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卷之三·陰陽臟腑部
2. 治法通論
〔垣〕醫之可法,自伏羲神農、黃帝而下,名醫雖多,可法者有數人。至於華氏之剖腹,王氏之針法,術非不神也。後人安得而效之。非若岐伯之聖經,雷公之炮炙,伊摯之湯液,箕子之五行,越人之問難,仲景之《傷寒論》,叔和之《脈訣》,士安之《甲乙》,啟玄子之述作,錢仲陽之議論,潔古之方書,皆活法所可學者。豈千方萬論,印定後人眼目者,所能比哉。
其間德高行遠,奇人異士,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,雖有一法一節之可觀,非百世可行之活法,皆不取也。予豈好辨哉!欲使學者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向慕而已。或有人焉,徒欲廣覽泛涉,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者,豈為知本。
〔海〕錢氏、《活人》、王朝奉、王德孚所論,皆宋人,易老、守真,皆金人,所用之劑寒熱之不同者,蓋本諸此。讀此數書而用之,亦當以地方世代所宜責之。然莫若取法於潔古,折衷於仲景湯液,則萬世不易之大法也。
〔《素》〕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,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
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。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故因其輕而揚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;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滿者,瀉之於內;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;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;其實者,散而瀉之。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。
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血實宜決之,氣虛宜掣引之。(並見《陰陽應象論》)
〔仲〕大法春宜吐,夏宜汗,秋宜下,冬宜溫及灸。
〔海〕病在天之無形,當汗;病在天之有形,當吐;病在地之無形,當利小便;病在地之有形,當利大便。
〔《脈》〕夫欲治病,當先知其證何起,乃可攻之耳。
〔垣〕假令治病,無問傷寒、蓄血、結胸、發黃等諸證,並一切雜證等,各當於六經中求責之。如發黃症,或頭痛、腰脊強、惡寒,即有太陽證;或身熱目痛、鼻乾、不得臥,即有陽明證;余仿此。(不獨六經中求責,五臟求責,尤急務也。假令面青、脈弦、善怒、淋溲、便難、轉筋,即有肝證也;或面赤脈洪善笑,口乾身熱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啘,即有心證也;余仿此)
〔丹〕治病必求其本病之有本,猶草木之有根也,去葉不去根,草猶在也。治病猶去草,病在臟而治腑,病在表而攻裡,非惟戕賊胃氣,抑且資助病邪,醫云乎哉。
一法,治瘧積下痢,吐痰而愈。一法治汙血哽噎,用韭汁開汙血而愈。一法,治下疳瘡自痢,用龍薈丸、柴胡湯而愈。其詳分見各門。
〔海〕治病必求其本假令腹痛,桂枝加芍藥;大實痛,桂枝加大黃。何為不只用芍藥大黃等,而於桂枝內加之?要從太陽中來,以太陽為本也。又如結胸證,自高而下,脈浮者,不可下,故先用麻黃湯解表。表已脈沉,後以陷胸湯下之,是亦求其本也。至於蓄血下焦,血結膀胱,是從太陽中來,侵盡無形之氣,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。
白話文:
醫學的法則,從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以來,雖然名醫眾多,但真正能作為法則的只有少數幾人。像華佗的開腹手術,王叔和的針灸之術,其技術確實精妙,但後人又如何能夠效仿呢?不像岐伯的醫學經典、雷公的藥材炮製、伊尹的湯液配方、箕子的五行學說、越人的問診技巧、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、王叔和的《脈訣》、皇甫謐的《甲乙經》、啟玄子的著作,以及錢乙的醫論和李杲的方書,這些都是可以學習並實際運用的活法。那些只知道照搬前人成方,死守既有理論的人,又怎麼能夠與這些活法相比呢?
