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4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4)
1. 著痹(即麻木不仁)
〔《靈》〕衛氣不行,則為麻木。(刺真節邪篇)
〔垣〕:神效黃耆湯,治渾身麻木不仁,或左或右,半身麻木,或面,或頭,或手臂,或腳腿,麻木不仁,並皆治之。(方見目門倒睫拳毛)
芍藥補氣湯,治皮膚間有麻木,此肺氣不行也。(潔古老人立效神方)
黃耆(一兩),白芍藥(兩半),橘皮(一兩),澤瀉(半兩),甘草(一兩,炙)
白話文:
在中醫理論中,衛氣是指保護身體、防禦外邪的一種能量。當衛氣運行不暢時,會導致身體某部分出現麻木現象。這在「刺真節邪篇」中有這樣的描述。
以下是一些用於治療全身或部分部位麻木的中藥方劑:
-
「神效黃耆湯」:由黃耆、白芍藥等多種草藥組成,主要用於治療全身或單側麻木。這種方劑可以在「目門倒睫拳毛」一文中找到。
-
「芍藥補氣湯」:主要用於治療皮膚間的麻木感,這是因為肺氣運行受阻所引起的。這是根據「潔古老人」的經驗所立下的神效方。
這些方劑包含以下草藥:
- 黃耆:一兩
- 白芍藥:兩半
- 橘皮:一兩
- 澤瀉:半兩
- 甘草:一兩,經過炙烤處理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如肌肉麻,必待瀉營氣而愈。如濕熱相合,四肢沉痛。當瀉濕熱。
〔垣〕:杜彥達患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,已三四年矣。諸醫不效,求治明之,明之曰:麻者,氣之虛也,真氣弱,不能流通,填塞經絡,四肢俱虛,故生麻木不仁。與一藥,決三日夜。遂制人參益氣湯。服二日,便覺手心熱,手指中間如氣滿脹。至三日後,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,似癢痛滿脹之意,指上瑟瑟,不敢用手擦傍觸之。明之云:真氣遍至矣。
遂於兩手指甲傍各以三稜針一刺之,微見血如黍黏許,則痹自息矣。又為處第二、第三服之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研磨成粉末(㕮咀)。每次服用一兩草藥,用水兩大杯煮沸,再減小火煮至一大杯,然後去掉藥渣,喝溫藥。如果出現肌肉麻木的情況,一定等到排解營氣後會好轉。如果出現濕熱混合的情況,四肢會感到沈重疼痛,應該排除濕熱。
杜彥達先生有左手和右腳麻木的情況,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經常麻木到手腕,已經持續三四年了。多位醫生的治療都無效,他尋求明之醫生的治療。明之醫生認為,麻木是氣體不足的現象,真正的氣體弱小,無法流通,阻塞了經絡,四肢都變得虛弱,因此產生了麻木不仁的現象。他開了一個藥方,預計在三天內見效。杜先生開始服用「人參益氣湯」。第二天,他感覺手掌心發熱,手指中間好像有氣體充滿脹滿的感覺。到了第三天,他又感覺兩個手指中間的皮膚和肉像不敢接觸的樣子,有種癢痛脹滿的感覺,手指上微微震顫,不敢用手去碰觸。明之醫生說,真正的氣體已經遍佈全身了。
於是,他在兩個手指的指甲旁各用三稜針刺一下,微微出現像小米粒大小的血點,那麼麻痺的症狀就會消失。接著,他開了第二、第三副藥給杜先生服用。
人參益氣湯,治五六月間,兩手麻木,四肢困倦,怠墮嗜臥。乃濕熱傷元氣也,以此藥治之。
黃耆(八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錢,生),甘草(炙,二錢),五味子(一百二十粒),升麻(二錢),柴胡(二錢半),芍藥(三錢)
上㕮咀。每服稱半兩,水五盞,煎一盞,去渣,空心溫服,服後令少臥。於麻痹處,按摩屈伸少時,午飯前,又一服,日二服。第二次藥,煎服如前。
白話文:
['人參益氣湯', 治療五六月期間,雙手麻木,四肢疲憊,懶惰嗜睡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體內溼氣和熱邪損傷了元氣,使用此方藥可以治療。
黃耆(八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錢,生長狀態),甘草(炙烤,二錢),五味子(一百二十粒),升麻(二錢),柴胡(二錢半),芍藥(三錢)
