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2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2)
1. 行痹(即走注疼痛)
〔仲〕諸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兀兀欲吐,,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桂枝(四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麻黃(二兩),生薑(五兩),白朮(五兩),知母(四兩),防風(四兩),附子(二兩,炮)
上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病歷節不可屈伸,疼痛,,烏頭湯,主之。
白話文:
【仲】如果四肢關節疼痛,身體虛弱,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,頭眩暈,氣喘吁吁,想要嘔吐,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。
成分包括:桂枝(四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麻黃(二兩),生薑(五兩),白朮(五兩),知母(四兩),防風(四兩),附子(二兩,炮製)。
以上將水煮沸後,提取出兩升,溫熱服用七合,每日三次。
如果有關節活動受限、疼痛的情況,可以用烏頭湯來治療。
麻黃,芍藥,黃耆(各三兩),甘草(炙),川烏(五枚㕮咀。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,即去烏頭)
上五味㕮咀。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納蜜再煎,服七合,不時盡服之。
〔河〕,防風湯,治行痹走注無定。
防風,甘草,當歸,赤茯苓(去皮),杏仁(去皮,炒熟),桂(以上各一兩),黃芩,秦艽,葛根(各三錢),升麻(去節,半兩)
白話文:
麻黃、芍藥、黃耆各三兩,甘草炙過,川烏五枚搗碎。用兩升蜜,煎煮取一升,再去掉川烏。
將這五味搗碎,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,去渣後再加蜜煎煮,服用七合,隨時可以服用。
這是防風湯,主要用來治療行痹和走注不定的症狀。
主要成分有防風、甘草、當歸、去皮的赤茯苓、去皮且炒熟的杏仁、桂枝(以上各一兩)、黃芩、秦艽、葛根(各三錢)、去節的升麻半兩。
上為末。服五錢,水酒各二盞,棗三枚,姜五片,煎至一盞,去渣,溫服。
〔《本》〕治濕傷腎,腎不養肝,肝自生風,遂成風濕,流注四肢筋骨,或入左肩髃,肌肉疼痛,漸入左指中,,薏苡仁散。
薏苡仁(一兩),當歸,小川芎,乾薑,茵芋,甘草,官桂,川烏,防風,人參,羌活,白朮,麻黃,獨活(各半兩)
白話文:
上藥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和米酒各兩杯,加入三枚大棗、五片生薑,一起煮至一杯,去渣後溫熱飲用。
治療因濕氣影響腎臟,導致腎臟不能滋養肝臟,肝臟自行產生風氣,進而形成風濕症狀,影響四肢筋骨,或者影響到左側肩膀和手臂的肌肉,引起疼痛,進一步影響到左手的中指。
薏苡仁散
薏苡仁(一兩),當歸,小川芎,乾薑,茵芋,甘草,官桂,川烏,防風,人參,羌活,白朮,麻黃,獨活(各半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臨臥酒調下,日三服。
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,遊走無定,狀如蟲齧,晝靜夜劇,及一切手足疼痛,,麝香丸。
川烏(大八角者,三個,用生),全蠍(二十一個,生用),黑豆(二十一個,生用),地龍(半兩)
上為細末。入麝香半字同研勻,糯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七丸,甚者十丸,夜臥令膈空,溫酒下,微出冷汗一身,便瘥。予得此方,凡得歷節及不測疼痛,一二服便瘥。在歙州日,有一貴家婦人,遍身走注疼痛,至夜則發,如蟲齧其肌,多作鬼邪治。予曰,此正歷節病也,三服愈(歙,屍葉切)。
