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2)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2)
1. 癲癇
癲癇,即頭眩也。痰在膈間,則眩微不僕。痰溢膈上,則眩甚仆倒於地,而不知人,名之曰癲癇。徐嗣伯云: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其實一疾也。然與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仆倒不同。凡癲癇僕時,口中作聲,將省時,吐涎沫,省後又復發,時作時止,而不休息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之類,則僕時無聲,省時無涎沫者,後不復再發,間有發者,亦如癲癇之常法也。
〔丹〕癇屬驚與痰,宜吐。大率行痰為主,黃芩、黃連、栝蔞、半夏、南星。尋火尋痰,分多少治之,無有不愈。分痰與熱,有熱以涼藥清其心。有痰必用吐藥,吐後用東垣安神丸。此證必用吐,吐後用平肝之藥,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。
白話文:
癲癇,就是頭暈的意思。當痰在膈間時,頭暈會輕微,但不會倒地。若痰溢出到膈上,頭暈會變得嚴重,甚至倒地失去意識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癲癇。徐嗣伯說,大人得的是癲,小孩得的是癇,實際上是一種病。然而,這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導致的倒地是不同的。一般來說,癲癇在發作時會發出聲音,恢復時會吐出唾液,恢復後又會再次發作,間歇性地出現,並不會一直持續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這些情況,在發作時沒有聲音,恢復時沒有唾液,恢復後通常不再發作,偶爾有再次發作的,也像是癲癇的常態。
丹:癲癇由驚嚇和痰引起,應使用吐的方法治療。大體上,以消除痰為主要治療策略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栝蔞、半夏、南星等藥物。尋找病因,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對症治療,通常都能得到痊癒。分清痰和熱,有熱時使用涼藥清心,有痰時必定使用吐藥,吐後再服用東垣的安神丸。這個病症一定需要使用吐藥,吐後再使用平肝的藥物,如青黛、柴胡、川芎等。
〔海〕治長、洪、伏三脈,風癇、驚癇、發狂、惡人與火者,灸第三椎、第九椎,服局方妙香丸,以針穿一眼子透,冷水內浸少時,服之如本方。若治弦、細、緩三脈,諸癇似狂者,李河南五生丸。(妙香丸方見虛煩條。)
氣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(全文見針灸。)邪搏陽,則為癲疾。(見診法,下同。《針經》九針云:邪入於陽,轉為癲疾。)厥成為癲疾。(厥,氣上逆也。)
〔《素》〕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。(奇病論)
白話文:
針對長脈、洪脈、伏脈,以及風癇、驚癇、發狂和對火敏感的情況,可以灸第三椎和第九椎,服用「妙香丸」,使用針穿過一個眼孔穿透,然後將它浸泡在冷水中一小會,接著服用。如果要治療弦脈、細脈、緩脈,以及類似狂躁症的癥狀,可以使用「河南五生丸」(詳細配方見妙香丸條目)。
當氣流亂於頭部,就會導致厥逆,頭部感到沈重且有眩暈感。當邪氣侵入陽性部位,會導致癲癇的發生(詳細見診法部分)。厥逆轉變為癲癇(厥,指氣向上逆流)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人生來就有癲癇症狀,這種病症稱為「胎病」,這是母親在懷孕期間因受到大驚嚇,氣不上升反而下陷,導致精氣混雜,使孩子出生後出現癲癇的症狀(詳細見奇病論)。
