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1)
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1)
1. 牙疳瘡
〔垣〕,神功丸,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,牙齒疳蝕,斷肉將脫,牙落血出不止。
黃連(去須,淨,一兩,酒洗),縮砂仁(半兩),甘草(三錢),藿香葉(一錢),生地黃(酒浸,三錢),木香(一錢),升麻(二錢),當歸身(一錢),蘭香葉(如無,藿香葉代之)
上為細末,水浸,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一百丸,加至二百丸止,白湯下,食後服。兼治血痢及下血不止,血下褐色或紫黑色,及腸澼下血。空心米飲送下。其脈洪大而緩。及治麻木厥氣上衝,逆氣上行腰間者。治小兒走馬牙疳。(見小兒疳門。)
白話文:
【牙周病】
這段文字提到的「神功丸」,用於治療因過度食用肉類導致口氣異常濃烈,難以接近他人,以及牙齒遭受腐蝕,甚至出現鬆動即將脫落,牙齦出血不止的情況。
藥方成分包括:黃連(去除根部,淨化,一兩,用酒清洗)、縮砂仁(半兩)、甘草(三錢)、藿香葉(一錢)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,三錢)、木香(一錢)、升麻(二錢)、當歸身(一錢)、蘭香葉(若無法取得,可用藿香葉代替)。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,用水浸泡後,以蒸熟的餅為基底製成丸狀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一百粒,可逐漸增加至二百粒,用溫開水吞服,飯後服用。此藥同時適用於治療血痢、下血不止、血色呈褐色或深紫色,以及腸道出血等症狀。空腹時,可用米湯送服。適合脈象呈現宏大且緩慢的情況,也能治療肢體麻木、氣血逆流至腰部等症狀,更適用於治療兒童的走馬牙周病。(詳細可參考兒童牙周病相關章節。)
2. 耳內瘡
〔垣〕,黍黏子湯,治耳內痛生瘡。
桔梗(半兩),柴胡(三分),連翹(二分),黃芩(二分),黍黏子(二分),紅花(少許),歸梢(二分),生地黃(二分),蒲黃(一分),甘草(一分,炙),黃連(二分),草龍膽(一分),昆布(一分),黃耆(三分),蘇木(一分),桃仁(一錢),生甘草(一分),
上件銼如麻豆大,作一服。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後。忌寒藥利大便。
〔羅〕治耳內生瘡者,為足少陰,是腎之經也。其氣通於耳,其經虛,風熱乘之,隨脈入於耳,與氣相搏,故令耳門生瘡也。曾青散主之。
治耳內有惡瘡,,曾青散,。
雄黃(七錢),曾青(半兩),黃芩(二錢半)
上件搗為細末、研勻。每用少許納耳中,有膿出,即以綿杖子拭乾用之。
黃連散
黃連(半兩),白礬(枯,七錢半),
上搗為細末,每用少許,綿裹納耳中。
白話文:
【耳內生瘡】
根據《垣》的記載,有一種名為「黍黏子湯」的處方,可用來治療耳朵內部疼痛並長出瘡的情況。
藥方包含:桔梗(15克)、柴胡(9克)、連翹(6克)、黃芩(6克)、黍黏子(6克)、少量紅花、歸梢(6克)、生地黃(6克)、蒲黃(3克)、炙甘草(3克)、黃連(6克)、草龍膽(3克)、昆布(3克)、黃耆(9克)、蘇木(3克)、桃仁(3克)、生甘草(3克)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,作為一劑。用水兩大碗煮至剩下一碗,濾去殘渣,趁微溫服用,最好在飯後。需注意避免食用寒性藥物和易造成腹瀉的食物。
《羅》的記載指出,耳內生瘡是由於足少陰腎經的問題。腎經之氣與耳朵相通,當經絡虛弱時,風熱邪氣侵襲,沿著脈絡進入耳內,與體內氣血交纏,因而導致耳門生瘡。曾青散可做為治療選擇。
治療耳內惡性瘡的藥方,即為「曾青散」。
所需藥材:雄黃(21克)、曾青(15克)、黃芩(7.5克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攪拌均勻。每次取少量放入耳中,如果耳內有膿液流出,先用棉棒擦拭乾淨再使用。
另有一款「黃連散」。
所需藥材:黃連(15克)、枯白礬(22.5克)。
同樣將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使用少量,用棉花包裹後放入耳中。
3. 腎臟風陰瘡
〔無〕,四生散,治癩風上攻下注,耳鳴目癢,鼻赤齒浮,或作口瘡,下注陰濕,四肢瘙癢,通體生瘡,及婦人血風等症。
白附子,蒺藜(擦去刺),黃耆(蜜炙),羌活(等分),
上為末,每服二錢,鹽酒調下。有一人將豬腎破開,入鹽摻藥煨亦妙。癩屬宗筋,胃陽明養之,故有是證。
〔世〕,治腎臟風,凡指縫白者,只一二服效。
黃耆(一兩),木通,甘草,黑牽牛(各半兩),
上四味,細銼。用斑蝥七枚去翅,同藥炒焦黑,去斑蝥,余為末。蒸餅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空心鹽湯下三十丸。