白話文:
以上材料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於清晨或睡前用酒調和服用,每日三次。
用來治療白虎的關節風痛,疼痛位置不定,狀似蟲咬,白天較輕,夜晚加重,以及所有手腳疼痛。使用「麝香丸」。
川烏(選用大八角狀的三個,生用),全蠍(二十一個,生用),黑豆(二十一個,生用),地龍(半兩)。
以上材料磨成細粉。加入半字大小的麝香一同研磨均勻,用糯米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同綠豆。每次服用七粒,病情嚴重的可服用十粒,於睡前令胃空,用溫酒下服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我得到這個方子後,凡是遇到關節風痛或無法預測的疼痛,一兩次後即可痊癒。在歙州的時候,有一位貴族婦女全身疼痛,夜晚發作,如同蟲咬皮膚,眾多鬼邪醫治。我說,這正是關節風痛,服用三次後即可痊癒(歙,音屍葉)。
〔丹〕,龍虎丹,治走注疼痛,或麻木不遂,或半身疼痛。
草烏,蒼朮,白芷(各一兩)
上研為末,水拌發熱過,再入乳香二錢,當歸、牛膝各半兩,酒糊丸,如彈子大。酒化下。
〔無〕,附子八物湯,治歷節風,四肢疼痛,如錘鍛,不可忍。
附子(炮,去皮臍),乾薑(炮),芍藥,茯苓,半夏,桂心(各三兩),白朮(四兩),人參(三兩)
白話文:
【丹】,【龍虎丹】(配方編號:37752),用於治療流動性疼痛,或是四肢麻木不靈活,或者單側身體的疼痛。
草烏,【蒼朮】(植物編號:978),【白芷】(植物編號:962)(各一兩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水拌勻使其發熱,然後再加入【乳香】(植物編號:1149)二錢,當歸、牛膝各半兩,以酒糊做成丸狀,大小如同彈子。用酒來溶解後服用。
【無】,【附子八物湯】(配方編號:19439),用於治療關節風濕,導致四肢疼痛,如受到重擊般難以忍受。
附子(經過炮製,去除種子和根部),乾薑(經過炮製),芍藥,【茯苓】(植物編號:1031),【半夏】(植物編號:966),桂心(各三兩),白朮(四兩),人參(三兩)
上銼散。每服四錢,水二盞,煎至七分,去渣,食前服。
〔丹〕痛風走注疼痛。
黃柏(酒炒),蒼朮(酒炒,各二錢)
上作一服,煎就,調酒威靈仙末、羚羊角灰,臣蒼朮,佐芥子,使用姜一片,入藥末一錢,擂碎,以前藥再溫服。
〔東),和血散痛湯,治兩手十指,一指疼了一指疼,疼後又腫,骨頭裡痛,膝痛,左膝痛了右膝痛,發時多則五日,少則三日,晝輕夜重,痛時覺熱,行則痛輕,腫卻重。解云,先血後氣,乃先痛後腫,形傷氣也。
白話文:
上銼散。每回服用四錢,用水二杯,煎至剩下一杯半,過濾掉藥渣,於飯前服下。
丹,痛風走注疼痛。
黃柏(用酒炒)、蒼朮(用酒炒,各用二錢)。
以上材料做成一劑,煎好後,加入酒威靈仙粉、羚羊角灰,以蒼朮為臣,芥子為佐,並放入一片薑,加入一錢藥粉,一起研碎,再以之前的藥汁加熱後再次溫服。
東,和血散痛湯,用於治療雙手十指,一個手指痛完另一個手指又開始痛,痛後會腫脹,骨頭內有疼痛感,膝蓋痛,左膝痛後右膝也開始痛,發作時長短不一,大多五天,最少三天,白天輕微,晚上嚴重,痛時感覺發熱,行走時疼痛減輕,但腫脹加重。解說指出,先是血流問題,接著是氣的問題,所以先是疼痛,接著腫脹,是因為形體受損而導致的氣血不調所致。
羌活身,升麻,麻黃(去節,各錢半),桃仁(十個),柴胡(二錢),紅花(一分),歸身(一分),防風(一錢),甘草(炙,二分),獨活(五分),豬苓(五分),黃柏(一錢),防己(六分),知母(酒,一錢),黃連(酒)
上㕮咀。分作四服,每服水一大盞,煎至一半,去渣,空心熱服。
〔羅〕真定府張大,素好嗜酒,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,屈伸不利,膝髕亦然,心下痞滿,身體沉重,不欲飲食,食即欲吐,面色痿黃,精神減少。至六月間,求予治之。診其脈沉而緩,緩者脾也。《難經》云:俞主體重節痛。俞者,脾之所主,四肢屬脾。蓋其人素飲酒,加之時助,濕氣大勝,流於四肢,故為腫痛。
