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6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6)
1. 攣
熱攣者,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。(全文見痿門)
又云:因於濕。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之類是也。(全文見陰陽。丹溪云:大筋緛短者,熱傷血不能養,故為拘攣。小筋弛長者,濕傷筋不能束骨,故為痿弱)
〔丹〕王秀,濕熱大作,腳痛後,手筋拘攣,足乏力。
生地,當歸,川芎,白朮(各二錢),蒼朮(一錢半),甘草(炙三分),木通
白話文:
熱攣症狀,經書提到,肝氣熱則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緊縮和抽搐。
又說,如果因為濕氣,頭部會有如被包裹的感覺,如果濕熱未能得到排除,大筋會變得緊縮短縮,小筋則會變得弛緩長伸,筋膜緊縮叫做「拘」,筋膜弛緩叫做「痿」的一類症狀。
丹溪認為,大筋緊縮短縮的原因是熱力傷害血液,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膜,所以造成筋膜緊縮和抽搐。小筋弛緩長伸的原因是濕氣傷害筋膜,使得筋膜不能束住骨骼,因此造成筋骨軟弱無力。
王秀的病情是因為濕熱過盛,導致腳痛後,手筋出現抽搐,腳力減弱。
藥方:生地、當歸(各使用二錢)、川芎(使用九九七)、白朮(使用九六三)、蒼朮(使用一錢半)、甘草(炙後使用三分)、木通。
煎湯,下大補丸三十丸。大補丸須炒暖。
〔《心》〕,薏苡仁散,治筋脈拘攣,久風濕痹。
薏苡仁(一升搗散,以水二升,取末數匙作粥,空腹食之。《衍義》云:筋急拘攣有兩等,《素問》大筋受熱,熱則縮而短,故攣急不伸,則可用薏苡仁。若《素問》言因寒筋急,不可用也)
寒攣者,經所謂寒多則筋攣骨痛者是也。
〔《本》〕同官歙丞張德操,常言其內子昔患筋攣,腳不得屈伸,逾年,動則令人拘持,求醫於泗水楊吉老。云:此筋病,宜服下三方。一年而愈。
白話文:
煮湯,加入大補丸三十個。大補丸需先炒至溫熱。
薏苡仁散,用於治療筋脈拘攣、久風濕痹症狀。
薏苡仁(一升,研磨成粉,用水二升調製成粥,空腹時食用。《衍義》提到,筋脈緊繃拘攣分為兩種情況,《素問》認為熱會使大筋收縮變短,導致筋脈緊繃無法舒展,此時可使用薏苡仁。但如果《素問》認為是因寒導致筋脈緊繃,就不適合使用了)
寒冷導致的筋脈緊繃,指的是經典中所說的「寒氣過多,筋脈收縮,骨頭疼痛」的情況。
《本》中記載,同官歙縣丞張德操,經常提及其妻子過去曾患有筋脈緊繃,腳部無法彎曲伸直,超過一年後,動彈時就會感到被拘束,於是尋求泗水楊吉老的診療。楊吉老表示,這是一種筋病,適合服用以下三種方劑。經過一年的治療,病情得以痊癒。
治筋極,,養血地黃丸,,春夏服之。
熟地(一分),蔓荊(一分),山茱萸(五分),黑狗脊(炙),地膚子,白朮,乾漆,蠐螬(炒),天雄,車前子(各三分),萆薢,山芋(即山藥),澤瀉,牛膝(各一兩)
白話文:
治療筋骨極度疲勞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養血地黃丸」,適合在春夏季節服用。配方如下:
熟地(一分):滋補腎陰,強壯體力。 蔓荊(一分):清熱解毒,舒緩肌肉。 山茱萸(五分):補肝益腎,調節神經。 黑狗脊(炙):補腎固精,舒筋活絡。 地膚子:清熱利濕,止癢。 白朮:健脾和胃,助消化。 乾漆:活血化瘀,散結。 蠐螬(炒):強筋骨,助消化。 天雄:溫腎壯陽,暖身。 車前子(各三分):利尿消腫,清熱解毒。 萆薢:利尿除濕,清熱解毒。 山芋(即山藥):補脾益肺,滋陰養血。 澤瀉:利尿通淋,清熱降火。 牛膝(各一兩):活血通經,強筋壯骨。
以上成分組合在一起,能有效滋補血氣,舒緩筋骨疲勞,特別適合作為春夏季節的調理方使用。
上細末,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下,空心食臥服。
