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5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5)
1. 內傷飲食
上為末,湯浸炊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白湯送下。
三稜消積丸,治傷生冷硬物,不能消化,心腹滿悶。
京三稜(炮,七錢),廣朮(炮,七錢),青皮,陳皮(各五錢),丁皮,益智(各五錢),神麯(炒,七錢),茴香(炒,半兩),巴豆(和米,皮炒焦,去米)
上為末,醋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溫薑湯下。食前服,量虛實加減。得更衣,止後服。
感應丸,治中虛積冷,氣弱有傷,停積胃脘不能傳化。或因氣傷冷,或因飢飽傷食,飲酒過多。心下堅滿,兩脅脹痛,心腹大痛,霍亂吐瀉,大便頻數,後重遲澀,久痢赤白,膿血相雜,米穀不化,愈而復發。又治中酒嘔吐,痰逆噁心,喜睡頭旋,胸膈痞滿,四肢倦怠,不思飲食。不拘新舊冷積,並皆治之。
木香,肉豆蔻,丁香(各一兩半),乾薑(炮,一兩),巴豆(七十個,去皮心膜,研出油),杏仁(一百四十粒,湯泡去皮尖,研),百草霜(二兩),
上前四味為末,外入百草霜研,與巴豆、杏仁七味同和勻。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,以重絹濾去渣;更以好酒一升,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,傾出。候酒冷,其蠟自浮於上。取蠟秤用丸。春夏修合,用清油一兩,銚內熬令香熟,次下酒煮蠟,同化成汁,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。
秋冬修合,用清油一兩半同煎,煮熟成汁,和前藥末成劑,分作小錠子,油紙裹放,旋丸服之。每三十丸,空心薑湯下。
神應丸,治一切冷物、冷水及乳酪傷。小腹痛,腸鳴,米穀不化。
巴豆,杏仁,乾薑,百草霜(各半兩),丁香,木香(各二錢),黃蠟(二兩),
上先將黃蠟用好醋煮去渣穢,將巴豆、杏仁同炒黑煙盡,研如泥。春夏入香油半兩,秋冬八錢,溶開,下杏仁、巴豆攪勻,次下木香、丁香等末研勻,搓作錠子,油紙裹旋丸,桐子大。每米飲下三五十丸,食前,日三服。大有效。
雄黃聖餅子
巴豆(一百枚,去油膜),雄黃(半兩),白麵(十兩,炒,又羅過)
上三味,內除白麵,余同為細末,共面和勻,用新水攪和,做餅如手大,以水再煮,浮於湯上,看硬軟捏作餅子。每服五七餅,加至十餅、十五餅,嚼食。一餅,利一行;二餅,利二行。食前茶酒任下。
〔潔〕人之生也,由五穀之精,化五味之備,故能生形。經曰:味歸形。若傷於味,亦能損形。今飲食過節,以致腸胃不能勝,氣不及化,故傷焉。經云: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,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又云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以失四時之調節,故能成病,脈在氣口。經曰:氣口脈盛傷於食,心胃滿而口無味。
口與氣口同,口曰坤者,口乃脾之候,故胃傷而氣口緊盛。夫傷有多少、有輕重,如氣口一盛,得脈六至,則傷於厥陰,乃傷之輕也,枳朮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二盛,脈得七至,則傷於少陰,乃傷之重也,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三盛,脈得八至九至,則傷太陰,填塞悶亂,則心胃大痛,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之類主之。兀兀欲吐不已,俗呼食迷風是也。
白話文:
內傷飲食
第一種藥丸: 把藥材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炊餅,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二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第二種藥丸:三稜消積丸 用來治療因吃生冷、堅硬食物,導致消化不良,胸腹脹悶的狀況。 藥材包含:炮製過的京三稜七錢、炮製過的廣朮七錢、青皮五錢、陳皮五錢、丁皮五錢、益智五錢、炒過的麥芽七錢、炒過的茴香半兩、以及用米炒焦後去除米粒的巴豆。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和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用溫熱的薑湯送服。在飯前服用,可根據病人的虛弱或強壯程度調整劑量。如果服藥後排便順暢,就可以停止服用。