白話文:
藥方包括:羌活、升麻、麻黃(去除節)、桃仁(十個)、柴胡、紅花、當歸(各一分)、防風、甘草(炙)、獨活、豬苓、黃柏、防己、知母(酒浸)、黃連(酒浸)。
這份藥方的用法是先將所有藥材切碎(叫做「㕮咀」),然後分成四份,每次煮一壺水,等到水煮到一半時,去掉藥渣,空腹時熱服。
羅醫師提到,張大先生平時喜歡喝酒,五月時突然出現手指節腫痛、活動不便的情況,膝蓋和大腿也一樣。此外,他的腹部有脹滿感,全身感到沈重,沒有食慾,吃東西後就感到噁心,臉色萎黃,精神狀態不佳。到了六月,他來找羅醫師求診。羅醫師觀察了他的脈象,發現脈象又沈又緩,緩則代表脾虛。難經中提到,脾氣不足會導致身體沈重和四肢疼痛。這位患者原本就有過度飲酒的習慣,加上當時的環境因素,使得體內濕氣過盛,影響了四肢,因此產生了腫痛的症狀。
《內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仲景云:濕流關節,肢體煩痛,此之謂也。宜以大羌活湯主之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內,治以苦溫,以苦發之,以淡滲之。又云:風勝濕。羌活、獨活苦溫,透關節而勝濕,故以為君。升麻苦平,威靈仙、蒼朮、防風苦辛溫發之者也,故以為臣。
血壅而不流則痛,當歸辛溫以散之。甘草甘溫益氣,澤瀉鹹平,茯苓甘平,導濕而利小便,以淡滲之。使氣味相合,上下分散其濕也。
羌活,升麻(各一錢),獨活(七分),蒼朮,防風,甘草,威靈仙,茯苓,當歸,澤瀉(各半兩)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,各種因濕氣導致的腫脹和滿脹症狀,都與脾臟有關。張仲景則指出,濕氣會流到關節,造成四肢疼痛,這就是說的現象。應使用「大羌活湯」來治療。
《內經》進一步說明,內部受到濕氣影響,應該用苦溫藥物來治療,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散濕氣,用淡味的藥物來排除濕氣。同時還提到,風能驅除濕氣。羌活和獨活是苦溫性質的藥物,能穿透關節,消除濕氣,因此作為主要藥物。升麻是苦平性質的藥物,威靈仙、蒼朮、防風也是苦辛溫性的藥物,用來發散濕氣,因此作為輔助藥物。
如果血液瘀滯不流通,就會引起疼痛,應使用當歸的辛溫性質來疏散瘀血。甘草是甘溫性質,可以補充體力,澤瀉是鹹平性質,茯苓是甘平性質,能導引濕氣並利尿,用淡味來排除濕氣。這些藥物的使用目的,是讓藥物的味與氣相配合,從上到下,有效排除體內的濕氣。
羌活、升麻(各一錢),獨活(七分),蒼朮,防風,甘草,威靈仙,茯苓,當歸,澤瀉(各半兩)
上銼作一服。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,食前一服,食後一服。忌酒、面、生冷、硬物。
〔《本》〕,麻黃,治歷節。
麻黃(一兩),羌活(一兩),黃芩(三分),細辛,黃耆(各五錢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八分,去渣,溫服,接續三四日。有汗慎風。
治風熱成歷節,攻手指,作赤腫麻木,其則攻肩背兩膝,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,,牛蒡子散。
牛蒡子,新豆豉(炒),羌活(各三兩),生地(二兩半),黃耆(一兩半)
白話文:
上銼製成一劑藥。用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溫熱飲用,飯前服用一次,飯後再服用一次。忌諱飲酒、吃麵食、生冷食物以及堅硬的食物。
麻黃(一兩),羌活(一兩),黃芩(三分),細辛(一兩),黃耆(五錢)
以上材料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杯,煎煮至剩下一杯八分,過濾去渣,溫熱飲用,連續三天四天。若有出汗,請避免吹風。
治療風熱導致的關節疼痛,影響手指,使其紅腫麻木,也可能影響肩膀背部和兩膝。遇到暑熱或者大便不通暢時會出現這種症狀,可以使用牛蒡子散。
牛蒡子(三兩),新豆豉(炒)(三兩),羌活(三兩),生地(二兩半),黃耆(一兩半)
