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1)

1. 診生死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腹內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,目眶陷,真臟見,目不見人,立死。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。急虛身中卒至,五臟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其脈絕不來,若人一息五六至,其形肉不脫,真臟雖不見,猶死也。(林注云:一息當作一呼。以上並《玉機真臟論》)

〔《靈》〕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,流淫而不止。因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(《本神篇》。下同)

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

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春。
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,不精則不正,當人陰縮而攣筋,兩脅骨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秋。
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於夏。

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於季夏。

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,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
〔《素》〕瞳子高者,太陽不足。戴眼者,太陽已絕。此決死生之要,不可不察。(《三部九候論》。下同)

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仲,死必戴眼。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反折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(《診要經終篇》。下同。凡癇痓亦戴眼,灸崑崙穴,即隨下不戴也。若灸崑崙仍眼戴不下者,是為太陽終也。王注:絕汗謂出汗如珠不流復旋干也)

少陽終者,耳聾,百節皆縱,目睘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。其死也色先青白,乃死矣。(睘音瓊。王注云:目睘,謂直視如驚貌)

陽明終者,口目作動,善驚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不仁,則終矣。(王注云:經盛謂面目頸額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。不仁謂不知善惡也)

少陰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(面黑者手少陰絕,齒長者足少陰絕)

太陰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,皮毛焦而終矣。

厥陰終者,中熱嗌乾,善溺心煩,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。此十二經之所敗也。

〔《靈》〕手太陰氣絕,則皮毛焦。太陰者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。故氣不榮則皮毛焦,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,津液去皮節者,則爪枯毛折,毛折者則毛先死。丙篤丁死,火勝金也。(《經脈篇》。下同)

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髦色不澤,故其面黑如漆柴者,血先死。壬篤癸死,水勝火也。

白話文:

診生死

骨骼枯瘦,肌肉凹陷,胸中氣悶,腹部疼痛,心中不適,肩頸身體發熱,皮膚潰爛,眼眶凹陷,內臟外露,眼神呆滯,無法看見人,就會立即死亡。即使能看見人,也會在承受不住病痛時死去。急性的虛脫猝死,五臟閉塞,經脈不通,氣息不暢,如同溺水,無法預知死亡時間。如果脈搏完全消失,或者一分鐘呼吸五到六次,即使形體沒有明顯的肌肉脫落,內臟雖未外露,也預示著死亡。(林注:一息應理解為一次呼吸。以上皆引自《玉機真臟論》)

因此,過度思慮擔心則傷神,神受損則會恐懼,情志失控而無止盡。因悲傷而觸動內臟者,則會耗盡精力而喪命。過度喜樂者,神氣渙散而不能收藏。愁憂者,氣機閉塞而不能運行。盛怒者,神志昏亂而無法自理。恐懼者,神氣渙散而無法收斂。(《本神篇》以下同)

心過度思慮擔心則傷神,神受損則會恐懼而失去自控,皮膚潰爛,毛髮枯萎,面色憔悴,死於冬季。

脾過度憂愁而不能釋懷則傷意,意受損則神志混亂,四肢無力,毛髮枯萎,面色憔悴,死於春季。

肝過度悲傷而觸動內臟則傷魂,魂受損則會神志癲狂,意識不清,身體會出現陰莖縮小、肌肉抽搐、兩脅疼痛等症狀,毛髮枯萎,面色憔悴,死於秋季。

肺過度喜樂而無節制則傷魄,魄受損則會狂躁,狂躁者意識不清,皮膚乾燥粗糙,毛髮枯萎,面色憔悴,死於夏季。

腎過度憤怒而不能控制則傷志,志受損則會喜忘言,腰脊不能彎曲伸展,毛髮枯萎,面色憔悴,死於仲夏(季夏)。

恐懼而不能釋懷則傷精,精受損則會骨骼酸痛,肢體痿弱,精液流失,因此五臟主藏精氣,不可損傷,損傷則精氣虧損,陰氣虛弱,陰虛則氣虛,氣虛則死亡。

瞳孔上吊者,太陽經氣不足。眼球外凸者,太陽經氣已絕。這是判斷生死的重要標誌,不可不察。(《三部九候論》以下同)

足太陽經氣絕者,腳不能屈伸,死亡時必眼球外凸。太陽經脈衰竭的徵兆是眼球外凸、反覆抽搐,面色蒼白,出冷汗,出冷汗則死。(《診要經終篇》以下同。凡是癲癇患者也會有眼球外凸的現象,灸崑崙穴,即可使眼球下降。若灸崑崙穴後眼球仍不能下降,則表示太陽經氣已絕。王注:冷汗是指汗珠如珠一般不流動,很快乾涸。)

少陽經氣衰竭者,耳聾,關節鬆弛,眼睛直視,眼神呆滯,眼神呆滯一日半則死。死前面色先青白,然後死亡。(睘音瓊。王注:目睘,指直視如受驚嚇的樣子)

陽明經氣衰竭者,口眼抽搐,易受驚嚇,胡言亂語,面色黃,全身經絡充盈而失去知覺,則死亡。(王注:經盛指面部、頸部、額頭、腳趾、手腕、脛部都躁動不安。不仁指不知善惡。)

少陰經氣衰竭者,面色黑,牙齒長而污垢,腹部脹滿,上下不通而死亡。(面色黑者手少陰經氣絕,牙齒長者足少陰經氣絕)

太陰經氣衰竭者,腹部脹滿不能呼吸,容易打嗝嘔吐,嘔吐則氣逆,氣逆則面色紅,不氣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色黑,皮膚乾燥而死亡。

厥陰經氣衰竭者,內熱咽乾,頻尿心煩,嚴重時舌頭卷曲上縮而死亡。這是十二經脈衰竭的表現。

手太陰經氣絕,則皮膚乾燥粗糙。太陰經運行氣血溫煦於皮膚,所以氣血不足則皮膚乾燥粗糙,皮膚乾燥粗糙則津液流失,津液流失則指甲枯萎,毛髮脫落,毛髮脫落則毛髮先死。丙火克丁金。(《經脈篇》以下同)

手少陰經氣絕,則經脈不通,經脈不通則血液不流,血液不流則毛髮失去光澤,所以面色黑如漆炭者,血液先衰竭。壬水克癸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