〔《本》〕,治腎臟風,上攻下注,生瘡並癬,,烏頭丸,。
川烏(一兩),草烏(一兩,二味以黑豆半升煮透軟,去皮臍,切,曬乾),天麻,地龍(去土),白附子(各半兩),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空心食前,鹽酒鹽湯任下。
〔《衍》〕有一婦人,患臍下腹上連二陰遍滿生濕瘡,狀如馬刀,他處並無。熱癢而痛,大小便澀,出黃汁,食亦減,身面浮腫。醫作惡瘡治,用鰻鱺魚、松脂、黃丹之類塗瘡上。愈熱痛甚,治不對故也。細問之,此人嗜酒貪啖,喜魚蟹發風等物,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。尋馬齒莧四兩研碎,入青黛一兩再研勻,塗瘡上,即時熱減,痛癢皆去。
仍服八正散。日三服,發散客熱。每塗藥,一時久即干,又再塗新濕藥。如此二日,減三分之一,五日減二,自此二十日愈。既愈,乃問曰:此瘡何緣至此?曰:中下焦蓄風熱毒,熱氣若不出,當作腸癰、內痔,仍須禁酒及發風物。後不能禁酒,果患內痔。
〔丹〕陰囊瘡。蠟麵茶末之,先以甘草煎水洗,後敷上妙。(《心鏡》)
陰上濕泡瘡。硫黃末敷之,日三次。(《梅師》)
〔《千》〕治丈夫陰下濕癢。蒲黃末敷之良。
〔丹〕陰瘡。人屎燒灰敷之安。(《秘要》)
〔世〕腎臟風。甘草節湯洗,極效。
〔《秘》〕腎臟風癢不可當者。吳茱萸、蛇床子等分煎湯洗,神效。
治腎臟陰汗生瘡,用莧菜根莖葉燒灰存性,研細,抓破敷之,立愈。又蒼耳草、蛇床子煎湯洗之良。
〔潔〕治男子婦人陰部濕淹瘡。
五倍子(細研,五分),白礬(一錢),銅綠(少許),輕粉(一字),乳香(五分),
上為極細末,洗淨摻之。
〔世〕治陰瘡,癢痛久不止。
銅錢(百枚),烏梅(七枚),鹽(二錢),
上水一碗半,煎至一碗,洗之,無不效驗。
〔世〕腎臟風瘡:血郄(即百蟲窠,右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者。)
〔《集》〕腎臟風瘡:血郄(即百蟲窠,針入寸半,灸二七壯。)三陰交
白話文:
[腎臟風濕疹]
四生散,適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頭暈耳鳴、眼睛癢、鼻子紅、牙齒鬆動、口腔潰瘍,以及私密部位濕疹、四肢瘙癢、全身長疹,包括婦女因血液問題導致的風濕等症狀。
主要成分包含白附子、蒺藜(去除刺)、黃耆(蜜製)、羌活(等量)。這些成分混合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可用鹽酒調和服用。另有一種方法,是將豬腎剖開,撒上鹽和藥粉一起燉煮,效果也很不錯。風濕病與胃經相關,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另一方子,專治腎臟風濕,只要一兩次就能見效。主要成分有黃耆(一兩)、木通、甘草、黑牽牛(各半兩)。將這四種藥材切碎,加入七隻斑蝥(去翅),一同炒至焦黑,然後去除斑蝥,剩下的藥材磨成粉末。使用蒸熟的餅糊做丸,像桐子一樣大小。空腹時,用鹽湯送服三十粒。
還有一個治療腎臟風濕,可上攻下注,生疹和皮癬的方子,名為烏頭丸。主要成分有川烏、草烏(各一兩,需先以黑豆煮軟,去皮和籽,切片曬乾)、天麻、地龍(去土)、白附子(各半兩)。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,以酒糊成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三十粒,空腹時食用,可用鹽酒或鹽湯送服。
有一婦女,肚臍下方至私密部位長滿濕疹,形狀像馬刀,其他地方都沒有。疹子又熱又癢且疼痛,排尿困難,排出黃色分泌物,食慾減退,身體和臉部浮腫。醫生當作惡性皮膚病治療,使用鰻鱺魚、松脂、黃丹等藥物塗抹患處。結果反而更痛,治療方式錯誤。仔細詢問後得知,該婦女嗜酒且愛吃魚蟹等容易引發風濕的食物。於是建議她用溫水清潔患處,去除藥膏,再取四兩馬齒莧研碎,加入一兩青黛,再研勻塗在患處,立即減輕熱感,止癢止痛。
同時,她服用了八正散,每天三次,幫助排除體內的熱氣。每次塗藥,待其乾燥後再塗新的濕藥。這樣持續了兩天,病情減輕了三分之一;五天後減輕了一半;從此二十天後完全康復。康復後,詢問她皮疹如何形成,她回答說是因為中下腹部累積了風熱毒素。如果不排除熱氣,可能會發展成腸癰或內痔,必須戒酒和避免易引發風濕的食物。但後來她無法戒酒,果然患上了內痔。
對於男性私密部位的濕疹,可以使用蒲黃粉末外敷,效果良好。另外,五倍子(細研,五分)、白礬(一錢)、銅綠(少許)、輕粉(一字)、乳香(五分)等成分,混合成極細粉末,清洗後外敷,可治療男女私密部位的濕疹。
針對久治不愈的私密部位疹子,可以用一百枚銅錢、七枚烏梅、二錢鹽,加一碗半的水煎至一碗,用來清洗,效果顯著。
針灸和艾灸也是治療腎臟風濕的有效方法,可以針灸或艾灸血郄穴(即百蟲窩,位於右膝內側上方三寸的凹陷處)。
以上方子和療法,均適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腎臟濕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