這期間有許多德高望重、才能出眾的奇人異士,以及身處朝堂或隱居鄉野的醫師,他們或許也有一些可取之處,但若不是能夠適用於後世的活法,都不可取。我難道是喜歡辯論嗎?只是想讓學習醫術的人,通過這些聖賢的典範,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方向而已。如果有人只是想廣泛涉獵,自認為學了很多卻沒有實際效用,那他顯然沒有抓住學習的根本。
錢乙的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、《活人書》,以及王朝奉、王德孚等人的醫論,都是宋朝人;而易老、守真則是金朝人,他們用藥的寒熱屬性有所不同,原因就在於此。閱讀這些醫書時,應根據不同地區和時代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然而,最可靠的方法還是學習李杲的醫理,並參考張仲景的湯液配方,這才是萬世不易的法則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提到,邪風侵襲人體,來勢迅猛如暴風驟雨。所以,善於治療的醫生,首先會治療皮毛,其次是肌肉,再次是筋脈,接著是六腑,最後才是五臟。治療五臟的疾病,往往病人已經是半死半生的狀態了。
疾病剛開始發作時,用針刺治療就可以解決。當病情發展到高峰時,就應該等待它衰退。所以,病情輕微時要疏導,病情嚴重時要減緩,病情衰退時要加強治療效果。形體不足的,要用氣來溫養;精血不足的,要用味厚的藥物來補益。體內陽氣亢盛的,要使其向外發散;體內陰氣過盛的,要引導其向下排泄。體內中焦氣機壅塞的,要向內瀉泄。體內有邪氣的,要通過汗液排出體外。邪氣在皮膚的,要通過發汗排出。邪氣強盛的,要通過按壓收斂。體內實證的,要通過散邪和瀉熱來治療。要仔細辨別陰陽,區分柔和剛強的性質,陽病要用陰藥治療,陰病要用陽藥治療。
要確定血氣的運行,讓它們各自回到所屬的部位。血實的要用泄血的方法疏通,氣虛的要用牽引的方法來補益。(這些內容在《陰陽應象論》中都有提到)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提到,治療大法是,春天宜用吐法,夏天宜用汗法,秋天宜用下法,冬天宜用溫補和艾灸。
李杲認為,疾病如果發生在無形的氣分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如果發生在有形的氣分,應該用吐法治療。如果疾病發生在無形的陰分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;如果發生在有形的陰分,應該用瀉下大便的方法治療。
《脈經》說,想要治療疾病,首先要了解病因,然後才能對症下藥。
朱丹溪認為,治病時,無論是傷寒、蓄血、結胸、發黃等疾病,都應該從六經中尋找病因。例如,黃疸症,如果伴有頭痛、腰背僵硬、怕冷等症狀,就屬於太陽病;如果伴有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等症狀,就屬於陽明病;其餘症狀可以依此類推。(不只是在六經中尋找病因,從五臟尋找病因也同樣重要。例如,如果面色青、脈象弦、易怒、小便淋漓不暢、大便困難、抽筋等症狀,就屬於肝病;如果面色紅、脈象洪大、喜笑、口乾舌燥、身熱煩躁、心痛、手掌發熱、乾嘔等症狀,就屬於心病;其餘症狀可以依此類推。)
丹溪認為,治療疾病必須追溯到疾病的根本,就像草木有根一樣。如果只去除葉子而不去除根,草還是會繼續生長。如果治療疾病,病在臟腑卻治療六腑,或者病在表面卻攻擊內部,不僅會傷害胃氣,還會助長病邪,這算得上是醫術嗎?
有一個案例,通過催吐的方法治好了瘧疾積滯和痢疾。另一個案例,用韭菜汁化開淤血,治好了淤血引起的哽咽。還有一個案例,用龍薈丸和柴胡湯治好了下疳瘡導致的痢疾。具體詳情可以參考相關專門的章節。
李杲認為,治療疾病必須追溯到疾病的根本。例如,腹痛,如果用桂枝加芍藥治療;如果腹痛劇烈,就要用桂枝加大黃治療。為什麼不用芍藥或大黃直接治療呢?這是因為要從太陽病來考慮,以太陽病為根本。又如結胸證,從上到下,如果脈象浮,就不能用下法,應該先用麻黃湯解表。等到表證解除,脈象沉時,再用陷胸湯瀉下。這也是追溯到病本的做法。至於蓄血下焦,血結於膀胱,也是從太陽病而來,侵犯了無形的氣,進而侵犯了膀胱中具有形體的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