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6)

1. 顫振

顫,搖也。振,動也。風火相乘,動搖之象,比之瘛瘲,其勢為緩。《內經》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掉即顫振之謂也。又曰: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熱。鼓慄亦動搖之意也。此症多由風熱相合,亦有風寒所中者,亦有風挾濕痰者,治各不同也。(常見此症多於傷寒,熱病痢疾中兼見者,多是熱甚而然,虛亦有之。

背戰搖振動輕利而不痿弱,比之中風嚲曳牽動重遲者,微有不同。)

星附散,治中風雖能言,口不喎斜,手足嚲曳者。

天南星,半夏(以上俱用薑製),人參,黑附子(去皮臍),白附子,茯苓,川烏(去皮臍),殭蠶,沒藥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【顫】指的是身體在震動或搖晃的狀態。【振】則是表示物體在動搖。風與火的相乘作用,會導致這種震動或搖晃的現象,相對於【瘛瘲】(一種急劇抽搐的情況)來說,它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。內經提到,各種類型的風、搖動和頭暈,都可能與肝有關。搖動就是指顫動的意思。另外還提到,各種因熱引起的震動,如像是喪失精神控制一樣的震動,都可能與熱有關。這裡的「震動」同樣指的是身體的搖晃之意。這種症狀大多是由風熱的結合所引發,也可能因為風寒或風與濕痰的混合作用,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。

在感冒、熱病或痢疾等病症中經常出現的顫抖症狀,通常是由熱度過高所造成,但也有可能存在虛弱的情況。

【星附散】是一種用於治療中風的方劑,對於那些能夠說話、口部並未歪斜,但手腳有抽動症狀的患者有著良好的效果。

【天南星】、【半夏】(兩種都需經過薑製)、【人參】、【黑附子】(去皮根)、【白附子】、【茯苓】、【川烏】(去皮根)、【殭蠶】、【沒藥】(每種均等量)這些都是配方中的藥材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酒各一盞,煎八分,熱服並進,得汗為度。

獨活散(見前瘛瘲條。)

〔《千》〕,金牙酒,療積年八風五疰,舉身嚲曳,行步跛躄,不能收持。

金牙(碎如米粒,用小絹袋盛),地膚子(無子,用莖葉。一方用蛇床子),熟地,蒴藋根,附子,防風,細辛,莽草(各四兩),川椒(四合),羌活(一斤)

白話文:
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和酒各一杯混合,煎煮至剩八分,熱服且需連同飲用,直到發汗為止。

【獨活散】(詳細內容請參照前面的瘛瘲條目。)

此方出自《千金方》,名為「金牙酒」,用於治療長年累積的八風五疰,包括全身的疼痛、乏力,行走時步態不穩,甚至不能自主控制行動。

材料如下:金牙(研磨成如米粒大小,使用小絹袋包裝),地膚子(去除種子,使用莖葉部分。一方使用蛇牀子),熟地,蒴藋根,附子,防風,細辛,莽草(各四兩),川椒(四合),羌活(一斤)。

以上就是配方的所有內容。

一方用獨活。

上十味,㕮咀,盛以絹袋,用酒四斗,於瓷器中漬,封固勿令泄氣,春夏三四宿,秋冬六七宿,酒成,去滓,日服一合,常令酒氣相接,不盡一劑,病無不愈。

白話文:

配方使用「獨活」。

以上十味草藥,先將其切碎,再用細絹布包裝好。接著,將四斗的酒倒入瓷器中,封緊防止氣體外洩。在春夏季節,需浸泡三到四天;秋冬季節,則需浸泡六到七天。待酒漬好後,去除絹袋,每日服用一合(約為20毫升),並保持酒香持續。若能完整服用一個劑量,病症通常都能得到痊癒。

2. 產後瘛瘲

產後因虛,傷風瘛瘲,同傷表症,未傳入里,宜服防風湯。(見前風門。)

