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7)

1. 肺癰腸癰胃脘癰

〔梅〕,如聖丸,治風熱毒氣上攻,咽喉痛痹,腫塞妨悶,及肺癰喘嗽,唾濃血,胸滿振寒,咽乾不渴,時出濁沫,氣臭腥,久久咯膿,狀如米粥。

樟腦(另研),牛黃(另研),桔梗,甘草(生用。各一錢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每兩作二十丸。每用一丸,噙化。

〔丹〕,濟生桔梗湯,治肺癰,心胸氣塞,咳嗽膿血,心神煩悶,咽乾多渴,兩足腫滿,小便赤黃,大便多澀。

桔梗、貝母、川歸、栝蔞仁、枳殼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防風,以上各一兩,生甘草、杏仁、蒸百合各半兩,黃耆一兩半。

上修事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碗半,生薑五片,煎至八分,去渣服。若大便秘,加大黃。小便秘,加木通。

〔仲〕,桔梗白散,治咳而胸滿,振寒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
桔梗,貝母(各三分),巴豆(一分,去皮,炒研如脂)

上三味,為散,強人飲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,吐膿血。膈下者,瀉出。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碗則定。(此亦《要略》方,丹溪不刪,採用之者,必有微意存焉。)

〔丹〕肺癰。《醫壘元戎》搜風湯吐之。(搜風湯未考。)

〔《本》〕治肺癰,吐膿血,作臭氣,胸乳皆痛,,升麻湯,。

川升麻,桔梗,薏苡仁,地榆,牡丹皮,芍藥(各半兩),甘草(二分),

上銼粗末,每一兩,水一升半,姜五片,煎去渣,日三服。

〔丹〕,濟生排膿湯,治肺癰得吐膿後,以此排膿補肺。

生綿耆二兩,細末,每二錢,水一碗,煎一半服。

肺癰收斂瘡口,止有合歡樹皮,白蘞煎湯飲之。

肺癰已破,入風者不治。腸癰,《千金》謂妄治必殺人。腸癰為病,小腹重而強,按之則痛,便數似淋,時時汗出,復惡寒,身皮甲錯,腹皮急,如腫狀,其脈數者,小有膿也。巢云:洪數者,已有膿,脈若遲緊者,未有膿。甚者腹脹大,轉側有水聲,或繞臍生瘡,或膿自臍出,或大便出膿血。

〔《脈》〕問曰:羽林婦病,何以知腸有膿?師曰:脈滑而數,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,滑則為榮,數則為衛,衛數下降,榮滑上升,榮衛相干,血為敗濁,小腹痞堅,小便或澀,或自汗出,或復惡寒,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,則為瘀血,血下即安。

〔《要》〕,薏苡附子敗醬散,治身甲錯,腹皮急如腹脹,本無積聚,身熱脈數者。

附子(炮,二分),敗醬(五分),薏苡仁(一錢),

上為末,每服方寸匕,以水二合煎,頓服,小便當下。《三因》薏苡仁、附子同前,敗醬用一兩一分,每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去渣空心服。

〔《千》〕,大黃牡丹湯,治腸癰,小腹痞堅,或偏在膀胱左右,其色白堅大如掌熱,小便自調,時自汗出。脈遲堅者,未成膿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數膿成,不復可下。

白話文:

肺癰、腸癰、胃脘癰

[梅氏方] 有一種叫做「聖丸」的藥丸,可以治療因為風熱毒氣向上侵犯,導致咽喉疼痛、腫脹阻塞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還能治療肺癰,引起的咳嗽喘息、吐出濃稠帶血的痰、胸悶發冷、咽喉乾燥但不想喝水、時常吐出混濁的泡沫、氣味腥臭、久而久之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。

配方:樟腦(另外研磨)、牛黃(另外研磨)、桔梗、甘草(使用生的,各取一錢)。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每兩藥材做成二十顆藥丸。每次服用一顆,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
[丹溪方] 有一種叫做「濟生桔梗湯」的藥方,可以治療肺癰,引起的胸口悶塞、咳嗽帶膿血、心神煩躁、咽喉乾燥且想喝水、雙腳腫脹、小便顏色赤黃、大便乾澀等症狀。

