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5)

1. 瘛瘲

病筋脈相引而急,名曰瘛瘲,俗謂之搐是也。

〔河〕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。熱勝風搏,並於經絡,風主動而不寧,風火相乘,是以熱瞀瘈生矣。治法,祛風滌熱之劑,折其火熱,瞀瘈可立愈。若妄加灼艾,或飲以發表之劑,則死不旋踵矣。

《素問》云:心脈急甚者,為瘛瘲。此心火虛寒也,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。《靈樞》云:心脈滿大,癇瘈筋攣。此心火實熱也,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。肝脈小急,亦癇瘈筋攣。此肝虛也,續斷丸主之。若肝脈盛者,先救脾,宜加減建中湯。《素問》云:脾脈急甚者,亦為瘛瘲。此脾虛肝乘之而瘈也,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。汗多不止為虛,無汗能食為實。

白話文:

【病症表現為肌肉和筋脈緊張疼痛,稱為「瘛瘲」,俗稱抽搐。】

「河」諸熱症、頭暈、抽搐等症狀,都與火氣過盛有關。熱力與風邪結合,共同侵襲經絡。風邪會使身體不寧,而風火相合,便會引起熱症、頭暈及抽搐。治療方法應以祛風、清熱的藥物為主,消滅火熱,如此抽搐便能迅速痊癒。若無分寸地使用艾灸或發汗的藥物,則後果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《素問》中提到,心脈緊繃嚴重時,會導致「瘛瘲」,這表明心火虛弱且寒冷,應使用「補心牛黃散」進行治療。《靈樞》中指出,心脈充盈大張,容易出現抽搐、筋肉緊縮。這是心火過旺的現象,應使用「瀉心火涼驚丸」進行治療。肝脈細小且緊繃,也會出現抽搐、筋肉緊縮,表明肝虛,應使用「續斷丸」進行治療。如果肝脈強盛,首先需保養脾臟,可以使用「加減建中湯」進行治療。《素問》中還提到,脾脈緊繃嚴重時,也可能導致「瘛瘲」,這表明脾虛,而肝氣又乘之,造成抽搐,因此應使用增強脾臟、清瀉肝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出汗不停是虛弱的表現,不出汗但有食慾是實症的表現。

〔垣〕,人參益氣湯,治熱傷元氣,四肢困倦,手指麻木,時時瘛瘲。

黃耆(二錢),甘草(炙),升麻(各五分),瘛瘲(三十粒),柴胡(六分),生甘草(五分),人參(一錢二分),炙甘草(五分),白芍藥(七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熱服。

獨活湯,治風虛昏聵,不自覺知,手足瘛瘲,或為寒熱,血虛不能服發汗藥,及中風自汗,尤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【垣】,人參益氣湯,治療熱病損傷元氣,四肢疲憊、無力,手指麻木,時常出現抽搐。

黃耆(二錢),甘草(炙過),升麻(各五分),瘛瘲(三十粒),柴胡(六分),生甘草(五分),人參(一錢二分),炙甘草(五分),白芍藥(七分)

以上材料磨成粉末,做成一劑,用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濾除藥渣,熱服。

獨活湯,治療風邪虛弱導致的頭暈,病人不自覺,手腳抽搐,或者有寒熱交替的症狀。對於血虛不能使用發汗藥,以及中風後出汗者,特別適合服用此方。

獨活,羌活,人參,防風,當歸,細辛,茯神,遠志,半夏,桂心,白薇,菖蒲,川芎(各五錢),甘草(二錢半)

每服一兩,水二盞,生薑五片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

胃風湯,治虛風症,能食麻木,牙關緊急,手足瘛瘲,目肉蠕瞤,胃中有風,面腫。

白話文:

「獨活、羌活、人參、防風、當歸、細辛、茯神、遠志、半夏、桂心、白薇、菖蒲、川芎(各取五錢),甘草(取二錢半)。

每次服用一兩,取水兩盞,加入生薑五片,煮至剩八分,於飯後溫熱飲用。

胃風湯,用於治療虛風症狀,包括食慾減退、四肢麻木、牙關緊閉、手腳抽搐、眼肌震顫、胃部有風感、面部浮腫。」

白芷(一錢二分),升麻(二錢),葛根(一錢),蒼朮(一錢),甘草(五分,炙),柴胡,藁本,羌活,黃柏,草豆蔻(各五分),麻黃(半錢,不去節),蔓荊子(一錢),當歸身(一錢)

上㕮咀,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煎至一鍾,溫服。

〔《千》〕,薯蕷丸,治虛勞不足,風氣百疾,頭目眩冒,驚悸狂癲。

白話文:

