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3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3)
1. 痛痹(即痛風)
〔丹〕痛風論,氣行脈外,血行脈內,晝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此平人之造化也。得寒則行遲而不及,得熱則行速而太過。內傷於七情,外傷於六氣,則氣血之運或遲或速,而疾作矣。彼痛風者,大率因血受熱,已自沸騰,其後涉於冷水,或立濕地,或扇風取涼,或坐臥當風,寒涼外搏,熱血得寒,汙濁凝澀,所以作痛,夜則痛甚,行於陰也。治法以辛熱之劑,流散寒濕,發腠理。
其血得行,與氣相和,其病自安。然亦有數種,治法各異,謹書一二,以證予言。一治東陽傅丈腿痛,一治朱宅閫內痛攣,一治鄰鮑子痢後風,皆數十帖半年安(詳見後丹溪先治內熱條)。
白話文:
【丹】痛風論,氣行脈外,血行脈內,晝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此為普通人生命運的自然規律。若遇寒冷,氣行速度減緩;若遇熱力,氣行速度加快。在情緒、環境等因素影響下,氣血運行可能會出現快慢不均,引發疾病。痛風通常由血液受熱,熱力使得血液沸騰,隨後接觸到冷水,或是站立於潮濕之地,或者吹風取涼,又或是臥牀時風吹而來,外部冷氣侵入,熱血遇冷,污濁血液凝結,從而導致疼痛,尤其是夜晚疼痛加重,因為這時氣血循行進入陰部。治療上,應使用辛熱藥物,以流通散寒濕,開放皮膚毛孔,使氣血調和,病症自然痊癒。然而,有幾種情況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,我將詳細列出,用以證明我的說法。例如,有一個案例是東陽傅丈的腿部疼痛,另一個是朱宅閫內的疼痛抽搐,再如鄰鮑子痢疾後的風症,這些病症都經過數十帖藥物治療,在半年後得以安撫(詳細見後述丹溪先治內熱條)。
或問:比見鄰人,用草藥研酒飲之,不過數帖,亦有安者,如子之言,類皆經久取效,無乃太緩乎?予曰:此劫病草藥,石上採絲為之君,過山龍等佐之,皆性熱而燥者,不能養陰,卻能燥濕。病之淺者,濕疾得燥則開,熱血得熱則行,亦可取效。彼病深而血少者,愈劫愈虛,愈劫愈深,若朱之病是也。
子以我為迂緩乎!(朱之病,即朱閫攣痛醫十月不應,而丹溪起之也)
潛行散,治痛風。黃柏一味,酒浸焙乾,為末。生薑汁和酒調服,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之妙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現今常見鄰居使用草藥研磨成酒飲用,即使只服用幾劑,也有平靜的效果,難道您的方法都需長期使用纔有效果,因此有些緩慢嗎?我回答說:這種草藥是針對劫病所配製的,主要成分來自於石上的絲狀植物,配合瞭如「過山龍」等輔助藥材,這些藥物大多性質熱燥,無法滋養陰液,反而會使濕氣更燥、熱血更熱。對於病況輕微的人來說,濕病遇到燥氣會得到舒解,熱血遇到熱氣會流動,因此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。然而對於病情嚴重且血液量不足的人來說,每一次的劫難都會導致他們更加虛弱,病情也越來越深重,這類的病況就如朱閫攣痛一樣。
您認為我方法太迂迴緩慢嗎?(朱閫攣痛的例子,指的是朱閫治療這種病症十個月但沒有反應,後由丹溪成功治療的案例)
「潛行散」是治療風濕痛的一種方藥。配方單純為黃柏一味,先浸泡在酒中再烤乾,研磨成粉末。使用生薑汁與酒混合調製服用,並且要搭配四物湯等其他藥方交替服用,效果更佳。
二妙散,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。如有氣加氣藥;如血虛加補血藥;如痛甚以薑汁熱辣服之。
黃柏(炒),蒼朮(炒制,去皮)
上為粗末。生薑研入,湯煎沸,調服。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,如表實氣實者,少酒佐之。一法,二妙為君,加甘草、羌活各二錢,陳皮、芍藥各一錢,酒炒威靈仙半錢,為末服之佳。
一男子,家貧多勞,秋涼忽渾身發熱,兩臂膊及腕,兩足及胯,皆疼痛如鍛,晝輕夜劇。醫與風藥則愈痛,與血藥則不效,惟待斃而已。予脈之,兩手俱澀而數,右甚於左。問其飲食,則如平時。形瘦則如削盡,蓋大痛而瘦,非病也。用蒼朮一錢半,酒黃柏一錢半,生附一片,生甘草三分,麻黃五分,研桃仁九個,作一帖煎,入薑汁些少令辣,熱服。至四帖後,去附子,加牛膝一錢。
白話文:
【二妙散】,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筋骨疼痛。如果體內有氣需添加行氣藥物;若血虛則需加入補血藥;若疼痛嚴重,可用薑汁調和後熱服。
- 黃柏(炒)
- 蒼朮(炒製,去皮)
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加入薑粉,用熱水煎煮至沸騰,調好後服用。這兩種藥物都有強壯的氣息,如果表證和氣盛,可以稍加些酒來佐助。一種方法是,使用二妙散作為主藥,再加入以下藥物:甘草2錢、羌活2錢、陳皮1錢、芍藥1錢,威靈仙半錢,研磨成粉,按需服用。
有一位男性,家庭貧困且經常勞累,秋季突然全身發熱,兩臂、手腕、雙腳和胯部均感到疼痛如被鍛煉,白天輕微,夜晚加重。醫者使用風藥則疼痛加重,使用血藥無效,情況似乎十分危急。我診察他的脈象,發現兩手都顯得澀而數,右邊比左邊更為明顯。問及飲食情況,他則如常。身形消瘦,這是因為疼痛導致的瘦弱,而非病態。我開了方子,包括蒼朮1.5錢、酒黃柏1.5錢、生附子一片、生甘草三分、麻黃五分,研磨桃仁九個,做成一帖煎煮,加入少量薑汁使味道辛辣,熱服。經過四帖藥後,去除附子,加入牛膝1錢。
至八帖後,來告急云:氣上喘促不得睡,痛似微減。此時昏黑不能前去診視,予意其血虛,因服麻黃過劑,陽虛被髮動而上奔,當與補血鎮墜帶味酸之藥以收之。遂以四物湯加川芎、芍藥、人參二錢,五味子十二粒,作一帖。與二帖服之,喘促隨定,是夜遂安。三日脈之,數減大半,澀脈如舊。
問其痛,則曰不減,然呻吟之聲卻無。察其起居,則疲弱無力,病人卻自謂不弱。遂以四物湯加牛膝、白朮、人參、桃仁、陳皮、甘草、檳榔,入姜三片煎服。如此藥與五十帖而安。一月後,因負重擔,痛復作,飲食亦少,再與此藥,每帖加黃耆三分,又二十帖方全愈。東陽傅丈,年逾六十,性急作勞,患兩腿痛,動作則痛甚。
白話文:
在服用第八帖藥後,病人緊急通知:他感到呼吸困難,無法入睡,疼痛似乎有輕微減緩。當時天色昏暗,無法前往診視。我認為他的血氣虛弱,可能是因為過量服用麻黃導致陽氣虛弱,上沖到頭部。應該給予補血藥物,並加入具有沈降和酸味的藥材,以控制病情。於是開立了四物湯(由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組成)加川芎、芍藥、人參各二錢,五味子十二粒,做成一帖藥。讓他服用了兩帖,呼吸困難的情況隨即得到緩解,當晚他得以安眠。三天後脈象檢查,心跳數量減少了大半,但脈象仍然乾澀。
他告訴我疼痛沒有減輕,但呻吟聲消失了。觀察他的生活情況,他顯得疲憊無力,但他自己卻認為自己並非如此。因此我再次開立四物湯(由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組成),加入牛膝、白朮、人參、桃仁、陳皮、甘草、檳榔,並加入薑片三片一起煎煮服用。經過五十帖藥物的治療,他的病情得到改善。一個月後,由於承載過重,疼痛再次出現,食慾減少,再次服用此藥,每帖增加黃耆三分,共二十帖後完全康復。東陽傅丈,年齡超過六十,性情急躁,勞累過度,出現兩腳疼痛的症狀,活動時疼痛加重。
予視之曰:此兼虛證,當補血虛,病自安。遂與四物湯加桃仁、陳皮、牛膝、生甘草,煎入生薑,研潛行散,熱飲,三四十帖而安。
何縣長,年四十餘,形瘦性急,因作勞背疼,臂痛,骨節疼,足心發熱,可與四物湯。帶熱,下大補丸,保和丸共六十粒,食前服。
婦人腳疼,腳怕冷,夜劇日輕。
生地,白芍,歸尾(各五錢),黃柏(炒),黃芩,白朮,陳皮(各三錢),牛膝(二錢),蒼朮(三錢),甘草梢(一錢)
白話文:
我診視後認為,這是一種兼有虛弱症狀的情況,應該補充血液的虛弱,這樣疾病自然就會得到緩解。因此,我為他開了四物湯,並加上桃仁、陳皮、牛膝、生甘草,將這些藥材煎煮後加入生薑,再研磨成細末,熱水沖飲,約需服用三十至四十副藥,即可恢復健康。