愈風湯,治產後中風,口噤瘛瘲。亦治血暈,四肢強直。

用荊芥略炒為末,每服三錢,豆淋酒下。

增損柴胡湯,治產後感異症,手足牽搐,涎潮昏悶。

柴胡,黃芩(一錢二分),人參(一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半),石膏(二錢),知母(一錢),黃耆(二錢半),半夏(一錢半)

白話文:

產後因為虛弱,導致了風寒引起的抽搐癥狀,這類情況通常隻影響皮膚表層,並沒有深入體內,適宜服用「防風湯」來治療。此方請參閱之前關於風症的描述。

「愈風湯」主要用於治療產後風寒所引發的口緊、抽搐等症狀,同時也能治療血暈以及四肢僵硬的情況。

使用方法是將「荊芥」稍微炒熟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約三錢,以「豆淋酒」送服。

「增損柴胡湯」則適合用於治療產後受到異常症狀影響,導致手腳抽搐、口水泛濫、意識模糊的情況。

此方的配方包括:「柴胡」一錢二分、「黃芩」一錢二分、「人參」一錢半、「甘草」一錢半(炙烤後)、「石膏」二錢、「知母」一錢、「黃耆」二錢半以及「半夏」一錢半。

上㕮咀,分二服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秦艽湯,前症已去,次服此藥,去其風邪。

秦艽,芍藥,柴胡(各一錢七分),甘草(炙,一錢三分),黃芩,防風(各一錢二分),人參,半夏(各一錢一分)。

上㕮咀,分二帖,每帖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分成兩劑。每一劑用水兩杯,加上三片薑和兩個大棗,煎煮至剩餘八分,不分時間地服用。

秦艽湯,若前面的症狀已經消失,接著可以服用這藥方,用來去除風邪。

秦艽、芍藥、柴胡(每種各使用一錢七分)、炙甘草(一錢三分)、黃芩、防風(每種各使用一錢二分)、人參、半夏(每種各使用一錢一分)。
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分成兩帖。每次用兩杯水,加上三片薑,煎煮至剩餘八分,餐後服用。

3. 癘風

經曰:脈風成為癘,俗呼癩風是也。

〔丹〕云:大風病,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,古人謂之癘風,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。人得之者,須分在上在下。夫在上者,以醉仙散取臭惡血於齒縫中出。在下者,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蛔蟲於穀道中出。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,然皆不外於陽明一經而已。看其疙瘩,上先見,在上體多者,病在上也。

下先見,在下體多者,病在下也。上下同得者,病在上覆在下也。陽明主胃與大腸,無物不受。此風之入人也,氣受之在上多,血受之在下多,血氣俱受者上下皆多,自非醫者有神,病者有鐵心,罕有免者。余曾治四五人,中間惟一婦人得免,以其貧甚,無物可吃也。孫真人曰:吾嘗治四五百人,終無一人免者。

白話文:

經典提到:脈風會導致癘病,俗稱癩風即是此病。

丹氏指出:大風病,指的是受到天地間具有殺傷力的風氣影響,古人稱為癘風,因其強烈而猛烈,讓人感到恐懼。當人染上此病時,需要分辨其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。若病竈在上部,應使用「醉仙散」,以清除口腔齒縫中的臭惡血液;若病竈在下部,則應使用「通天再造散」,以排除腸道中的惡物和蛔蟲。雖然排出的物質在身體部位上有差別,但都沒有超出陽明經的範疇。根據疙瘩的位置,如果上部先出現且上半身多,表示病在上部;如果下部先出現且下半身多,表示病在下部;若上下都有疙瘩,則表示病在上部又延伸至下部。陽明經負責胃與大腸,所有物質都會經過此經。這種風病進入人體時,氣息的受損主要在上部,血液的受損主要在下部,如果氣血都受損,那麼上部和下部都會有多數的疙瘩。除非醫者有超凡的能力,病患有堅定的意志,否則很少有人能倖免於難。我曾經治療過四五個病人,只有其中一個婦女倖免,這是因爲她非常貧窮,沒有東西可以食用。孫真人曾說:我曾經治療過四五百人,但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。