治筋痹肢節束痛,,羚羊湯,,秋服之。
羚羊角,肉桂,附子,獨活(各一兩三錢半),白芍,防風,芎藭(各一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大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同煎至八分,取清汁服,日可二三服。
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,縮不能轉側,,烏頭湯,,冬服之。
白話文:
-
「上細末,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下,空心食臥服。」
-
「治筋痹肢節束痛,羚羊湯,秋服之。」
-
「羚羊角,肉桂,附子,獨活(各一兩三錢半),白芍,防風,芎藭(各一兩)」
-
「上為粗末。每服五大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同煎至八分,取清汁服,日可二三服。」
-
「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,縮不能轉側,烏頭湯,冬服之。」
大烏頭,細辛,川椒,甘草,秦艽,附子,官桂,白芍(各七分),乾薑,白伏,防風(炙),當歸(各一兩),獨活(一兩三錢半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棗二枚,同煎至八分,去渣,空心食前服。
〔《千》〕,薏苡仁湯,治筋攣不可屈伸。
白蘞,薏苡仁,芍藥,桂心,酸棗仁,乾薑,牛膝,甘草(各一兩),附子(三枚)
白話文:
大烏頭、細辛、川椒、甘草、秦艽、附子、官桂、白芍(各7分)、乾薑、白伏、防風(炙)、當歸、獨活(各1兩,獨活為1兩3錢半)。
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量為3錢,取水半杯半,加入2枚棗子,一同煮沸至剩下8分,然後過濾掉渣,於空腹時在飯前服用。
薏苡仁湯,用於治療筋骨緊縮,無法彎曲伸展的情況。
白蘞、薏苡仁、芍藥、桂心、酸棗仁、乾薑、牛膝、甘草(各1兩),附子(使用3枚)。
上九味㕮咀。以醇酒三斗,漬一宿,微火煎三沸,每服一升,日三。扶杖起行,不耐酒,服五合。
〔垣〕,活血通經湯,靈壽縣董監軍,癸卯年十二月間,大雪初霽,時因事到真定,忽覺有風氣暴僕,診候,得六脈俱弦甚,按之洪實有力。其症手攣急,大便閉澀,面赤熱,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。四肢者脾也,以風寒之邪傷人,則搐急而攣痹,乃風淫末疾,而寒在外也。
《內經》云:寒則筋攣,正此謂也,本人素多飲酒,內有實熱,乘於腸胃之間,故大便閉澀而面赤熱。內則手足陽明受邪,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,用桂枝、甘草以卻其寒邪,而緩其急搐。用黃柏之苦寒,滑以瀉實而潤澡,急救腎水。用升麻、葛根以升陽氣,行手足陽明之經,不令遏絕。
白話文:
上九種草藥,研磨成粉末。使用三鬥濃酒浸泡一晚,用小火煎煮至三次沸騰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若不能承受酒力,可以服用五合。
這是一種名為「活血通經湯」的藥方,由靈壽縣的董監軍在癸卯年的十二月間所創制,當時他因事前往真定,突然感到風寒侵襲,經過診斷,發現脈象皆為弦,且按之洪實有力。症狀包括手部抽搐緊繃,大便閉塞,面部發紅髮熱,這是風寒開始侵襲身體的表現。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風寒會使筋肉收縮,正是這個道理。此人平時嗜酒,體內有實熱,因此大便閉塞,面部發紅髮熱。內部手足陽明經受邪氣,外部足太陰脾經則受到風寒的影響。使用桂枝和甘草來抵抗寒邪,緩解抽搐;使用黃柏的苦寒性質,滑利以排泄實熱,並滋潤腎水。使用升麻和葛根來提升陽氣,使手足陽明經絡流通,避免阻塞。
