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3)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3)
1. 子癇
〔云〕,葛根湯,治妊娠臨月,因發風痓,忽悶憒不識人,吐逆眩倒,名曰子癇。
葛根,貝母(去心),牡丹皮,防風,當歸,川芎,白茯苓,桂心,澤瀉,甘草(各二兩),獨活,石膏,人參(各三兩)
白話文:
【雲】,葛根湯,用於治療懷孕接近足月時,因發熱抽搐,突然感到昏沈、意識不清,嘔吐、翻轉,稱為子癇。
葛根,貝母(去除心部),牡丹皮,防風,當歸,川芎,白茯苓,桂心,澤瀉,甘草(每味藥材各使用二兩),獨活,石膏,人參(每味藥材各使用三兩)。
上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二服。貝母令人易產,未臨月,升麻代之。
〔丹〕治一婦人懷妊六月,發癇,手足揚直,面紫黑色,閤眼涎出,昏瞶不省人事,半時而醒。醫與震靈丹五十餘帖,其疾時作時止,無減症。直至臨產,方自愈。產一女,蓐中子母皆安。次年其夫疑丹毒必作,求治之。診其脈浮取弦,重取澀,按至骨則沉實帶數。時正二月,因未見其癇發症狀,未敢與藥。
意其舊年癇發時乃五月,欲待其時,度此疾必作,當審諦施治。至五月半,其疾果作,皆是午巳兩時。遂教以自制防風通聖散,用生甘草,加桃仁多,紅花少,或服或吐,至四五劑,疾漸疏而輕,發為疥而愈。
〔《大》〕治子癇,用縮砂末,酒調下二錢。(詳見安胎。)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研磨後,用水九升煮沸,取三升,分成兩次溫和服用。貝母能幫助生產,如果還沒有到預產期,可以用升麻來代替。
丹方治療一位懷孕六個月的婦女,發病時手腳抽搐,臉部呈紫色,閉著眼睛流口水,失去意識,半小時後恢復清醒。醫生給了她五十多帖的震靈丹,但病情只是時好時壞,並沒有改善。直到臨盆時,她才完全康復。產下一女,母親和嬰兒都平安無事。第二年,她的丈夫懷疑她可能再次出現丹毒,於是尋求治療。醫生觸診脈搏,輕取時弦,重取時澀,按至骨則沈實帶數。當時是二月,因為沒有看到發病的症狀,所以不敢開藥。
醫生認為去年發病時是在五月,想要等到那個時候,估計這個疾病會再發作,然後再進行適當的治療。到了五月的中旬,病情果然發作,都是在午時和巳時。於是教導她自己制備防風通聖散,使用生甘草,增加桃仁的份量,減少紅花的份量,有的情況下服用,有的情況下催吐,經過四五劑,病情逐漸緩解,最後發作疥癬而康復。
大法治療子癇,使用縮砂末,加酒調和後服用二錢。(詳細見安胎部分。)
2. 痓
痓病者,口噤,角弓反張者是也。
〔丹〕痓,大率與癇病相似,比癇為虛,宜帶補。多是氣虛有火兼痰,宜服人參、竹瀝之類,不用兼風藥。
〔無〕此症多由亡血,筋無所營,故邪得以襲之。所以傷寒汗下過多,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病者,概可見矣。
〔丹〕一男子,二十餘歲,患痘瘡靨謝後,忽患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不能屈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則汗止,時作時止。其脈極弦緊而急,如真弦狀。向知此子極勤苦,意其因勞倦傷血,山居多風寒,乘虛而感,又因痘瘡,其血愈虛,當用辛溫養血,辛涼散風。
白話文:
【抽搐】指的是嘴巴緊閉,角弓反張的症狀。
【丹】抽搐與癇病相似,但較癇病虛弱,應當加用補藥。多是氣虛、有火併伴有痰,應服用人參、竹瀝等類藥物,無需同時使用祛風藥物。
【無】此病症多由失血引起,筋脈得不到滋養,所以邪氣得以侵入。因此,傷寒過度出汗、瘡瘍病人以及產後出現這種病症的情況,都是常見的。
【丹】一名年輕男子,約二十多歲,患過痘瘡後,突然出現嘴巴緊閉不開,四肢僵硬無法彎曲,有時會感到臍腹部疼痛一陣,然後冷汗如雨,疼痛過後汗止,時有時無。他的脈象非常緊繃,如同真正的弦脈形狀。我們知道他非常勤勞辛苦,推測他是由於勞累導致血虛,山地居住多風寒,乘虛而受感,加之痘瘡後血更虛,應當採用辛溫養血、辛涼散風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遂以當歸身、芍藥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鉤藤為臣,白朮、陳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煎十二帖而安。
〔海〕,神術加羌活麻黃湯,治剛痓,解利無汗。(神術方見傷寒太陰。)