配方:桔梗、貝母、當歸、瓜蔞仁、枳殼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防風(以上各取一兩),生甘草、杏仁、蒸百合(各取半兩),黃耆(一兩半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簡單處理切碎,每次取四錢,加入一碗半水,放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剩八分時,去除藥渣後服用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以加入大黃;小便不通暢,可以加入木通。

[仲景方] 有一種叫做「桔梗白散」的藥方,可以治療咳嗽胸悶、發冷脈搏加快、咽喉乾燥但不想喝水、時常吐出混濁腥臭的痰、久而久之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,這種情況就是肺癰。

配方:桔梗、貝母(各取三分),巴豆(一分,去除外皮,炒過研磨成像油脂一樣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身體強壯的人服用半錢,身體虛弱的人則減量服用。如果病在膈膜以上,會吐出膿血;如果病在膈膜以下,會從大便排出。如果腹瀉不止,喝下一碗冷水就會停止。(這個方子也出自《傷寒雜病論》,朱丹溪沒有刪改,採用的人必定有他的用意。)

[丹溪方] 關於肺癰,可以用《醫壘元戎》裡的「搜風湯」來治療,使膿排出。(「搜風湯」這個方子還沒有考證到。)

[《本草》] 有一種藥方可以治療肺癰,引起的吐膿血、有臭氣、胸部和乳房都疼痛,叫做「升麻湯」。

配方:川升麻、桔梗、薏苡仁、地榆、牡丹皮、芍藥(各取半兩),甘草(二分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,每次取一兩,加入一升半水,放入五片生薑,煎煮後去除藥渣,每天服用三次。

[丹溪方] 有一種叫做「濟生排膿湯」的藥方,可以用於治療肺癰,在膿排出後,用來幫助排膿和補養肺部。

配方:生黃耆(二兩),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二錢,加入一碗水,煎煮至剩一半後服用。

如果肺癰要收斂傷口,可以煎煮合歡樹皮和白蘞來服用。

肺癰一旦破裂,如果感染風邪就難以治癒。關於腸癰,《千金方》說,如果胡亂治療會導致死亡。腸癰的症狀是小腹沉重且僵硬,按壓會疼痛,頻繁想上廁所但尿量少,時常出汗又怕冷,皮膚乾燥像鱗片,腹部皮膚繃緊像腫脹的樣子,脈搏加快,表示小腹已經有膿。巢氏認為,脈象洪數代表已經有膿,如果脈象遲緩而有力,表示還沒有膿。病情嚴重的,腹部脹大,轉動身體時腹部會有水聲,或者肚臍周圍長瘡,或者膿從肚臍流出,或者大便帶膿血。

[《脈經》] 有人問:如何知道婦人患了腸癰?醫生說:脈象滑而數,滑代表體內有實邪,數代表體內有熱邪。滑代表營氣旺盛,數代表衛氣旺盛。衛氣加快向下,營氣旺盛向上,營衛之氣互相干擾,導致血液變得敗壞渾濁,小腹會有痞塊僵硬,小便不暢通,或者會自汗出,或者又會怕冷,這表示膿已經形成。如果脈象遲緩而有力,則表示是瘀血,排出瘀血就會好轉。

[《要略》] 有一種叫做「薏苡附子敗醬散」的藥方,可以治療皮膚乾燥如鱗片、腹部繃緊像腹脹、體內沒有積聚、身體發熱脈搏加快的症狀。

配方:附子(炮製過的,二分),敗醬草(五分),薏苡仁(一錢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勺,加入二合水煎煮後,一次性服用,小便會順暢排出。《三因方》中,薏苡仁和附子的用量與前相同,敗醬草的用量為一兩一分,每次取四錢,加入一盞半水,煎煮至剩七分時,去除藥渣後空腹服用。

[《千金方》] 有一種叫做「大黃牡丹湯」的藥方,可以治療腸癰,小腹有痞塊僵硬,或者偏在膀胱兩側,腫塊顏色白而堅硬像手掌般大,發熱,小便正常,時常會自汗出。脈象遲緩而有力,表示還沒有形成膿,可以服用此藥排出淤血。如果脈象加快,表示膿已形成,不適合再用此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