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9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9)
1. 診生死
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,怒則肝氣乘矣,悲則肺氣乘矣,恐則脾氣乘矣,憂則心氣乘矣,此其道也。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,及其傳化。傳,乘之名也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上邪初入表,蓋傳之緩者也。
夫病傳者,心病先心痛,一日而咳(心火傳肺金也)。三日脅支痛(肺金傳肝木也),五日閉塞不通,身痛體重(肝木傳肺金也),三日不已死,冬夜半,夏日中。肺病喘咳,三日而脅支滿痛(肺金傳肝木也),一日身重體痛,五日而脹(肝木一日傳脾土,脾五日傳胃也)。十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日出。
肝病頭目眩,脅支滿,三日體重身痛,五日而脹(肝木三日傳脾土,脾五日傳胃也),三日腰脊少腹痛,脛酸(脾胃土傳腎水也),三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早食。脾病身痛體重,一日而脹,(脾自傳胃),二日少腹腰脊痛,脛酸。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脾土三日傳腎水,腎三日傳膀胱也),十日不已死,冬人定,夏晏食。腎病少腹腰脊痛,胻酸,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腎傳膀胱也)。
三日腹脹(膀胱水傳小腸火也),三日兩脅支痛(小腸傳心也,兩脅恐錯),二日不已死,冬大晨,夏晏晡。胃病脹滿,五日少腹腰脊痛,胻酸(胃土傳腎水也)。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腎傳膀胱也)。五日身體重(膀胱水傳心火,身體重亦錯簡),六日不已死,冬夜半後,夏日昳。
膀胱病小便閉,五日少腹脹腰脊痛,胻酸(膀胱傳腎也)。一日腹脹(腎水傳小腸火也),二日身體痛(小腸傳心也,身體痛亦錯簡)。二日不已死,冬雞鳴,夏下晡。諸病以次是(《靈樞》無「是」字)。相傳如是者,皆有死期。不可刺,間一臟止(《靈樞》無止字)。及至三四臟者,乃可刺也。
(《標本病傳論》)
上《靈樞》謂之大氣入臟,蓋傳之急者也。王注云:有緩傳者,有急傳者,緩者或一歲、二歲、三歲而死,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。急者一日、二日、三日、四日或五、六日而死,則此類也。王氏此言,甚能推廣經意,然不能驗日數者,但驗病之次傳。如心先病心痛,次傳於肺,或咳或喘。
次傳於肝,或脅痛,或頭眩。次傳於脾胃,或閉塞不通,或身痛體重,或脹或泄。次傳於腎膀胱,或少腹腰脊痛,脛酸,或背𦛗筋痛,小便閉。如此曰必死無疑,累驗有準。鄰人趙氏,始肝病脅痛半載,次傳之脾,腹脹而死。又卜叔英嫂氏,始肺病咳喘,次傳之肝,頭眩不寐。
次傳之脾,腹脹而死。又楊白鹿師,始脾病腹痛,次傳之膀胱,小便淋閉。次傳之心,胸痹痛,通身青脈而死矣,蓋心主血脈故也。
〔《難》〕經言七傳者,死;間臟者,生,何謂也?然,七傳者,傳其所勝也。間臟者,傳其子也。何以言之。假令心病傳於肺,肺傳於肝,肝傳於脾,脾傳於腎,腎傳於心,一臟不再傷,故言七傳者,死也。間臟者,傳其所生也,假令心病傳脾,脾傳肺,肺傳腎,腎傳肝,肝傳心,是母子自相傳,周而復始,如環之無端,故言生也。(《五十三難》)
白話文:
診生死
喜則傷腎,怒則傷肝,悲則傷肺,恐則傷脾,憂則傷心,這就是它們的致病原理。所以疾病有五種,五乘以五等於二十五種變化,以及它們的傳變過程。「傳」就是指臟腑氣機互相影響的意思。(出自《玉機真藏論》)
外邪最初入侵肌表,傳變是比較緩慢的。
疾病傳變的規律是:心臟疾病首先表現為心痛,一天後咳嗽(心火傳至肺金);三天後脅肋疼痛(肺金傳至肝木);五天後氣機閉塞不通,全身疼痛沉重(肝木再傳回肺金);三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半夜,夏天中午。肺臟疾病表現為喘咳,三天後脅肋脹滿疼痛(肺金傳至肝木);一天後全身沉重疼痛,五天後腹脹(肝木一天傳至脾土,脾土五天傳至胃土);十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日落,夏天日出。
