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)
卷之十二·肝膽部 (1)
1. 諸痹
〔《素》〕黃帝曰:痹之安生?岐伯對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勝者為行痹,(行痹者,行而不定也,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),寒氣勝者為痛痹(痛痹者,疼痛苦楚,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),濕氣勝者為著痹(著痹者,著而不移,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。凡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,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。
或痛著一處,始終不移者是也)。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(凡風寒濕所為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病,冬遇此者為骨痹,春遇此者為筋痹,夏遇此者為脈痹,長夏遇此者為肌痹,秋遇此者為皮痹,皆以所遇之時,所客之處命名。非此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又別有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也)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中,黃帝詢問: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作用,會產生什麼病症?岐伯回答:這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後,會形成痹症。其中,風氣佔主導的稱為「行痹」,指的是遊走不定的疼痛,像是走注疼痛和關節遊走性疼痛等;寒氣佔主導的稱為「痛痹」,表現為疼痛和苦楚,世人常稱為痛風或白虎飛屍等類型的疾病;濕氣佔主導的稱為「著痹」,指的是固定不移的疼痛,常被稱為麻木不仁等類型的疾病。所有出現麻木不仁的情況,都是固定不移的疼痛,符合河間所說的氣體在某個地方停留導致麻癢的道理。
接著,黃帝又問:為什麼會有五種不同的痹症呢?岐伯答道:冬季遇到這種情況會產生「骨痹」,春季遇到則會產生「筋痹」,夏季遇到會產生「脈痹」,長夏季節遇到則會產生「肌痹」,秋季遇到會產生「皮痹」。這裡所說的五種痹症,是指風寒濕所導致的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根據它們各自遇到的季節和影響的部位來命名。並非除了這三種痹症之外,還有另外的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存在。
帝曰:內舍五臟六腑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。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。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。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,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
凡痹之客五臟者,肺痹者,煩滿,喘而嘔。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。肝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。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脾痹者,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(治見飧泄門)。
白話文:
帝問: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發生病症,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?岐伯回答:每一個五臟都有相應的合穴,如果病症長期存在不愈,就會深入到相應的合穴中。因此,骨痹若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就會深入到腎。筋痹若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就會深入到肝。脈痹若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就會深入到心。肌痹若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就會深入到脾。皮痹若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就會深入到肺。所謂的「痹」,就是指在特定的季節,身體再次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所導致的病症。