凡癲癇,及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氣厥、屍厥而昏眩倒僕,不省人事者,皆由邪氣逆上陽分,而亂於頭中也。癲癇者,痰邪逆上也。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,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。邪氣逆上,則頭中氣亂,頭中氣亂,則脈道閉塞,孔竅不通,故耳不聞聲,目不識人,而昏眩無知,仆倒於地也。以其病在頭巔,故曰癲疾。
治之者,或吐痰而就高越之,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,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,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,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,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,孔竅開發,而不致昏眩也。是知癲癇之癲,與厥成癲疾,眩冒癲疾之巔,一疾也。王太僕誤分癲為二疾,獨孫真人始能一之,今特冠此氣亂頭巔等經文於癲癇篇首,使人知疾有所歸,而治有所據也。
白話文:
對於癲癇、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氣厥、屍厥導致的昏眩倒地、失去意識等症狀,都是因為邪氣逆向進入陽分,擾亂頭部所導致的。其中,癲癇是因為痰邪逆向進入。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,也是因為風寒暑濕等邪氣逆向進入。邪氣逆向進入,導致頭部氣血混亂,氣血混亂使得脈道阻塞,孔竅不通,因此聽不到聲音,看不清人,出現昏眩無知,倒地的情況。因為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頭頂,所以被稱為癲疾。
治療方法包括:或者吐出痰液並提高身體,或者鎮定痰液並降低身體,或者內部消除痰邪使氣流順暢,或者根據風寒暑濕的治療方法使用輕藥物發散上焦,或者通過針灸頭部脈絡導引氣血,這些都可以讓頭頂脈道流通,孔竅開闢,避免昏眩。由此可知,癲癇的癲、厥成癲疾、眩冒癲疾的巔,其實是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。王太僕錯誤地將癲分為兩種疾病,只有孫真人開始統一這一點,現在特別將「頭巔氣亂」等經文放在癲癇篇首,讓人明白疾病的歸屬,有目標地進行治療。
〔《局》〕碧霞丹,治五癇疾。(方見虛實門。)
〔世〕治暗風,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殭蠶、白附子、防風各半兩,白礬二兩,用木瓜一個,切去頂取穰,納前藥末,用原頂覆住,麵包煨熟,就搗如泥為丸。又用皂角二寸敲細,酒半盞,浸一宿。如發時,取前藥一十九粒,納口中,用酒灌下,取出痰即愈。自省後,日服三十粒,薑湯下。
治風癇及心風病,用皂角三挺捶破濾汁,熬如稀糊,攤紙上曬乾,取兩葉如小錢大,用溫漿水浸洗,去紙,注於兩鼻孔,各一蜆殼許,須臾涎下,咬箸瀝盡涎,後服,祛痰丸,。
白話文:
【局】碧霞丹(配方編號:8771),用於治療五種癇疾。(詳細使用方法見虛實門。)
【世】治療暗風,使用天麻、南星、半夏、殭蠶、白附子、防風各半兩,白礬二兩,用木瓜一個,先切掉頂部取出果肉,加入上述藥物粉末,再用原本的頂部覆蓋,用麵粉包裹後烘烤至熟,然後研磨成泥製成藥丸。接著使用皁角兩寸長,研磨細碎,加半杯酒浸泡一夜。當癥狀發作時,取出二十個藥丸放入口中,接著飲用酒將藥丸沖下,排出痰液即可痊癒。自行觀察後,每日服用三十個藥丸,搭配薑湯下服。
治療風癇和心風病,使用皁角三根,擊破後提取汁液,煮沸至稀糊狀,塗在紙上晾乾,取兩張如硬幣大小的紙片,用溫漿水浸泡清洗,去除紙片,將約半個貝殼大小的量注入兩個鼻孔,待唾液流出後,咀嚼筷子以瀝盡唾液,之後服用祛痰丸。
代赭石(一兩,生),白礬(二兩,生)