何縣長,年約四十多歲,體態瘦削且性情急躁,由於勞累導致背部疼痛、手臂痛、骨頭關節疼痛以及腳心發熱。可以使用四物湯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發熱的情況,可以配合使用大補丸和保和丸,每次共計六十粒,在餐前服用。
對於女性腳部疼痛、腳部畏寒、夜晚疼痛加重,白天減輕的情況,可以使用以下方子:
生地、白芍(各五錢)、歸尾(各五錢)、黃柏(炒)、黃芩、白朮、陳皮(各三錢)、牛膝(二錢)、蒼朮(三錢)、甘草梢(一錢)。
上分六帖,煎服。食前熱飲之。
鄰人鮑子,年二十餘,因患血痢,用澀藥取效。後患痛風,號叫撼鄰里。予視之曰:此惡血入經絡證,血受濕熱,久為凝濁,所下未盡,留滯隧道,所以作痛,經久不治,恐成枯細。遂與四物湯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煎生薑汁,研潛行散,入少酒飲之,數十帖。又與刺委中,出黑血近三合而安。
痢後風,系血入腑腑,下未盡,復還經絡,不得行故也。松明節一兩,以乳香一錢,炒焦存性,蒼朮一兩,紫葳一兩半,甘草半兩,黃柏一兩,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,俱為末。每服三錢,生薑同杵細,水蕩起二三沸服。
白話文:
上部分的六帖藥方,煎煮後熱飲。
鄰居鮑子,約二十多歲,因血痢病,使用止血藥物後病情有所改善。後來又患了痛風,疼痛到影響到鄰居。我看診後說:這是因為惡性的血液進入經絡的病症,血液被濕熱侵襲,長時間凝結成污濁,排出的不完全,留在體內,所以會疼痛,若長期不治療,可能會變為細小的血管。於是開了四物湯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等藥物,再加入生薑汁,研磨成潛行散,加入少量的酒一起飲用,數十帖後,病情得到控制。又為他針刺委中穴,排出接近三合的黑色血液,病情才得以痊癒。
血痢後的風病,是因為血進入臟腑,排出不完全,再次迴流至經絡,導致血液不能正常流通所致。用松明節一兩,加入乳香一錢(炒焦後保留其活性成分),蒼朮一兩,紫葳一兩半,甘草半兩,黃柏一兩,桃仁去皮但保留尖端一兩,全部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與生薑一起搗碎,用清水煮沸兩三次後飲用。
朱宅閫內,年三十,食味甚厚,性亦躁急,患痛風攣縮數月,醫不應。予視之曰:此挾痰與氣症,當和血疏痰導氣,病自安。遂以潛行散,入生甘草、牛膝、枳殼、通草、陳皮、桃仁、薑汁煎飲半年而安。
陸郎左腿𤺌骨舊痛,小便赤少,此積憂痰涎所為。
白朮,枳殼,赤芍(一錢),條芩,連翹,通草,甘草梢(三分)
六安人腳𤺌骨痛。
蒼朮,白朮,陳皮,芍藥(三分),木通(二錢),甘草(五分)
白話文:
在朱家的庭院中,這個人已經三十歲了,他的飲食非常豐盛,性格也比較急躁。他患有痛風和肌肉收縮的問題已經好幾個月了,但是醫生都沒有辦法幫忙。我看了他的情況後說,他可能有痰和氣的問題,應該用藥來調和血液、疏導痰液和導引氣息,這樣他的病就會得到舒緩。於是,我開了一個方子,包含生甘草、牛膝、枳殼、通草、陳皮、桃仁和薑汁煎煮,他喝了半年後病就好了。
陸姓男子的左腿大腳趾長期疼痛,小便色紅且量少,這是因為長期憂慮和痰涎所導致的。
方子包括:白朮、枳殼、赤芍(一錢)、條芩、連翹、通草和甘草梢(三分)。
來自六安的人腳大腳趾疼痛。
方子包括: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芍藥(三分)、木通(二錢)和甘草(五分)。
分四帖煎下大補丸四十粒。
上丹溪治痛風法,主於血熱、血虛、血汙,或挾痰,皆不離四物、潛行、黃柏、牛膝、生甘草、桃仁、陳皮、蒼朮、生薑汁,而隨症加減,發前人之所未發,醫世俗之所不醫,其有功於世也大矣。
〔《本》〕王檢正患鼻額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數年。忽一日,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,不開口,雖言語飲食,亦妨,在額與頰上常如糊,手觸之則痛。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症。或者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髓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制此,犀角升麻湯,贈之,數日而愈。
白話文:
- 分四帖煎下大補丸四十粒。
這意指將藥方分成四份,每份煎煮後服用,每日服用大補丸共計四十粒。
- 上丹溪治痛風法,主於血熱、血虛、血汙,或挾痰,皆不離四物、潛行、黃柏、牛膝、生甘草、桃仁、陳皮、蒼朮、生薑汁,而隨症加減,發前人之所未發,醫世俗之所不醫,其有功於世也大矣。
丹溪先生治療痛風的方法,主要針對血熱、血虛、血瘀,或是痰氣混雜的情況,藥方通常包含四物(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)、潛行(生地)、黃柏、牛膝、生甘草、桃仁、陳皮、蒼朮和生薑汁等藥材,會根據病情進行調整。這種方法創新了前人的醫學理論,也解決了社會上常見的醫療問題,對社會的貢獻很大。
- 〔《本》〕王檢正患鼻額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數年。忽一日,連口脣頰車髮際皆痛,不開口,雖言語飲食,亦妨,在額與頰上常如糊,手觸之則痛。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症。或者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髓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制此,犀角升麻湯,贈之,數日而愈。
王檢正多年來一直遭受鼻額之間的疼痛或麻木的困擾。有一天,連帶口脣、頰車、髮際都感到疼痛,即使說話和飲食也會影響到他。在額頭和頰部的感覺就像被糊住了一樣,用手觸摸會感到疼痛。我診斷為足陽明經絡受到風毒侵襲,導致血液凝滯不流通,引發了這種症狀。有人試著使用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髓丹等藥物進行治療,但都沒有效果。於是,我為他製作了犀角升麻湯,他服用後幾天就痊癒了。
犀角(一兩一錢),升麻,防風,羌活(各三兩),川芎,白附,白芷,黃芩(各半兩),甘草(一分)
上粗末。每服四大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,通口食後服,臨臥一服,日三四服。足陽明,胃也。經云:腸胃為市。又云:陽明多血多氣。
胃之中,腥膻五味,無所不納,如市廛無所不有也。六經之中,血氣俱多,腐熟飲食,故飲食之毒,聚於胃。此方以犀角為主,解飲食之毒也。陽明經絡環唇挾舌,起於鼻合頞中,循頰車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至額顱。王公所患,皆一經絡也,故以升麻佐之。余藥皆滌除風熱,升麻、黃芩,專入胃經,稍通者自能曉。
白話文:
犀角(約30克)、升麻、防風、羌活(各約90克)、川芎、白附、白芷、黃芩(各約15克)、甘草(約3克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大約12克,取水150毫升,煎煮至剩下約80毫升,去渣,空腹或飯後服用,睡前再服一次,每日可服用3-4次。
足陽明胃經是主導消化系統的經絡,經典中提到「腸胃為市」,意指腸胃如同市場,收納各種食物和飲料。其中包含腥羶等各種味道的食物,就像市場裡什麼都有。在六經之中,胃經的血氣較為豐富,負責消化飲食,因此飲食中的毒素會聚集在胃部。
此方以犀角作為主要成分,用來解飲食中的毒素。胃經環繞嘴脣和舌頭,從鼻子到額頭,經過臉頰和耳前,再經過客主人,到達髮際和額頭。王公貴族所患疾病,都與這條經絡有關,因此使用升麻輔助。其他藥物則具有清風熱、淨化血液的作用,其中升麻和黃芩專門進入胃經,對此瞭解的患者自然明白。