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半兩,用水五杯煮沸後縮減為一杯,去除藥渣,於空腹時溫熱服用,服藥後稍微躺下休息。在出現麻木的地方,進行輕柔的按摩和屈伸活動一小時,於午飯前再服用一次,每日兩次。第二次的藥物,按照之前的煮法來服用。']
黃耆(八錢),紅花(五分),陳皮(一錢),澤瀉
第三次服藥
黃耆(六錢),黃柏(一錢二分),橘皮(三錢),澤瀉,升麻(各二錢),白芍(五錢),生甘草(四錢),五味(一百粒),生芩(八錢),炙甘草(一分)
上㕮咀。分作四服,煎服如前法,稍熱服。秋涼去五味,冬月去黃芩,服之大效。
除濕補氣湯,治左腿麻木沉重。
黃耆(八錢),甘草梢(六錢),五味(一百二十粒),升麻梢,當歸,柴胡梢,澤瀉(各二錢),紅花(二錢半),陳皮(一錢),青皮(四錢)
白話文:
第一次服藥:
- 黃耆:8克
- 紅花:0.5克
- 陳皮:3克
- 澤瀉:適量
第二次服藥:
- 黃耆:6克
- 黃柏:3.6克
- 橘皮:9克
- 澤瀉、升麻、白芍、生甘草、五味子、生芩、炙甘草:各6克
- 分為四次服用,按照之前的煮藥方法來煮,稍微熱一些再喝。
- 秋季或涼爽季節時,去掉五味子;冬季時,去掉黃芩,這樣服用效果會更好。
"除濕補氣湯",用於治療左腳麻木沈重的症狀:
- 黃耆:8克
- 甘草梢:6克
- 五味子:120個
- 升麻梢、當歸、柴胡梢、澤瀉:各6克
- 紅花:5克
- 陳皮:3克
- 青皮:12克
上㕮咀。分作四服,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,食前服。
〔仲〕血痹病,從何得之?師曰: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,重困疲勞,汗出臥,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遂得之。形如風狀,但以脈自微澀,在寸口關上小緊,宜針引陽氣,令脈和,緊去則愈。血痹,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,黃耆桂枝五物湯,主之。
黃耆,芍藥,桂枝(各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一方有人參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,分成四次服用。每次用三大杯水煎煮,等到剩下一杯,去掉藥渣,稍微加熱,餐前服用。
關於血痹這種病症,是怎麼來的呢?老師說,那些外表光鮮、骨質柔軟、肌肉豐厚的人,經常因過度勞累、出汗後躺著休息,沒有時間活動,又受微風侵襲,才會得這種病。他們的症狀看起來像是風寒症,但實際上脈象較微弱且有細小的緊繃感,在寸口和關上處可以感受到。應當採用針灸療法,引導陽氣,使脈象平和,緊繃消失後,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出現血液循環不良,四肢麻木,類似風寒的症狀,可以用「黃耆桂枝五物湯」來治療。
這湯方的材料有: 黃耆、芍藥、桂枝(各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將這五味材料用水六升煮沸,熬取二升濃汁,溫熱後分七杯飲用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種配方,加入了人參。
〔羅〕中書左丞張仲謙,至元戊辰春正月,在大都患風證,半身麻木。一醫欲下之,未決可否,命予決之。予曰:治風當通因通用,汗之可也。然此地此時,雖交春令,寒氣猶存,汗之則虛,其表必有惡風、惡寒之證。仲謙欲速瘥,遂汗之,身體輕快。後數日,再來邀予視之。
曰:果如君言,官事繁劇,不敢出行,當如之何?予曰:仲景云,大法夏宜汗,陽氣在外故也。今時陽氣尚弱,初出於地,汗之則使衛氣亟奪,衛氣失守,不能肥實腠理,表上無陽,見風必大惡矣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又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