白朮加桂心黃耆白朮湯,治柔痓,解利有汗。(白朮方見傷寒太陽。)
白話文:
以當歸和芍藥作為主藥,川芎、青皮、鉤藤作為輔助藥物,白朮、陳皮、甘草作為輔佐藥物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作為引導藥物,並加入少量的紅花,煎煮十二帖後可以達到安撫的效果。
在「海」的治療中,使用了神術加羌活麻黃湯來治療剛性的抽筋,並使其通暢無阻。解熱和利尿是其主要作用(神術的詳細配方可以在傷寒太陰中找到)。
此外,使用白朮加上桂心和黃耆白朮湯來治療柔性的抽筋,並使其通暢有汗。白朮的詳細配方可以在傷寒太陽中找到。
太陽陽明加川芎、荊芥穗。正陽陽明加羌活、酒大黃。少陽陽明加防風、柴胡根。
熱而在表者,加黃芩。寒而在表者,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。熱而在裡者,加大黃。寒而在裡者,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
以上數經,寒熱當以脈別之。
防風當歸散
白話文:
太陽陽明加川芎、荊芥穗:在治療太陽陽明的症狀時,可以加入川芎和荊芥穗。
正陽陽明加羌活、酒大黃:對於正陽陽明的病症,可以添加羌活和酒大黃。
少陽陽明加防風、柴胡根:在處理少陽陽明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防風和柴胡根。
熱在表的狀況,加黃芩:如果症狀是熱性的且在表層,可以加上黃芩來進行治療。
寒在表的狀況,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:如果症狀為寒性且在表層,可以使用桂枝、黃耆、附子進行調理。
熱在裡的狀況,加大黃:對於內部熱性的病症,可以加入大黃來幫助排熱。
寒在裡的狀況,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:對於內部寒性的症狀,可以使用乾薑、良薑、附子來溫暖身體。
以上各經的寒熱情況,應該根據脈象來分別判斷。
防風當歸散:這是中醫的一個方劑名稱。
防風,當歸,川芎,地黃(各一兩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二盞,溫服。
〔仲〕《活人》治痓法,並見後表裡陰陽條。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
〔仲〕葛根湯,治太陽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,葛根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若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,宜,麻黃加獨活防風湯,。
麻黃(去節),桂枝(各一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半兩),獨活,防風(各一兩)
白話文:
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(各一兩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杯,煎至兩杯,溫服。
(仲)《活人》治療筋攣的方法,並且在後面的表裡陰陽條目中可以看到。太陽病如果發熱但沒有出汗反而畏寒,稱為剛筋攣。太陽病如果發熱且出汗但不畏寒,稱為柔筋攣。
(仲)葛根湯,用於治療太陽病無汗,但小便反而減少,氣上衝胸,口緊閉無法說話,有想要發展成剛筋攣的跡象,使用葛根湯來治療。(詳情見傷寒篇。)如果發熱但無汗,反而畏寒,稱為剛筋攣,應使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。
麻黃(去節)、桂枝(各一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半兩)、獨活、防風(各一兩)
請注意,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並非專業醫療意見。如有健康問題,請尋求合格醫療人員的建議。
上銼細,每服一兩,水二鍾,煎至一鍾半,溫服。
〔仲〕,栝蔞桂枝,太陽病其症備,身體強𠘧𠘧,然脈反沉遲,此為柔痓。(海藏治有汗而為柔痓。)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二兩)
