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8)

1. 肺癰腸癰胃脘癰

大黃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芒硝(二兩),冬瓜仁(一升),桃仁(五十個),

上㕮咀,水五升煮一升,頓服,當下膿血。《刪繁》用芒硝半合,瓜子五合。劉涓子用硝石三合,《肘後》同,名瓜子湯。《三因》用大黃、桃仁各二分,瓜子三分,牡丹皮一錢,硝二錢,銼散作一帖,水三盞,煎至八分,去渣,入硝再煎沸,頓服無時。

〔無〕,薏苡湯,治腸癰,腹中痛,煩躁不安,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。婦人產後虛熱,多有此病,縱非癰,但疑是者,便可與。或有差,亦無妨。

薏苡仁五兩,牡丹皮、桃仁各三兩,瓜子仁四兩。

銼散,每四大錢,水盞半,煎七分服。姚氏去桃仁,用杏仁。崔氏加芒硝二兩。《千金》方同。

醫案曰:女子腹痛,百方不治,脈滑數,時作熱,腹微急。孫診曰:腹痛脈當沉細,今脈滑數,此腸癰也。以雲母膏一兩,作丸如桐子大。以牛皮膠烊,溫酒調膠水,下丸子藥。晌時服盡膏,下膿血一盆而安。

〔《千》〕灸法,屈兩肘正肘頭銳骨是穴,灸百壯,下膿血而安。

王氏《余話》有婦人腸中痛不可忍,大便自小便出。李生診之曰:芤脈見於陽部,此腸癰也。乃出雲母膏,作百十丸,煎黃耆湯吞下,利膿血數升而安。李曰:寸芤積血在胸,關芤為腸生癰也。李乃楊吉老之婿,棄舉業習醫,官取醫博士。內疽者,皆因飲食之火,挾七情之火,相鬱而發。

飲食者陰受之,七情者臟腑受之,宜其發在腔子而向里,非干腸胃肓膜也。謂之內者,以其視之不見故名焉。

上腸癰五方,丹溪先生所集也。前三方內,其《要略》一方,元本雖云內有癰膿,然先生不言之,而又連《千金》、《三因》二方置於篇首者,蓋亦腫瘍瀉利例也。後二方用膠烊黃耆煎湯。吞藥者,蓋亦潰瘍補例也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曰:診此者,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,(《甲乙經》「沉細」作「沉澀」。)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胃脈也,逆而盛則熱聚於胃中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(病能篇)

〔河〕,射干湯,治胃脘癰,人迎脈逆而盛,嗽膿血,榮衛不流,熱聚胃口成癰。

射干(去毛),梔仁,赤茯苓(去皮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(一兩半),白朮(半兩),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地黃汁一合,蜜半合,再煎溫服,不計時候。

〔《要》〕,復元通氣散,治諸氣澀,耳聾,腹癰,便癰,瘡疽無頭,止痛消腫。

青皮,陳皮(各四兩),甘草(三寸,生熟各半),穿山甲(炮),栝蔞根(各二兩),金銀花(一兩),連翹(一兩),

上為細末,熱酒調下。

〔丹〕腸癰,大腸有熱積,死血流注,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。近肛門破,入風者,難治,用防風之類。大凡破傷風,在頭面則以白芷為君,防風頭佐之,蓋去頭面皮膚之風故也。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君,隨身梢用,下部則以獨活佐之。肺癰吐膿後,其脈短而澀者,自痊;浮大者,難治。其面色白而反赤者,此火之剋金,皆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肺癰腸癰胃脘癰

這個藥方用大黃四兩、牡丹皮三兩、芒硝二兩、冬瓜仁一升、桃仁五十個,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五升水煮成一升,一次喝完,應該可以排出膿血。《刪繁方》則是用芒硝半合、瓜子五合。劉涓子則是用硝石三合,《肘後方》也相同,稱為瓜子湯。《三因方》則是用大黃、桃仁各二分,瓜子三分,牡丹皮一錢,硝二錢,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帖,加三碗水煎至剩八分,去除藥渣,再加入硝煮沸,一次喝完,不限時間。