〔海〕,四物蒼朮各半湯,治肢腫,不能舉動。四物湯、蒼朮各半兩,同煎服效(與活血丹相表裡)。
活血丹,與四物蒼朮各半湯相表裡,治遍身骨節疼痛如神。
熟地(三兩),當歸,白朮,白芍,續斷,人參(各一兩)
上細末。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
〔東垣〕,蒼朮復煎散,治寒濕相合,腦戶痛,惡寒,項筋脊強,肩背胛卵痛,膝臏痛,無力行步,能食,身沉重,其脈沉緩洪上急。
白話文:
【海】,四物蒼朮各半湯,用來治療四肢浮腫,無法活動。四物湯和蒼朮各半兩,一起煎煮後服用,效果顯著(與【活血丹】相輔相成)。
【活血丹】,與四物蒼朮各半湯相輔相成,可以治療全身骨節疼痛,效果如同神明。
熟地(三兩)、當歸(一兩)、白朮、白芍、續斷(各一兩)、人參(一兩)
以上成分研磨為細末。用酒和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桐籽。
【東垣】,蒼朮復煎散,用於治療寒濕交雜引起的頭痛,畏寒,頸部肌肉緊繃,肩背、腰脅疼痛,膝蓋疼痛,行走乏力,食慾正常,身體沈重,脈象沈緩帶有急促的上部脈搏。
蒼朮(四兩,水二碗煎至二大盞,去渣,入下藥),羌活(一錢),升麻,柴胡,藁本,澤瀉,白朮(各五分),黃柏(三分),紅花(少許)
上為粗末。用蒼朮湯二盞,煎至一大盞,去渣溫服,空心,微汗為效。忌酒面。
緩筋湯,治目如火腫痛,兩足及伏兔骨筋痛,膝少力,身重腰痛,夜惡寒痰嗽,項頸筋骨皆急痛,目多眵淚,食不下。
羌活(二錢),獨活(二錢),藁本(三分),麻黃(三分),蘇木(一分),升麻(三分),甘草(炙,二分),草蔻(三分),生地,黃芩,黃柏(各三分),蒼朮(五分),歸身(三分),柴胡(三分),熟地(二分),生甘草根(二分)
白話文:
蒼朮(四兩,用水煎煮至二大盞,去渣後加入其他藥材),羌活(一錢),升麻,柴胡,藁本,澤瀉,白朮(各五分),黃柏(三分),紅花(少量)。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粗粉。使用蒼朮湯(二盞)煎煮至一大盞,去渣後溫和服用,於空腹時飲用,以微微出汗為佳。飲用後應避免飲酒和食用麵食。
緩筋湯,用於治療眼睛腫痛、兩腳及臀部骨頭疼痛、膝蓋力量不足、身體沈重、腰部疼痛、夜晚畏寒咳嗽、頸部筋骨緊繃疼痛、眼淚頻繁、進食困難等症狀。主要成分包括羌活(二錢)、獨活(二錢)、藁本(三分)、麻黃(三分)、蘇木(一分)、升麻(三分)、炙甘草(二分)、草蔻(三分)、生地、黃芩、黃柏(各三分)、蒼朮(五分)、歸身(三分)、柴胡(三分)、熟地(二分)、生甘草根(二分)。
上為粗末。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,食遠。
〔仲〕,桂枝芍藥知母湯,〔河間〕防風湯。(以上二方治痛風神妙,並見行痹表條)
〔世〕治痛風。
草烏(四兩,去尖),木鱉子(三兩,去殼),自然銅(一兩,煅),香白芷(三兩),沒藥(二兩,另研),南星(二兩),威靈仙(二兩),地龍(三兩)
糊為丸。每服十五粒。
白話文:
上述的藥方如下:
- 全部材料磨成細粉,做成一劑。用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後熱服,最好在飯前服用。
以下是兩種治療風濕痛的古方:
- 桂枝芍藥知母湯:由桂枝、芍藥和知母等成分組成。河間防風湯:由防風和其他草本植物組成。這兩種方劑對於治療風濕痛效果極佳,並且在討論到風濕痛的相關療法時有詳細的說明。
以下是世間治療風濕痛的藥方:
- 草烏(四兩,去掉尖端)、木鱉子(三兩,去殼)、自然銅(一兩,煅過)、香白芷(三兩)、沒藥(二兩,研磨)、南星(二兩)、威靈仙(二兩)、地龍(三兩)。
這些材料混合後糊狀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十五粒。
〔羅〕,活血應痛丸,治風濕客於腎經,血脈凝滯,腰背腫疼,不能轉側,皮膚不仁,遍身麻木,上攻頭目虛腫,耳內常鳴,下注腳膝重痛少力,行履艱難,項背拘急,不得舒暢。常服和血脈,壯筋骨,使氣脈宣通。
狗脊(去毛,六兩),蒼朮(泔浸一宿,十兩),香附(炒,十二兩),陳皮(九兩),沒藥(一兩二錢),草烏(二兩半,炮),威靈仙(三兩)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溫酒或熱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久服。忌桃李雀鴿諸血物。
白話文:
【羅】,【活血應痛丸】(活血應痛丸),用來治療風濕侵入腎經,血液運行受阻導致的腰部、背部腫脹疼痛,無法自由轉動,皮膚失去知覺,全身麻木,上至頭顱虛腫,耳鳴頻繁,下至腳膝部沈重疼痛,行動困難,頸部與背部緊繃僵硬,無法舒緩。長期服用可以調和血脈,壯健筋骨,使身體氣血流通。
【狗脊】(狗脊)(去毛,六兩),【蒼朮】(蒼朮)(浸泡在米漿中過夜,十兩),【香附】(香附)(炒熟,十二兩),【陳皮】(陳皮)(九兩),【沒藥】(沒藥)(一兩二錢),【草烏】(草烏)(炮製後,二兩半),【威靈仙】(威靈仙)(三兩)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酒煮熟的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同桐籽。每次服用十五顆,可用溫酒或熱水吞服,無需特定時間。長期服用可見效。忌食桃、李、雀、鴿等含有血液的食物。
〔丹〕,八珍湯,治一切痛風,腳氣頭風。
乳香,沒藥,代赭石,穿山甲(生用,三錢),川烏(不去皮尖,生用,一兩),草烏(不去皮尖,生用,五錢),羌活(半兩),全蠍(二十一個,用頭尾全者)
上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一丸。
〔羅〕,烏靈丸,治久患風寒,麻木痛,行步艱難。
五靈脂(二兩),川烏(一兩,炮,去皮臍)
上為細末。酒煮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加至五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忌一切冷物。
白話文:
【丹】,【八珍湯】(配方編號:18),治療所有類型的痛風、腳氣和頭風。
- 乳香
- 沒藥
- 代赭石
- 穿山甲(生用,用量:三錢)
- 川烏(不去皮尖,生用,用量:一兩)
- 草烏(不去皮尖,生用,用量:五錢)
- 羌活(用量:半兩)
- 全蠍(用量:二十一個,使用整體,包括頭和尾)
以上材料混合後,以醋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一丸。
【羅】,【烏靈丸】(配方編號:14218),治療長期受風寒影響,導致四肢麻木疼痛,行走困難。
- 五靈脂(用量:二兩)
- 川烏(用量:一兩,先經過炮製,去除皮膚和根部)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。以酒煮麵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可以逐漸增加到五十丸,空腹時以溫酒服用。避免食用所有冰冷食物。
史丞相遇仙方,治諸般痛風,手足艱難,筋骨疼痛,口眼喎斜,言語謇澀。
附子(炮,去皮臍),川烏(炮,去皮臍),當歸(酒浸,焙),川芎,羌活,肉蓯蓉(酒浸,炮),杜仲(去皮,炒去絲,薑汁製),黃耆,白蒺藜(炒,去刺),白朮,人參,川牛膝(酒浸,焙去蘆),防風,天麻(去苗),白茯苓,萆薢,狗脊(炒,去毛),續斷,獨活,肉桂(去粗皮),赤芍(各一兩),虎脛骨,(二兩半,酥炙)
白話文:
【史丞相遇仙方】,治療各種風濕病,如手腳不便、筋骨疼痛、口歪眼斜、說話困難等症狀。
附子(經過炮製,去除根部和中心)、川烏(經過炮製,去除根部和中心)、當歸(用酒浸泡後烘烤)、川芎、羌活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炮製)、杜仲(去皮後炒熟,並用薑汁處理)、黃耆、白蒺藜(炒熟,去除尖刺)、白朮、人參、川牛膝(用酒浸泡後烘烤,去除莖部)、防風、天麻(去根)、白茯苓、萆薢、狗脊(炒熟,去除毛髮)、續斷、獨活、肉桂(去除粗皮)、赤芍(各一兩)、虎脛骨(二兩半,酥油炙烤)。
