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7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7)
1. 諸脈診病雜法
尺浮則大便乾澀,尺芤則小便有血,尺滑則下焦停寒,尺實則小腹脹、小便不禁,尺弦則下焦停水,尺緊則臍腹痛,尺洪則陰絕,尺微則臍下有積,尺沉則腰腳重,尺緩則飲食不消,尺澀則逆冷傷血,尺遲則寒甚於腰腳,尺伏則飧泄穀不化,尺濡則骨肉不相親,尺弱則陰氣內絕。
〔《素》〕夫脈者,血之府也,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敝,綿綿其去如弦絕者,死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)
寸口之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寸口脈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。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。脈小弱以澀者,謂之久病。脈滑浮而疾者,謂之新病(以上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徵其脈小色不奪者,新病也,徵其脈不奪,其色奪者,此久病也。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此久病也。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。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(王注云:脈附臂筋,取之不審,推筋令遠,使脈外行而不出外者,心腹積也)。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(王注云:脈遠臂筋,推之令近,遠而不近,身有熱也)。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(「上而不下」《甲乙經》作「聚而不上,治宜舉之」也)。
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(「下而不上」《甲乙經》「作上而不下,用宜抑之」也)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以上《脈要精微論》)
〔孫〕按開寶寺僧,衣缽甚厚,常施惠於人,孫重之,與往還。一日,謂孫曰:某有一事,於翁約賞罰為戲,可否?孫曰:如何為賞罰?僧曰:若診吾脈,若知某病,賞三十千為一筵;若不中,罰十千歸小僧。孫曰:諾。與之診,左手無脈,右手有脈,遂尋左手之脈,乃轉左臂上,動遙如常。
孫曰:此異脈也。醫書不載。脈行常道,豈有移易之理,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,脈脫舊道,乍移臂外,復遇驚撲,不能再歸,年歲長大,氣血已定,不能復移,目下無病爾。僧曰:某襁褓而撲,皆幾死,固宜脈失所,某亦平生無病,亦不曾診脈,聞公神醫,試驗之,果神醫也。
白話文:
諸脈診病雜法
尺脈浮則大便乾燥,尺脈芤則小便帶血,尺脈滑則下焦寒邪停滯,尺脈實則小腹脹痛、小便失禁,尺脈弦則下焦水液停滯,尺脈緊則臍腹疼痛,尺脈洪則陰經虛損,尺脈微細則臍下有積聚,尺脈沉則腰腳沉重,尺脈緩則飲食消化不良,尺脈澀則逆氣寒邪傷及血液,尺脈遲則寒邪更甚於腰腳,尺脈伏則食積不化,尺脈濡弱則骨肉分離,尺脈弱則陰氣衰竭。
脈象是血液的住所,脈象長則氣血調和,脈象短則氣血病變,脈象數則心煩,脈象大則病情加重,脈象上盛則氣上逆,脈象下盛則氣下陷,脈象代則氣虛,脈象細則氣少,脈象澀則心痛,脈象渾渾如湧泉狀則病情加重,面色萎黃,脈象綿綿若斷若續則將死。
寸口脈在手腕中間偏短,則頭痛;寸口脈在手腕中間偏長,則足脛疼痛;寸口脈在手腕中間快速跳動向上衝擊,則肩背疼痛;脈象細弱而澀滯,則為久病;脈象滑數而有力,則為新病。脈象細小但面色正常,是新病;脈象正常但面色異常,是久病;脈象和面色都異常,是久病;脈象和面色都正常,是新病。
脈象向外推動,但內部卻沒有向外推動的感覺,則有心腹積聚;脈象向內推動,但外部卻沒有向內推動的感覺,則身體有熱;脈象向上推動,但卻沒有向下推動的感覺,則腰腳清冷;脈象向下推動,但卻沒有向上推動的感覺,則頭項疼痛。按壓脈搏至骨頭,脈氣微弱,則腰脊疼痛且身體麻痺。
一位開寶寺的僧人,衣食豐足,經常布施,我和他往來密切。一天,他對我說:「我有一件事,想與您做個診脈賭博的遊戲,您願意嗎?」我問:「怎麼個賭法?」他說:「如果您可以診斷出我的病症,我賞您三千錢做一桌酒席;如果診錯了,您罰我一千錢給我。」我答應了。我診了他的脈,發現左手沒有脈搏,右手有脈搏。於是我仔細尋找左手脈搏,發現它轉移到了左臂的上方,跳動與正常脈搏無異。
我說:「這是罕見的脈象,醫書上沒有記載。脈搏按常理運行,怎麼會有移位的情況?這可能是他年輕時受過驚嚇或外力衝擊,導致脈搏脫離原來的經絡,轉移到臂外。年歲漸長,氣血穩定下來,脈搏就無法再移回原位了。目前他並無大礙。」僧人說:「我還是襁褓嬰兒時就曾受過驚嚇,幾次都險些喪命,所以脈象才會錯亂。我平時確實沒有什麼病,也沒有診過脈,聽說您醫術高明,所以想試探一下,果然名不虛傳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