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取微汗,汗不出,食頃啜粥發之。
〔海〕若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,宜,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。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,防風,川芎(各一兩),大棗(六枚)
白話文:
取用細銼刀磨製的藥材,每次服用量為一兩,用水兩鍾(約240毫升),煎煮至一鍾半(約180毫升),溫服。
如果出現太陽病的症狀,包括身體強硬、僵直,然而脈象卻是沈遲,這表示可能是柔痓。如果患者有出汗但仍然出現柔痓的情況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:
取用栝蔞根二兩(約60克)、桂枝三兩(約90克)、甘草二兩(約60克)、生薑三兩(約90克)、大棗十二枚、芍藥二兩(約60克)。
以上六種材料,用九升水煮沸,得到三升濃汁,分成三次溫和服用,以引發輕微的汗液排出。若無汗液排出,可在飯後喝粥促進發汗。
如果出現發熱且大量出汗,但不畏寒的情況,稱為「柔痓」,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取用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半,約50克)、甘草、防風、川芎(各一兩,約50克)、大棗六枚。
上銼細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凡剛柔二痓,並可與小續命湯。(方見中風門。但去渣入生薑汁。)小續命湯加減法: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。夏間及病有熱者,減桂枝一半。冬及初春去黃芩。
〔《千》〕,續命湯,治卒中半身不遂,手足拘急,不得屈伸,身體冷,或智或癡,或身強直不語,或生或死,狂言不可名狀,角弓反張,或欲得食,或不用食,大小便不利,皆療之。
人參,桂心,當歸,獨活,黃芩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七錢半),石膏(一兩半),杏仁(四十枚)
白話文:
上銼細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 - 拿著藥材磨細,每次服用一兩分量,用水三杯,煮到剩下一盞半,過濾後溫熱服用。
凡剛柔二痓,並可與小續命湯。(方見中風門。但去渣入生薑汁。) - 針對剛性或柔性的抽筋,都可以使用小續命湯來治療。詳細的配方在中風門中可以找到。但請先過濾掉藥渣,再加入生薑汁。
小續命湯加減法: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。夏間及病有熱者,減桂枝一半。冬及初春去黃芩。 - 小續命湯的調整方法:如果患者是因為柔性的抽筋且出汗,則去除麻黃。夏季或者患者有熱症時,減少桂枝的一半份量。冬季和初春時,則去除黃芩。
〔《千》〕,續命湯,治卒中半身不遂,手足拘急,不得屈伸,身體冷,或智或癡,或身強直不語,或生或死,狂言不可名狀,角弓反張,或欲得食,或不用食,大小便不利,皆療之。 - 許多的續命湯,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導致半身不遂,手腳緊繃無法活動,身體發冷,或者智力下降,或者身體僵硬不能說話,或者處於生死邊緣,或者狂亂到無法描述,甚至出現角弓反張的情況,或者想要進食,或者無力進食,以及大小便困難,都能得到治療。
人參,桂心,當歸,獨活,黃芩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七錢半),石膏(一兩半),杏仁(四十枚) - 使用的人參、肉桂心、當歸、獨活、黃芩、乾薑(炒製)、甘草(炙烤)、石膏(一兩半),以及杏仁(四十枚)等材料。
上九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日二服,取汗。無汗者,加麻黃。
〔仲〕剛痓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。(方見傷寒。)
〔子和〕呂君玉之妻,年三十餘,病風搐目眩,角弓反張,數日不食,諸醫皆作驚風、暗風、風癇治之,以天南星、雄黃、天麻、烏附用之,殊無少效。戴人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曲直搖動,風之用也。陽主動,陰主靜。由火盛制金,金衰不能平木,肝木茂而自病。因湧風涎二三升,次以寒劑下十餘行。又以排針刺百會穴,出血一杯立愈。
