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5)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5)
1. 瘰癧馬刀
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,加酒製大黃以利之。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,加桃仁泥、大黃。如風結燥不行者,加麻仁、大黃以潤之。如風澀而大便不行,加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以利之。如脈澀,覺身亦氣澀,而大便不通者,加郁李仁、大黃,以除風燥。如陰寒症,為寒結秘,而大便不通者,以局方半硫丸,或加炮附子、乾薑煎,候冰冷服之。
大抵用藥之法,不惟瘡瘍一家,凡諸疾病氣素怯弱者,當去苦寒之劑,多加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之類,以瀉火而補元氣,余皆仿此。
〔《本》〕治鼠癧瘰癧。
土附子(一個),食鹽(三升),小便(五升),
上三味,同浸半月日取出,將附子去黑皮,陰乾為末,用黑豆爛煮研為膏,丸附子末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酒吞下,早晚二服。
〔丹〕初發頭項硬未破者,其效如神。牡蠣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,每服一大錢,食後臘茶同點,日二服,半月除根。(初虞世方,丹溪治世義大官癧瘡用此方。)一切丈夫婦人,瘰癧經效。牡蠣用炭一稱煅通赤,取出於濕地上,用紙襯出火毒一宿,取四兩,玄參三兩,並搗羅為末,以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早晚食後臨臥,各三十丸,酒下,藥將盡,癧亦除根。
(出《經驗方》)
〔《肘》〕治頷下瘰癧如梅李大,宜速消之。海藻一斤,酒一升,漬數日,稍稍飲之。
〔《衍》〕取蓼子微炒,研為細末,薄荷酒調二三錢服。治瘰癧,久則效。
〔世〕治瘰癧。用夜合草,遇夜則其葉閉合,本草名合明,俗名連錢母,出禾田中,貼水面生,取其葉搗自然汁服之,渣盦患處效。
〔《保》〕,文武膏,治瘰癧。
用桑椹黑熟者二斗,以布袋絞取汁,石器中熬成膏子,白湯化下一匙,日三服,紅者曬乾為末,湯調服。
〔《聖》〕治瘰癧,腫硬疼痛,年深時久不瘥。用貍頭蹄骨酥炙黃,搗羅為散,每日空心粥飲調下一錢匕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,皆何氣使生?岐伯曰: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,留於脈而不去者也。鼠瘻之本,皆在於藏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未內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諸從其本引其末,可使衰去,而絕其寒熱。
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,其小如麥者,一刺知,三刺而已。(寒熱篇)
上經一章,皆從經脈,取臟腑之本,以治瘰癧之末也。其末出於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,或入缺盆中者,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,或針或灸,如後穴。
〔扁〕瘰癧:天井,肩井。
〔《撮》〕瘰癧:天井(半寸,灸七壯,瀉之)
〔東〕腋下腫,馬刀挾癭,善自齧舌頰,天牖中腫,寒熱:臨泣,丘墟(各一分,灸五壯),太衝(一分,灸三壯),腋下頸項腫:天池(順皮三分,灸七壯。)如頷腫,加後谿(二分,灸五壯。)腋下腫馬刀挾癭喉痹:陽輔(五分,灸二七壯),申脈(一分,灸三壯立愈)
白話文:
如果因為大便不通暢而導致邪氣更盛,可以加入用酒炮製過的大黃來幫助排便。如果是因為血虛乾燥而造成大便乾硬,可以加入桃仁泥和大黃。如果是因為風邪導致腸道乾燥而不通暢,可以加入麻仁和大黃來潤腸通便。如果因為風邪阻滯而導致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煨過的皂角仁、大黃和秦艽來幫助排便。如果脈象澀滯,感覺身體氣機也不順暢,並且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郁李仁和大黃,來去除風邪和乾燥。如果是屬於陰寒症,因為寒邪凝結導致便秘,可以使用局方半硫丸,或者加入炮附子、乾薑煎煮後,放涼服用。