藥物組合包括:

  • 白芷:1錢2分
  • 升麻:2錢
  • 葛根:1錢
  • 蒼朮:1錢
  • 甘草:5分(炙)
  • 柴胡
  • 蒿本
  • 羌活
  • 黃柏
  • 草豆蔻:各5分
  • 麻黃:半錢(不除去節)
  • 蔓荊子:1錢
  • 當歸身:1錢

使用方法:所有藥物先切碎(㕮咀),然後用兩鍾的水加上三片薑和兩個大棗一起煮沸,煮至一鍾,然後熱服。

此藥方出自《千》書,名為「薯蕷丸」,用於治療虛勞不足、風氣引起的各種疾病、頭暈眼花、驚悸、精神失常等症狀。

薯蕷(二十八分),當歸(十分),桂心(七分),神麯(炒),熟地(各十分),甘草(二十分),人參(十分),芎藭(五分),芍藥,白朮,麥門冬,杏仁(各六分),柴胡,桔梗,茯苓(各五分),鹿角膠(七分),乾薑(三分),白蘞(三分),防風(六分),大棗(一百枚,為膏),黃芩(六分),大豆黃卷(七分)

白話文:

薯蕷(二十八份)、當歸(十份)、桂心(七份)、神麒(炒過)、熟地(各十份)、甘草(二十份)、人參(十份)、芎藭(五份)、芍藥、白朮、麥門冬、杏仁(各六份)、柴胡、桔梗、茯苓(各五份)、鹿角膠(七份)、乾薑(三份)、白蘞(三份)、防風(六份)、大棗(一百枚,用來製膏)、黃芩(六份)、大豆黃卷(七份)。

請注意:這是一個古方的成分列表,具體用途和劑量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調整。不適當地使用這些成分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或健康問題。在進行任何中藥治療之前,建議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。

上二十二味,末之,和棗膏煉蜜丸,如彈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日三服。

續斷丸,治肝勞虛寒,脅痛脹滿,眼昏不食,攣縮瘛瘲。

續斷(酒浸),川芎,當歸(酒浸),半夏(湯泡,薑製),橘紅,乾薑(炮,各一兩),桂心,甘草(炙,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滾湯下。

牛黃散,治心虛風,筋脈攣搐,神昏語澀。

牛黃,龍腦,硃砂,麝香(各一錢),蟬蛻,烏蛇肉(一兩,酒浸),全蠍(炒),殭蠶(炒),桑螵蛸,羚羊角,阿膠(炒),天麻,防風,甘菊花,蔓荊子,桂心,細辛,側子(炮,去皮),獨活(去蘆,各半兩),犀角(半兩),麻黃(七錢半)

白話文:

上二十二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與棗膏和煉蜜調和,製成如彈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時用酒服用一顆,每日三次。

【續斷丸】,用於治療肝臟勞損、虛寒引起的肋骨疼痛、腹部脹滿、視力模糊、食慾不振、肌肉抽搐或震顫。

續斷(以酒浸泡)、川芎、當歸(以酒浸泡)、半夏(以水煮過後再以薑汁醃製)、橘紅、乾薑(經炮製)、桂心、甘草(炙烤,以上每種各一兩)。
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,與蜜調和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百顆,以熱開水送服。

【牛黃散】,用於治療心臟虛弱、風氣侵擾所導致的筋脈抽搐、神智不清、語言困難。

牛黃、龍腦、硃砂、麝香(以上每種各一錢)、蟬蛻、烏蛇肉(一兩,以酒浸泡)、全蠍(炒製)、殭蠶(炒製)、桑螵蛸、羚羊角、阿膠(炒製)、天麻、防風、甘菊花、蔓荊子、桂心、細辛、側子(炮製,去皮)、獨活(去蘆頭,以上每種各半兩)、犀角(半兩)、麻黃(七錢半)。

上為細末,和勻,再研,每服一錢,豆淋酒下。

續命煮散,治風氣留滯,心中昏憒,四肢無力,口眼瞤動,或時搐搦,或渴或自汗。

防風,獨活,當歸,人參,細辛,葛根,芍藥,川芎,甘草,熟地,遠志,荊芥,半夏(各五錢),官桂(七錢半)

每服一兩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去渣,通口服。汗多者,加牡蠣粉一錢半。

獨活散,消風化痰。

白話文:

上等的藥材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再研磨一次,每次服用一錢,用豆淋酒送服。

「續命煮散」,用於治療風氣阻塞,心神混亂,四肢乏力,口眼顫抖,或者時常抽搐,或者口渴或自行出汗的情況。

防風、獨活、當歸、人參、細辛、葛根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、熟地、遠志、荊芥、半夏(各五錢)、官桂(七錢半)