白話文:
上九種草藥,研磨後,用水九升煮沸,得到三升湯汁,分成三次溫服,每日兩次,直到出汗。若未出汗,可以加入麻黃。
「仲」剛的癱瘓症狀是:胸部堵塞,嘴巴緊閉,無法躺下,腳部抽筋疼痛,必須咬牙切齒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(詳見傷寒篇)。
「子和」提到,呂君玉的妻子,年約三十多歲,患有風搐和頭暈,呈角弓反張狀,幾天沒有進食。眾多醫生診斷為驚風、暗風、風癇,使用天南星、雄黃、天麻、烏附等藥物治療,但效果甚微。戴人認為,所有風疾和頭暈,都屬於肝木的問題。肝木的特性是曲直搖動,這就是風的特徵。陽性物質活動,陰性物質則靜止。由於火熱過盛抑制了金屬元素,金屬元素不足無法平衡木元素,導致肝木過盛而自我傷害。通過吐出風涎兩到三升,接著使用寒涼藥物下瀉十多次。再使用排針刺入百會穴,排出一盃血,立刻痊癒。
〔海〕若汗後不解,乍靜乍躁,目直視,口噤,往來寒熱,脈弦者,少陽風痓,宜,柴胡加防風湯,。
柴胡(一兩),人參(五錢),半夏(制,六錢),黃芩(五錢),生薑,甘草(各六錢半),防風(一兩),棗(三個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煮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若發汗過多,發熱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兼陽明也,宜去風養血,防風當歸散主之。(方見本門大法條。)
陽痓,並見表裡條。仲景雖曰痓皆身熱足寒,然屬陽,不厥逆。
白話文:
如果發汗後症狀未解除,時而安靜時而焦躁,眼睛直視,嘴巴緊閉,交替出現寒熱,脈搏呈弦狀,這可能是少陽風痓的表現,應使用柴胡加防風湯進行治療。
成分包括:柴胡(一兩),人參(五錢),半夏(制,六錢),黃芩(五錢),生薑,甘草(各六錢半),防風(一兩),棗(三個)
以上材料研磨後,每次服用一兩,用三杯水煮沸至一杯半,然後去除殘渣,溫和飲用。
如果發汗過度,出現發熱、頭部顫抖、突然口啞、背部彎曲的情況,這是太陽與陽明經絡共同受病的表現,應使用去風養血的防風當歸散進行治療。(具體方法請參考本門大法條。)
陽痓病,同時伴有表裡經絡的症狀。張仲景曾提到所有的痓病都有身體發熱、腳冷的情況,但這屬於陽性的病症,不會出現厥逆的現象。
〔《百一》〕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。取槐皮黃白者切之,以酒或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服。
〔《千》〕,倉公當歸湯,治賊風口噤,角弓反張痓方。
當歸,防風(各七錢半),獨活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,細辛(半兩),麻黃(一兩二錢半)
上㕮咀,以酒五升,水三升,煮取三升,服一升。口不開者,格口納湯。一服當蘇,二服小汗,三服大汗。
〔《活》〕,八物白朮散,治陰痓,一二日面腫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不出,恐陰氣內傷。
白話文:
【《百一》】治療中風導致身體無法彎曲伸展、翻轉的情況。取用槐樹的白色部分切好,用六升的酒或水煮沸,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渣滓後服用。
【《千》】倉公當歸湯,用於治療被風邪侵襲導致口緊閉、角弓反張和抽搐的病症。
成分包括:當歸、防風(各七錢半)、獨活(一兩半)、附子(一枚)、細辛(半兩)、麻黃(一兩二錢半)。
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,用五升的酒和三升的水一起煮沸,煮到剩下三升,一次服用一升。如果口不能開,可以將湯灌入口中。一次服用會開始恢復,第二次會有輕微的出汗,第三次則會大量出汗。
【《活》】八物白朮散,用於治療陰盛引起的寒性抽搐,如兩三天後臉部浮腫、四肢冰冷、筋脈緊繃、不出汗,擔心是陰氣受損。
白朮,茯苓,瘛瘲(各半兩),桂心(三分),麻黃(半兩),良薑(一分),羌活(半兩),附子(三分)
上為末,每服四錢,水一大盞,生薑五片,同煎至五分,去渣,溫服無時。
〔海〕若發熱,脈沉而細者,附太陰也,必腹痛,宜,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,。又宜小續命湯。