上為細末。湯調二錢服,空心食前,日三服。此病胸膈生痰,久則赤腫,附著肢節,久久不退,遂成癘風。此孫真人預戒也,宜早治之。
〔河〕,大豆糵散,治周痹注五臟留滯,胃中結聚。益氣出毒,潤澤皮毛,補腎。
用大豆糵一升,炒香熟,為末。每服半錢,溫酒調下,空心加至一錢,日三服。(本草云:大豆消瘀血,破婦人惡血,治熱痹筋攣膝痛。古人多用酒沃豆糵取汗,蓋表藥也)
〔無〕,控涎丹,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,連筋骨牽引釣痛,坐臥不寧,時時走易不定。俗醫不曉,謂之走注,便用風藥及針灸,皆無益。又疑是風毒結聚,欲為癰疽,亂投藥帖,亦非也。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,變為疾。或令人頭痛不可舉,或神思昏惓多睡,或飲食無味,痰唾稠黏,夜間喉中如鋸聲,口流唾涎,手腳重,腿冷,痹氣不通,誤認為癱瘓,亦非也。凡有此疾,但用是藥,不過數服,其疾如失。
白話文:
上部的藥物要研磨成細末,用湯水調和兩錢後服用,空腹時食用前服用,每日三次。此病是因胸膈間產生痰液,長時間下來會導致紅腫,附著於四肢關節,久而久之不消退,進而形成癘風。這是孫真人事先警告的事項,應當盡早治療。
使用大麥芽散,可以治療周身的痹症,以及五臟積滯、胃中結聚的情況。它能增強氣血、排出毒素,使皮膚潤澤,補益腎經。
取大麥芽一升,炒香熟透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溫酒調和,空腹時可增加至一錢,每日三次服用。(根據本草記載,大麥芽能消除瘀血,破除婦女的惡血,治療熱痹、筋攣和膝痛。古人常使用酒浸泡大麥芽來發汗,這是一種發散性藥物)
使用「控涎丹」,一般人在突然感到胸部、背部、手腳、頸項、腰胯等處隱痛難忍,連帶牽扯到筋骨,疼痛不已,無法安坐或躺臥,時常感到不安,行走不定。俗醫不明就裡,誤認為是風毒結聚,導致癰疽,隨意開藥方,也是錯誤的。這實際上是因為痰液深藏在心膈上下,轉化成了疾病。可能會讓人頭痛難忍,或者精神混沌,頻繁睡眠,或者對飲食失去興趣,痰液和唾液稠厚黏膩,夜間喉嚨裡如同鋸割般的聲音,口流唾液,手腳沈重,腿部冰冷,脈氣不通,誤認為是癱瘓,也是錯誤的。對於所有有此疾病的患者,只使用這種藥物,經過數次服用後,疾病就能像消失一樣。
甘遂(去心),紫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真者,各等分)
上為末,煮糊丸,如桐子大。曬乾,臨臥,淡薑湯或熟水下五、七丸至十丸。痰猛氣實,加丸數不妨,其效如神。
〔《千》〕,犀角湯,治熱毒流入四肢,歷節腫痛。
犀角(二兩),羚羊角(一兩),前胡,黃芩,梔子仁,射干,大黃,升麻(各四兩),豉(一升)
白話文:
【甘遂】(去掉中心部分),【紫大戟】(去掉外皮),【白芥子】(真正的,各自等量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煮熟的糊狀物和水混合,做成大小如同梧桐籽的藥丸。晾乾後,在晚上服用淡薑湯或者溫水,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最多可達十顆。如果痰多氣實,增加藥丸數量不會有問題,其療效如同神明。
【犀角湯】(治療熱毒流入四肢,導致關節腫痛)。
【犀角】(兩兩分),【羚羊角】(一分),【前胡】,【黃芩】,【梔子】仁,【射乾】,【大黃】,【升麻】(各自四兩),【豉】(一升)
上九味,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服。
〔《本》〕,茵芋丸,治歷節腫滿疼痛。
茵芋,硃砂,薏苡仁(各一兩),牽牛(一兩半),郁李仁(半兩)
上細末,煉蜜杵丸,如桐子大,輕粉滾為衣。每服十丸至十五丸,或二十丸,五更溫水下,到晚未利,可二三服,快利為度,白粥將息。
〔子和〕治一稅官,風寒濕痹,腰腳沉重浮腫,夜則痛甚,兩足惡寒,經五六月間,猶綿脛,靴足膝,皮膚少有跣露,則冷風襲之,流入經絡,其病轉劇,走註上下,往來無定,其痛極處,便攣急而腫起,肉色不變,腠理如蟲行。每遇風冷,病必轉增,飲食減,肌體瘦乏,須人扶,稍能行立。
白話文:
配方含有九種藥材,需要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量為五錢,用水兩盞煎煮後服用。