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兩盞,生薑三片,煎煮至八分,去渣,整體服用。若出大量汗,可加入牡蠣粉一錢半。

「獨活散」,用於消除風氣,化解痰結。

細辛,石膏(研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防風,藁本,旋覆花,川芎,蔓荊子,獨活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姜三片,水一大盞,煎七分,食後服。

運氣,瘛瘲有二:

其一曰火。經曰:火鬱之發,民病嘔逆瘛瘲。又曰:少陽所至,為暴注瞤瘈。又曰:少陽司天,客勝則為瘛瘲是也。

其二曰水。經曰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木氣上從,民病脅痛目赤,掉振鼓慄。又曰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民病足痿不收,行善瘈。又曰:太陰之復,頭頂痛重而掉,瘈尤甚是也。

〔《甲》〕卒心中痛,瘛瘲,互相引,肘內廉痛,心熬熬然,間使主之。熱病先手臂,身熱瘛瘲,唇口聚,鼻張,目下汗出如轉珠,兩乳下二寸堅,脅滿,悸,列缺主之。振寒瘛瘲,手不伸,咳嗽唾濁,氣膈善嘔,尺澤主之。大風嘿嘿,不知所痛,嗜臥善驚,瘛瘲,天井主之。頭重鼻衄及瘛瘲,至陰主之。身熱狂走,譫語見鬼,瘛瘲,身柱主之。

白話文:

藥方:細辛、石膏(研磨)、甘草(炙烤)、防風、藁本、旋覆花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獨活(各取一份)。

做法:將上述藥物混合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三片薑片,一大盞水煮沸後減小火煮到剩下七分量,餐後服用。

關於「運氣,瘛瘲」的解釋:

  1. 火:經書提到,當火氣鬱積時,人會出現嘔吐、抽搐等症狀。另外,少陽經脈影響時,會引起急性的腹瀉和抽搐。
  2. 水:經書指出,當陽明經脈主導,且受乾燥氣候影響,木氣上升,人會出現肋骨疼痛、眼睛紅腫、震顫、寒戰等症狀。如果土氣過盛導致雨濕,會讓人腳軟無法站立,行走時抽搐。在太陰復位時,頭部沈重且震顫,抽搐更嚴重。

針灸穴位解釋:

  • 卒心中痛、抽搐、互相牽引、肘內側疼痛、心臟煩躁,使用間使穴。
  • 熱病先從手臂開始,身體發熱、抽搐,嘴脣聚集、鼻孔張開、眼睛下部出汗像轉動的珠子、乳房下方兩寸處硬塊、肋骨滿漲、心跳頻繁,使用列缺穴。
  • 振動寒氣、抽搐、手指不能伸展、咳嗽吐出混濁物、氣道堵塞、容易嘔吐,使用尺澤穴。
  • 大風來襲,不知道哪裡疼痛、喜愛躺著、容易驚嚇、抽搐,使用天井穴。
  • 頭部沈重、鼻出血以及抽搐,使用至陰穴。
  • 身體發熱、狂亂奔跑、說胡話、看到鬼魂、抽搐,使用身柱穴。

〔《千》〕腹滿瘛瘲,心痛,氣滿不得息,巨闕主之。嘔血時瘈,善搖頭,顏青,汗出不過肩,傷寒,溫病,曲澤主之。

白話文:

在古代中醫文獻中,提到的「腹滿瘛瘲」、「心痛」、「氣滿不得息」、「巨闕主之」、「嘔血時瘈」、「善搖頭」、「顏青」、「汗出不過肩」、「傷寒」、「溫病」、「曲澤主之」這些症狀和對應的穴位名稱,代表著中醫對於不同疾病或症狀的辨證施治。

  • 「腹滿瘛瘲」:腹部脹滿,肌肉抽搐。
  • 「心痛」:心臟疼痛。
  • 「氣滿不得息」:呼吸困難,喘不過氣。
  • 「巨闕主之」:巨闕穴可以治療上述病症。
  • 「嘔血時瘈」:不時出現嘔血現象,伴有肌肉抽搐。
  • 「善搖頭」:經常搖頭。
  • 「顏青」:面色蒼白或青紫。
  • 「汗出不過肩」:出汗但不超過肩膀部位。
  • 「傷寒」:指由傷寒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疾病。
  • 「溫病」:泛指由溫邪引起的各種熱性病。
  • 「曲澤主之」:曲澤穴可以治療上述病症。

請注意,這些信息僅為參考,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尋求專業醫生診斷並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