上二十二味,切細,以生絹袋盛之,用無灰酒浸,密封瓶口,春三日,夏二日,秋七日,冬十日,取出曬,焙乾為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用浸藥酒一盞,送下五十丸,空心服。忌生冷油膩豆腐麵食發風之物。
〔世〕,五加皮酒,治風濕遍身疼痛,俗名痛風,或腫或癱,或腳氣不能步履者。
用五加皮,不拘多少,入白曲內,同釀白酒飲之,或入在曲內,造好酒尤妙。
〔丹〕治環跳痛不已,防生附骨癰方。以蒼朮佐黃柏之辛,行以青皮,冬加桂枝,夏加黃芩;體虛者,加杜仲、牛膝,以甘草為使,大料煎入酒。深者恐朮、柏、桂枝十數帖發不動,以少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,恐癰將成。撅地成坑,以火煅紅,沃以小便,赤體坐其上,以被席圍抱下體,使熱蒸腠理間,血氣暢而愈。
白話文:
以上二十二種藥材,應先切細,放入生絹袋中,使用無煙酒浸泡,瓶口需密封。春季需浸三天,夏季兩天,秋季七天,冬季則需十天。取出後,需曬乾再烘烤至乾燥,最後研磨成粉末。然後以酒漿製成的丸子,大小如桐子般。服用時,需配合「浸藥酒」一盞,每次約五十個丸子,於空腹時服用。飲食上應避免生冷、油膩、豆腐、麵食等易引起風寒的食物。
「五加皮酒」,能治療全身的風濕疼痛,俗稱為痛風,包括肌肉浮腫、四肢無力或腳氣症等。使用「五加皮」,無論多少量,加入白曲中一起醞釀出「白酒」來飲用,或者將它加入曲中,醞釀出更好的酒也極為美妙。
「丹」方,針對環跳處疼痛不止的情況,有防止生長於骨頭上的癰瘤之效。使用蒼朮和黃柏的辛味,加上青皮的調理,冬季加入桂枝,夏季加入黃芩;若體質虛弱,可加入杜仲和牛膝,以甘草作為引導,大塊材料與酒一同煎煮。對於深入骨髓的病情,若蒼朮、黃柏、桂枝數帖後仍無反應,可能病情嚴重,需考慮添加少量麻黃。對於病情難以緩解的患者,則需在地面上挖掘一個坑,利用火燒至紅熱,倒入小便,讓患者赤裸坐在其上,以被褥包裹下半身,讓熱氣蒸發,使血氣順暢而痊癒。
時行熱毒,攻手足大痛欲死,作地坑,深三尺,可容則止。卻燒令熱,以酒沃之,乘熱著履,坐其上,包裹勿泄氣,立安。若手痛者,暖酒浸之。(《傷寒類要》)
〔《衍》〕用三升醇酒,拌蠶屎五升,甑蒸熱,於暖室中鋪於油單上,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癰風人,就所患一邊臥著溫熱處,厚蓋覆,汗出為度。若虛人,須在左右防大熱昏冒,仍令頭面壅覆。未全愈,間再作。
〔《外》〕治風痛腫,白虎病。以三年釅醋五升,熱煎三四沸,切蔥白二三升,煮一沸濾出。布帛熱裹,當病上熨之,瘥為度。
〔《靈》〕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黃帝曰:刺寒痹內熱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火淬之,刺大人者,以藥熨之。黃帝曰:藥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醇酒二十斤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,凡四種,皆㕮咀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並納酒中,置酒馬矢熅中,蓋封塗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曝乾之,干復漬,以盡其汁。
白話文:
-
時行熱毒,攻擊手足大痛如死,製作深三尺的地坑,足夠容納即可。然後燒熱,用酒澆灌,穿上鞋坐在上面,包裹不讓空氣洩露,立刻能緩解。如果手痛,可以用溫酒浸泡。
-
用三升的醇酒,混合五升的蠶屎,放在甑裏蒸熱,然後在溫暖的室內鋪在油單上,讓患有風冷氣閉或近期感染麻疹的人,躺在患病一邊的溫暖處,蓋上厚重的被子,直到出汗爲止。如果是虛弱的人,需要有人在旁邊防止出現大熱昏厥,仍然需要頭部和麪部被覆蓋。如果沒有完全痊癒,可以間歇性再次進行。
-
治療風痛腫、白虎病。使用三年陳醋五升,熱煎三四次沸騰,切兩到三升蔥白,煮一次後過濾。用布帛熱包,放在患病部位進行熱敷,直到病情好轉爲止。
-
寒痹病的症狀是滯留不去,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。黃帝問如何治療內熱的寒痹病,伯高回答說:對於穿著普通衣物的人,使用火來刺激;對於身份較高的人,則使用藥物來熨燙。黃帝又問藥物熨燙的方法,伯高回答說:使用二十斤的醇酒,一升的蜀椒,一斤的乾薑,一斤的肉桂心,總共四種材料都切成小塊浸泡在酒中。用一斤的棉絮和四丈的細白布一起放入酒中,放置在馬糞堆中加熱,用泥土密封,不讓空氣洩漏。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絮晾乾,再放入酒中,直到所有液體都被吸收。
每漬必晬其日,乃出干之,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,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,則用之,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於病所,寒,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,以巾拭其身,亦三十遍而止。起步內中,無見風,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此所謂內熱也。(內,音納。
壽夭剛柔篇)
〔羅〕,拈痛散,治肢節疼痛,熨烙藥。
羌活,獨活,細辛,肉桂,防風,白朮,良薑,麻黃(不去節),天麻(去苗),川烏(生,去皮),吳茱萸,乳香(研),小椒(去目),全蠍(生),當歸(各一兩),川薑(五錢),葛根(一兩)
白話文:
在治療過程中,每次療程必須持續一個晬(約為一天半)後,再取出並將藥渣與綿絮一起包在布巾中,長度約六至七尺,製成多個這樣的布巾(共製成六至七個)。將生桑炭烤熱的布巾敷在受針灸刺激的部位,使熱力深入到病竈,若感到寒冷,則再次用烤熱的布巾敷上,重複敷三十次後停止。出汗時,使用布巾擦拭全身,也同樣重複三十次後停止。活動時避免風吹,每次針灸後都需敷熱,這樣疾病就會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內熱」治療法(內,音納)。
「壽夭剛柔篇」提到的「拈痛散」是一種用於治療肢節疼痛的藥方,包含以下成分:
- 羌活
- 獨活
- 細辛
- 肉桂
- 防風
- 白朮
- 良薑
- 麻黃(去除節)
- 天麻(去除苗)
- 川烏(生,去除皮)
- 吳茱萸
- 乳香(研磨)
- 小椒(去除目)
- 全蠍(生)
- 當歸
- 川薑
- 葛根
上為粗末。入乳香研勻,每抄藥一十錢,甚者十五錢,同細鹽一升,炒令極熱,絹袋盛熨烙痛處,不拘早晚頻用,藥冷再炒一次,用畢甚妙。
〔仲〕婦人六十二種風,及腹中血氣刺痛,,澤瀉,主之。
用紅藍花一味,以酒一大升,煎減半,頓服一半,頃之,再服。
〔《濟》〕,虛骨丸,治經絡凝滯,骨節疼痛,筋脈攣急,遇陰寒愈痛。
乳香,沒藥(各另研),赤芍,熟地,虎脛骨(酥炙黃),當歸(各一兩),血竭(五錢)
上為末。用木瓜一枚,切破去子,入乳香末在內,以麻線纏定,勿令透氣,好酒六升煮,酒盡取木瓜,去皮研和泥,更入熟蜜少許,杵和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病在上食後,在下食前溫酒下。
白話文:
上部的草藥要研磨成粗粉。加入乳香一起研磨至均勻。每次服用量爲十銖,病情嚴重時可增加到十五銖。同時加入一升的細鹽,炒至極熱,使用絹袋包裝,熱敷在疼痛的地方,不分時間,頻繁使用。等到藥效冷卻後再重新炒一次,這樣做完之後會非常有效果。
「仲」這個詞似乎是在描述婦女的六十二種風病,以及腹部的血氣刺痛,可以用澤瀉來治療。
只使用一種紅藍花,加一升的酒,煮至酒減半,一次喝掉一半,稍等片刻,再喝另一半。
「濟」這個詞可能在提到虛骨丸,這是一種可以治療經絡凝滯、骨節疼痛、筋脈攣急,特別是在陰寒天氣下疼痛加重的藥方。