此方名為「茵芋丸」,由以下藥材組成:茵芋、硃砂、薏苡仁(各一兩)、牽牛(一兩半)、郁李仁(半兩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,攪拌均勻後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外層再裹上輕粉。每次服用量為十至十五粒,或二十粒,於五更時用溫水送服,若未見排便,可於夜晚再次服用,直到感到舒暢為止,並搭配白粥進行調養。
這是一則由子和治療的病例,對象是一名因風寒濕氣引起的關節腫脹、疼痛、腰腳沈重、浮腫、晚上疼痛加重、腳部畏寒、持續數個月後,出現膾脛、靴足膝等症狀,皮膚出現冷風侵襲的跡象,導致病情逐漸加劇,疼痛位置會移動,且在遇到風冷時病情會加重,影響飲食,身體消瘦,需他人扶持才能行走。
所服者,烏、附、薑、桂種種燥熱。燔針著灸,莫知其數,前後三年不愈。一日予脈之,其兩手皆沉滑有力,先以導水丸、通經散各一服,是夜瀉三十餘行,痛減半,漸服赤茯苓湯、川芎湯、防風湯,此三方在《宣明論》中治痹方是也,日三服,煎七八錢漐漐然汗出。余又作玲瓏灶法熏蒸,血熱必增劇,諸汗法古方多有之,惟以吐發汗者,世罕知之。
故予嘗曰:吐法兼汗,良以此夫。
〔《千》〕治遊風,行走無定,或如盤大,或加甌,或著腹背,或著臂,或著腳,悉主之。
白話文:
所使用的藥物包括烏、附、薑、桂等具有燥熱性的中草藥。使用炙針和灸療,但不知數量,經過前三後三年的治療仍然未見好轉。有一天,我為他切脈,發現他的脈象兩手都沈滑有力,於是開了「導水丸」、「通經散」各一劑服用。當晚他排便超過三十次,疼痛減輕一半,接著逐步服用「赤茯苓湯」、「川芎湯」、「防風湯」,這三款方子在《宣明論》中有提到,用於治療痹症。每天服用三次,煎煮後約七八錢,使他微微出汗。我還為他製作了玲瓏竈法來薰蒸,由於血熱,這種方法會使病情加重,過去的許多古方中都有提及,其中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使用吐法來發汗,但這種方法很少有人知道。
因此,我曾說過:吐法與發汗並用,正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《千》書中提到,對於遊風(即風疹),無論它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出現,無論大小形狀如何,都可以使用這些方法來治療。
海藻,茯苓,防風,獨活,附子,白朮(各三兩),大黃(五兩),鬼箭羽,當歸(各二兩),上九味,㕮咀。以水二斗,漬五日,初服二合,漸加,以知為度。
〔丹〕,控涎散,治身及脅走痛,痰挾死血。加桃仁泥丸,治走注疼痛。
威靈仙(一錢),川芎(七錢),梔子(炒,一錢),當歸(一錢),肉桂(一分),蒼朮(一錢),桃仁(七個),甘草(五分)
上用生薑五片,水二盞,煎半乾,入童便半盞,竹瀝半盞,沸熱服。忌肉面雞。
白話文:
海藻、茯苓、防風、獨活、附子、白朮(各3兩)、大黃(5兩)、鬼箭羽、當歸(各2兩)。這九味藥物磨成粉末,用水兩鬥浸泡五天。開始時服用二合,逐漸增加,直到達到適應程度為止。
「丹」,控涎散,用於治療身體和肋骨疼痛,以及痰與死血共存的情況。加上桃仁泥做成丸狀,用於治療快速疼痛。
威靈仙(1錢)、川芎(7錢)、梔子(炒,1錢)、當歸(1錢)、肉桂(1分)、蒼朮(1錢)、桃仁(7個)、甘草(5分)。
以上使用鮮生薑五片,加水兩盞,煮至半乾,加入童子尿半盞、竹瀝半盞,熱服。避免食用肉類、麪食和雞肉。
請注意,這些藥方是中醫傳統療法的一部分,適用於特定的病症和個體。在使用任何中藥之前,最好先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中醫師,以確保安全性和適應性。
定痛方,治一切風濕痹痛。
乳香,沒藥,地龍(去土),木鱉(去皮),金星石,五靈脂
上等分蜜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臨臥酒下。
〔《外》〕治歷節諸風,百節痠疼不可忍。用松脂三十斤,煉四、五十遍,以煉酥三升,溫和松脂三升,熟攪令極調勻,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,數日。食麵粥為佳,慎勿食血腥生冷鮓物果子。百日瘥。