白話文:
【羅】中書左丞張仲謙,在元朝至元戊辰年春季正月,於大都市中罹患風症,導致半身麻痺。一位醫生打算使用藥物讓他排泄,但對於是否可行猶豫不決,於是請我做出決定。我說:治療風症應該使用通風的方法,出汗是一個好的選擇。然而,在這個地方和這個時間,雖然已經進入春季,但仍存有寒冷的氣息,出汗會讓身體虛弱,表層會出現怕風、怕冷的症狀。張仲謙希望病情能快速痊癒,因此接受了出汗治療,感覺身體輕鬆活躍。幾天後,他再次請我前去診視。
我說:果真如您所預料的那樣,因為公務繁忙,不敢外出,應該如何處理呢?我回答說:張仲景曾提到,夏天適合出汗,因為陽氣在體外。現在的陽氣還較弱,剛剛從地下生長出來,如果出汗,會使衛護身體的氣力迅速流失,衛護身體的氣力無法堅守,不能讓皮膚變得厚實,表層沒有陽氣,一旦遇到風,一定會感到非常不舒服。《內經》中提到:陽氣的作用是保護身體,使其堅固。又說: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,失去它,就會減少壽命,且無法發光。
當此之時,猶有過汗之戒。況不當汗而汗之者乎。遂與黃耆建中湯加白朮服之,滋養脾胃,生髮榮衛之氣,又以溫粉撲其皮膚,待春氣盛,表氣漸實,即愈矣。《內經》曰:化不可伐,時不可違,此之謂也。
黃耆建中湯(方見治虛實條。)
〔垣〕:戊申春,節使趙君,年七旬,病體熱麻,股膝無力,飲食有汗,妄喜笑,善飢,痰涎不利,舌強難言,聲嗄不鳴,身重如山。求治於先師,診得左手脈洪大而有力,是邪熱客於經絡中也。兩臂外有數瘢,遂問其故。對以燃香所致。先師曰:君之病,皆此也,夫人之十二經,灌溉周身終而復始。
白話文:
在這個時候,還需要注意過度出汗的禁忌。更不用說在不應該出汗的情況下,卻讓身體出汗了。於是,使用「黃耆建中湯」加上「白朮」來服用,用以滋養脾胃,並促進身體的生髮和榮衛之氣的流通。同時,使用溫熱的粉末來拍打皮膚,等待春天氣候轉暖,表層的氣息逐漸變得充實,這樣病狀就能痊癒。《內經》中有言:「化不可伐,時不可違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「黃耆建中湯」(詳細配方見於治療虛實條目。)
[垣]:在戊申年的春天,節使趙君,年齡已經七十歲,出現身體發熱且有麻痺感,腿部和膝蓋感到無力,飲食時會出汗,情緒多變,常感餓但消化不良,痰多且不易排出,舌頭僵硬說話困難,聲音嘶啞,全身沈重如山。他尋求先師的治療,經過診斷發現他的左手脈搏洪大有力,這是因為邪熱侵入了經絡之中。手臂外部有多個傷疤,隨後詢問其原因,他回答是因燃香所致。先師說:他的病都是由這引起的,人體的十二經脈,貫穿全身,周而復始。
蓋手之三陽,從手表上行於頭,加之以火邪,陽並於陽,勢甚熾焉。故邪熱毒行流散於周身而熱麻。《針經》云: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熱傷元氣,而沉重無力。飲食入胃,慓悍之氣,不循常度,故多汗。心火盛,則妄喜笑。脾胃熱,則消穀善飢。
肺金衰,則聲嗄不鳴。仲景云: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焦枯傷筋,血難復也。君奉養以膏粱之味,無故加以火毒熱傷於經絡,而為此病明矣。《內經》曰:熱淫所勝,治以苦寒,佐以苦甘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。當以黃柏、知母之苦寒為君,以瀉火邪,壯筋骨。又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
白話文:
手之三陽,從手腕開始向上到頭部,如果加上火邪,陽氣會更加旺盛,勢力強烈。因此,邪熱和毒素會在全身流動,導致熱感和麻木。《針經》提到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使胃部鬆弛,胃部鬆弛則廉泉開放,所以口水流出。熱氣傷害了人的元氣,使人感到沈重無力。飲食進入胃部,強烈的氣息不遵循常規路徑,所以容易出汗。心火過旺,則表現出無端的喜悅和笑鬧。脾胃熱盛,則會加快消化,使人經常感到餓。