所需材料有乳香、沒藥(分別單獨研磨)、赤芍、熟地、虎脛骨(酥炙至黃色)、當歸(各一份量)、血竭(五錢)。
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。使用一個木瓜,切開去除籽,將乳香末放入木瓜內部,用麻線綁緊,防止空氣滲入。然後加六升的酒煮沸,直到酒完全被吸收。取出木瓜,去皮研磨成泥,再加入少量熟蜜,充分混合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個丸子,根據疼痛的位置,在餐後或餐前使用溫酒送服。
〔羅〕,木瓜虎骨丸,治風寒濕合而成痹,腳重不仁,疼痛少力,足下癮痛,不能踏地,腳膝筋拳,不能屈伸,及項背拘急,手足無力,耳內蟬鳴,頭眩目運諸證。腳氣行步艱難,並皆治之。
木瓜,麒麟竭(研),虎脛骨(酒炙),木香,自然銅(醋淬七次),楓香脂,龜板(醋炙),骨碎補(去毛),甜瓜子,桂皮,當歸,沒藥(各一兩),乳香(研,半兩),地龍(去土),安息香(重湯酒煮入藥,各二兩)
白話文:
【羅】,木瓜虎骨丸,用於治療由風、寒、濕三者合併所引發的痹症,腳部沈重、麻木、疼痛、力量不足,足底刺痛,無法踏實地行走,腳膝部肌肉緊繃,無法彎曲伸展,以及頸部和背部僵硬,手腳乏力,耳內有如蟲鳴,頭暈眼花等症狀。對於腳氣導致的行走困難,亦能進行治療。
木瓜、麒麟竭(研磨)、虎脛骨(用酒炙)、木香、自然銅(用醋淬煉七次)、楓香脂、龜板(用醋炙)、骨碎補(去毛)、甜瓜子、桂皮、當歸、沒藥(每種各一兩)、乳香(研磨,半兩)、地龍(去除泥土)、安息香(用重湯酒煮後加入藥物,每種各二兩)。
上件十五味,除沒藥外,為細末,拌勻,酒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送下,煎木瓜湯送下亦得;漸加至五十丸,空心食前服。
〔《濟》〕,麒麟竭散,治寒濕傳於經絡,疼痛不可忍。
血竭,南乳香,沒藥,白芍,當歸(各六錢),水蛭(杵碎,炒令煙盡),麝香(各三錢),虎脛骨(酥炙黃,五錢)
上八味,為細末。和勻,每服三錢,食前溫酒下。
〔丹〕,趁痛散
白話文:
以上配方包括十五種草藥,除了沒藥之外,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然後與酒和麵粉調製成糊狀,做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用溫酒吞下,也可以用煮過的木瓜湯來送服。隨著病情的好轉,可以逐漸增加到五十粒,最好在空腹時,餐前服用。
這是出自《濟》的一個方子,名為「麒麟竭散」,用於治療寒濕病氣影響經絡所導致的疼痛難忍。
主要成分包括:
- 血竭
- 南乳香
- 沒藥
- 白芍
- 當歸(各六錢)
- 水蛭(杵碎後炒至無煙)
- 麝香(各三錢)
- 虎脛骨(酥炙黃,五錢)
以上八種草藥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最好在餐前用溫酒送服。
這是一個名為「趁痛散」的方子,出自「丹」,用於緩解疼痛。
乳香,沒藥,桃仁,紅花,當歸,地龍,五靈脂,牛膝(酒浸),羌活(酒浸),香附(便浸),生甘草
如痰熱,加酒芩、酒柏。
痛風大法,蒼朮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當歸、酒芩。在上者,加羌活、威靈仙、桂枝;在下者,加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薄桂,治痛風。無味而薄者,獨此能橫行手臂,領南星、蒼朮等至痛處。
上中下,痛風方,。
南星(二兩),臺芎(一兩),白芷(五錢),桃仁(五錢),桂枝(三錢,橫行手臂),漢防己(半兩,下行),龍膽草(半兩,下行),蒼朮(米泔浸一宿二兩),黃柏(二兩,酒炒),紅花(一錢半,酒洗),神麯(一兩,炒),羌活(三錢,通身走骨節),威靈仙(二錢,去蘆,上下行)
白話文:
乳香、沒藥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地龍、五靈脂、牛膝(用酒浸泡)、羌活(用酒浸泡)、香附(用酒浸泡)、生甘草。
若出現痰熱,則需加入酒黃芩、酒黃柏。
針對痛風,一般來說,使用蒼朮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當歸、酒黃芩。如果疼痛在上部,可再加入羌活、威靈仙、桂枝;如果疼痛在下部,則需加入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薄桂可以治療痛風。這種藥物無味但薄,只有它能在手臂橫向行進,帶領南星、蒼朮等至疼痛部位。
上部、中部、下部的痛風,有專用的方子。
南星(兩兩兩),臺芎(一兩),白芷(五錢),桃仁(五錢),桂枝(三錢,能橫向手臂),漢防己(半兩,能下行),龍膽草(半兩,能下行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兩兩兩),黃柏(兩兩兩,用酒炒),紅花(一錢半,用酒洗),神麯(一兩,炒),羌活(三錢,能讓全身的骨節流通),威靈仙(二錢,去掉蘆頭,能上下行)。
上為末,麵糊丸。食前服一百丸。
〔世〕茯苓丸治臂痛如神(方見補遺)。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(方見行痹)。
控涎丹加去油木鱉子一兩,桂五錢,治臂痛,每服二十丸,加至三十丸,妙。
〔丹〕治臂痛。
半夏(一錢),陳皮(半錢),茯苓(五分),蒼朮(二錢),威靈仙(三分),酒芩(一錢),白朮(一錢),南星(一錢),香附(一錢),甘草(少許)
〔世〕治臂痛。
紅花(炒),神麯(炒黃)俱為末。調服之。
白話文:
上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於餐前服用一百粒。
茯苓丸治療手臂疼痛有奇效(詳細配方見補遺)。控涎丹也對肩背及手臂疼痛有神效(詳細配方見行痹)。
在控涎丹的基礎上,加入一兩去油木鱉子、五錢肉桂,對於治療手臂疼痛有奇效,每次服用二十粒,可根據情況增加到三十粒,效果更佳。
丹方專治手臂疼痛。
半夏(一錢)、陳皮(半錢)、茯苓(五分)、蒼朮(二錢)、威靈仙(三分)、酒芩(一錢)、白朮(一錢)、南星(一錢)、香附(一錢)、甘草(少量)
世間方法治療手臂疼痛。
紅花(炒過)、神麯(炒至黃色)都研磨成粉末,調和後服用。
薑黃散,治臂痛,非風非痰。
薑黃(四兩),甘草,羌活(各一兩),白朮(二兩)
腰以下痛者,加海桐皮、當歸、芍藥。
〔垣〕:臂痛有六道經絡,究其痛在何經絡之間,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,血氣通則愈矣。若表上諸疼痛,便下之則不可,當詳細辨之。
上東垣云:臂痛有六道經絡,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,蓋以兩手伸直,其臂貼身垂下,大指居前,小指居後而定之。而其臂臑之前廉痛者,屬陽明經,以升麻、白芷、乾葛行之。後廉痛者,屬太陽經,以藁本、羌活行之。外廉痛者,屬少陽,以柴胡行之。內廉痛者,屬厥陰,以柴胡、青皮行之。
白話文:
【姜黃散】,用於治療手臂疼痛,不屬於風邪或痰濕引起的症狀。
薑黃(四兩),甘草,羌活(各一兩),白朮(二兩)
若腰部以下的部位出現疼痛,則需加入海桐皮、當歸、芍藥。
東垣先生指出,手臂疼痛涉及六條經絡,要確定疼痛在哪條經絡之間,然後使用該經絡的本草藥物來調節氣血,當氣血流通時,疼痛就會得到緩解。如果表層的疼痛,卻使用了下法(一種中醫治療方法),則是不適當的,應詳細分辨病情。
東垣先生進一步說明,手臂疼痛涉及六條經絡,以適當的本草藥物來調節氣血的方式是:將雙手平直伸出,手臂貼著身體垂下,大拇指向前,小拇指向後來定位。臂臑(手臂外側)前部的疼痛,屬陽明經,可用升麻、白芷、乾葛來調理;後部的疼痛,屬太陽經,可用藁本、羌活來調理;外側的疼痛,屬少陽經,可用柴胡來調理;內側的疼痛,屬厥陰經,可用柴胡、青皮來調理。
內前廉痛者,屬太陰,以升麻、白芷、蔥白行之。內後廉痛者,屬少陰,以細辛、獨活行之。並用針灸法,視其何經而取之也。
足痛,新病以痛風法治之,久病非腳氣,以鶴膝風治之,各自有門。痛風多屬血虛,然後寒熱得以侵之。(治法並見血熱血虛條)
〔丹〕張子元氣血虛有痰,小便白濁,陰火間起,痛風時作。