松節酒,治歷節風,四肢疼痛。
松節二十斤,酒五斗,漬三七日,服一合,日五六服。(丹溪云:松屬金,能滲血中之濕)
白話文:
【定痛方】,治療一切風濕疼痛。
乳香,沒藥,地龍(去除泥土),木鱉(去除果皮),金星石,五靈脂
以上各味藥材等量,製成蜂蜜丸,大小如鵝蛋。每次服用一丸,在臨睡前用水酒一同送服。
【治療歷節風、各種關節疼痛到無法忍受】,使用松脂三十斤,經過四十至五十次煉制,加上三升煉酥,三升溫和的松脂,充分攪拌至完全均勻。每天早晨空腹時,用水酒一同服下一小匙,一天兩次,幾天後,食用麵粥效果更佳。請避免食用腥、冷、生、酸、水果等食物。一百天後,病症會痊癒。
【松節酒】,治療歷節風,四肢疼痛。
使用二十斤的松節,五斗的酒,浸泡三十七天,每次服用一合,一天五至六次。(丹溪說,松屬金,能滲透血中的濕氣)
〔《千》〕,松葉酒,治歷節。
松葉三十斤,酒二石五斗,漬三七日,服一合,日服五六度。
寒走注疼痛治法及熱走注疼痛治法,並見表寒表熱條。
〔垣〕:身體沉重,走注疼痛,濕熱相搏,而風熱鬱不得伸,附著於有形也,宜蒼朮、黃柏之類。
〔李絳〕《兵部手集》方。治臂脛痛,不計深淺皆效。用虎脛骨二大兩,粗舂熬黃,羚羊角一大兩,屑,新芍藥二大兩,細切。三物以無灰酒浸之,春夏七日,秋冬倍日,每旦空腹飲一杯。冬月速要服,即以銀器物盛,火爐中暖養之,三兩日即可服也。
白話文:
【千】,松葉酒,用來治療歷節。
取松葉三十斤,酒精二石五斗,浸泡三十七天後,每次服用一合,一天可服用五六次。
對於寒氣導致的行走時疼痛和熱氣導致的行走時疼痛,詳情可參考「表寒表熱」條目。
【垣】:若出現身體沈重,行走時疼痛,這是因為濕熱相互作用,加上風熱被抑止無法舒展,影響到有形的部位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蒼朮、黃柏等草藥。
【李絳】《兵部手集》中的方子。此方能治療手臂和小腿的疼痛,無論疼痛的程度如何都能有效。所需材料包括虎脛骨二兩(大),粗碎後煎煮至黃色,羚羊角一兩(大),研磨成粉,新芍藥二兩(大),細切。將這三種材料與無灰酒一起浸泡,春夏則需浸泡七天,秋冬需翻倍至兩天。每日早晨空腹時服用一杯。冬季服用時應快速準備,可以使用銀器裝置在火爐上加熱,兩三天後即可開始服用。
〔《經》〕治風毒,骨髓疼痛。芍藥二分,虎骨一具,塗酥炙黃,槌碎,絹袋盛,用清酒三升,漬五日,每服二合,日三服。
〔《聖》〕治歷節風,百節疼痛,不可忍。用虎頭骨一具,塗酥炙黃,槌碎,絹袋盛,用清酒二斗,浸五宿,隨性多少,緩飲之妙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問於岐伯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,在血脈之中邪,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搐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,何道使然,願聞其故?岐伯答曰:此眾痹也,非周痹也。黃帝曰:願聞眾痹。
白話文:
【經】治療風毒引發的骨髓疼痛。芍藥用量為二分,虎骨一具,先塗上酥油再炙至金黃色,然後擊碎,使用細紗袋包裝,加入清酒三升,浸泡五天後,每次服用二合,每日服用三次。
【聖】治療關節風濕,各部位疼痛到無法忍受的程度。使用虎頭骨一具,塗上酥油再炙至金黃色,擊碎,使用細紗袋包裝,加入清酒二斗,浸泡五夜,根據個人需求適量飲用,效果顯著。
【靈】黃帝向岐伯問道:周痹症狀在身體上會上下移動,隨著脈絡走行,且在不同部位間連接緊密,沒有空隙。我希望瞭解這種疼痛是在血液和脈絡中,還是發生在肌肉和皮膚之間?這導致了這樣的症狀?當疼痛移動時,即使沒有時間進行針灸治療,當疼痛突然減輕時,又是如何產生的?我希望聽到原因。岐伯回答:這是眾多的痹症,而非周痹。黃帝問:我希望能更詳細地瞭解眾痹症。
岐伯曰: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帝曰:善。此痛安生?何因而有名?岐伯曰: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。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它痹發,發則如是。