非真人之不能治也,第無一人能守禁忌耳。大法,重者取積取汗。

醉仙散,治大風疾,遍身癮疹,瘙癢麻木。

胡麻子,牛蒡子,枸杞子,蔓荊子(各一兩。同炒),白蒺藜,苦參,栝蔞根,防風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十五錢末,入輕粉一錢,拌勻,每服一錢,茶調下,晨午夕各一服。後五七日,先於牙縫內出臭黃涎,渾身疼痛,昏悶如醉,次後利下膿血惡臭氣,病根乃去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個治療方法,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,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無法遵守特定的禁忌。在中醫治療原則中,對於較重的疾病,通常會採取祛積和發汗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
「醉仙散」是一種用來治療大風病、全身起疹、瘙癢和麻木的方藥。

所需材料如下:

  • 胡麻子
  • 牛蒡子
  • 枸杞子
  • 蔓荊子(各一兩,一起炒)
  • 白蒺藜
  • 苦參
  • 栝蔞根
  • 防風(各半兩)

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15錢末,加入1錢輕粉,混勻。每次服用1錢,用水煎好的茶調服。每天早中晚各服一次。服藥後五至七天,首先在牙縫內出現臭黃色唾液,接著全身會感到疼痛,有如醉酒般迷糊。之後會排出含有膿血和惡臭的物質,這表示病根已經被去除。

請注意,這是中醫的治療方式,具體使用時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評估並指導使用,以免出現不適或副作用。

四聖保命丹

大黃(半兩),黃柏(八兩),苦參,荊芥(各四兩)

上為末,煉蜜和勻,分作一百二十丸。每服一丸,溫酒送下,食遠,日三服。忌肉醬。一方用蝦蟆一個燒灰。

祛風散

大蠶砂(五升,先篩淨,水淘三遍,控干),東行蠍虎(一條,焙乾,用白麵四斤拌蠶砂為絡索,曬乾)

上每服一二合,熬柏葉湯調服,食前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【四聖保命丹】

  • 大黃(半兩):主要成分是大黃,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通便的作用。
  • 黃柏(八兩):主要成分是黃柏,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。
  • 苦參:具有清熱燥溼、殺蟲止癢的效果。
  • 荊芥(各四兩):主要成分是荊芥,能疏風散熱、解表散寒。
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好的蜂蜜混合均勻,製成120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酒送下,飯後兩小時,每日三次。避免食用含有肉醬的食物。

【祛風散】

  • 大蠶砂(五升,先篩淨,水淘三遍,控幹):主要成分是大蠶砂,能祛風散寒、止痛。
  • 東行蠍虎(一條,焙乾,用白麵四斤拌蠶砂為絡索,曬乾):主要成分是東行蠍虎,有祛風除溼、止痛的效果。

每次服用一到二匙,用熬煮的柏葉湯調服,飯前,每日三次。

通天再造散,治大風惡疾。

鬱金(半錢),大黃(一兩,泡),白牽牛(六錢,半生半炒),皂角刺(黑大者,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日未出時,面東以無灰酒調下。

愈風丹,治癩。

皂角一斤(去皮弦,銼作四指許,以無灰酒浸一宿,漉出,同新汲水一大碗揉作濃汁,濾去渣,以砂鍋慢火熬膏),苦參(四兩,為末),土蝮蛇(頭尾全用,陰乾為末)

上二味末,以皂角膏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防風通聖散煎成送下。日二服,服三二日後,入浴出汗。病重者,不過一料。病微者,止用烏梢蛇,不用土蝮蛇。

白話文:

通天再造散,治療大風和惡疾。

鬱金(半錢),大黃(一兩,用水浸泡),白牽牛(六錢,一半生一半炒),皁角刺(黑色的大者,一兩)
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錢,在太陽未升起的時候,面向東方用無灰酒調服。

愈風丹,治療麻瘋病。

皁角一斤(去皮和種子,切成約四指寬,用無灰酒浸泡一夜,過濾出,和新汲取的水一大碗揉成濃稠汁液,過濾掉渣,用砂鍋慢火熬成膏狀),苦參(四兩,研磨成粉),土蝮蛇(頭尾都要完整,陰乾研磨成粉)