人參(一兩),白朮(二兩),熟地(二兩),川黃柏(炒,各二兩),山藥,海石(好者,一兩,炒),鎖陽,乾薑(煨,半兩),南星(一兩),敗龜板(二兩,炙)
白話文:
內前廉痛,指的是太陰經的問題,可以使用升麻、白芷、蔥白來進行調理。內後廉痛,則是少陰經的問題,可用細辛、獨活進行治療。這兩種情況都需要配合針灸的方法,針對不同經絡進行調整。
腳痛,如果是新發的疼痛,按照風濕病的治療原則;如果是長期的腳痛,但不是腳氣病,按照鶴膝風的治療原則。每種情況都有它們特定的治療方法。
痛風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所引起,之後寒熱病原才會乘虛而入。
丹方:張子元氣血虛,有痰症狀,小便白濁,陰火時常出現,痛風不定時發作。
人參(一兩),白朮(二兩),熟地(二兩),川黃柏(炒,各二兩),山藥(用量需查看連結),海石(好的,一兩,炒),鎖陽(用量需查看連結),乾薑(煨,半兩),南星(一兩),敗龜板(二兩,炙)。
以上是一些基本的中醫治療概念和藥方,請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。
上粥為丸,如梧子大。淡鹽湯下。
痛風,有痰帶熱,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、神芎丸下之,後以趁痛散調血。如痰熱,趁痛散加酒芩、酒柏。治痛風方
糯米(一盞),黃躑躅根(一把),黑豆(半盞)
上件用酒水各一碗,煎半乾,徐徐服之。大吐大瀉,一服住,便能行動。
〔子和〕一男子六十餘,病腰尻脊胯皆痛,數歲不愈,晝靜夜躁,大痛往來,屢求自盡,天旦則定,夕則痛作,必令人手槌擊,至五更雞鳴則漸減,向曙則痛止。戴人診其脈,兩手皆沉滑堅勁有力,如張弓弦。謂之曰:病雖瘦,難任。然腰尻脊胯皆痛者,必大便堅燥。其左右曰:有五七日,或八九日,見燥屎一兩塊,如彈丸,結硬不可言,渾身燥癢,皮膚皺揭枯澀如麩片。戴人既得病之虛實,陰用大承氣,以薑棗前之,加牽牛頭末二錢,不敢言是瀉劑。
白話文:
上粥做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籽。可用淡鹽湯吞服。
如果患有痛風且伴有痰液並帶有熱感,應首先使用「舟車丸」、「導水丸」或「神芎丸」等藥物排出痰液。接著使用「趁痛散」調理血液。若痰液及熱感存在,則在「趁痛散」中加入酒芩與酒柏。
治療痛風的方子如下:
- 糯米(一盞)
- 黃躑躅根(一把)
- 黑豆(半盞)
以上材料用酒和水各一碗,煮至剩下一半的量,慢慢飲用。會導致大量嘔吐和排泄,一次飲用後,便能活動。
一位六十多歲的男性患者,長期遭受腰部、臀部、脊柱和骨盆的疼痛,多年未能痊癒。白天病情較輕,夜晚病情加重,疼痛反覆發作,多次想要尋死,但到了清晨就會緩解,傍晚時疼痛又會出現,必須用手敲打才能得到緩解,直到清晨雞叫,疼痛逐漸減輕,天亮時疼痛停止。戴醫生診察他的脈搏,雙手都感覺到沈、滑、堅實有力,如同張開的弓弦。他告訴患者:雖然病態瘦弱,但難以承受。然而,如果腰部、臀部、脊柱和骨盆都感到疼痛,那麼大便必定乾硬。他的親友說:過去幾天到幾周內,偶爾會看到一兩塊乾硬的便便,形狀如同彈丸,緊實到無法形容,全身感到乾燥瘙癢,皮膚乾枯,如同麥片的表面。戴醫生在確定了疾病的虛實情況後,選擇了大承氣湯,以薑棗作為引藥,並添加了二錢的牽牛頭末,但未明確表示這是通便藥物。
蓋病者聞暖則悅,聞寒則懼,說補則從,說瀉則逆,此弊非一日也,而況一齊眾楚。於是藥煎成,使稍熱咽之,從少至多,累至三日,天且晚,臟腑下泄四五行,約半盆,以燈視之,皆燥屎硬塊,及瘀血雜臟腑,穢不可近,須臾痛減九分,昏睡,鼻息調如常人。睡至明日,始覺飢而索粥,溫涼與之,又困睡一二日,其痛盡去。
次令飲食調養,日服導飲丸、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藥,四十餘日及復。常仲明之妻,每遇冬寒兩手熱痛。戴人曰:四肢諸陽之本也,當時散越而不痛,及乎秋冬收斂則痛。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,熱遂去。
白話文:
病人聽到溫暖的事物會感到愉快,聽到寒冷的事物則感到害怕,聽到補充的東西就會接受,聽到清潔的東西則會拒絕,這種情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,更何況是眾人皆然。因此,當藥煎好後,我們讓藥稍微熱一些再服用,從少到多,累積到第三天,天色已晚,內臟開始排泄,排出四五行,約半盆,用燈照看,都是乾燥的屎塊和堅硬的塊狀物,以及瘀血和其他臟腑的殘渣,非常令人作嘔。但疼痛減輕了九分,病人進入昏睡狀態,呼吸聲如同常人一樣平穩。睡到第二天,才開始感到饑餓,要求吃粥,冷熱食物都可給他,他又再次陷入昏睡,持續了一兩天,所有的疼痛都消失了。
接著,讓他調整飲食,每日服用「導飲丸」、「甘露散」等能潤滑大小便的藥物,經過四十多天,他的身體恢復了。常仲明的妻子,每次遇到冬天,雙手都會感到熱痛。戴先生說,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當時發散不會感到疼痛,到了秋冬收斂時就開始感到疼痛。因此,使用「三花神祐丸」大量排出體內的物質,熱感也就消除了。
運氣,痹有二:
一曰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病胕腫骨痛陰痹。陰痹者,按之不得,治以苦熱是也。
二曰燥。經曰:陽明所至,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痛。又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甚則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是也。
〔《內經》〕刺灸諸痛法,先明經脈,次別淺深。蓋經脈者,為手足十二經脈也。
手前廉痛,屬陰明。經云:手陽明脈所生,病者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後廉痛屬太陽。經云:手太陽脈是動,則病肩似拔,臑似折。所生病者,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外廉痛,取少陽。經云:手少陽脈所生病者,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又云:邪客手少陽之絡,令人臂外痛,手不及頭,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,左取右,右取左。內廉痛,取厥陰。
白話文:
運行和治療疾病有兩種方法:
一種是濕氣。經典中提到:當太陰在天際主導時,濕氣會使身體腫脹、骨頭疼痛和陰部受阻。陰部受阻是指按壓時無法感覺到,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苦味和熱性的藥物。
另一種是乾燥。經典中提到:當陽明到達時,會引起臀部、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部的疼痛。又進一步指出:如果金屬年份過於強盛,乾燥之氣廣泛流動,那麼臀部、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部都可能感到疼痛。
《內經》中的針灸治療各種疼痛的方法,首先需要理解經絡,其次分辨疼痛的深淺。經絡指的是手足十二條經絡。
如果手指前側感到疼痛,這屬於陽明經絡。經典中提到:手陽明經絡所產生的疾病,患者會感到肩膀前臂和兩個指頭疼痛,並且不能正常使用這兩個指頭。如果手指後側感到疼痛,則屬於太陽經絡。經典中提到:手太陽經絡動搖時,患者會感到肩膀好像被拔掉,前臂好像斷裂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的肩膀、前臂、肘部和後臂都會感到疼痛。如果外側感到疼痛,則需要治療少陽經絡。經典中提到:手少陽經絡所引起的疾病,包括耳後、肩膀、肘部和手臂外側的疼痛,以及兩個小指和兩個指頭不能正常使用。又進一步指出:如果邪氣侵入了手少陽的絡脈,就會使人感到手臂外側的疼痛,手不能達到頭部。治療的方法是針刺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第二指節的指甲上方,約如韭葉大小的一個點,左右對稱。如果內側感到疼痛,則需要治療厥陰經絡。
