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0)

1. 癭瘤

以䤵針十字刺破,按出黃膠膿三二匙,立平。瘤核更不再作,婚事覆成。非素明者,不敢用此法耳。

〔《本》〕治果報面生⿸疒贅瘤。方用艾丸灸十壯,即用醋磨硫黃,塗紙上,剪如螺螄掩子大,貼所灸處。更用膏藥重貼,二日一換,候癢擠出膿,如綠豆粉即愈。硫黃,羅謙甫作雄黃。

〔無〕癭多著於肩項,瘤則隨氣凝結,此等皆年數深遠,浸大浸長。堅硬不可移者,名曰石癭。皮色不變者,名曰肉癭。筋脈露結者,名曰筋癭。赤脈交結者,名曰血癭。隨憂愁消長者,名曰氣癭。五癭皆不可妄決破,決破則膿血崩潰,多致夭枉。瘤則有五,骨瘤、脂瘤、肉瘤、膿瘤、血瘤,亦不可決潰,肉瘤尤不可治,治則殺人。唯脂瘤,破而去其脂粉則愈。

〔丹〕服癭瘤藥,先須斷厚味。

白話文:

用燒紅的䤵針在癭瘤上刺成十字形,然後擠出黃色黏稠的膿液約三、二湯匙,癭瘤就會立刻平復。瘤的硬塊也不會再出現,原本受影響的婚事也能順利完成。如果不是對醫理很了解的人,是不敢使用這種方法的。
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,治療因為前世業報導致臉上長出贅瘤的方法:用艾草製成的藥丸灸十個壯數,然後用醋磨硫磺,塗在紙上,剪成如螺螄的殼般大小,貼在灸過的地方。再用膏藥重複貼上,兩天換一次,等感到癢時擠出膿,如果膿像綠豆粉一樣就表示快好了。羅謙甫認為硫磺應改為雄黃。

《無名氏》中說到,癭瘤大多長在肩膀和脖子上,瘤則是隨著氣的凝結而產生。這些通常都是時間很久,慢慢長大。堅硬不可移動的,叫做石癭;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的,叫做肉癭;筋脈顯露糾結的,叫做筋癭;紅色脈絡交錯的,叫做血癭;隨著憂愁情緒消長的,叫做氣癭。這五種癭都不可以隨便切開,切開的話會膿血大量流出,大多會導致死亡。瘤則有五種,骨瘤、脂瘤、肉瘤、膿瘤、血瘤,也不可以切開,肉瘤尤其難以治療,治療反而會死人。只有脂瘤,破開後去除裡面的油脂粉末就可以治癒。

《丹溪心法》說,服用治療癭瘤的藥,必須先戒除肥膩厚重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