對於進入五臟的各種痹症,肺痹會引起胸脹、喘息和嘔吐。心痹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出現心悸和胸部膨脹,突然喘息,喉嚨乾燥,容易打嗝,並且出現逆氣上沖的恐懼感。肝痹會導致晚上睡眠時驚醒,頻繁飲水,尿頻,有上腹部被物體緊束的感覺。腎痹會讓人經常腹脹,臀部代替腳後跟,背部代替頭部。脾痹會讓四肢感到鬆弛無力,咳嗽並吐出痰液,上腹部堵塞。腸痹會出現頻繁飲水但無法排出,中間喘息,時常出現飧洩(一種消化不良的症狀,詳情請參考飧洩門)。
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(治見淋門)。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。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。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。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。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(王注云:淫氣謂氣之妄行者,各隨臟之所主而入為痹也)。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,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
帝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帝曰:其客於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飲居處,為其病本也。六腑亦各有俞,風寒濕氣中其俞,而食飲應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帝曰:以針治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有俞,六腑有合,循脈之分,各有所發,各隨其過,則病瘳也。(見痹論篇)
白話文:
胞痹是指少腹部和膀胱部位按壓有內痛感,使用熱湯後會出現尿頻尿急的情況,也可能導致清涕的產生(治療請參閱淋症部分)。如果情緒過度放縱,導致喘息,那麼這種病症可能聚集在肺部;如果情緒過度憂慮,那麼這種病症可能會聚集在心臟;如果性生活過度,導致尿失禁,那麼這種病症可能會聚集在腎臟;如果長期疲勞,那麼這種病症可能會聚集在肝臟;如果肌肉衰弱,那麼這種病症可能會聚集在脾臟(王註解說,淫氣是指氣流妄動,依各臟器的主導方向進入形成胞痹)。
各種長期未癒的胞痹病症,會進一步影響到內臟的健康,其中風氣佔優勢的患者,病情較易得到改善。
黃帝問道:為什麼有些胞痹患者會死亡,有些疼痛持續時間長,有些則容易痊癒呢?岐伯回答說:進入內臟的胞痹會導致死亡,停留在筋骨之間的疼痛會持續較長時間,停留在皮膚表面的疼痛則比較容易痊癒。黃帝又問:胞痹影響六腑的原因是什麼?岐伯答道:這是因為飲食和居住環境會成為引發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六腑各自有自己的穴位,風寒濕氣會入侵這些穴位,再配合飲食的影響,沿著穴位深入,最後停駐在相應的六腑中。
黃帝接著問道:使用針灸治療該如何進行呢?岐伯答道:五臟有各自的穴位,六腑也有各自的合穴,沿著脈絡的分佈,每個穴位都有其特定的療效,根據不同病症的表現,對應調整針灸方法,就能達到康復的效果(見《痹論篇》)。
冬感風寒濕者,為骨痹。久不已,則內入於腎,病腎脹,足攣,尻以代踵,身蜷,脊以代頭。取太谿、委中。
春感風寒濕者,為筋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肝,病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。取太衝、陽陵泉。
夏感風寒濕者,為脈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心,病心下滿,暴喘嗌乾,善噫恐懼。取大陵、小海。
長夏感風寒濕者,為肉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脾,病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。取太白、三里。
秋感風寒濕者,為皮痹。久而不已,則內入於肺,病煩滿喘嘔。取太淵、合谷。
帝曰:榮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榮者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,逆其氣則疾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帝曰:善。
白話文:
冬季感受風寒濕邪,會引起骨痹。若長期未好轉,則深入至腎,導致腎脹、腳部抽搐、臀部疼痛替代腳跟、身體蜷曲、脊椎代替頭部。治療應選用太溪、委中穴位。
春季感受風寒濕邪,會引起筋痹。若長期未好轉,則深入至肝,導致躺著時驚醒、多喝水、頻繁小便。治療應選用太衝、陽陵泉穴位。
夏季感受風寒濕邪,會引起脈痹。若長期未好轉,則深入至心,導致心下部飽滿、突然喘息、咽喉乾燥、容易嘔吐。治療應選用大陵、小海穴位。
長夏(即夏季的後期)感受風寒濕邪,會引起肉痹。若長期未好轉,則深入至脾,導致四肢疲軟、咳嗽、吐出液體。治療應選用太白、三里穴位。
秋季感受風寒濕邪,會引起皮痹。若長期未好轉,則深入至肺,導致心煩、喘息、嘔吐。治療應選用太淵、合谷穴位。
黃帝問:營衛之氣,也會使人產生痹症嗎?岐伯答:營是食物精氣,與五臟調和後流佈於六腑,才能進入脈絡。因此它循著脈絡上下運行,貫穿五臟,連接六腑。衛是食物的快速精氣,其氣質迅速滑利,無法進入脈絡,所以它沿著皮膚內部,分隔肌肉間隙,蒸騰於肓膜,散佈於胸腹,逆其氣勢則迅速痊癒,順從其氣勢則恢復,不與風寒濕氣相合,所以不會形成痹症。黃帝說:好。