上為細末,稀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冷水送下,不拘時。
〔仲〕風引湯,治癇疾瘛瘲。(方見後。)
〔無〕,礬丹丸,治五癲百癇,無問陰陽冷熱。
虢丹,晉礬(各一兩)
上用磚鑿一窠,可容二兩許,先安丹在下,次安礬在上,以炭五斤。熾令炭盡,取出細研,以不經水豬心血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橘皮湯下。
白話文:
「代赭石」(一兩,生)與「白礬」(二兩,生),這兩種材料需混合後磨成細粉,再調和成丸狀,大小類似梧桐籽。每次服用約三十顆,用冷水送服,無固定時間限制。
「仲氏風引湯」,用於治療癇病的抽搐症狀。
「無氏礬丹丸」,適用於治療五種癲癇及各種癥狀,不分陰性、陽性、寒性或熱性。
「虢丹」,使用「晉礬」(各一兩)。首先,在磚頭上鑿一個能容納二兩礬的凹槽,先放置礬在下方,然後將丹放在上方,再以五斤炭火燒至炭盡,取出後細研磨,以未經水洗的豬的心血調和成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十至二十顆,以橘皮湯送服。
〔世〕治暗風,遠年日久不愈,皆可服。用地黃。廣南道地者,不計多少,火煅醋淬七次,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年深者亦治。
〔羅〕,參朱丸,治風癇,大有神效。
人參,蛤粉,硃砂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㠟豬心血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金銀花湯下,食遠服。
神應丹,治諸癇。
用好辰砂,不拘多少,為細末,用豬心血和之得所,以蒸餅裹蒸取出,就熱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一丸,食遠臥時,煎人參湯下,大有神效。
白話文:
【世】治療暗風病,長期未愈的病症,都適用。使用地黃。廣南產的優質地黃,不論份量多少,用火煅後加醋淬煉七次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調服。對於長期的病症也有效果。
【羅】,參朱丸,對於風癇病有非常神奇的效果。
人參,蛤粉,硃砂(按比例等分)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加入豬心血混合均勻,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水煎煮的金銀花湯送服,最好在飯前服用。
神應丹,治療各種癇症。
使用優質辰砂,不論份量多少,研磨成細末,加入豬心血混合至適度,用蒸餅包裹蒸熟後取出,趁熱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前睡前,用水煎煮的人參湯送服,效果非凡。
琥珀壽星丸
天南星(一斤,撅坑二尺深,用木炭五斤煅熱,取出炭,用好酒一升潑之,將南星趁熱下坑,用盆蓋訖合,過一宿取出,再焙乾為末),琥珀(四兩,取末),硃砂(二兩,一半為衣,一半入藥)
豬心三個取血,另打生薑麵糊攪令稠黏,將豬心血和入藥末,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煎人參湯空心送下,日進三服。
〔世〕,密陀僧散,治暗風。
取密陀僧成塊者,以鐵線纏,又用鐵線懸掛,火煅紅,用酒醋一升淬盡,出火毒,研極細,每服一錢,麝香酒調下。
白話文:
【壽星丸】
【天南星】(一斤,挖掘深坑兩尺,使用五斤木炭加熱至熱,取出炭,用好酒一升潑上,將天南星趁熱放入坑中,用盆蓋好密封,過夜後取出,再次烘乾研磨成粉末),【琥珀】(四兩,取出粉末),【硃砂】(二兩,一半作為包衣,一半加入藥材中)
取【豬心】三個提取血液,另外製造【生薑】麵糊攪拌至稠厚,將豬心血混合入藥粉中,製成大約梧桐籽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個,用【人參湯】空腹送下,每日三次。