總之,這是一個針對風寒引起的筋肉收縮和內熱問題的治療方案,包含了調理體內陰陽平衡,促進經絡流通的原則。
更以桂枝辛熱,入手陽明之經,為引用潤燥。復以芍藥、甘草專補脾氣,使不受風寒之邪,而退木邪專益肺金也。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,加當歸身去裡急而和血潤燥,名之曰活血通經湯。
升麻(一錢),葛根(一錢),桂枝(二錢),當歸(一錢),人參(一錢),芍藥(五分),甘草(炙,一錢),酒柏(二錢),上銼,如麻豆大。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。令暖房中近火,摩搓其手乃愈。
虛攣者,經所謂虛邪搏於筋,則為筋攣。又云:脈弗榮則筋急(全文見診生死門)。又仲景云:血虛則筋急。此皆血脈弗榮於筋,而筋成攣,故丹溪治攣用四物加減,《本事》治筋急極,用養血地黃丸,蓋本乎此也。
白話文:
此方使用桂枝的辛熱性質,引導藥力進入陽明經路,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。芍藥與甘草專門滋補脾氣,防止風寒邪氣入侵,並強化肺部功能。加入人參補充元氣,當歸則能去除腸胃不適,調和血液,此方稱為活血通經湯。
配方包括:升麻(一錢)、葛根(一錢)、桂枝(二錢)、當歸(一錢)、人參(一錢)、芍藥(五分)、炙甘草(一錢)、酒柏(二錢)。所有材料研磨成像豆粒大小的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劑,用水煎煮至剩下一盞,濾掉藥渣後,熱服。服用時請在溫暖的房間接近火源,按摩搓揉雙手後效果更佳。
筋攣症狀通常被認為是因虛邪與筋纖維的相互作用導致的。脈搏無法營養到筋纖維會導致筋纖維緊縮。根據醫學理論,血氣不足也會導致筋纖維緊縮。這都是因為血液和脈搏未能充分供應到筋纖維,導致筋纖維緊縮,形成攣痛。丹溪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物湯加減,而《本事》則是使用養血的地黃丸來治療筋纖維緊縮的嚴重情況,這兩種方法都是基於相同理論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人有八虛,各何以候?岐伯曰:以候五臟。黃帝曰:候之奈何?岐伯曰:心肺有邪,其氣留於兩髀。腎有邪,其氣留於兩膕。凡此八虛者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遇,血脈之所遊。氣血固。邪不住留。住留則傷經絡,骨節機關不得屈伸,故病攣也。
〔丹〕一村夫,背傴僂而足攣,已成廢人。予診其脈,兩手皆沉弦而澀。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,上吐下瀉。過月餘久,吐瀉交作,如此凡三帖,然後平復。(煨腎散用甘遂末三錢,獖豬腰子細批破,少鹽椒淹透,滲藥末在內,荷葉包裹燒熱,溫酒嚼服之)
白話文:
《靈》篇中,黃帝問道:人體有八處虛弱的部位,這些部位分別如何對應五臟呢?岐伯回答:這些部位可以用來觀察五臟的健康狀況。接著,黃帝問如何利用這八處進行診斷,岐伯說明:如果心肺有異常,氣息會停留在兩側的大腿部位;如果腎有問題,氣息會停留在兩側的小腿部位。這八處都是關節和筋絡的聚集地,是真氣和血液流動的途徑,當氣血流通順暢時,邪氣就不會停留,若邪氣停留,會導致經絡受損,關節和筋絡無法正常活動,進而引發抽搐。
「丹」篇描述了一個農夫,因脊背彎曲、腳部抽搐,已成為廢人。作者診察他的脈象,發現雙手脈象沈弦且乾澀。因此,作者開了「戴人煨腎散」讓他服用,結果導致他上吐下瀉。經過一個多月,吐瀉持續發生,這樣反覆了三次後,他的病情才得以恢復。這個方劑的使用方法是:取甘遂末三錢,將雄豬腰子細切,加少量鹽和胡椒淹泡,讓藥末滲入其中,用荷葉包裹後燒熱,再與溫酒一同咀嚼服用。
攣皆屬肝。經云:肝主身之筋故也。又云:陽明之復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。又云: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