肺金弱,則聲音嘶啞。張仲景說:微數的脈象,要小心不要用艾灸,因為會使筋絡焦枯,血液難以恢復。您用膏粱的美味進行養生,無故加上火毒熱傷及經絡,這是導致這種病狀的原因。《內經》指出,熱邪勝主,應以苦寒藥物來治療,輔以苦甘,以甘藥降火,以酸藥收斂。應該以黃柏和知母的苦寒作為主藥,來降火,壯筋骨。另外,腎臟想要堅固,應急食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。
黃耆、生甘草之甘寒,瀉熱補表。五味子酸止汗,補肺氣之不足,以為臣。灸甘草、當歸之甘辛,和血潤燥,柴胡、升麻之苦平,行少陽陽明二經,自地昇天,以苦發之者也,以為佐。㕮咀。同煎取清汁服之。更繆刺四肢,以瀉諸陽之本,使十二經絡相接,而泄火邪。不旬日而良愈,遂名其方曰,清陽補氣湯。
蒼朮(四錢),藁本(二錢),升麻(六錢),柴胡(三錢),五味(一錢半),黃柏(酒製,三錢),知母(酒,二錢),陳皮(二錢半),甘草(生,二錢),當歸(二錢),黃耆(三錢)
白話文:
主要藥材包括:黃耆、生甘草、五味子、灸甘草、當歸、柴胡、升麻等。其中黃耆與生甘草的甘寒性質能清熱補表;五味子則能酸止汗、補肺氣不足,擔任輔助角色;灸甘草和當歸的甘辛性質則能和血潤燥;柴胡和升麻的苦平性質,能引導藥力在少陽和陽明二經間流通,像是從地到天的升發過程,擔任輔佐角色。
所有藥材均需先切碎(㕮咀),再一同煎煮取得清汁後服用。同時,還會進行四肢的針刺治療(繆刺)來清瀉各條陽經的根本,確保十二條經絡的流通,並順利排除體內的火邪。經過幾日療程後,病症就能得到良好痊癒。此方因此被命名為「清陽補氣湯」。
主要藥材成分如下:
- 蒼朮(四錢)
- 葛本(二錢)
- 升麻(六錢)
- 柴胡(三錢)
- 五味子(一錢半)
- 黃柏(酒製,三錢)
- 知母(酒,二錢)
- 陳皮(二錢半)
- 生甘草(二錢)
- 當歸(二錢)
- 黃耆(三錢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,空心服之。待少時,復以美膳壓之。
補氣升陽和中湯,李正臣夫人病,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,弦在其上,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症閉目則渾身麻木,晝減而夜甚。覺而目開,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。常開其目,此症不作。懼其麻木,不敢閤眼,故不得眠。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,時煩燥,氣短促而喘,肌膚充盛,飲食大小便如常,惟畏麻木,不敢閤眼,為最苦。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,《內經》曰:陽盛瞑目而動輕,陰病閉目而靜重。又云:諸脈皆屬於目。《靈樞》曰:開目則陽道行,陽氣遍布周身,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,如晝夜之分,知其陽衰而陰旺也。且麻木為風,雖三尺之童,皆以為然。細校之則非,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,假為繩繫縛之人釋之,覺麻木作而不敢動,久則自已。以此驗之,非有風邪,乃氣不行也。不須治風,當補其肺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矣。知其經脈,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,為麻木也,當兼去陰火則愈矣。時痰嗽者,秋涼在外,濕在上作也,當實其皮毛,以濕劑。身重脈緩者,濕氣伏匿而作也。時見燥作,當升陽助氣益血,微瀉陰火去濕,通行經脈,調其陰陽則已。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,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混合使用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一盞,去除藥渣後,在空腹時服用。稍等片刻後,再食用美味的食物來中和藥效。