第三種藥丸:感應丸 用來治療體質虛弱,因寒氣積聚而導致的消化不良,以及腸胃功能不佳。原因可能是受寒、因飢餓或過飽損傷腸胃、或飲酒過多。症狀包括:心窩處感覺堅硬脹滿、兩脅脹痛、心腹劇痛、霍亂般的嘔吐腹瀉、頻繁排便、排便時有滯澀感、長期痢疾(紅血絲或膿血混合)、消化不良,並且病情容易反覆。也適用於治療因飲酒引起的嘔吐、痰多、噁心、嗜睡頭暈、胸膈痞滿、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疾,因寒氣積聚導致的消化問題都適用。 藥材包含:木香一兩半、肉豆蔻一兩半、丁香一兩半、炮製過的乾薑一兩、去皮膜研磨出油的巴豆七十個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後研磨的杏仁一百四十粒、以及百草霜二兩。 先把前四種藥材磨成粉末,再加入百草霜研磨均勻,與巴豆、杏仁七味一同混合。用六兩好的蠟融化成汁,用細絹布濾去殘渣。然後再用一升好酒在銀或石製容器中煮蠟數次沸騰,倒出,等酒冷卻後,蠟會浮在上面。取蠟稱量後製作藥丸。春夏兩季製作藥丸時,用一兩清油在鍋中熬到香味散發,再加入酒煮過的蠟,使其融化成汁,趁熱與藥末攪拌均勻。秋冬兩季製作藥丸時,用一兩半清油同煮,熬成汁後,與藥末混合成藥劑,分成小塊,用油紙包好,再做成藥丸服用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薑湯送服。
第四種藥丸:神應丸 用來治療因食用一切寒冷食物、冷水及奶酪等引起的消化不良。症狀包括:小腹疼痛、腸鳴、消化不良。 藥材包含:巴豆半兩、杏仁半兩、乾薑半兩、百草霜半兩、丁香二錢、木香二錢、以及黃蠟二兩。 先將黃蠟用好醋煮過,去除雜質,再將巴豆、杏仁一同炒到發黑冒煙,研磨成泥狀。春夏加入香油半兩,秋冬加入八錢香油,融化後加入杏仁、巴豆攪拌均勻,接著加入木香、丁香等藥末研磨均勻,搓成小塊,用油紙包好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到五十丸,飯前服用,每日三次。效果顯著。
第五種藥餅:雄黃聖餅子 藥材包含:去油膜的巴豆一百枚、雄黃半兩、炒過並過篩的白麵十兩。 除了白麵外,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,與白麵混合均勻。用新的水攪拌均勻,做成手掌大小的餅狀。再用水煮過,等餅浮在水面上,看軟硬度捏成餅狀。每次服用五到七個餅,可加至十個或十五個,咀嚼後食用。吃一個餅會排便一次,吃兩個餅會排便兩次。飯前可搭配茶或酒一同服用。
關於飲食內傷的總結: 人之所以能生存,是因為能從五穀的精華中,攝取五種滋味。正如醫書所說:「味道歸於形體」。如果食用不當,也會損害形體。現代人飲食沒有節制,導致腸胃功能無法負荷,氣血不能正常運化,因此導致損傷。醫書上說:「強盛的火氣會消耗氣血,氣血消耗過多會使火氣減弱,微弱的火氣才能產生氣血。」又說:「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傷。」如果沒有按照四季的規律調節飲食,就會生病。從脈象來看,會反映在寸口脈上。醫書說:「寸口脈盛,表示飲食過量,導致心胃脹滿,口中無味。」
寸口脈與口反應的症狀是一致的。口被認為是脾的表徵,因此胃受傷時,寸口脈就會變得緊盛。飲食內傷有輕重之分。如果寸口脈只是輕微變盛,脈搏每分鐘六次,這是傷及厥陰,屬於較輕的內傷,可用枳朮丸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寸口脈較盛,脈搏每分鐘七次,這是傷及少陰,屬於較重的內傷,可用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寸口脈非常盛,脈搏每分鐘八到九次,這是傷及太陰,導致胸悶混亂,甚至心胃劇痛,可用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病人一直噁心想吐,這就是俗稱的「食迷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