桂枝(一兩半),防風,防己(各一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〔《活》〕,附子散,陰痓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頭項強直,頭搖口噤。
白話文:
白朮、茯苓(各半兩)、瘛瘲(各半兩)、桂心(三分)、麻黃(半兩)、良薑(一分)、羌活(半兩)、附子(三分)
以上各味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大盞,加入生薑五片,一同煎煮至五分,去渣後溫服,無時間限制。
如果出現發熱、脈象沈細的情況,可能是太陰經的問題,通常會伴隨腹部疼痛,適合使用「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」和小續命湯。
桂枝(一兩半)、防風、防己(各一兩)、芍藥(二兩)、生薑(一兩半)、大棗(六枚)
以上各味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三盞,煎煮至一盞半,去渣後溫服。
對於陰痓、手腳逆冷、筋脈緊繃、汗出不止、頭項僵硬、頭顛簸口閉的症狀,適合使用「附子散」。
桂心(三錢),附子(一兩,炮),白朮(一兩),川芎(三錢),獨活(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鍾,棗一枚,煎至五分,溫服。
桂心白朮湯,治陰痓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
白朮,防風,甘草,桂心,川芎,附子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二鍾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附子防風散,治陰痓,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
白芷(一兩),防風,甘草(各三分),桂心(半兩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三分),柴胡(一兩半),茯苓(三分),五味子(一兩)
白話文:
桂心(三錢),附子(一兩,炮),白朮(一兩),川芎(三錢),獨活(半兩)
以上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鍾,加一個棗,煎至五分,溫熱飲用。
「桂心白朮湯」,用於治療陰盛之症,導致的手腳發冷,筋骨肌肉緊繃,以及出汗不停。
白朮,防風,甘草,桂心,川芎,附子
以上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二鍾,加入五片生薑和兩個棗,一同煎煮至七分,去渣後溫熱飲用。
「附子防風散」,用於治療陰盛之症,引發的閉目、合面、手腳冰涼,筋骨肌肉緊繃,以及出汗不停。
白芷(一兩),防風,甘草(各三分),桂心(半兩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三分),柴胡(一兩半),茯苓(三分),五味子(一兩)
以上材料一起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量依個人情況調整,用水適量與其他材料一同煎煮,去渣後飲用。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二盞,生薑四片,同煎,去渣,溫服。
〔海〕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身熱足寒,項強惡寒,頭熱面腫,目赤頭搖,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痓也。若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,陽明痓也。若一目或左右邪視,並一手一足搐搦者,少陽痓也。汗之止之,和之下之,各隨其經,可使必已。
右太陽痓,屬表,無汗宜汗之,有汗宜止之。陽明痓,屬裡,宜下之。少陽痓,屬半表半裡,宜和之。所謂各隨其經也。
〔丹〕盧婦人,因怒,手足強直,十指如束,左脈弦虛,右脈弦大而強,稍堅。此風木攻脾土,宜速瀉肝氣,助肺金,補脾土之陰。
白話文:
上級的藥物要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量約為三錢,用水兩盞,加入四片生薑,一起煎煮,過濾掉藥渣後,喝溫的。