【補氣升陽和中湯】,針對李正臣夫人的病症進行治療。醫生診斷出她的脈象中,六脈均呈現為弦、洪、緩的狀態,按壓時感覺力量不足,弦脈在上部,這是因為風熱深入陰虛之處,陽氣無法正常運行。她的症狀包括閉目後全身麻木,白天減少,夜晚加重。醒來開目後,麻木感逐漸消退,長時間開著眼則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她害怕出現麻木,不敢閉眼,因此無法入睡。身體沈重,時常咳嗽,感覺胸部總是有些痰而不暢,時常感到煩躁,呼吸急促,肌膚肥厚,飲食和大小便都如常,但最痛苦的是害怕出現麻木,不敢閉眼。身體各部位都感到沈重,時常咳嗽,覺得胸中總是有痰而難以排出,時常感到煩躁,呼吸困難,肌膚肥厚,飲食和排泄都如常,但最痛苦的是害怕出現麻木,不敢閉眼,這是最令人困擾的問題。通過觀察顏色、脈象、形狀和病狀的對應情況,符合《內經》中的理論:陽氣過盛時會出現閉目動彈輕盈的情況,陰虛時則會出現閉目靜止沈重的現象。《靈樞》中提到:開目時陽氣得以流通,陽氣遍及全身,閉目時則陽氣閉塞,如同日夜交替,表明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。麻木感通常被認為是由風邪引起的,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會有這樣的認知,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,實際上是因為氣血不通暢。無需專門治療風邪,而是應該補充肺中的氣,這樣麻木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。瞭解了經絡的情況,陰火乘襲了陽氣的部分,中間的火氣導致了麻木,應該同時清除陰火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。時常咳嗽是因為秋季涼爽的天氣使濕氣在體外產生,導致上部的濕氣作祟,應該強化皮膚和毛發,並使用祛濕的藥物。身體沈重、脈搏緩慢是因為濕氣藏匿而產生,時常出現乾燥的症狀,應當提升陽氣,補充氣血,微弱地清除非陰火,疏通經絡,調節陰陽平衡即可痊癒。這並不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性邪氣,而是需要使用【補氣升陽和中湯】來進行治療。
黃耆(五錢),人參(三錢),甘草(炙,四錢),陳皮(二錢),當歸(身二錢),生草根(一錢,去腎熱),佛耳草(四錢),白芍(三錢),草豆蔻(錢半,益陽退寒),黃柏(一錢,酒洗,除濕瀉火),白朮(二錢),蒼朮(錢半,除熱調中),白茯苓(一錢,除濕導火),澤瀉(一錢,用同上),升麻(一錢,行陽明經),柴胡(一錢)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早飯後午飯前服之,至八服而愈。
溫經除濕湯,李夫人,十月二十日,得立冬嚴霜作時病,四肢無力,乃痿厥,濕熱在下焦也。醋心者,是濁氣不降欲滿也。閤眼麻木者,陽道不行也。開目不麻木者,目開助陽道,故陰寒之氣少退也。頭旋眩運者,風氣下陷於血分,不伸越而作也。
白話文:
藥物組合如下:
- 黃耆 (五錢)
- 人參 (三錢)
- 甘草 (炙, 四錢)
- 陳皮 (二錢)
- 門歸 (身二錢)
- 生草根 (一錢,去腎熱)
- 佛耳草 (四錢)
- 白芍 (三錢)
- 草豆蔻 (錢半,益陽退寒)
- 黃柏 (一錢,酒洗,除濕瀉火)
- 白朮 (二錢)
- 蒼朮 (錢半,除熱調中)
- 白茯苓 (一錢,除濕導火)
- 澤瀉 (一錢,用同上)
- 升麻 (一錢,行陽明經)
- 柴胡 (一錢)
將所有藥物磨成細粉(㕮咀)。每次服用三錢,取兩大杯水煮沸後,煎至一杯,然後過濾掉藥渣,稍微加熱後飲用,最好在早餐後和午餐前飲用。療程通常為八次,即可痊癒。
此方名為「溫經除濕湯」,由李夫人在十月二十日使用。她當時患上了立冬霜降時節的疾病,四肢無力,並出現了萎縮和厥冷的症狀,表明濕熱可能停留在體內的下部。有醋味的胃部反應表示體內濁氣未能下降,正要滿溢。眼睛閉合時出現麻木,表示陽氣無法到達眼睛,因此陰寒之氣相對減少。頭部旋轉、眩暈則表示風氣下沈至血液,未能正常流通所致。