肝臟疾病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脅肋脹滿,三天後全身沉重疼痛,五天後腹脹(肝木三天傳至脾土,脾土五天傳至胃土);三天後腰脊和小腹部疼痛,小腿酸痛(脾胃土傳至腎水);三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日落,夏天清晨進食。脾臟疾病表現為全身疼痛沉重,一天後腹脹(脾土自傳至胃土);兩天後小腹部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;三天後背部筋骨疼痛,小便閉塞(脾土三天傳至腎水,腎水三天傳至膀胱);十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傍晚,夏天午后進食。腎臟疾病表現為小腹部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;三天後背部筋骨疼痛,小便閉塞(腎水傳至膀胱);三天後腹部脹滿(膀胱水傳至小腸火);三天後兩脅疼痛(小腸火傳至心火,兩脅疼痛也可能是錯誤的推論);兩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清晨,夏天傍晚。胃臟疾病表現為腹部脹滿,五天後小腹部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(胃土傳至腎水);三天後背部筋骨疼痛,小便閉塞(腎水傳至膀胱);五天後身體沉重(膀胱水傳至心火,身體沉重也可能是錯誤的推論);六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半夜以後,夏天午後。
膀胱疾病表現為小便閉塞,五天後小腹部脹滿,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(膀胱傳至腎);一天後腹部脹滿(腎水傳至小腸火);兩天後全身疼痛(小腸火傳至心火,全身疼痛也可能是錯誤的推論);兩天內不愈則會死亡,冬天雞鳴時,夏天傍晚。各種疾病的傳變次序都是如此(《靈樞》中沒有「是」字)。 按此順序傳變的疾病,都有死亡期限。不可以針灸,除非只涉及一個臟腑(《靈樞》中沒有「止」字)。等到涉及到三四個臟腑時,才可以針灸。
(出自《標本病傳論》)
上文《靈樞》中所說的「大氣入臟」,是指傳變迅速的疾病。王注說:有的傳變緩慢,有的傳變迅速,緩慢的可能一年、兩年、三年才死亡,其次是三個月或六個月死亡;迅速的可能一、二、三、四或五、六天就死亡,這就是指這種類型的疾病。王氏的這番話,很好地闡釋了經文的本意,但不能驗證具體的日期,只能驗證疾病傳變的順序。例如,心臟先發病,表現為心痛,然後傳至肺臟,可能咳嗽或喘息;
然後傳至肝臟,可能脅肋疼痛或頭暈;然後傳至脾胃,可能氣機閉塞不通,或全身疼痛沉重,或腹脹或腹瀉;然後傳至腎膀胱,可能小腹部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痛,或背部筋骨疼痛,小便閉塞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就一定會死亡,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。鄰居趙氏,開始患肝病,脅肋疼痛半年,然後傳至脾臟,腹脹而死。又卜叔英的嫂子,開始患肺病,咳嗽喘息,然後傳至肝臟,頭暈失眠;
然後傳至脾臟,腹脹而死。還有楊白鹿先生,開始患脾病,腹痛,然後傳至膀胱,小便淋閉;然後傳至心臟,胸痛,全身青筋暴露而死,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循環的緣故。
經文中說七次傳變就死亡,間隔臟腑就生,這是什麼意思呢?七次傳變指的是傳至其所克的臟腑;間隔臟腑指的是傳至其子臟腑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假如心臟病傳至肺臟,肺臟傳至肝臟,肝臟傳至脾臟,脾臟傳至腎臟,腎臟傳至心臟,每個臟腑只受傷一次,所以說七次傳變就死亡。間隔臟腑指的是傳至其所生的臟腑,假如心臟病傳至脾臟,脾臟傳至肺臟,肺臟傳至腎臟,腎臟傳至肝臟,肝臟傳至心臟,這是母子臟腑互相傳變,周而復始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,所以說可以生存。(出自《五十三難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