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7)

1. 一身盡痛

一身盡痛,其病暴似傷寒,屬濕痹,並見傷寒太陽症門。其留連難已者,於此求之。寒而一身痛苦,甘草附子湯。熱者,拈痛湯。(甘草附子湯,方見傷寒身疼門)

〔垣〕,拈痛湯,治濕熱相搏,肩背沉重疼痛,上熱胸膈不利,及遍身疼痛。

羌活(半兩),人參(二錢),甘草(五錢),防風(三錢,去頭),苦參(三錢,酒炒),升麻(二錢,去蘆),葛根(二錢),知母(二錢,酒炒),黃芩(二錢,酒炒),澤瀉(三錢),豬苓(三錢),茵陳(五錢,酒),白朮(錢半),當歸(三錢,酒),蒼朮(二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遠或空心,日一服。

〔丹〕婦人患身痛食少,脈澀、略沉,重取弦實,此氣滯也。

白朮(二錢),青皮,黃芩,芍藥,木通,陳皮(半兩),神麯(炒一兩),桂(二錢),甘草(五分),蘇梗(二分)

上分十帖煎。

〔垣〕,麻黃桂枝升麻湯,李夫人患渾身麻木,睡覺則少減,開目久則全已,閉目則麻復至。此症用藥已全去,又因家事不和,心中煩惱,遍身骨節疼,身體沉重,飲食減少,腹中氣不轉運。

麻黃(不去節五分),桂枝(三分),升麻,人參(五分),白朮(三分),甘草(炙三分)黃耆(五分),半夏(二分),生薑(一分),陳皮(二分),厚朴(二分),木香(一分),茯苓(三分),澤瀉(二分),黃柏(二分),附子(二分),草豆蔻(二分)

上㕮咀。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,食遠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遍身皆痛如勞證者,若傷寒身體痛者,不可服。但少年虛損冷憊,老人諸疾,並皆治之。

黃耆,人參,甘草,附子(炮),羌活,木香,知母,芍藥,川芎,前胡,枳殼,桔梗,白朮,當歸,茯苓,半夏(制以上各五錢),柴胡,鱉甲(醋炙各一兩),桂心,酸棗仁(三分),杏仁(半兩,炒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二個,烏梅三枚,蔥白三寸,同煎至七分,空心溫服。

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實則身盡痛。此脈若羅絡之血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(全文見針灸)

〔潔〕百節痛實無所知:絕骨(三稜針出血)

白話文:

[全身疼痛]

當全身感到疼痛,這種病情急且類似感冒,屬於濕邪引起的痹症,應參考感冒的太陽經相關症狀處理。對於這種持續難愈的病症,我們可從這裡找到解決方法。若是因寒冷導致全身痛苦,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如果是熱性病因,則使用拈痛湯。(甘草附子湯的配方詳見感冒身體疼痛的治療門類)

[拈痛湯],適用於濕熱交纏,造成肩膀背部沉重疼痛,上半身熱感,胸口不適,以及全身疼痛的情況。

主要成分有羌活、人參、甘草、防風、苦參、升麻、葛根、知母、黃芩、澤瀉、豬苓、茵陳、白朮、當歸和蒼朮等。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,飯後或空腹時服用,每日一次。

[婦人全身疼痛],婦女如果出現全身疼痛,食慾不振,脈象略顯沉澀,強力按壓時會感到弦實,這可能是氣滯的問題。

可用白朮、青皮、黃芩、芍藥、木通、陳皮、神麯、桂、甘草、蘇梗等藥材來煎煮。分十次服用。

[麻黃桂枝升麻湯],李夫人曾有全身麻木的症狀,睡覺時稍微好轉,醒來後症狀消失,但閉眼後又會再度出現。這種情況在用藥後已經完全改善,但因為家庭不合,心情煩悶,開始感到全身骨節疼痛,身體沉重,食慾減退,腹部氣機運行不暢。

主要成分包括麻黃、桂枝、升麻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耆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、厚朴、木香、茯苓、澤瀉、黃柏、附子、草豆蔻等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,去渣後趁熱服用,飯後服用。

[全面疼痛],適用於全身疼痛如勞損的情況,但如果是感冒身體疼痛,則不適用。主要針對年輕人因虛弱損耗、體質冷弱,以及老年人各種疾病所引發的疼痛進行治療。

主要成分包括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炮附子、羌活、木香、知母、芍藥、川芎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半夏、柴胡、鱉甲、桂心、酸棗仁、杏仁等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杯,加入三片薑、兩個棗、三枚烏梅和三寸長的蔥白,一起煎煮至剩七分,空腹溫服。

脾臟的大絡脈,名為大包,出現在淵腋下三寸處。如果這條絡脈充實,就會感到全身疼痛。所有與絡脈相關的血液問題,都可從脾臟的大絡脈進行治療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針灸治療)