以上兩種粉混合,用皁角膏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在空腹時用防風通聖散煎煮後送服。每天服用兩次,服藥三到兩天後,洗澡出汗。病情嚴重的人,一次藥量即可痊癒。病情輕微的人,只需要使用烏梢蛇,不需要使用土蝮蛇。

換肌散,治大風年深不愈,至眉毛墮落,鼻梁坍壞,額顱腫破,服此速效。

白花蛇(三兩),烏蛇(三兩,酒浸一宿),地龍(去土,三兩),當歸(酒製),細辛,白芷(各一兩),天麻,蔓荊子,威靈仙,荊芥穗,甘菊花,苦參,紫參,沙參,木賊,不灰木,川芎,沙苑蒺藜,甘草(炙),天門冬,赤芍藥,菖蒲(九節者),何首烏,胡麻(炒),草烏頭(各三兩),蒼朮(三兩,米泔浸),木鱉子(去殼,三兩),定風草(三兩)

白話文:

【換肌散】,用於治療長期未癒的大風病,症狀包括眉毛掉落、鼻樑塌陷、額頭和臉部腫脹破損。服用此方後能迅速見效。

  • 白花蛇(三兩):祛風除濕。
  • 烏蛇(三兩,酒浸一夜):壯筋骨,通絡止痛。
  • 地龍(去土,三兩):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。
  • 當歸(酒製):調血養血。
  • 細辛:散寒止痛。
  • 白芷:散風解毒。
  • 天麻:平肝息風。
  • 蔓荊子:清熱解毒,疏風散邪。
  • 威靈仙:除風止痛。
  • 荊芥穗:散風解表。
  • 甘菊花:清熱解毒,明目。
  • 苦參:清熱燥濕。
  • 紫參:補氣養陰。
  • 沙參:養陰生津,潤肺止咳。
  • 木賊:清熱明目。
  • 不灰木:清熱利尿。
  • 川芎:活血行氣,止痛。
  • 沙苑蒺藜:滋補肝腎。
  • 甘草(炙):調和諸藥。
  • 天門冬:滋陰潤燥。
  • 赤芍:活血散瘀。
  • 菖蒲(九節者):開竅醒腦,化痰止痛。
  • 何首烏:滋補肝腎,黑發養顏。
  • 胡麻(炒):潤腸通便。
  • 草烏頭(各三兩):溫陽散寒,止痛。
  • 蒼朮(三兩,米泔浸):燥濕健脾。
  • 木鱉子(去殼,三兩):消癥散結。
  • 定風草(三兩):平肝息風。

上同為細末,每服五錢匕,食後酒調服,酒多為妙。

輕者疏風和血,以二聖散治之。二聖散方,。

大黃(半兩),皂角刺(三錢,燒灰)

上將皂角刺一二個,燒灰研細,用大黃半兩煎湯,調下二錢。早服樺皮散。中以升麻湯,下瀉青丸。晚服二聖散。(此為緩治。)

柏葉湯

用東南枝上柏葉一秤,水一桶,水三沸,去渣,甕盛起,旋熬蠶砂調服。初服苦澀,三五日後甜。十日,四肢沉重,便赤白痢。一月後,發出瘡。疙瘩破,用,烏龍散,搽之。

白話文:

每樣藥物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匕(約15公克),在餐後用酒調和後服用,酒量越多效果越好。

對於輕微的風寒症狀,可以使用二聖散進行治療。二聖散的配方如下:

大黃(半兩,約20公克),皁角刺(三錢,約10公克,燒成灰)

將皁角刺約二到三個燒成灰,與大黃一起煎湯,調和後服用二錢(約6公克)。早上服用樺皮散。中午以升麻湯配合下瀉青丸。晚上則服用二聖散。(這是一種緩慢治療的方式。)