【海】如果出汗過多,會導致四肢僵硬。出現身體發熱、腳部發冷、頸部僵硬且畏寒、頭部發熱、面部腫脹、眼睛紅腫、頭部震顫、口緊閉、背部反向彎曲的情況,這就是太陽型的四肢僵硬症狀。如果頭部低下、雙手及腳部被拉扯、肘部和膝蓋相互抵擋,則是陽明型的四肢僵硬症狀。如果只有一隻眼睛斜視或者兩側交替斜視,並伴有單手或單腳抽搐,則是少陽型的四肢僵硬症狀。治療這些症狀的方法是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:出汗的可以停止,不出汗的應該發汗,內部的則需要通便,半表半里的則需要調和。
在右邊的太陽型四肢僵硬症狀中,如果沒有汗液則應使用發汗法,已有汗液則應停止發汗。陽明型四肢僵硬症狀屬於內部問題,應使用通便法。少陽型四肢僵硬症狀介於表面與內部之間,應使用調和法。這就是「各隨其經」的原則。
【丹】對於盧姓婦人,因為憤怒,導致四肢強直,手指像被束縛一樣,左手脈搏弦虛,右手脈搏弦大且強,有些堅硬。這是風木侵襲脾土的表現,應迅速清瀉肝氣,增強肺金的力量,補充脾土的陰性。
黃連(二錢),天南星,白朮,人參,黃芩,天麻,川芎,木通,陳皮,青皮(各半錢),甘草(一分)
作一帖,煎取一盞,入薑汁令辣,再沸,熱服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)
運氣痓有三:一曰風。經云:厥陰在泉,客勝則大關節不利,內為痓強拘急,外為不便。又云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是也。二曰濕。經云:諸痓項強,皆屬於濕。王注:謂陽內郁,而陰行於外是也。三曰寒包熱。經云:火太過曰赫曦,赫曦之紀,上羽與正徵同,其病痓。蓋司天之寒,束火於中,亦陰陽內郁,陰行於外之意也。
白話文:
配方包含:
- 黃連(2錢)
- 天南星
- 白朮
- 人參
- 黃芩
- 天麻
- 川芎
- 木通
- 陳皮
- 青皮(各半錢)
- 甘草(一分)
做法是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帖,加水煎煮,取出一碗濃度的湯,加入薑汁調味至辣,再次煮沸後,熱量服用。
病症說明: 若肺部的熱氣轉移到腎部,會引發柔性的抽搐症狀,詳情請參考診病傳變。
抽搐症狀有三種分類:
-
風性:經典提到,如果厥陰時期,風邪侵入,會導致關節活動不靈活,內部表現為抽搐、強硬和緊繃,外部則表現為排便困難。同時,經典還提到,所有突然的強直動作,都可能由風邪引起。
-
濕性:經典提到,所有出現項部強硬的抽搐症狀,都可能由濕邪引起。王氏註釋指出,這是因為陽氣被鬱積在體內,而陰氣在體表表現的現象。
-
寒包熱性:經典提到,火氣過旺稱為赫曦,赫曦時期,上羽與正徵同,會引起抽搐症狀。這代表著天氣的寒冷,將火氣困在體內,這也是陰陽氣血被阻滯,陰氣在外表現的現象。
〔世〕治角弓反張。胞衣瓶內水,鵝毛挑入患人口唇,即愈。
〔《肘》〕治中風身體強直,不得屈伸反覆。括枳樹皮,細切一升,以酒二升,浸一宿,每日溫酒服半升,酒盡再作。(枳實即枸橘樹,去風除濕。)
〔《千》〕治口噤手足不隨,而身體強直。伏龍肝五升,以水七升,和攪取汁飲之。
〔仲〕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(《活人書》云:外症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其脈沉遲弦細,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)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夫風病下之則痓,復發汗必拘急。夫痓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
白話文:
【世】治療角弓反張的情況。使用胞衣瓶中的水,用鵝毛挑入患者的口脣,即可痊癒。
【《肘》】治療中風導致的身體僵硬,無法彎曲、轉動。將枳樹皮細切一升,加入兩升的酒浸泡一夜,每天溫熱的酒服用半升,酒用完後再重新製作。枳實即為枸橘樹,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。
【《千》】治療口啞、手腳無力跟隨身體動作,且身體僵硬。使用伏龍肝五升,加七升水混合攪拌,取其汁液飲用。
【仲】患者出現身熱、腳冷、頸項僵硬、畏寒、時有頭熱、臉紅、眼睛紅、突然口啞、背部反張的情況,這是稱為「痓」的疾病。(《活人書》提到,外在症狀發熱畏寒,與感冒類似,但脈象沈遲弦細,以及頸背反張是其特徵。)太陽病,過度出汗導致了痓病。如果風病後使用藥物使病情加重,再次發汗可能會導致肌肉緊繃。
