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0)
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0)
1. 口瘡唇瘡
運氣口瘡有二:
一曰熱。經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肺氣上從,口瘍是也。
二曰寒。經云: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寒雨暴至,陰厥且格,陽反上行,病口瘡是也。
〔丹〕治口瘡,豬蹄殼燒為末,敷之立止。(張氏方)治口瘡與走馬疳,茄蒂中木,去皮燒存性,入少白梅灰,與少礬細末,敷之立安。(《精要》同。)
〔羅〕,紅芍藥散
心病口瘡,紫桔紅蒼,三錢四兩,五服安康。
上件,紫菀、桔梗、紅芍藥、蒼朮各等分為細末。羊肝四兩,批開摻藥末三錢,用麻扎定,火內燒令熟,空心食之,大效,白湯送下。
〔《聖》〕主小兒口瘡通白者,及風疳瘡蝕透者,以白殭蠶炒令黃色,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,用蜜和敷之,立效。
〔陳〕主口內熱瘡,以古文錢二十文,燒令赤,投酒中服之,立瘥。
〔《聖》〕口舌生瘡,胸膈疼痛。用炒豉細末,含一宿便瘥。
〔《聖》〕治口瘡。用縮砂不拘多少,火煅為末,摻瘡即愈。又法,用檳榔燒灰存性,為末,入輕粉敷之。
〔《千》〕治口瘡。取桑樹汁,先以發拭口,即以汁敷之。
〔垣〕化毒法。凡口瘡無問新舊,遇夜臥將自己兩丸,以手攊緊,左右交手揉三五十遍,但遇夜睡覺行之,如此三五度。因酒而生者一夜愈;久病諸口瘡,三二夜愈。如鼻流清涕惡寒者,攊二丸向上揉之,數夜可愈。
〔世〕唇瘡。以甑上滴下汗敷之,累效如神。
〔羅〕,多效散,治唇緊瘡及疹。
訶子肉,五倍子(各等分),
上為細末,干貼上,效。
〔丹〕唇黃泡腫。烏頭炒灰研,香油調敷之。(《胡氏方》)
唇上生瘡,連年不瘥,以八月藍葉一斤,搗取汁洗之,不過三日瘥。(《千金方》)
唇上生瘡,用白荷花瓣貼之神效,如開裂出血者,即止。
〔《集》〕口瘡:承漿、合谷、人中、長強、海泉(三稜出血,不已,用後穴、)金津、玉液(各出血。)
〔《密》〕又法:委中(瀉、)後谿(補。此二穴,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。)
〔垣〕又法:膽俞、小腸俞(各灸七壯、)太衝(五分、)勞宮。
白話文:
口瘡和唇瘡的病因有兩種:
第一種是熱引起的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,少陽之氣當令時,火熱之氣會向下侵襲,導致肺氣上逆,就會出現口瘡。
第二種是寒引起的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,當金氣不足時,火熱之氣會旺盛,接著就會出現寒冷的雨水,導致陰氣閉塞、陽氣反向上升,也會引起口瘡。
治療口瘡的藥方:
- 用豬蹄殼燒成灰,敷在患處,很快就能止痛。(張氏的藥方)
- 治療口瘡和走馬疳,可以用茄子的蒂部的木頭,去掉外皮後燒成炭,加上少許白梅灰和明礬細末,敷在患處,很快就會好。(《醫學精要》也記載這個方法。)
- 紅芍藥散:對於心火引起的口瘡,可以用紫菀、桔梗、紅芍藥、蒼朮等量磨成細末,取四兩羊肝切開,摻入三錢藥末,用麻繩紮緊,在火上烤熟,空腹吃下,效果很好,用白開水送服。
- 《聖惠方》提到,治療小兒口瘡呈現白色,或者風疳瘡侵蝕很嚴重的情況,可以用炒至黃色的白殭蠶,去除上面的黃色毛髮,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,效果很快。
- 陳氏提到,治療口內熱瘡,可以用二十個古代銅錢燒紅,投入酒中服用,很快就能痊癒。
- 《聖惠方》說,口舌生瘡,胸部和膈部疼痛,可以用炒過的豆豉磨成細末,含在口中一夜,就能痊癒。
- 《聖惠方》也提到治療口瘡,可以用縮砂不拘多少,用火燒過後磨成末,敷在患處即可痊癒。另一個方法是用檳榔燒成灰,磨成末,加入輕粉敷在患處。
- 《千金方》提到,治療口瘡可以取桑樹汁,先用頭髮擦拭口腔,再用桑樹汁敷在患處。
- 化毒的方法:無論新舊口瘡,在晚上睡覺前,將自己的兩個睾丸用手抓緊,左右手交替揉搓三五十遍,每天睡前這樣做,三五次後就能見效。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口瘡,一夜就能痊癒;如果是長久難癒的口瘡,兩三個晚上就能痊癒。如果同時有流鼻涕、怕冷等症狀,將睾丸向上揉搓,數個晚上就能痊癒。
- 治療唇瘡,可以用蒸鍋滴下來的汗水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
- 多效散:治療嘴唇緊縮的瘡和疹子,可以用訶子肉和五倍子等量磨成細末,乾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
- 嘴唇出現黃色水泡腫脹,可以用烏頭炒成灰磨成粉,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。(《胡氏方》)
- 嘴唇上生瘡,多年不癒,可以用八月採摘的藍葉一斤,搗碎取汁清洗患處,三天左右就能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- 嘴唇上生瘡,可以用白色荷花的花瓣貼在患處,效果很好,如果已經裂開出血,也能止血。
- 《集驗方》提到治療口瘡可以針刺承漿穴、合谷穴、人中穴、長強穴、海泉穴出血,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用後面的穴位,金津穴和玉液穴,都使其出血。
- 《秘傳》提到另一個方法,可以瀉委中穴,補後谿穴。(這兩個穴位是心經和腎經的表現。)
- 《丹溪心法》也提到一個方法,可以灸膽俞穴和小腸俞穴各七壯,針刺太衝穴五分深,以及勞宮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