羌活(七分),獨活(三分),柴胡(二分),黃耆(二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炙,一錢),白芍(三錢),陳皮(二錢),白朮(一錢),蒼朮(二錢),澤瀉(一錢),豬苓(一錢),黃柏(三分),黃連,木香(各二分),草豆蔻(二分),神麯(二分),麻黃(去節,三分),升麻(五分),當歸(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作二服,水二大盞,煎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遠。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。
白話文:
羌活(七分)、獨活(三分)、柴胡(二分)、黃耆(二分)、人參(一錢)、甘草(炙,一錢)、白芍(三錢)、陳皮(二錢)、白朮(一錢)、蒼朮(二錢)、澤瀉(一錢)、豬苓(一錢)、黃柏(三分)、黃連、木香(各二分)、草豆蔻(二分)、神麲(二分)、麻黃(去節,三分)、升麻(五分)、當歸(三分)
以上藥材研磨至大小如麻豆,分成兩份。用水兩大碗煎煮至一大碗,去掉藥渣,稍微溫熱後服用,最好在飯前服用。此方是治療四肢沈重疼痛無力的聖藥。
濕氣風症不退,眩運麻木不已,除風濕,,羌活湯,主之。
羌活(一兩),防風(一兩),柴胡(五分),藁本(三分),獨活(五分),蒼朮(米泔制,一錢),茯苓(二錢),澤瀉(二分),豬苓(去皮,二分),甘草(炙,五分),黃耆(一錢),陳皮(三分),黃柏(三分),黃連(去須,一分),升麻(七分),川芎(三分,去頭痛)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或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量虛實施用。如不盡證候,依加減法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濕氣和風邪引起的症狀沒有改善,例如感到頭暈、四肢麻木等,可以使用「羌活湯」來治療。
配方如下:
- 羌活:一兩
- 防風:一兩
- 柴胡:五分
- 藁本:三分
- 獨活:五分
- 蒼朮(米泔製):一錢
- 茯苓:二錢
- 澤瀉:二分
- 豬苓(去皮):二分
- 甘草(炙):五分
- 黃耆:一錢
- 陳皮:三分
- 黃柏:三分
- 黃連(去須):一分
- 升麻:七分
- 川芎(去頭痛):三分
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煎煮。每次服用約三錢或五錢,用兩杯水煎至一杯,然後去除藥渣,稍微加熱後飲用。根據身體虛實來調整用量。若症狀未完全消失,可依照加減法來調整藥量。
〔丹〕手足木者,是濕痰死血。十指麻,是胃中有濕痰死血。
〔子和〕郾城梁賈人,年六十餘,忽曉梳髮,覺左手指麻,斯須半臂麻,又一臂麻,斯須頭一半麻,比及梳畢,從脅至足皆麻,大便二三日不通。往問他醫,皆云風,或藥,或針,皆不解,求治於戴人。戴人曰:左手三部脈皆伏,比右手小三倍,此枯澀痹也,不可純歸之風,亦有火燥相兼。
乃命一湧一泄一汗,其麻立已。後以辛涼之劑調之,潤燥之劑濡之,惟小指次指尚麻。戴人云:病根已去,此餘烈也,可針溪谷。溪谷者,骨空也,一日晴和往針之,用《靈樞》中雞足法,向上臥針,三進三引訖。復卓針起向下臥針,送入十指間皆然,手熱如火,其麻全愈。
白話文:
【丹】如果手腳出現木狀的症狀,通常是因為體內有濕痰和死血。如果十指感到麻木,則表示胃部可能存有濕痰和死血。
【子和】郾城的一位姓梁的商人,年約六十多歲,有一天早上梳頭時,發現左手指開始發麻,接著半邊手臂開始發麻,然後另一邊手臂也開始發麻,再接著頭部一半開始發麻,等到梳頭完成,從側腰到腳都開始發麻,並且大約兩三天沒有排便。他尋求其他醫生的意見,但他們都診斷為風症,並開了藥或進行針灸,但症狀並未改善。他於是尋求戴醫生的治療。戴醫生說,左手指的脈搏都很微弱,比右手指小三倍,這是乾澀性阻滯的症狀,不能單純歸咎於風症,也可能有火燥並存的情況。
於是戴醫生開了一個補救方案,包括讓患者吐出體內積聚的東西、出汗和排尿,這些措施立馬讓患者感覺到癥狀緩解。之後,戴醫生又使用辛涼的藥物調整患者的體質,以及潤燥的藥物幫助恢復水分,只有一根手指和一根手指還持續發麻。戴醫生說,病根已經去除,這只是遺留的後果,可以通過針灸來治療。在晴朗的日子裡,他使用《靈樞》中雞足法的針灸方式,讓患者仰臥,先向一個方向刺入針,然後三次推拉,接著換一個方向,再向另一個方向插入針,直至針深入手指之間,患者的手感如同被火烤過一樣,所有的癥狀都完全痊癒。