柏葉湯

使用東南方向的枝條上的柏葉一秤(約120公克),加水一桶(約3公升),煮沸三次,去除殘渣後裝入甕中,用蠶砂調和後服用。初次服用會有苦澀感,但三五天後會變甜。服用十天後,可能會出現四肢沈重、赤白痢疾的現象。一個月後,會開始發出瘡疹。當疙瘩破開時,可以使用烏龍散進行擦抹。

烏龍尾(即倒懸灰,二錢),烏雞子皮(煅)

二味為末,用柏油調,搽於破瘡上。

樺皮散,治肺擁風毒,遍身癮疹瘙癢。

荊芥穗(二兩),枳殼,樺皮(各四兩),甘草(炙,半兩),杏仁(二兩,去皮尖,用水一碗煎令減半,取出令乾,另研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食後,溫酒調下。

凌霄散,治癘風神效。

蟬殼,地龍(炒),殭蠶,全蠍(各七個,炒),凌霄花(半兩)

白話文:

烏龍尾(即倒懸灰,取二錢份量),加上烏雞子皮(需先煅燒),這兩味藥物磨成粉末,再用柏油調和,塗抹在破傷的創口上。

「樺皮散」,用於治療因肺部積聚風毒所導致的全身性癮疹和瘙癢。

使用荊芥穗(取二兩份量)、枳殼、樺皮(各取四兩份量)、甘草(炙烤後,取半兩份量)、杏仁(取二兩份量,去除皮和尖部後,用水煮至一半量,取出晾乾,然後研磨)。

以上所有成分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份量,飯後,以溫熱的酒調和服用。

「凌霄散」,對療癘風病有極佳的效果。

使用蟬殼、地龍(炒過)、僵蠶、全蠍(各取七個並炒過)、凌霄花(取半兩份量)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,無時。於浴室中常蹲湯中一時許,服藥神效。

祛風丸,治疥癩,經曰:脈風成為癘也。

黃耆,枳殼,防風,芍藥,甘草,熟地,地骨皮,枸杞子,生地

上九味,木杵臼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白湯下,五十丸。

如聖散

蔓荊子,苦參,玄參,厚朴,荊芥,紫參,陳皮,沙參,麻黃(去節,一兩),防風,白芷,威靈仙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祛風丸,用來治療疥癬。古代經書說:風邪引起的就是疥癬。

黃耆、枳殼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、熟地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、生地,這九種材料,用木杵臼打成細末,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,用溫水送服,每次服用五十個丸子。

如聖散,配方包含蔓荊子、苦參、玄參、厚朴、荊芥、紫參、陳皮、沙參、麻黃(去掉節的部分,總量為一兩)、防風、白芷、威靈仙(各自兩兩),使用方法同祛風丸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桃柳枝各一把,水五升煎,臨臥熱洗。忌五辛。

〔垣〕段庫使病癘風,滿面連須極癢,眉毛已脫落。須用熱水沃之稍緩,每晝夜須數次,或砭刺亦緩。先師曰:風論中雲,夫癘者榮衛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,風寒客於脈而不去,名曰癘風。治之者,當刺其腫上,以銳針刺其處,拔出其惡氣,腫盡乃止。

當食如常食,勿食他食。如用藥當破血,去熱升陽,去癢瀉榮,以辛冷散之,甘溫升之,行陽明經,瀉心火,補肺氣,乃治之正也。

補氣瀉榮湯

白話文:

以上材料需要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同時準備桃木和柳枝各一把,加五升水一起煮沸,於睡前熱敷。避免食用五種辛香刺激的食物。

有一位名叫段庫使的人,他患有癘風,臉部連同鬍鬚都極度癢痛,眉毛已經掉落。需要使用熱水稍微緩解,每天多次使用,或者進行針灸也能緩解症狀。老師曾說過,風論中提到,癘風是因為榮衛熱胕,氣質混濁,導致鼻樑損壞、面色不佳、皮膚潰爛,風寒侵入脈絡而不消散,稱為癘風。治療時,應在腫塊上使用尖銳的針頭刺入,拔出病邪氣,直到腫塊完全消失。