〔《心》〕除一切風濕痹,四肢拘攣。蒼耳子三兩搗末,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去渣呷。
〔《食》〕酒煮木瓜粥,裹筋急痛處。佳。(方見鶴膝風門)
《內經》針灸法,取攣,有筋攣、脈攣之異。取筋攣者,經云:病在筋,筋攣節痛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,刺筋上為故,刺分肉間,不可中骨也,病起筋,筋炅病已止者是也(全文見痛痹門)。取筋脈者,經云:手厥陰脈是動,則病手心熱,肘腕攣急,腋腫,辨虛實寒熱,陷下取之,是取筋脈之攣也(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)。又曰: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,去腕二寸,則肘攣取之所別也(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絡條)。
白話文:
所有病症都與肝有關。經典中有這樣的描述:肝掌管身體的筋,因此筋的問題會影響到肝。此外,陽明經如果出現問題,嚴重時可能會侵入肝臟,導致驚嚇和筋的抽搐。脾臟的寒氣移至肝,也可能引起癰腫和筋的抽搐。
「心」部療法可以治療所有的風濕病和四肢的拘束、抽搐。使用蒼耳子三兩份,打成粉末,加水一升半,煎煮後取七合,過濾後飲用。
「食」部的療法包括用酒煮製的木瓜粥,包裹在緊繃疼痛的地方。這對於鶴膝風的治療效果很好。
《內經》中的針灸療法對治筋的抽搐有特別的說明,分為兩種情況。一種是針對筋的抽搐,經典提到,當疾病影響到筋,引起筋的抽搐和節點的疼痛,無法行走,稱為筋痹。針灸應在筋的表面進行,避免傷及骨骼,當筋開始恢復時,表明病情已經得到控制。
另一種情況是針對筋脈的抽搐。經典提到,手厥陰脈的動態變化會導致手心發熱、肘腕的抽搐和腋下的腫脹。根據病情的虛實、寒熱不同,需要分別處理,這是針對筋脈抽搐的針灸方法。再者,少陽之別,名為外關,在手腕兩寸的位置,是治療肘部抽搐的針灸點。
又曰: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,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,疾按之應手如痛,刺之傍三痏(全文見針灸門繆刺絡條)。是取絡脈之攣也。
〔《千》〕灸筋急不能行,內踝筋急,灸內踝四十壯,外踝筋急,灸外踝三十壯,立愈。
〔《玉》〕兩肘俱攣:曲池(九分,先瀉後補,補四呼,瀉九吸),尺澤(手如弓,方可針五分,先補後瀉)
〔標〕筋攣骨痛:魂門(補)
〔張仲文〕禪山灸法,治腳筋攣急。(見腰痛門。兩腳內外曲交尖)
〔《撮》〕膝曲筋急不能舒:曲泉(一寸半)
〔《怪》〕膝筋拘攣不開:兩膝(外曲交尖,灸二十七壯,即委陽穴)
白話文:
又說:如果邪氣侵入了足太陽的絡脈,會讓人感到背部僵硬、疼痛,並牽連到腹部,需要從背部的脊椎開始進行針灸,找到疼痛點,快速按壓,直到疼痛感消失。這是在針灸門中的繆刺絡條。
【千】如果筋肉緊繃導致無法行動,尤其是內踝和外踝的筋肉緊繃,可以分別在內踝灸40壯和外踝灸30壯,這樣就能立刻恢復。
【玉】如果雙肘都感到僵硬,可以在曲池穴(距離肘關節9分)先瀉後補,補4次呼吸,瀉9次呼吸。在尺澤穴(手握成弓狀,針可深入5分,先補後瀉)也進行治療。
【標】如果筋肉緊繃且骨頭疼痛,可以使用魂門穴進行補法。
【張仲文】禪山灸法可以治療腳部筋肉緊繃。如果需要在腰痛門中查找,特別是針對兩腳內外曲交尖的問題。
【撮】如果膝蓋彎曲時筋肉無法伸展,可以使用曲泉穴(距離膝蓋1.5寸)進行治療。
【怪】如果膝蓋筋肉緊繃,無法打開,可以對兩個膝蓋(外側曲交尖)進行灸療,灸27壯,這也是委陽穴的位置。
〔《甲》〕兩手攣不收伸及掖偏枯不仁,手瘈偏小筋急,大陵主之。掖拘攣,暴脈急引脅而痛,內引心肺,譩譆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