〔《濟》〕,茯苓湯,治停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眩冒。
半夏(湯泡),赤茯苓(去皮),陳皮(各一兩),枳實(去穰,麩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七片,煎服,不拘時。
形數驚恐,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、醪藥。(全文見治法)
〔《衍》〕一法。五靈脂二兩,沒藥一兩,乳香半兩,川烏頭一兩半,炮去皮,同為末,滴水丸如彈大。每服一丸,生薑溫酒下,治風冷,氣血閉,手足身體疼痛冷麻。
白話文:
【濟】茯苓湯,用於治療積水和四肢麻木,以及過度嗜睡和頭暈現象。
- 半夏(需先用湯浸泡),
- 赤茯苓(去皮),
- 陳皮(各一兩),
- 枳實(去除種子,並炒熟),
- 桔梗(去根部),
- 甘草(炙烤,半兩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加七片薑煮沸,不分時間段服用。
對於形體經常受到驚嚇和恐懼,導致經絡不通,疾病產生於神志不清的情況,可以通過按摩和調製藥酒進行治療。(完整治療方法請參照治療法)
【衍】另一個療法。使用五靈脂二兩,沒藥一兩,乳香半兩,川烏頭一兩半(需先烤去皮),一同研磨成粉末,滴水製成如彈珠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使用熱薑和藥酒一起吞下,用於治療風寒,氣血阻塞,以及手腳和身體的疼痛與麻木。
風論云:風氣行諸脈俞,散於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(全文見諸風)
又氣穴論云: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積寒留舍,榮衛不居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,命曰大寒留於溪谷。此亦風寒相干衛氣,故衛氣不行而不仁也。(全文見氣穴論)
〔仲〕黃耆五物湯。(方見本門衛氣條)
世傳惡風而麻木者,烏、附最驗。
〔《本》〕治風寒濕痹,麻木不仁,粥法。
川烏生,為末
上用白米作粥半碗。藥末四錢,同米用慢火熬熟,稀薄不要稠,下薑汁一茶匙許,蜜三大匙,攪勻空心啜之,溫為佳。如是濕。更入薏苡仁二錢,增米作一鍾服。此粥治四肢不隨,痛重不能舉者,有此證,預宜防之。左氏曰:風淫末疾,謂四肢為四末也。脾主四肢,風邪客於肝則淫脾,脾為肝克,故疾在末。
白話文:
風論提到:風氣在脈和體表流通,散佈於肌肉間,與衛氣相互影響。當風氣流通不暢時,會導致肌肉疼痛和傷口,因為衛氣被阻塞,不能正常運行,因此會出現感覺遲鈍的情況。
氣穴論指出:在肌肉間和山谷的交匯處,積聚的寒氣會阻塞血液和衛氣的流通,從內部引起骨頭疼痛,在外部則是感覺遲鈍。這種情況稱為寒氣長期停留在山谷。這也是由於風寒影響衛氣,導致衛氣運行受阻,進而產生感覺遲鈍。
仲景的黃耆五物湯是一個治療風寒濕痹、麻木不仁的方子。
傳說中,對於容易感到冷風和麻木的病症,烏頭和附子效果顯著。
《本經》用來治療風寒濕痹、麻木不仁,做法如下:
使用生川烏,研磨成粉
取白米煮粥,約半碗。加入四錢的藥粉,與米一起慢火熬煮,保持粥的稀薄度,加入一茶匙的薑汁和三大匙的蜂蜜,攪拌均勻,空腹飲用,溫熱為佳。如果病狀是由濕氣引起的,可以再加入薏苡仁二錢,增加米的量至一杯,一同服用。這個粥對治療四肢無力、疼痛嚴重到無法舉起的情況有幫助。如果有這樣的症狀,應該提前做好防範。左氏認為,風邪會影響四肢,因為脾主四肢,風邪侵入肝臟後會影響脾,脾是肝的剋星,所以疾病會表現於四肢的末端。
穀氣引風濕之藥,徑入脾經,故四肢得安。此湯劑極有力,予常用此方以授人,服者良驗。
治風濕,四肢浮腫,肌肉麻痹,甚則手足無力,筋脈緩急,宜,續斷丸。
川續斷,萆薢,當歸(微炒),附子,防風,天麻(各一兩),乳香,沒藥(各半兩),川芎(三分)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酒或飲下,空心食前服。