[百節疼痛],如果全身關節疼痛且無法明確找出原因:可以對絕骨穴進行三稜針放血治療。

2. 產後身痛

〔云〕,趁痛散,治產後氣弱血滯,遍身疼痛,及身熱頭疼。

牛膝,當歸,桂心,白朮,黃耆,獨活,生薑(各半兩),甘草,薤白(各三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半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,食前服。

五積散加酒煎,治感寒頭痛身疼,方見傷寒門。恐與四物各半服之穩當。加桃仁煎,治腰痛,逐敗血,去風濕。

〔《大》〕治產後遍身青腫疼痛,及眾疾。

牛膝,大麥糵(等分)

上為細末,以新瓦罐子中填一重麥糵,一重牛膝,如此填滿,用鹽泥固濟,火煅過赤,放冷,研為散。但是產後諸疾,熱酒調二錢下。

白話文:

【產後身體疼痛】

有個名為「趁痛散」的藥方,適用於產後氣力衰弱、血液循環不順導致全身疼痛,甚至伴隨發燒和頭痛的狀況。

藥方成分包括:牛膝、當歸、桂心、白朮、黃耆、獨活、生薑(各15克),甘草、薤白(各約10克)。

這些藥材先切碎。每次取約15克的份量,加入三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半時,去掉藥渣,在飯前服用。

另外,對於因受寒而引起頭痛、身體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五積散,加上酒一起煎煮,這個藥方在傷寒的治療中也有提到。為了安全起見,可以將四物湯與此方按同等份量混合服用。如果要治療腰痛,可以加入桃仁煎煮,這能幫助排除舊血,去除風濕。

再有一個藥方,適用於產後全身出現青腫疼痛,以及多種疾病。

藥方成分為:牛膝、大麥芽(等量)。

將這兩種藥材磨成細粉,然後在一隻新的瓦罐內層層交錯放置麥芽和牛膝,最後用鹽泥密封瓦罐,經過火烤至紅色,待其自然冷卻後,再研磨成粉末。只要產後有任何不適,都可用熱酒調和兩錢(約6克)的藥粉服用。

3. 風痹雜合病

風痹,風與痹雜合病也。蓋風痹痿厥四者多雜合。如風痹、風痿、痿厥、痹厥、風厥之類是也。風痿、風痱病,今集中風門。痿厥、痹厥,即腳氣病,今集入厥門。風厥、痿痹,散見各門。風痹,今入痹門焉。

《靈樞》:病在陽者,命曰風(壽夭剛柔篇)。東垣云:此病在陽,因十二經各受風邪,以高言之氣分也。故身半以上,風之中也,用針當引而去之也。又曰:散而去之,用藥以辛溫發散,通因通用,又熱因熱用是也。

《靈樞》:病在陰者,命曰痹。東垣云:身半以下,濕之中也,命曰痹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得之勞倦,脾胃氣虛而下陷,運氣榮氣,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。

陰陽俱病,命曰風痹(言陰陽氣血俱病也)。尺膚澀者,風痹也。(全文見診法)

《靈樞》云:風痹淫濼,病不可已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中,股脛淫濼,煩心頭痛(傷腎脾)。時嘔時悗,眩已汗出(傷心)。久則目眩(傷肝)。悲以善恐,短氣不樂(傷肺)。不出三年,死也(一云:三日死)。

白話文:

[風濕綜合症]

風濕,是風邪和濕邪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疾病。一般來說,風、濕、痿、厥這四種病狀常常混合出現。例如風濕、風痿、痿厥、濕厥、風厥等,都是屬於這種混合型的病症。風痿和風痱病,在現今被歸類在中風的範疇。痿厥和濕厥,即腳氣病,現在被歸類在厥證的範疇。風厥和痿濕,則分散在各種疾病的類別中。風濕,則被歸類在濕證的範疇。

《靈樞》指出,若病變在身體的上半部,通常被稱為風邪。李杲認為,這是因為身體的上半部受到風邪的侵襲,所以身體的上半部,特別容易遭受風邪的影響,治療上應使用針灸或辛溫發散的藥物,將風邪引出體外。

《靈樞》還指出,若病變在身體的下半部,通常被稱為濕邪。李杲認為,身體的下半部容易受到濕邪的影響,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,勞累疲倦會導致脾胃氣虛,進而影響到運行氣血的功能。

若身體同時受到風邪和濕邪的影響,就被稱為風濕。皮膚乾澀,可能是風濕的徵兆。

《靈樞》進一步說明,若風濕持續存在,病情將無法痊癒,患者可能感到腳像踩在冰上,有時又像浸在熱水中,大腿和小腿會有麻痺感,並伴有頭痛和心煩的症狀,這通常是腎脾受損的表現。患者可能時常嘔吐,感到悶熱,頭暈後會出汗,這通常是心臟受損的表現。長期下來,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,這通常是肝臟受損的表現。患者可能感到悲傷和恐懼,呼吸短促,心情鬱悶,這通常是肺部受損的表現。如果不加以治療,患者在三年內可能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