飲食應保持正常,不要食用其他食物。若需使用藥物,應通過破血、清熱、提升陽氣、減輕癢痛、疏解榮氣等方法進行治療,並配合使用辛涼和甘溫的藥材,活血通陽明經,清心火,補肺氣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
補氣瀉榮湯 (補氣瀉榮湯的具體配方和用法未提供)

升麻,連翹(各六分),蘇木,當歸,全蠍,黃連,地龍,黃耆(各三分),黃芩(生,四分),甘草(一錢半),人參(二分),生地(四分)桃仁(三個),桔梗(五分),麝香(少許),胡桐淚(一分),水蛭(炒令煙盡,二個),虻蟲(去翅足,微炒,二個)

白話文:

  • 升麻、連翹(各取六分量)
  • 蘇木、當歸、全蠍、黃連、地龍、黃耆(各取三分量)
  • 黃芩(生長的,取四分量)
  • 甘草(取一錢半量)
  • 人參(取二分量)
  • 生地(取四分量)
  • 桃仁(取三個)
  • 桔梗(取五分量)
  • 麝香(取少量)
  • 胡桐淚(取一分量)
  • 水蛭(炒至煙盡,取二個)
  • 蠟蟲(去除翅腳,微炒,取二個)

請注意:此藥方是古代的配方,具體用法和適應症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後指導。在使用前,應確保對成分無過敏反應,並考慮到個人健康狀況。不適宜自行使用藥方,以免造成健康問題。

上銼如麻豆大,除連翹另銼,胡桐淚研,白豆蔻二分為細末,二味另放,麝香、虻蟲、水蛭三味為末另放外,都作一服。水二大盞,酒一匙,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,再入白豆蔻二味,並麝香等三味,再上火煎一二沸,去渣稍熱,早飯後午飯前服。忌酒濕面生冷硬物。

〔《經》〕大風,刺其肌肉,故汗出百日,刺骨髓,汗出百日。凡二百日,鬢眉生,而止針。

承漿一穴,在頤前唇下宛宛中,足陽明、任脈之會,療偏風口喎面腫,口齒疳蝕蟲瘡。灸亦佳,日灸七壯至七七壯,灸則血脈通宣,其風應時立愈。

白話文:

上銼如麻豆大,除連翹另銼,胡桐淚研,白豆蔻二分為細末,二味另放,麝香、虻蟲、水蛭三味為末另放外,都作一服。

將藥材磨成如麻豆大小的顆粒,除了連翹需要單獨磨粉,胡桐淚研磨,白豆蔻兩分磨成細末,這兩種材料分別放置,麝香、虻蟲、水蛭三種材料也磨成粉末,然後混合一起做成一劑藥。

水二大盞,酒一匙,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,再入白豆蔻二味,並麝香等三味,再上火煎一二沸,去渣稍熱,早飯後午飯前服。忌酒濕面生冷硬物。

用兩大杯水和一匙酒,加入連翹煮至剩下一盞六分,再加入白豆蔻兩味以及麝香等三味,再加熱煎煮一二次,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,於早飯後午飯前服用。避免飲酒、吃濕面、生冷和硬物。

〔《經》〕大風,刺其肌肉,故汗出百日,刺骨髓,汗出百日。凡二百日,鬢眉生,而止針。

出自經典的記載,大風病,需要在肌肉部位進行刺激,使得汗出百日,進一步刺激到骨髓,汗出百日。經過二百日的治療,鬢眉會生長,然後停止針灸治療。

承漿一穴,在頤前脣下宛宛中,足陽明、任脈之會,療偏風口喎面腫,口齒疳蝕蟲瘡。灸亦佳,日灸七壯至七七壯,灸則血脈通宣,其風應時立愈。

承漿穴位在頰骨前方、嘴脣下方的凹陷處,是足陽明和任脈的交匯點,可以治療偏風、口歪、面腫、口腔及齒齦的寄生蟲引起的傷害。灸法也很有效,每天灸七壯到七七壯,灸治可以暢通血脈,風病應即刻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