〔丹溪〕劉河間作《原病式》,嘗以麻為澀,同歸於燥門中,真能識病機者也。
白話文:
谷氣引風濕之藥,經過脾經,因此四肢得到舒緩。這種湯劑非常有力量,我常常使用這個方子教導他人,服用後效果良好。
治療風濕,四肢浮腫,肌肉無力,嚴重時甚至手腳無力,筋脈弛緩緊張,適合使用「續斷丸」。
川續斷、萆薢、當歸(微炒)、附子、防風、天麻(各一兩),乳香、沒藥(各半兩),川芎(三分)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煉製蜂蜜做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約三、四十顆,可以用酒或飲料送服,最好在空腹或飯前服用。
〔丹溪〕劉河間撰寫《原病式》,曾經認為麻具有收斂性,並歸類於燥門中,確實是能夠深入辨識疾病機制的人。
〔河〕,前胡散,治榮虛衛實,肌肉不仁,致令㿏重,名曰肉苛。
前胡,白芷,細辛,官桂,白朮,川芎(各三兩),附子(炮),吳茱萸(湯炮,炒),當歸(各二兩),川椒(去目並閉目者,生用,二兩)
上銼。以茶酒三升,拌勻,同窨一宿,以煉成豬脂膏五斤,入藥煎。候白芷黃紫色,漉去渣成膏。病在處摩之。凡大癥瘕瘡痍皆治,並去諸風瘡癢,痛傷折墜損。
白話文:
【河】,【前胡散】(配方編號:7216),治療榮氣虛弱、衛氣過盛,導致肌肉無知覺,造成肢體沈重,稱為「肉苛」。
【前胡】(草藥編號:4453),【白芷】(草藥編號:962),【細辛】(草藥編號:1210),官桂,白朮,川芎(各份量:三兩),附子(炮製後),【吳茱萸】(草藥編號:1207)(用水煮後再炒),當歸(各份量:二兩),川椒(去除椒目及閉口者,生用,份量:二兩)。
以上草藥研磨混合。使用茶和酒三升,混合均勻,一同醞釀一夜,加入煉製好的【豬脂膏】五斤,與藥材一起煎煮。等到白芷呈現黃紫色,濾掉草藥渣滓,形成膏狀物質。對於症狀或傷口,可進行按摩治療。此方對於大癥瘕、瘡瘍都有療效,同時也能消除各種風疹、瘙癢、疼痛、傷折損傷等問題。
《內經》針灸著痹分新久,新者,湯熨灸之。經云:風寒客入皮膚,或痹不仁腫痛,可湯熨,及火灸刺而去之是也(全文治法見師傳條)。久者,淬針刺之。經云:著痹不去,久寒不已,淬取三里是也。(四時氣篇)
〔垣〕:陝帥郭巨濟,偏枯,二指著痹,足不能伸。迎先師治之。以長針刺委中,至深骨而不知痛,出血一二升,其色如墨,又且繆刺之。如是者六七次,服藥三月,病良愈。
〔《甲》〕膝寒痹不仁,不屈伸,髀關主之。
著痹不移,膕肉破,身熱,脈偏絕,是逆也(全文見診生死)。著痹久而入臟腑者為逆。(刺法見諸痹)
〔《素》〕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,曰死。(逆調論)
〔《脈》〕診人被風不仁痿蹙,其脈虛者生,緊急疾者死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關於針灸治療痹症有新舊之分。新癥的治療方式是使用湯、熱敷和灸療,經典中有提到風寒侵入皮膚所導致的麻木、腫脹和疼痛,可以通過湯、熱敷以及火灸和針刺來治療(詳細方法請參照師傳的條目)。
舊癥的治療則是使用淬針進行針刺。經典中提到長期的痹症未得到改善,長期的寒冷未能停止,因此需要使用淬針刺於三里穴來治療(具體方法請參照四季氣候篇)。
郭巨濟,陝帥,出現了偏側枯萎,兩指的痹症,腳部無法伸展,他請教了先師進行治療。先師使用長針刺於委中穴,直至深入骨頭卻不感到疼痛,並出血一兩升,血液呈黑色,接著進行了錯刺。這樣做了六七次,服用藥物三個月後,他的病情完全痊癒。
膝蓋的寒冷痹症導致了麻木和無法伸屈,股關節是主要的影響部位。
長期的痹症導致膕肉破損,身體發熱,脈搏偏離正常,這是逆向發展的現象(詳細內容請參照診斷生死的篇章)。長期的痹症進入內臟和體質的病症,都被認為是逆向發展(詳細針灸方法請參照各種痹症的篇章)。
《素問》提到,榮氣(養生血氣)虛弱會導致麻木,衛氣(防護血氣)虛弱會導致運動機能喪失,當榮衛兩氣都虛弱時,就會同時出現麻木和運動機能喪失的情況,但身體外觀仍然保持原狀。如果人體和意志之間沒有聯繫,就被視為死亡(逆調論)。
《脈經》中指出,一個人如果受到風邪影響,出現麻木和萎縮的情況,脈搏虛弱的表示生機尚存,脈搏緊、急、快的則表示生命危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