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9)

1. 疔瘡

〔禹錫〕患疔腫,中風疼痛者,𤈽驢馬糞熨瘡滿五十遍,極效。

〔無〕一曰麻子疔,其狀肉上起,頭大如黍米,色稍黑,四邊微赤多癢。忌食麻子及衣布,併入麻田中行。二曰石疔,其狀皮肉相連,色如黑豆甚硬,刺之不入肉內,陰陰微痛。忌瓦爍磚石之屬。三曰雄疔,其狀疱頭黑黶,四畔仰,疱漿起有水出色黃,大如錢孔形。忌房事。

四曰雌疔,其狀瘡頭稍黃向里,黶亦似灸瘡,四面疱漿起,心凹,色赤大如錢孔。忌房事。五曰火疔,其狀如湯火燒灼,瘡頭黑黶,四邊有疱漿起如赤粟米。忌火灸爍。六曰爛疔,其狀色稍黑,有白瘢,瘡中潰,潰有濃水流出,瘡形大小如匙面。忌沸熱食爛帛物。七曰三十六疔,其狀頭黑,浮起形如黑豆,四畔起大赤色,今日生一,明日二,後日三,乃至十,若滿三十六,藥所不能治,俗名黑疱,忌嗔怒蓄積愁恨。八曰蛇眼疔,其狀瘡頭黑,皮上浮生,形如小豆狀,似蛇眼大,體硬。

忌惡眼看,並嫉妒人見之及毒藥。九曰鹽膚疔,其狀大如匙面,四畔皆赤,有黑粟粒起。大忌食鹹物。十曰水洗疔,其狀大如錢形,或如錢孔,瘡頭白,里黑黶,汁出,中硬。忌飲漿水、水洗、渡河。十一曰刀鐮疔,其狀闊狹如薤葉大,長一寸,左側肉黑如燒爍。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,可以藥治,不可亂攻。

十二曰浮漚疔,其狀瘡體圓曲,少許不合,長而狹如薤葉大,內黃外黑,黑處刺不痛,黃處刺則痛。十三曰牛拘疔,其狀肉疱起,掐不破。

此十三種,初發必先癢後痛,先寒後熱,熱定則寒,多四肢沉重,頭痛心驚眼花,若大重者則嘔逆,嘔逆者難治。其麻子疔一種,始末唯癢,所最忌者,不得觸犯,犯即難治。其浮漚疔、牛拘疔兩種無忌,縱不治,亦不殺人。欲知犯觸,但看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,是犯禁也。(疱,步孝切。)

白話文:

[疔瘡]

據說,禹錫這個人得了疔瘡,而且還伴隨中風疼痛,使用驢或馬的糞便熱敷患處,敷五十次就能有很好的療效。

疔瘡又分為很多種,其中一種叫做「麻子疔」,它長在皮膚上,起初像小米粒那麼大,顏色稍微偏黑,周圍有點紅色而且很癢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吃麻子,穿麻布做的衣服,也不要到種植麻的田地裡去。

第二種叫做「石疔」,它和皮膚連在一起,顏色像黑豆一樣而且很硬,用針刺也刺不進去,只是會隱隱作痛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接觸瓦片、碎磚頭之類的東西。

第三種叫做「雄疔」,它的瘡頭是黑色的,周圍隆起,裡面有黃色的膿液,大小像錢幣上的孔洞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性行為。

第四種叫做「雌疔」,它的瘡頭稍微偏黃,向內凹陷,看起來像被艾草灸過一樣,周圍有膿液,中心凹陷,顏色是紅色,大小也像錢幣上的孔洞。得了這種疔瘡也要避免性行為。

第五種叫做「火疔」,看起來像被熱湯或火燙傷一樣,瘡頭是黑色的,周圍有像紅色粟米大小的膿包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用火或艾草燒灼。

第六種叫做「爛疔」,它的顏色有點黑,上面有白色的疤痕,瘡裡面潰爛,流出膿水,瘡的大小像湯匙的表面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吃太熱的食物或接觸腐爛的布料。

第七種叫做「三十六疔」,它的瘡頭是黑色的,浮在皮膚表面,看起來像黑豆,周圍有一圈紅色。這種疔瘡每天都會長,第一天長一個,第二天長兩個,第三天長三個,如果長到三十六個,就難以用藥物治療了。民間又稱它為黑疱,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生氣、累積憂愁和怨恨。

第八種叫做「蛇眼疔」,它的瘡頭是黑色的,浮在皮膚表面,看起來像小豆子,又像蛇的眼睛那麼大,質地很硬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被惡毒的眼神注視,也要避免看到嫉妒的人和接觸毒藥。

第九種叫做「鹽膚疔」,它的大小像湯匙的表面,周圍都是紅色,上面有像黑粟米大小的突起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非常避免吃鹹的東西。

第十種叫做「水洗疔」,它的大小像錢幣或錢幣上的孔洞,瘡頭是白色,裡面是黑色,會流出汁液,中間摸起來很硬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喝生水、用水洗、渡河。

第十一種叫做「刀鐮疔」,它像韭菜葉那麼寬,一寸那麼長,左側的肉會變成黑色,像被燒焦一樣。得了這種疔瘡要避免被刺傷或被刀、鐮刀等鐵器割傷,可以用藥治療,但不要亂來。

第十二種叫做「浮漚疔」,它的形狀是圓弧形的,有些地方沒有完全貼合皮膚,像韭菜葉那麼長而窄,裡面是黃色,外面是黑色,刺黑色的地方不會痛,刺黃色的地方會痛。

第十三種叫做「牛拘疔」,它會讓皮膚起水泡,掐也掐不破。

以上這十三種疔瘡,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都會先癢後痛,先感覺冷然後發熱,熱退了又會感覺冷。通常會四肢沉重,頭痛,心慌,眼花。如果病情嚴重的話,還會出現嘔吐,一旦嘔吐就比較難治。其中麻子疔這種疔瘡,從頭到尾都只是癢,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觸碰到,一旦觸碰就難以治癒。而浮漚疔和牛拘疔這兩種疔瘡沒有特別的禁忌,就算不治療,也不會致命。如果想知道是不是犯了禁忌,只要看看脊椎是不是僵硬,瘡是不是痛到難以忍受,如果是,那就是犯了禁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