此內則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(周痹當作眾痹,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脈,今云邪獨居分肉之間而命曰周痹者,是眾痹之誤為周痹也明矣。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者,所謂更止更居也。痛解則厥,厥則它痹發者,所謂更發更起也。自黃帝曰善,此痛安生,至此一百十四字,原誤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上,今移於此)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這些病痛各自在它們的部位,反復發作又停止,移動又重新開始,用右邊對應左邊,用左邊對應右邊,但並不能周全,只是反覆發作又停止。黃帝說:好。這種疼痛從何而來?為什麼會有名稱?岐伯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在外層肌肉之間停留,聚集而形成水液,水液遇冷則凝結,凝結就會侵入肌肉,使肌肉分裂。肌肉分裂導致疼痛,疼痛使神經系統對疼痛做出反應,神經系統反應後會感到熱,熱度減緩了疼痛,疼痛緩解後又會出現厥症(一種因血液循環問題導致的癥狀),厥症後會引發其他類型的關節炎,這就是疼痛的表現。
這種病痛在內部不影響五臟,在外部也未在皮膚表面表現出來,獨特地存在於肌肉之間,真氣(指正常的生命力或能量)無法周全地覆蓋它,所以被稱為「眾痹」(眾痹)。當神經系統對疼痛做出反應時會感到熱,熱度減緩了疼痛,這就是「更止更居」(即反覆的停止和再次發生)。當疼痛緩解後出現厥症,這就是「更發更起」(即反覆的發作和停止)。從黃帝說「好」,到這裡的114個字,原本錯誤地放在後面以脫離上文,現在移至這裏。
黃帝曰:善。刺之奈何?岐伯曰:刺此者,痛雖已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帝曰:善。願聞周痹如何?岐伯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。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故刺痹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,其瘈堅,轉引而行之。帝曰:善。余已得其意矣(周痹篇。大絡血結不通為實,脈陷空為虛。「過」字一作「遏」,下同)
按:繆刺論云: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,在分肉之間,痛而刺之,以月死生為數。用針者,隨氣盛衰,以為痏數。針過其日數則脫氣,不及日數則氣不瀉,左刺右,右刺左,病已止,不已復刺之如法。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,漸多之,十五日十五痏,十六日十四痏,漸少之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好。該如何針灸呢?岐伯答:對於這種病症,即使疼痛已經停止,仍必須再次針灸患處,以防疼痛再次出現。黃帝說:好。我想要瞭解周痹的治療方法。岐伯回答:周痹是在血脈中,會隨著血脈上行或下行,不能在左右兩側自由活動,每邊都有其特定位置。黃帝問:該如何針灸呢?岐伯回答:如果疼痛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傳來,應先針灸相對較低的位置以避免疼痛,然後再針灸相對較高的位置以去除疼痛。
所以對於針灸治療痹症的人,必須先仔細地沿著下肢的六經進行針灸,評估其虛實,以及大絡中血結不通或虛弱脈搏中空洞的情況,並根據情況調整針灸。使用熱敷來疏通血管,針對肌肉僵硬和疼痛進行按摩,以引導其活動。黃帝說:好。我已經理解了這個方法(周痹篇)。大絡中的血結不通是實症,脈搏中空洞是虛症。「過」字有時被寫作「遏」,意思相同。