經云:手厥陰脈是動,則病手心熱,肘臂攣急腋腫。內前廉痛,屬太陰。經云:手太陰脈所生病者,臑臂內前廉厥,掌中熱。內後廉痛,屬少陰。經云:手少陰所生病者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痛。足前廉痛,屬陽明。經云:足陽明脈所生病者,膝臏腫痛,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,中指不用。
後廉痛,屬太陽。經云:足太陽脈是動,則病頭痛,目似脫,項似拔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腨如裂,是謂踝厥,所生病者,項背腰尻膕腨腳背痛,小指不用。外廉痛,屬少陽。經云:足少陽所生病者,胸脅肋髀膝,外至脛絕骨,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
白話文:
經書提到:手厥陰脈如果開始跳動,就會引起手掌心發熱、肘部和手臂緊繃、腋下腫脹的症狀,內側前緣會感到疼痛,這歸屬於太陰系統。經書又說:手太陰脈出現問題時,會導致上臂內側前緣癥狀異常、手掌心發熱,內側後緣有疼痛感,這與少陰系統有關。經書再提到:手少陰脈出問題時,會出現上臂內側後緣疼痛、手掌心發熱痛,腳前緣也有疼痛感,這與陽明系統相關。經書接著說:足陽明脈出現問題時,會導致膝蓋腫痛、沿胸部、乳房、大腿、小腿外側,直至腳踝上方都感到疼痛,特別是中指無法正常使用。
另外,經書還提到:足太陽脈如果開始跳動,會造成頭痛、視力模糊、背部、脖子、腰部、臀部、腿部和腳跟疼痛,甚至腳背也會感到疼痛,小指無法使用。足側後緣有疼痛感,這與少陽系統有關。經書最後提到:足少陽脈出問題時,會導致胸部、兩側肋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外側、腳踝前方以及各個關節都感到疼痛,特別是小指和次指無法正常使用。
又云:足髀不可舉,側而取之,在樞閤中以員利針,大針不可刺。又云: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,痛髀不可舉,刺樞中以毫針,寒則久留針,以月死生為數,立已。內廉痛,屬太陰。經云:足太陰脈所生病者,股膝內腫厥,足大指不用。內後廉痛,屬少陰。經云:足少陰脈所生病者,脊股內後廉痛,足下熱而痛。
內前廉痛,屬厥陰。經云:足厥陰脈是動,則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。
此十二經手足脈痛,皆視虛實寒熱陷下,而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。(以上全文,並見針灸門十二經條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也)
白話文:
古人言:如果腳部的大腿處無法抬舉,可以側身進行治療,在腹部的「樞閤中」使用圓形且尖利的針具,但大尺寸的針不可使用。又雲:如果邪氣侵入了足少陽之絡(足少陽經的分支),會讓人感到大腿根部疼痛,無法抬起,應在「樞中」用細小的毫針進行針灸。若感到寒冷,需讓針留在身體中更長時間,並且按照月亮的盈虧來計算療程,直到痊癒。內側的膝部疼痛,與脾肺經(太陰)有關。經典說:足太陰脈所引起的病症,包括股部和膝蓋的腫脹、厥冷以及大拇指活動困難。內側後側的膝部疼痛,與腎經(少陰)相關。經典說:足少陰脈所導致的症狀,包括脊椎、大腿內側後部的疼痛,以及腳底的熱感和疼痛。
內側前側的膝部疼痛,與肝經(厥陰)相關。經典說:足厥陰脈出現動態變化時,會引起腰部疼痛,讓人無法彎腰或前傾。
這十二經脈的腳部疼痛,都是根據其虛實寒熱和位置的高低,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補益、瀉除、快速刺入或長期保留針頭,以及是否需要進行艾灸的方法。(以上全文,詳見《針灸門》中的十二經條。原則上,當體質旺盛時應瀉除,虛弱時應補益;熱性時應快速治療,寒性時應保持針頭長時間不拔出;若處於低窪位置則需要使用艾灸進行治療。)
淺深者,謂皮脈內筋骨之淺深也。病在皮,調之皮,蓋取血絡也。病在脈,調之脈,即取前手足十二經之血脈也。病在肉,調之分肉。《內經》云: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。傷於寒濕,刺大分小分,多髮針而深之,以為熱故,無傷筋骨,傷筋骨癰發,若變諸分,盡熱病已止。病在筋,調之筋。
經云: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刺筋上為故,刺分肉間,不可中骨也。病在骨,調之骨。經云: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骨,名曰骨痹。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其道大分小分,骨熱病已止。又云: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陰痹者,按之不得,取之湧泉、崑崙。
有血者,盡取之。又云:骨痹舉節不用而痛,汗注煩心,取三陽之經補之(一作三陰)。
此皮脈肉筋骨之淺深,隨其處取之也。
又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
痛痹久,而入臟腑為病,刺法見諸痹條。
〔《玉》〕渾身疼痛,但於痛處針,不拘經穴,須避筋骨,穴名天應穴。
〔《撮》〕臂膊疼痛:肩髃,手三里,外關
〔《摘》〕臂膊疼痛,並麻痹:肩髃,肩井,曲池
〔《集》〕臂膊麻痹疼痛:肩髃,曲池,手上廉,合谷,不應再取:肩井,列缺
〔《玉》〕臂痛連腕:液門(沿皮向後透陽池瀉),中渚(沿皮透腕骨瀉)
白話文:
對於有出血情況的,要盡量抽取。另外提到,骨頭受風濕侵擾,導致活動不便且感到疼痛,伴有出汗、心煩的情況,應取三陽經進行補救(或作三陰經)。這涉及到皮膚、脈絡、肌肉、筋骨等的不同層次,應根據其所在位置進行治療。
對於長期患有風濕病而不痊癒的,應觀察其血絡(即血管),並將其血液完全排出。
如果風濕病長期存在,深入內臟產生病症,則應參照各類風濕病的治療方法。
全身疼痛時,只要在疼痛部位針灸,不必拘泥於經絡穴位,需避免接近筋骨,該穴位稱為天應穴。
手臂疼痛時,可以選擇肩髃、手三里、外關穴位。
手臂疼痛伴隨麻木時,可選用肩髃、肩井、曲池穴位。
手臂麻木疼痛時,可選用肩髃、曲池、手上廉、合谷穴位,但不可再次施針。
手臂疼痛連及手腕時,可選用液門(沿皮向後透陽池瀉)、中渚(沿皮透腕骨瀉)穴位。
〔《撮》〕臂內廉痛:經渠(一分,忌灸),靈道(一分,臥針,向前三分),少海(五分)〔東〕臂酸攣:肘窌,竅陰,尺澤,前谷,後谿
〔《甲》〕手臂不得上頭,尺澤主之。臂不可舉,頭項痛,咽腫不可咽,前谷主之。肘臂腕中痛,頸腫不可以顧,頭項急痛眩,淫濼肩胛,小指痛,前谷主之。肘痛不能自帶衣起,頭眩頷痛,面黑,惡風,肩痛不可顧,關衝主之。肘痛引肩,不可屈伸,寒熱,頸項肩背痛,痿痹不仁,天井主之(《千金》云:肩肉麻木)。肘中濯濯,臂內廉痛,不可及頭,外關主之。
肘痛,尺澤主之。
〔《撮》〕腕痛:陽谿,曲池
白話文:
【《撮》】手臂內側疼痛:
- 順經渠穴(一分,不適宜使用艾灸)
- 靈道穴(一分,側身針刺,向前三分)
- 少海穴(五分)
【《甲》】東臂痠痛、抽搐:
- 肘窌穴
- 窮陰穴
- 尺澤穴
- 前谷穴
- 後谿穴
【《撮》】手臂無法抬起至頭部,由尺澤穴治療。
- 手臂舉不起來,頭痛,咽喉腫痛無法吞嚥,由前谷穴治療。
- 肘臂手腕疼痛,頸部腫脹無法轉頭,頭部緊繃疼痛,肩胛骨疼痛,小指疼痛,由前谷穴治療。
- 肘部疼痛無法自行穿衣服起身,頭暈,臉色發黑,畏風,肩部疼痛無法轉頭,由關衝穴治療。
- 肘部疼痛牽扯到肩膀,無法彎曲伸展,發熱寒涼,頸部、肩背疼痛,肌肉萎縮無力,由天井穴治療(《千金》提到,若肩部麻木,可使用此穴)。
- 肘部疼痛,由尺澤穴治療。
【《撮》】手腕疼痛:
- 陽谿穴
- 曲池穴
〔《玉》〕腕無力並痛:腕骨(橫針入三分,痛則瀉,無力則補),曲池(補瀉同上)