以上內容是四個不同的中醫方劑,分別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方法,包括角弓反張、中風、口啞和四肢無力、以及由過度出汗引起的痓病。每一個方劑都包含特定的草藥或材料,並提供了一定的用法說明。
〔《脈》〕痓家其脈伏堅,直上下行。
〔無〕凡痓脈,皆伏沉弦緊。
〔仲〕太陽病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痓,為難治。痓病有灸瘡,難治。(即破傷風之類。)痓病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搏,其表益虛,即惡寒。痓病,發其汗已,其脈浛浛如蛇。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痓。
〔《靈》〕風痓身反折,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。中有寒,取三里。(熱病篇)
〔《素》〕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,陽氣大上而爭,故強上也。(脈解篇)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(骨空論)
〔《靈》〕足少陰之筋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。其病主癇瘈及痓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,陰病者不能仰,治在燔針。
白話文:
【脈】:拘急症狀的脈象隱藏且堅硬,直線上下移動。
【無】:所有拘急症狀的脈象都隱藏、下沈、弦緊。
【仲】:太陽病發熱,脈象沈而細,稱為拘急,難以治療。拘急病伴有燒灼傷痕,難以治療(即破傷風類型)。如果對拘急病發汗,會導致寒濕相交,身體更加虛弱,出現畏寒。如果在發汗後脈象像蛇一樣扭曲,突然腹部脹大,這表示病情正在緩解。如果脈象仍然隱藏且弦緊,則是拘急病。
【靈】:風引起的拘急症狀表現為身體反折,首先應取足太陽和膕中以及血絡放血。如果存在寒邪,應取三里穴。
【素】:太陽病所說的強烈上提背部,是因為陽氣大量上衝與其他氣體爭奪,因此產生強烈上提的現象。督脈有病時,脊椎強硬反折。
【靈】:足少陰的筋脈沿著脊椎內部,靠近脊椎上達項部。其病主要表現為癇瘈及拘急,在外部的情況下無法彎曲身體,在內部的情況下無法抬起頭部。因此,陽氣有病時,腰部會反折無法彎曲;陰氣有病時,無法抬起頭部。治療方式為使用火針。
〔《甲》〕風痓身反折,先取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。痓,中有寒,取三里。痓,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。痓,取囟會及百會,又膈俞、上關、光明主之。痓,目不眴,刺腦戶。痓,脊強反折,瘛瘲癲疾,頭重,五樞主之。痓,互引善驚,天衝主之。痓,反折心痛,形氣短,尻䐈澀,小便黃閉,長強主之。
痓,筋痛急互引,肝俞主之。熱痓,脾俞及腎俞主之。痓口噤,互相引,口乾,小便赤黃,或時不禁,承漿主之。痓驚互引,腳如結,腨如裂,束骨主之,痓,反折互引,腹脹掖攣,背中怏怏,引脅痛,內引心中膂內,肺俞主之。又刺陽明,從項而數背椎,俠脊膂而痛,按之應手者,刺之尺澤,三痏立已。
白話文:
〔《甲》〕風症引起身體反折,首先取用太陽穴、膕中、血絡穴進行出血療法。若出現抽搐,其中可能有寒邪,則取用三里穴。抽搐時,可取用陰蹺脈、三毛上以及血絡穴進行出血療法。抽搐時,可取用囟會、百會、膈俞、上關、光明等穴位。抽搐時,眼睛無法閉合,可以針刺腦戶穴。抽搐時,脊椎強硬,身體反折,四肢震顫,頭部沈重,可取用五樞穴。抽搐時,兩側神經系統相互牽引,容易驚嚇,可取用天衝穴。抽搐時,身體反折,心臟疼痛,體質虛弱,臀部有阻塞感,小便黃色且難以排出,可取用長強穴。
抽搐時,筋骨疼痛,相互牽引,可取用肝俞穴。熱性抽搐時,可取用脾俞和腎俞穴。抽搐時,口緊閉,與其他部位相互牽引,口乾,小便赤黃,偶爾無法控制,可取用承漿穴。抽搐時,驚嚇與其他部位相互牽引,腳部僵硬,小腿有裂痕感,可取用束骨穴。抽搐時,身體反折,腹部脹滿,腋下緊繃,背部疼痛,引發肋骨疼痛,深入胸部脊髓,可取用肺俞穴。另外,取用陽明經脈,從後頸沿脊椎數至脊椎側邊,若有疼痛感,按壓有反應,可取用尺澤穴,三處穴位針刺後,抽搐現象即可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