【密陀僧散】,治療暗風症狀。
取【密陀僧】整塊,用鐵線綁住,然後用鐵線懸掛,經過火煅至紅色,用一升的酒醋淬煉,去除火毒,研磨至極細,每次服用一錢,【麝香】酒調和服用。
治癇疾。凌霄花一味,為細末,每三錢,空心酒調服,每服藥時,以木梳不住手梳其發,又用冷水一碗,逐口含之,水溫則換,水盡住梳,如此四十九日,永絕其根。
《楊氏家藏》,舌強,治癲癇發作,不問新久,並宜服之。
天南星(炮,一兩),烏蛇肉(酒浸一宿,去皮骨,焙,一兩),硃砂(二錢半,另研),全蠍(二錢,去毒,炒),半夏(二兩,酒洗,焙),雄黃(一錢半,另研),蜈蚣(半條,去頭足,炙),白附子(半兩,炮),白殭蠶(一兩半,炒去絲),麝香(三錢,另研。),白礬(一兩),皂角(四兩,捶碎,水半升揉汁與白礬同熬干,研)
白話文:
治療癲癇疾病。使用一種叫做「凌霄花」的草藥,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用酒調服。在每次服藥時,要不斷用木梳梳頭髮,並且用一碗冷水含在口中,直到水溫度變熱再換一碗,直到水全部喝完或不再梳頭髮為止。這個療程需要持續四十九天,以斷根絕癥。
《楊氏家藏》中提到,對於舌頭僵硬和癲癇發作,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疾,都適合使用此方。
成分如下:
- 天南星(經過炮製,一兩)。
- 「烏蛇」的肉(先用酒浸泡一夜,去除皮骨後再經炮製,一兩)。
- 紅色的「硃砂」(二錢半,單獨研磨)。
- 全蠍(二錢,去除毒性後炒熟)。
- 半夏(二兩,用酒洗過後再經炮製)。
- 「雄黃」(一錢半,單獨研磨)。
- 「蜈蚣」(半條,去除頭部和腳部後炙乾)。
- 白色的「附子」(半兩,經過炮製)。
- 白色的「僵蠶」(一兩半,炒熟後去除纖維)。
- 麝香(三錢,單獨研磨)。
- 白礬(一兩)。
- 皁角(四兩,捶碎後用水半升揉出汁液,與白礬一起熬至乾燥,再研磨)。
上為末,薑汁煮麵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〔丹〕治癇疾。
川芎(二兩),防風,豬牙皂角,鬱金,明礬(各一兩),蜈蚣(一條)
上細末,蒸餅丸,如梧子大。空心清茶下十五丸,一日除根。
〔羅〕治癇病、心風病。用天南星,九蒸九曝,為末,生薑汁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人參、麥門冬,菖蒲湯下,亦可。
〔《素》〕春脈者肝也,春脈太過,為病在外,善怒,忽忽眩冒而癲疾。(全文見治法。脈來弦實而強為太過。歲木太過,)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而癲疾。(全文見運氣類注。)
白話文:
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,然後和薑汁與麵糊混合,做成像梧桐籽一樣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十個丸,用薑湯送下。
【丹】這個方法能治療癇症。
川芎(兩兩份量),防風,豬牙皁角,鬱金,明礬(各一份量),蜈蚣(一條)。
所有草藥研磨成細末,蒸餅後再做成丸狀,同樣像梧桐籽大小。空腹時用清茶送服十五個丸,一天就能根除癥狀。
【羅】這方法能治療癇病和心風病。使用天南星,九次蒸煮九次曝曬後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汁打成糊狀,做成丸狀,同樣像梧桐籽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個丸,用煎好的人參、麥門冬,菖蒲湯送下,也可以單獨服用。
【《素》】春天的脈象代表肝,如果春天的脈象過於強烈,病症會出現於外,表現為易怒、頭暈目眩和癇病。脈象來得繃緊、堅硬且有力就是過度。若一年之中的木氣(肝)過度,嚴重的情況下,會出現易怒、頭暈目眩和癇病。詳情請參考運氣類註解。
〔丹〕治巡檢夫人癇,通聖散二錢半,姜三片煎,下犀角丸三十粒。
〔《保》〕,防風通聖散