參考:繆刺論提到:對於那些經常移動、沒有固定位置的痹症,它們藏於皮膚和肌肉之間,若疼痛,應該按照月週期的變化來針灸。針灸師應根據氣息的強弱來決定針灸的次數。針灸超過應有的次數會導致氣息流失,如果不足次數則氣息無法排出。交替在左右兩側針灸,直到疼痛消失,如果不消,還需按照上述方法再次針灸。月初針灸一次,月中針灸兩次,依此增加到每月針灸十五次,接著逐漸減少至每月十四次等。
詳此亦刺眾痹於所痛之法,當與前眾痹法相參用之。
刺五臟六腑痹法,見諸痹條。
〔《千》〕治歷節,但於痛處,灸三七壯,佳。
〔《怪》〕白虎歷節風痛:兩踝尖(在內外兩踝尖灸之)。渾身疼痛,往來上下無常:陽輔。如足跟不得履地:風池。如膝蓋腫起:曲池(一寸半),陽陵泉(一寸半)。
〔《心》〕婦人四旬,因小產成病,百節痛,無常處,臥床不起,八字(五分),環跳(四寸半),五樞(三寸半),曲池、液門(各寸半),絕骨(二寸半)。如脊背痛者,人中、大椎節下(各五分),委中(七分見血立效)。
〔無〕附骨疽,與白虎飛屍歷節皆相類。歷節痛則走注不定,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止,附骨疽痛深按之亦無益。又一說,白虎飛屍亦能作膿,著骨而生,及其腐漬,碎骨出盡,方愈。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屍同是一病,但淺深不同耳。
白話文:
詳細說明瞭治療多種風濕痹症的方法,應與之前的風濕痹症治療方法結合使用。
對於刺五臟六腑的風濕痹症,相關細節可在各項痹症條目中查閱。
「千」卷提到,治療關節炎,只需在疼痛部位施灸37次,效果較佳。
「怪」卷指出,白虎關節風痛:在內外踝尖處施灸。全身疼痛,上下無定處:施灸於陽輔。若腳跟無法踏地:施灸於風池。若膝蓋腫脹:施灸於曲池(一寸半)、陽陵泉(一寸半)。
「心」卷提到,四十歲的婦人,因小產後發病,全身各處關節疼痛,無固定位置,躺在牀上不能起身,治療方式包括施灸於八字(五分)、環跳(四寸半)、五樞(三寸半)、曲池、液門(各寸半)、絕骨(二寸半)。若背部疼痛,可施灸於人中、大椎節下(各五分)、委中(七分見血即有效)。
「無」卷提到,附骨疽與白虎飛屍關節風痛有相似之處。關節疼痛時,疼痛位置不定;白虎飛屍疼痛時,輕按疼痛處即可緩解;附骨疽疼痛時,即使重按也無濟於事。另外一說,白虎飛屍有可能形成膿包,深入骨頭,直到腐爛完畢,所有骨頭都取出後才能痊癒。如此可看出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是同一種疾病,只是程度有所不同。
〔仲〕寸口脈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黃汗出,故曰歷節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則疼痛如掣。盛人脈澀小,短氣自汗出,歷節疼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白話文:
【仲】寸口脈沈而弱,沈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沈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黃汗出,故曰歷節。
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則疼痛如掣。
盛人脈澀小,短氣自汗出,歷節疼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寸口脈象若呈現沈而弱的特徵,沈表示與骨骼相關,弱則與肌肉有關。沈常指向腎,弱則指向肝。汗水若從水中流出,類似水傷害心臟的情況,因此出現歷節(關節炎)的症狀,所以稱之為「歷節」。
少陰脈若表現為浮且弱,弱暗示血液不足,浮則提示風邪的影響。風邪和血液相遇時,會導致疼痛如抽搐般的感覺。
體質強壯的人若脈象呈現澀小、短氣、自汗,以及歷節疼痛到無法彎曲伸展的情況,這些都是因為過量飲酒後出汗受風所導致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