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4)

1. 瘰癧馬刀

上㕮咀,每服六錢或七錢,水二盞,先浸半日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於臥處伸腳在高處,頭微低,每噙一口,作十次咽,至服畢,依常安臥,取藥在胸中停留故也。另攢半料,作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一百丸,此湯留一口送下,更加海藻半兩炒,食後量虛實加減多少服,皆仿此例。

救苦勝靈丹湯,治馬刀挾癭者,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,或入缺盆中者,乃手足少陽經之分野。其瘰癧在於頦下,或至頰車者,乃足陽明經之分野,受心脾之邪而作也。今將二證合治之。

黃耆(一錢,護皮毛,實腠理,及活血氣,又實表,補元氣,乃瘡家之聖藥也),人參(三分,補肺氣,如氣短及不調而喘者加之),真漏蘆(半錢,勿以白頭翁代之),升麻(一錢),葛根(半錢。

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),甘草(半錢,能調中和諸藥,瀉火益胃),連翹(一錢,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,能散血結氣聚,此瘡家之神藥也)牡丹皮(三分,去腸胃中留滯宿血),當歸身(三分),生地黃(三分),熟地黃(三分,此三味,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),白芍藥(三分,如夏月倍之,其味酸,其氣寒,能補中益氣治腹痛,如冬月寒症勿用),肉桂(二分,大辛熱,能散結聚,如陰症瘡瘍少用之,此寒因熱用之意,又為陰寒覆蓋其瘡,用大辛熱去之,煩躁者勿用),柴胡(功同連翹,如瘡不在少陽經勿用),黍黏子(三分,無腫不用),昆布(二分,味鹹,若瘡堅硬甚者用之,咸能軟堅也),京三稜(炮,二分),廣朮(三分。

此二味瘡堅硬甚者用之,不硬者勿用),羌活,獨活,防風(各一錢,以上三味,必關手足太陽症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,防風辛溫,如瘡在膈上雖無手足太陽經症,亦當用之,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故也),益智仁(二分,如唾多者胃不和也,或吐沫吐食胃中寒者,加之,無則勿用),麥芽(一錢,消食健脾),神麯(炒,二分,食不消化者用之),黃連(炒,三分,治煩悶),厚朴(薑製,一錢二分,如腹脹加之),黃柏(炒,三分,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之,如煩躁欲去衣者,此腎中伏火也,更宜加用)

上共為細末,湯浸蒸餅,捏作餅子,曬乾搗如米粒大。每服三錢,白湯下。如氣不順,加橘紅,甚者加木香少許,量病人虛實消息之,毋令藥多,妨其飲食,此治之大法也。如止在陽明分者,去柴胡、黍黏子二味,余皆用之。如在少陽分,為馬刀挾瘦,去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加瞿麥三分。

如本人氣素弱,其病勢來時氣盛,而不短促者,不可考其平素,宜作氣盛而從病變治之權也,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。假令在上焦加黃芩,(半酒洗,半生用。)在中焦加黃連,(半酒,半生。)在下焦加酒製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,選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六錢或七錢,用兩碗水浸泡半天,煎至一碗,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服用。服藥時,躺臥並將腳抬高,頭部稍微放低,每次含一口藥湯,分十次慢慢吞嚥,直到藥湯喝完,然後像平常一樣安穩躺臥,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藥在胸腔停留。另外再準備一半劑量的藥材,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綠豆大小,每次服用一百顆,用剛剛留下來的一口藥湯送服。可以再加入炒過的海藻半兩,在飯後根據身體狀況酌情增減用量,都按照這個方法服用。

救苦勝靈丹湯,治療馬刀癭,從耳朵下方或耳後下到脖子再到肩膀,或者進入鎖骨上窩的,是屬於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範圍。瘰癧長在下巴,或者到臉頰的,是屬於足陽明經的範圍,是受到心脾邪氣引起的。現在把這兩種情況合併治療。

黃耆(一錢,保護皮膚毛髮,緊實肌肉紋理,活絡氣血,又可固表,補元氣,是治療瘡瘍的良藥),人參(三分,補肺氣,如果氣短或呼吸不順暢而喘息,則可增加用量),真漏蘆(半錢,不要用白頭翁代替),升麻(一錢),葛根(半錢,這三味藥都是足陽明經的藥),甘草(半錢,能調和藥性,瀉火健胃),連翹(一錢,這味藥是治療各種瘡瘍不可缺少的,能散瘀結氣聚,是治療瘡瘍的神藥),牡丹皮(三分,去除腸胃中積留的瘀血),當歸身(三分),生地黃(三分),熟地黃(三分,這三味藥能調和各經血氣,促進血液生成,清涼血液),白芍藥(三分,夏天可加倍用量,味道酸,藥性寒,能補中益氣,治療腹痛,冬天寒證則不要用),肉桂(二分,大辛大熱,能散開結塊,如果是陰證瘡瘍要少用,這是用熱藥來對抗寒證的意思。如果瘡瘍被寒邪覆蓋,就用大辛熱的藥物來去除,但如果是煩躁者就不要用),柴胡(功效和連翹相似,如果瘡瘍不在少陽經就不要用),黍黏子(三分,沒有腫脹就不要用),昆布(二分,味道鹹,如果瘡瘍堅硬就用,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組織),京三稜(炮製過,二分),廣朮(三分,這兩味藥是瘡瘍堅硬時用,不硬就不用),羌活、獨活、防風(各一錢,以上三味藥必須是手足太陽經症狀,像是脊椎疼痛、脖子僵硬、不能回頭、腰好像斷了、脖子好像被拔出來時才用,防風性辛溫,如果瘡瘍在膈以上的部位,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的症狀,也應該用,因為它能散開結塊,去除上部的風邪)。益智仁(二分,如果口水多,代表胃不和,或者嘔吐泡沫、食物,是胃寒,就加用,沒有就不用),麥芽(一錢,幫助消化,健脾),神麯(炒過,二分,如果消化不良就用),黃連(炒過,三分,治療煩悶),厚朴(用薑製過,一錢二分,如果腹脹就加用),黃柏(炒過,三分,如果有熱象或是腿腳無力就加用,如果煩躁不安想脫衣服,這是腎中潛伏的火,更應該加用)。

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細末,用藥湯浸泡蒸過的麵餅,捏成小餅狀,曬乾後搗碎成米粒大小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氣不順暢,就加橘紅,嚴重的話就加少許木香,要根據病人身體狀況來調整用量,不要讓藥太多,妨礙吃飯,這是治療的大原則。如果瘡瘍只在陽明經的範圍,就去掉柴胡、黍黏子這兩味藥,其他的都用。如果是在少陽經的範圍,是馬刀癭且身體消瘦,就去掉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加入瞿麥三分。

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弱,病發時氣勢很盛,但是呼吸並不短促,就不要考慮他平時的體質,應該當作氣盛的情況來治療,並根據病情的變化來用藥。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根據邪氣的位置在上、中、下來選用。例如,邪氣在上焦就加黃芩(一半用酒洗過,一半生用),在中焦就加黃連(一半用酒浸過,一半生用),在下焦就加用酒製過的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的藥,根據情況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