿、口舌乾燥的人,是腸道間有水氣,可以用防椒藶黃丸來治療。總之,因為水飲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,所引起的兼症也不一樣。
腹瀉也有可能是因為水飲,所以朱丹溪治療慢性痢疾時,會用催吐的方法,去掉膠痰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張仲景說:病人脈象沉伏,想拉肚子,腹瀉後反而覺得舒服,雖然腹瀉,但心下仍然堅硬脹滿,這是留飲想要排出的表現,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泄瀉篇》中可以找到。)又說:小便不通暢,四肢沉重疼痛,又腹瀉的人,這是因為有水氣,可以用真武湯去掉芍藥,加上乾薑來治療。如果久病傷寒,表證沒有解除,又出現嘔吐咳嗽腹瀉的,這是因為有水氣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上芫花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