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痛者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(治見痛痹)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通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(治見著痹)。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(治見痛風條酒漬巾熨)。
其熱多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乘陰,故為痹熱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為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帝曰:夫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痹在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而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白話文:
【病症表現為疼痛、無疼痛、麻木、寒冷、熱感、乾燥或濕潤,這些是怎麼回事呢?】岐伯回應說:【疼痛的原因是寒氣較多,由於有寒氣所以會感到疼痛(治療方法見於「痛痹」部分)。若出現不痛或無知覺的情況,這代表病程已久且深入,榮衛之氣運行受阻,經絡間時常不順暢,因此導致血液流通不順,皮膚得不到養分,所以會產生無知覺現象(治療方法見於「著痹」部分)。若感覺寒冷,則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較多,病態和體質相互增強,所以會感到寒冷(治療方法見於「痛風條」中的酒漬巾敷熱)。
若出現過度的熱感,則表示陽氣較多,陰氣較少,病態力量超越了體質,陽氣壓倒陰氣,因此會產生熱感的病症。如果經常出汗且身體潮濕,這表示遇到濕氣嚴重的情況,陽氣不足,陰氣旺盛,兩種氣態相互作用,因此會產生大量出汗且身體潮濕的現象。黃帝問道:【痹症為什麼不會感到疼痛呢?】岐伯回答:【若痹症累及骨骼,會感到沈重;影響脈絡,血液凝結而不流動;影響筋軀,筋軀屈曲而不伸展;影響肌肉,會感到無知覺;影響皮膚,會感到寒冷。當具有上述五種情況時,則不會感到疼痛。對於各種痹症類型,遇到寒冷會使病情加重,遇到熱度會使病情緩解。】
帝曰:善。(俱痹論)
〔河〕,升麻湯,治熱痹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,唇口反縱,皮色變,諸風皆治。
升麻(三兩),茯神(去皮),人參,防風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羌活(各一兩),官桂(半兩)
上為末。每服四錢,水二盞,生薑二塊,碎,竹瀝少許,同煎至一盞,溫服,不計時候。
白話文:
帝曰:好。
升麻湯,用於治療熱性痹症,肌肉熱度極高,身體表面如老鼠在跑動,嘴脣和口腔反常張開,皮膚顏色改變,各種風邪都能治療。
升麻(三兩),茯神(去皮),人參,防風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羌活(各一兩),官桂(半兩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兩盞水煎煮,加入兩塊生薑碎,少量竹瀝,一起煎至一盞,溫服,不分時間。
〔《素》〕少陰有餘,病皮痹癮疹;不足,病肺痹。太陰有餘,病肉痹寒中;不足,病脾痹。陽明有餘,病脈痹,身時熱;不足,病心痹。太陽有餘,病骨痹身重;不足,病腎痹,少陽有餘,病筋痹脅滿;不足,病肝痹(四時刺逆從論)。肺脈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,起惡日光。心脈微為心痹,引背,善淚出。(全文見診)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?少俞答曰: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黃帝曰:痹之高下有處乎?少俞答曰:欲知高下者,各視其部。(五變論)
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(五色篇)。浮絡多青則痛,黑則痹(全文見皮)。絡脈暴黑者,留久痹也。(全文見陰陽)
〔《素》〕脈澀曰痹。(平人氣象論)
白話文:
【《素》】 少陰經如果過度充盈,會導致皮膚病、疹子;如果不足,會出現肺部的疾病。太陰經如果過度充盈,會導致肌肉病、寒氣內侵;如果不足,會引起脾臟的疾病。陽明經如果過度充盈,會出現脈絡病、身體發熱;如果不足,會出現心臟的疾病。太陽經如果過度充盈,會導致骨骼病、身體沈重;如果不足,會出現腎臟的疾病。少陽經如果過度充盈,會導致筋絡病、脅部滿脹;如果不足,會出現肝臟的疾病(四時針灸理論)。肺經脈細小但膨大,表示肺病,會引發胸部和背部的疼痛,並畏懼日光。心經脈細小,表示心病,會引發背部疼痛,常流淚。
【《靈》】 黃帝問:如何判斷一個人容易得痹症?少俞回答:皮膚粗糙但肌肉不緊實的人,容易得痹症。黃帝又問:痹症的位置有特定的部位嗎?少俞回答:想要知道痹症的位置,可以觀察他們的身體部分。
在缺損的部位,皮膚薄且濕潤的為風症,皮膚混濁的為痹症(五色理論)。浮絡血管顏色多青的表示疼痛,顏色變黑的表示痹症(詳見皮膚理論)。血管突然變黑表示病態久滯,形成痹症(詳見陰陽理論)。
【《素》】 脈搏細澀表示有痹症(平人氣象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