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0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0)
1. 診生死
經言者,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二經之病傳論所言也。七傳當作次傳,次傳者,死,即《素》《靈》二經病傳論言諸病以次相傳,皆有死期,不可刺者是也。心火傳所勝之肺金,肺金傳所勝之肝木,故曰傳其所勝也。間臟者,生,即《素》《靈》二經病傳論言間一臟及至三四臟乃可刺者是也。
蓋心病本傳肺,肺本傳肝,肝本傳脾。今心病間肺一臟傳肝,或間肺肝二臟傳脾,肝木生心火,心火生脾土,故曰傳其所生也。《難經》諸證,惟呂廣釋七傳為次傳,為得經旨,虞庶父非是注而穿鑿釋之,實秦越人呂廣之罪人也。
〔《活》〕傷寒入里,見標脈則生,假令胃病下之,脈浮而汗出是也。雜病出表,見標脈則死,假令脾病補之,脈弦而面青者是也。
〔《素》〕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盛躁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。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。病風者,以日夕死。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(《三部九候論》)。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是謂真藏見皆死(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。
病之且死,必先傳行,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。此言氣之逆行也,故死。(同下)
肝受氣於心,傳之於脾,氣舍於腎,至肺而死。
緩者,秋死;急者,庚辛日及日晡死是也。
心受氣於脾,傳之於肺,氣舍於肝,至腎而死。
緩者,冬死;急者,壬癸日及夜半死也。
脾受氣於肺,傳之於腎,氣舍於心,至肝而死。
緩者,春死;急者,甲乙日及朝死也。
肺受氣於腎,傳之於肝,氣舍於脾,至心而死。
緩者,夏死;急者,丙丁日及日中死也。
腎受氣於肝,傳之於心,氣舍於肺,至脾而死。
緩者,長夏死;急者,戊己日及戌辰丑未死也。
此皆逆死也,一日一夜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《甲乙經》「死生」作「死者」。一日一夜五分之,謂朝主肝,晝主心,辰戌丑未主脾,晡主肺,夜主腎也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。真臟脈見,乃予之期日。(王注云:皮膚幹著,骨間肉陷,謂人骨枯槁,大肉陷下也。真臟脈形見前按脈條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。真臟見,乃予之期日。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,真臟見,十月之內死。(王注云:䐃謂肘膝後肉也如塊者。䐃,渠損切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內消,動作益衰,真臟未見,期一歲死。見其真臟,乃予之期日(王注云:肩髓內消,謂缺盆深也。動作衰,謂交接微也)。
白話文:
診生死
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兩部經典中關於疾病傳變的論述,提到「七傳」,實際上應理解為「次傳」。次傳意味著死亡,也就是說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中所述疾病的傳變,都有一定的死亡期限,此時不可施以針灸。例如,心火傳至其所克的肺金,肺金再傳至其所克的肝木,這就是「傳其所勝」。而「間臟」則代表生存,即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中所說的,疾病傳變經過一臟或二三臟後才能針灸。
一般來說,心病首先傳至肺,肺再傳至肝,肝再傳至脾。但如果心病間隔肺臟直接傳至肝,或者間隔肺、肝兩臟傳至脾,則屬另種情況。因為肝木生心火,心火生脾土,所以這稱為「傳其所生」。《難經》中關於各種症狀的論述,只有呂廣的解釋將「七傳」理解為「次傳」是符合經義的,虞庶父的註解則是牽強附會,實乃誤人子弟。
傷寒病邪深入臟腑,若能觀察到明顯的脈象,則預示患者可以生存,例如胃病用瀉下法治療,脈象浮而汗出者是也。而其他雜病邪氣在外表,若能觀察到明顯的脈象,則預示患者將死,例如脾病用補益法治療,脈象弦而面色青白者是也。
根據《素問》九候診脈法,脈象沉細、微弱、欲絕者屬陰,主冬天,故而夜半死亡;脈象盛大、躁動、氣喘、脈數者屬陽,主夏天,故而正午死亡;寒熱病患者,則在清晨死亡;熱病或熱邪在裡者,則在正午死亡;風病患者,則在傍晚死亡;水病患者,則在夜半死亡;脈象忽疏忽數、忽遲忽疾者,則依據季節而死。肝經見庚辛日(庚辛屬金,克木)死,心經見壬癸日(壬癸屬水,克火)死,脾經見甲乙日(甲乙屬木,克土)死,肺經見丙丁日(丙丁屬火,克金)死,腎經見戊己日(戊己屬土,克水)死,這就是所謂的真藏脈象出現則死亡。《平人氣象論》認為,五臟受氣於其所生之臟,傳之於其所勝之臟,氣息停留在所生之臟,而死於其所不勝之臟。
疾病將要致死,必然先會傳變,直到傳至其所不勝的臟腑,疾病才會導致死亡。這說明了氣的逆行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
肝臟受氣於心臟,傳至脾臟,氣息停留在腎臟,最後傳至肺臟而死。緩慢者,秋季死亡;急者,庚辛日或午後死亡。
心臟受氣於脾臟,傳至肺臟,氣息停留在肝臟,最後傳至腎臟而死。緩慢者,冬季死亡;急者,壬癸日或夜半死亡。
脾臟受氣於肺臟,傳至腎臟,氣息停留在心臟,最後傳至肝臟而死。緩慢者,春季死亡;急者,甲乙日或清晨死亡。
肺臟受氣於腎臟,傳至肝臟,氣息停留在脾臟,最後傳至心臟而死。緩慢者,夏季死亡;急者,丙丁日或正午死亡。
腎臟受氣於肝臟,傳至心臟,氣息停留在肺臟,最後傳至脾臟而死。緩慢者,長夏死亡;急者,戊己日或戌、辰、丑、未日死亡。
以上都是氣逆而亡,一日一夜分為五個時辰,以此推斷死亡的早晚。《玉機真藏論》、《甲乙經》中將「死生」寫作「死者」。一日一夜五分,指的是:清晨屬肝,白天屬心,辰戌丑未時屬脾,午後屬肺,夜晚屬腎。
骨骼枯瘦,肌肉萎陷,胸中氣滿,呼吸困難,氣機擾動於形體,大約六個月內死亡。若能見到真臟的脈象,就能預測具體的死亡日期。
骨骼枯瘦,肌肉萎陷,胸中氣滿,呼吸困難,內痛牽引至肩項,大約一個月內死亡。若能見到真臟的脈象,就能預測具體的死亡日期。
骨骼枯瘦,肌肉萎陷,胸中氣滿,呼吸困難,內痛牽引至肩項,身體發熱,肌肉潰爛,若能見到真臟的脈象,十個月內死亡。
骨骼枯瘦,肌肉萎陷,肩部骨髓內部消耗,動作日益衰弱,若未見到真臟的脈象,大約一年內死亡。若能見到真臟的脈象,就能預測具體的死亡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