另外還有一個薏苡湯,是治療腸癰的,症狀是腹部疼痛、煩躁不安,或者腹脹不食,小便不順暢。婦人生產後虛熱,常常會得這種病,即使不是癰,但如果懷疑是的話,也可以使用,可能會有效,就算沒效也沒關係。

這個藥方用薏苡仁五兩、牡丹皮、桃仁各三兩、瓜子仁四兩。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,每次用四大錢,加一碗半水煎至七分服用。姚氏去掉了桃仁,改用杏仁。崔氏則加入芒硝二兩。《千金方》的配方相同。

醫案記載,有一個女子腹痛,用了很多方法都治不好,脈象滑而快,時常發熱,腹部稍微緊繃。孫醫師診斷說,腹痛的脈象應該是沉而細,現在卻是滑而快,這是腸癰。他用雲母膏一兩,搓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用牛皮膠烊化,用溫酒調膠水,將藥丸送服。中午服完藥膏,就排出了一盆膿血,病就好了。

《千金方》還有灸法,彎曲兩肘,在手肘尖的銳骨處是穴位,灸一百壯,可以排出膿血而痊癒。

王氏《余話》記載,有一個婦人腸子痛到無法忍受,大便竟然從小解的地方排出。李醫師診斷說,脈象在陽部出現芤脈,這是腸癰。他拿出雲母膏,做了百十顆丸藥,用黃耆湯煎好送服,排出了好幾升的膿血,病就好了。李醫師說,寸部出現芤脈,表示胸部有積血,關部出現芤脈,表示腸子長了癰。李醫師是楊吉老的女婿,他放棄了科舉考試,轉而學習醫術,被朝廷選為醫學博士。內癰這種病,都是因為飲食的火氣,加上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火氣,相互鬱積而發生的。

飲食的火氣是陰氣所受,七情的火氣是臟腑所受,所以病發在腔子裡面,而不是在腸胃或盲膜。之所以稱為「內」,是因為從外表看不見,所以才這樣稱呼。

以上五個治療腸癰的藥方,是丹溪先生所整理的。《要略方》雖然說裡面有癰膿,但丹溪先生並沒有提到,而是將《千金方》和《三因方》放在篇首,應該是把它當作腫瘍瀉利的例子。後面兩個藥方用膠烊和黃耆煎湯送服,應該是當作潰瘍補益的例子。

《素問》中提到,黃帝問:如果有人得了胃脘癰,診斷應該如何?岐伯回答:診斷這種病,應該觀察胃脈,胃脈應該是沉而細的,沉而細表示氣逆。(《甲乙經》將「沉細」改為「沉澀」)氣逆表示人迎脈非常旺盛,非常旺盛表示有熱。人迎脈是胃脈,氣逆而旺盛表示熱聚集在胃中無法運行,所以胃脘才會長癰。(病能篇)

河間方有一個射干湯,可以治療胃脘癰,症狀是人迎脈逆而旺盛,咳嗽時有膿血,身體的營養無法順利運行,熱氣聚集在胃口形成癰。

這個藥方用射干(去除毛),梔子仁,赤茯苓(去除皮),升麻(各一兩),赤芍藥(一兩半),白朮(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兩碗水煎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,加入生地黃汁一合,蜂蜜半合,再次煎煮溫服,不限時間。

《要略方》還有一個復元通氣散,可以治療各種氣滯、耳聾、腹癰、便癰、瘡疽沒有頭,可以止痛消腫。

這個藥方用青皮、陳皮(各四兩),甘草(三寸,生熟各半),穿山甲(炮製過),栝蔞根(各二兩),金銀花(一兩),連翹(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用熱酒調服。

丹溪先生認為,腸癰是因為大腸有熱積聚,死血流注造成的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加上連翹、秦艽來治療。如果癰破在肛門附近,又感染了風邪,就很難治療,要用防風之類的藥物。一般來說,破傷風,如果發生在頭面部,要用白芷為主藥,防風為輔助藥,因為這樣可以去除頭面皮膚的風邪。如果發生在身體和四肢,則用防風為主藥,根據身體部位加減用藥。如果發生在下部,則用獨活為輔助藥。肺癰吐膿後,如果脈象短而澀,表示可以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浮而大,則表示難以治療。如果臉色蒼白反而發紅,表示火邪剋金,也都是不可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