〔《撮》〕五指拘攣:三間(一分,先瀉後補炙之),前谷(一分,瀉之,灸),五指皆痛:陽池,外關,合谷,胯痛腿支風:環跳(在髀樞中,側臥,伸下足,屈上足,方可針。可入三寸半,補少瀉多,留八吸),居窌(一寸二分,留八吸,瀉之),委中出血
〔《標幽》〕胯痛蹶足:環跳,懸鐘(《摘英》作丘墟,針五分,留三呼,灸三壯)
〔《集》〕胯痛腿支風,不能轉側,舉動艱難:環跳(三寸半灸七七壯),風市(灸二七壯)、居窌(三寸半灸,五七壯),委中,崑崙,三里,陽陵泉;不已取下穴:五樞,陽輔,腰腳痛:委中,崑崙,人中,
白話文:
【《玉》】手腕乏力且疼痛:手腕骨(斜向插入三分深,如果疼痛則瀉出,無力則補入),曲池(補瀉方法相同,均爲插入三分深)。
【《撮》】手指拘攣:三間(斜向插入一分深,先瀉後補並用艾炙),前谷(斜向插入一分深,只瀉不補),若手指全部疼痛:使用陽池、外關、合谷。胯部疼痛伴有腿部風溼:環跳(位於髖關節中間,側臥伸下腿彎曲上腿時方可針刺,可深入三寸半,補少瀉多,留針八息),居窌(斜向插入一寸二分,留針八息,瀉出)。
【《標幽》】胯部疼痛,腳部抽搐:環跳,懸鐘(《摘英》中寫作丘墟,針刺五分深,留針三呼,用艾灸三次)。
【《集》】胯部疼痛伴有腿部風溼,翻身困難,行動艱難:環跳(鍼灸三寸半,灸七七壯),風市(灸二七壯)、居窌(鍼灸三寸半,五七壯),委中,崑崙,三里,陽陵泉;如果以上方法無效,則嘗試下穴:五樞,陽輔,腰腳痛:委中,崑崙,人中。
〔桑〕側腳風:絕骨,太衝
〔東〕脾樞痛,足脛寒熱,足外廉皮骨痛:臨泣(一分),足三陰(寸半),陽輔
〔《甲》〕髀樞中痛,不可舉,以毫針寒留之,以月死生為痏數,(一作息數)立已,長針亦可。腰脅相引痛急,痹筋瘈脛痛,不可屈伸,痹不仁,環跳主之。
〔東〕髀筋急脛痛,縱緩痿痹,腨疼膝冷,外廉不可屈伸,濕痹流腫:風市,中瀆,陽關,懸鐘,腿痛:陽陵泉,三里,伏兔,陰市,腿膝拘攣,痛引脅,或青或焦,或黧,或枯如腐木狀:風市(灸),陽陵泉,曲泉,崑崙,腿膝外廉痛,股腫胻酸,轉痿痹,或膝脛熱,不能行動:俠谿(五分),髀關,光明(各一寸),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,脛酸,搖動有聲,諸節酸不能行:陰陵泉,絕骨,中封
白話文:
【桑側腳風】:絕骨穴和太衝穴
【東脾樞痛】:如果感到脾樞部位疼痛,以及腳脛部位出現寒熱感,腳外側皮膚和骨頭處感到疼痛,可以採用臨泣穴(一分鐘),足三陰穴(寸半)和陽輔穴進行治療。
【《甲》髀樞中痛】:如果髖樞部位疼痛且無法抬起,可以用毫針治療,針灸的次數根據月亮的死生變化調整,一次療程後即能痊癒。對於腰部和脅部相連的劇烈疼痛、筋脈阻塞、脛部疼痛且無法彎曲伸展、因病癥導致神經無知覺的情況,環跳穴是主要的治療穴位。
【東髀筋急脛痛】:如果大腿筋脈緊繃、脛部疼痛、腿部活動受限、濕氣造成的水腫,可以選擇風市、中瀆、陽關、懸鐘、腿痛等穴位進行治療。
【伏兔】:如果腿膝部位出現拘縮、疼痛延伸至脅部,可能出現青色、焦色、暗黃色或乾枯如朽木的症狀,可以使用風市穴(灸法)、陽陵泉穴、曲泉穴、崑崙穴進行治療。
【腿膝外廉痛,股腫胻酸,轉痿痹,或膝脛熱,不能行動】:如果腿膝外側疼痛、大腿腫脹、腳跟痠痛、轉換為痿痹症狀、或者膝脛部位熱感,無法行動,可以選擇俠谿穴(五分)、髀關穴、光明穴(各一寸)進行治療。
【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,脛酸,搖動有聲,諸節酸不能行】:如果大腿疼痛引至膝部和大腿外側,脛部痠痛,活動時有聲音,各關節痠痛無法移動,可以選擇陰陵泉穴、絕骨穴、中封穴進行治療。
〔《甲》〕膝外廉痛,熱病汗不出,目外眥赤痛,頭眩兩額痛,逆寒泣出,耳鳴,多汗,目癢,胸中痛不可反側,痛無常處,俠谿主之:膝外廉,痛不可屈伸,脛痹不仁,陽關主之;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,筋急,陽陵泉主之;膝內廉痛引髕,不可屈伸,連腹,引咽喉痛,膝關主之。
〔東〕腿膝內廉痛引髕,不可屈伸,連腹,引咽喉痛:太衝(五分),中封,膝關,脛酸寒,足下熱,不能久立,濕痹不仁:中都,衝陽,承山,當歸,脛寒四肢重,少氣難言,不得臥:至陽,三陰交
〔《甲》〕痹脛重,足胕不收,跟痛,巨虛不廉主之。脛痛,足緩失履,濕痹,足下熱,不能久立,條口主之。脛苕苕苦痹,膝不能屈伸,不可以行,梁丘主之。
白話文:
【甲】膝蓋外側疼痛,熱病導致流不出汗,眼周紅腫疼痛,頭暈,額頭疼痛,逆寒引起哭泣,耳鳴,多汗,眼睛乾癢,胸部疼痛且無法翻身,疼痛位置不定,「俠谿」穴主之。膝蓋外側疼痛,無法彎曲伸展,小腿麻痹失去知覺,「陽關」穴主之。大腿疼痛延伸至膝蓋外側,麻木,筋緊繃,「陽陵泉」穴主之。膝蓋內側疼痛引至臀部,無法彎曲伸展,連帶腹部疼痛,咽喉疼痛,「膝關」穴主之。
【東】大腿內側疼痛延伸至臀部,無法彎曲伸展,連帶腹部疼痛,咽喉疼痛。「太衝」穴(五分),「中封」穴,「膝關」穴,小腿痠痛,腳底發熱,無法長時間站立,濕氣引起的麻痹,失去知覺。「中都」穴,「衝陽」穴,「承山」穴,使用「當歸」草藥,小腿寒冷,四肢沈重,呼吸困難,說話困難,無法安睡。「至陽」穴,「三陰交」穴。
【甲】小腿沈重,腳踝收縮困難,腳跟疼痛,「巨虛不廉」穴主之。小腿疼痛,腳步緩慢,行走困難,濕氣引起的麻痹,腳底發熱,無法長時間站立,「條口」穴主之。小腿腫脹,疼痛難忍,膝蓋無法彎曲伸展,行走困難,「梁丘」穴主之。
〔《玉》〕草鞋風,崑崙(瀉,留六呼),太谿(瀉,留六呼),申脈(五分,補少瀉多,留二吸,忌灸)
〔《撮》〕草鞋風,足腕痛:崑崙(透太谿),丘墟,商丘(各寸半,瀉,灸)
〔《集》〕又法:崑崙,丘墟,商丘,照海(不已取後穴),太衝,解谿,足腕不用痿躄,坐不起,髀腳痛:光明(沿皮五分),丘墟(直五分),腕緩不收,覆足不任脛酸:然谷,浮白,崑崙〔《撮》〕外踝紅腫痛:申脈(半寸瀉。)
〔《摘》〕繞踝風:曲池(如繞外踝痛,兼刺孫絡足少陽小指間三分。如繞內踝痛,兼刺大都三分。如腕前廉痛,刺行間六分)
白話文:
【《玉》】治療草鞋風,應採用的穴位有:崑崙穴(針刺、洩氣,發音為"留六呼")、太谿穴(針刺、洩氣,發音為"留六呼")和申脈穴(針刺,補氣量為五分,針刺時補少洩多,停留二吸,禁忌灸法)。
【《撮》】治療草鞋風,若伴有足腕疼痛,則需加入:透刺太谿穴、丘墟穴和商丘穴(各穴皆針刺至寸半長,針刺方法為洩氣,可用灸法)。
【《集》】又一治療法:對於草鞋風,可使用崑崙穴、丘墟穴、商丘穴、照海穴(若未見效可考慮後續穴位)以及太衝穴、解谿穴,以治療足腕無力、不能站立、大腿及腳部疼痛的情況。對於手腕弛緩無法收縮、腳背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然谷穴、浮白穴和崑崙穴。若外踝出現紅腫疼痛,則可針刺申脈穴(針至半寸長,針刺方法為洩氣)。
【《摘》】治療繞踝風,可選用曲池穴(如果繞外踝疼痛,同時可針刺足少陽小指間的孫絡三分;如果繞內踝疼痛,同時可針刺大都三分;如果手腕前側疼痛,可針刺行間六分)。
〔《玉》〕腳背紅腫:太衝,丘墟,衝陽(彈針出血),臨泣
〔《集》〕又法:太衝,臨泣,行間,內庭,不已。取下穴:崑崙,丘墟
〔《撮》〕大拇指本節前骨疼:太衝(彈針出血),足五指盡痛,不得踐地:湧泉(二分),然谷(一分)
〔《甲》〕風寒從足小指起,脈痹上下,帶胸脅,痛無常處,至陰主之。足下熱痛,不能久坐,濕痹不能行,三陰交主之。骨痹煩滿,商丘主之。膚痛痿痹,外丘主之。寒氣在分肉間痛,上下痹不仁,中瀆主之。
白話文:
【《玉》】腳背紅腫:使用太衝、丘墟、衝陽穴位(採用彈針並使其出血)治療,臨泣穴也需施治。
【《集》】另一種方法:使用太衝、臨泣、行間、內庭穴位,若未見效,則可考慮加用下部穴位:崑崙、丘墟。
【《撮》】大拇指根部前側骨頭疼痛:使用太衝穴位(採用彈針並使其出血)進行治療;如果整個大拇指和五個手指都感到疼痛且無法踏實地面,則可使用湧泉穴(二分)、然谷穴(一分)進行治療。
【《甲》】風寒從腳的小指開始發作,導致脈絡阻塞,影響到胸部和脅部,疼痛位置不定,「至陰」穴可主治病症。若腳底發熱疼痛,難以久坐,因濕邪引起的痹症無法行走,則「三陰交」穴為主治病症。對於骨頭疼痛且感到煩躁滿悶的情況,「商丘」穴可進行治療。若皮膚疼痛且有痿痹的情況,則「外丘」穴適用。若寒氣滯留在肌肉間,導致上下痹症及失去知覺,則「中瀆」穴能有效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