總的來說,用藥的方法,不只是針對瘡瘍,凡是各種疾病,如果患者本身氣虛體弱,應該去除苦寒的藥物,多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藥物,來瀉火氣並補養元氣,其他的治療方法都可以參考這個原則。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,治療鼠瘻、瘰癧的方法:
用土附子一個,食鹽三升,小便五升,將以上三種藥材一同浸泡半個月,取出附子,去掉黑皮,陰乾磨成粉末,用黑豆煮爛研成膏狀,把附子粉末做成丸藥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十丸,用酒送服,早晚各服一次。
《丹溪心法》中提到,對於剛開始發病,頭頸部腫硬還沒有破潰的瘰癧,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。用牡蠣四兩,甘草二兩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大錢,飯後用臘茶沖服,每天兩次,半個月就可以根治。(初虞世方和丹溪都曾用此方治療大臣的瘰癧瘡。)這個方法對於所有男女的瘰癧都有效果。將牡蠣用炭火煅燒至通紅,取出放在潮濕的地上,用紙墊著去除火毒一晚上,取四兩,加上玄參三兩,一起搗爛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藥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早晚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三十丸,用酒送服,藥吃完後,瘰癧也會被根除。
(出自《經驗方》)
《肘後備急方》中記載,治療下頜的瘰癧,如果像梅子或李子那麼大,應該迅速消散它。用海藻一斤,酒一升,浸泡數日,慢慢飲用。
《衍義》中記載,取蓼子稍微炒一下,研成細末,用薄荷酒調服二三錢。治療瘰癧,長期服用就會見效。
民間流傳的方法,治療瘰癧:用夜合草,這種草到了晚上葉子會閉合,本草稱之為合明,俗稱連錢母,生長在稻田裡,靠近水面生長。取它的葉子搗爛榨取自然汁服用,剩下的藥渣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
《保命集》中記載,文武膏可以治療瘰癧:
用桑椹黑熟的果實二斗,用布袋絞取汁液,在石器中熬成膏狀,用白開水沖服一匙,每天三次。紅色的桑椹曬乾磨成粉末,用開水調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,治療瘰癧,腫大堅硬疼痛,多年不癒的方法:用貍頭蹄骨酥油炙黃,搗爛磨成粉末,每天空腹用粥水沖服一錢匕。
《靈樞經》中黃帝問道:頸部和腋下的寒熱瘰癧,是因何種氣機而產生的?岐伯回答說:這些都是鼠瘻的寒熱毒氣,停留在經脈中而沒有散去。鼠瘻的根本原因都在於內臟,它的末梢向上出現在頸部和腋下之間。毒氣浮於脈中,但還沒有深入到肌肉,外表現為膿血的,比較容易去除。黃帝問道:如何去除它?岐伯說:應該從它的根本入手,牽引它的末梢,可以使它衰退消失,並斷絕它的寒熱。
詳細觀察病情發展的狀況,慢慢地治療,由淺入深地去除它。如果病灶像麥粒那麼小,扎一針就能知道,扎三針就能治癒。(出自《寒熱篇》)
以上經文,都從經脈入手,從臟腑的根本來治療瘰癧的末梢症狀。如果病灶出現在耳朵下方或耳後,向下延伸到頸部或肩部,或者進入鎖骨上窩,應該從手足少陽經取穴治療,可以針刺或艾灸,穴位如下。
扁鵲說,瘰癧可以取穴:天井穴、肩井穴。
《醫宗撮要》中記載,瘰癧可以取穴:天井穴(針刺半寸,艾灸七壯,用瀉法)。
《東垣試效方》中記載,腋下腫大,馬刀瘿(指多發性瘰癧),常常咬自己的舌頭或面頰,天牖穴處腫脹,並有寒熱:可以取穴臨泣穴、丘墟穴(各針一分,艾灸五壯),太衝穴(針一分,灸三壯)。腋下頸部腫脹:可以取穴天池穴(順著皮膚刺入三分,艾灸七壯)。如果下頜腫脹,可以加取穴後谿穴(針二分,灸五壯)。腋下腫脹,馬刀瘿,咽喉痹痛:可以取穴陽輔穴(針五分,艾灸二十七壯),申脈穴(針一分,艾灸三壯,立即見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