防風,川芎,當歸,芍藥,大黃,芒硝,連翹,薄荷,麻黃(不去節,各五錢),枯梗,黃芩,石膏(各一兩),白朮,山梔,荊芥穗(各二錢半),滑石(三兩),甘草(一兩)
白話文:
針對治療巡檢夫人的癇症,請使用「通聖散」配方,取二錢半份量,並加入三片薑片一起煎煮。接著,加入「犀角丸」三十粒進行療效增強。
在「保」的建議中,使用「防風通聖散」配方。此配方包含:
- 防風
- 川芎
- 當歸
- 芍藥
- 大黃
- 芒硝
- 連翹
- 薄荷
- 麻黃(去節,每種五錢)
- 枯梗
- 黃芩
- 石膏(每種一兩)
- 白朮
- 山梔
- 荊芥穗(每種二錢半)
- 滑石(三兩)
- 甘草(一兩)
請按照上述指示使用這些中藥材進行治療。
上為粗末,每服一兩,生薑煎,溫服,日再服。若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此勞汗出於玄府,脂液所凝,去芒硝,倍加芍藥、當歸,發散玄府之風,當調其榮衛。俗云風刺,或生癮疹,或赤或白,倍加麻黃、鹽豉、蔥白出其汗。麻黃去節。亦去芒硝,以咸走血而內凝,故不用之。
發汗罷,依前方中加四物湯、黃連解毒,三藥合而飲之,日二服。故《內經》曰:以苦發之。為熱在肌表,連內也。小便淋閉,去麻黃,加滑石、連翹,煎藥中調木香末一錢匕。麻黃主於表,而不主於裡,故去之。腰脅走注疼痛者,加硝石、當歸、甘草,一服各二錢,調車前子末、海金砂末各一錢。
白話文:
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兩量,用生薑煎水送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如果勞累後出汗遇風,寒氣侵入導致皮膚出現紅腫(痤),這是勞累造成的汗液從玄府(毛孔)排出,是皮脂和汗液凝結而成的。這種情況下應去除芒硝,增加芍藥和當歸的份量,用以疏散玄府的風邪,並調理體內的營養和衛生系統。俗語稱為「風刺」,也可能出現癮疹,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,應增加麻黃、鹽豉和蔥白來引出汗水。麻黃要去掉節部。
發汗後,按照之前的方子加入四物湯、黃連解毒的藥材,這三個藥物混合後一起服用,一天服用兩次。《內經》有言:用苦味藥物來發汗。如果體內有熱氣,會影響到肌表和內部器官,小便不通暢時,要去掉麻黃,加入滑石和連翹,並在煎藥時加入木香粉末一錢匕。麻黃主要用於疏解表層病徵,不適用於內層病徵,因此需要去除它。若出現腰脅部痠痛的情況,可加入芒硝、當歸和甘草,每次各使用二錢量,並加入車前子粉末和海金砂粉末,各一錢匕。
故經曰:腰者腎之府。破傷風者,如在表則辛以散之,在裡則苦以下之,兼散之。汗下後,通利榮血,祛逐風邪,每一兩加荊芥穗、大黃各二錢,調全蠍末一錢,羌活末一錢。諸風癇搐,小兒急慢驚風,大便秘結,邪熱暴甚,腸胃乾燥,寢汗咬牙,上竄睡語,筋轉驚悸,肌肉蠕動,每一兩加大黃二錢,梔子二錢,茯苓末二錢匕。如肌肉蠕動者,調羌活末一錢。
經曰: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風傷於肺,咳嗽喘急者,每一兩加半夏、桔梗、紫菀各二錢。如打撲傷損,肢節疼痛,腹中惡血不下,每一兩加當歸、大黃各三錢半,調沒藥、乳香末各二錢。解利四時傷寒,內外所傷,每一兩加益元散一兩,蔥白十莖,鹽豉一合,生薑半兩,水一碗,同煎至五七沸,或煎一小碗,溫冷服一半,以箸投之,即吐。吐罷後,服一半,稍熱服,汗出立解。
白話文:
經書說:腰是腎的倉庫。破傷風症狀,如果在表層就用辛味藥物來疏散,在裡層則用苦味藥物來降下,同時疏散。若汗和下藥後,使榮血流通,驅除風邪,每兩藥物加入荊芥穗、大黃各二錢,調和全蠍末一錢,[羌活]一錢。對於各種風癇抽搐,小兒急、慢驚風,大便硬結,邪熱突然發作,腸胃乾燥,夜間出汗咬牙,上竄夢話,筋肉抽搐驚悸,肌肉不停蠕動,每兩藥物加入大黃二錢,[梔子]二錢,[茯苓]末二錢。
經書又說:肌肉不停蠕動,叫做微風。風病影響肺部,導致咳嗽喘息,每兩藥物加入半夏、[桔梗]、[紫菀]各二錢。如果因跌打損傷,四肢疼痛,腹部有惡血未排出,每兩藥物加入當歸、大黃各三錢半,調和[沒藥]、[乳香]各二錢。
可以解開四季的傷寒,內外傷害,每兩藥物加入[益元散]一兩,蔥白十莖,鹽豉一合,生薑半兩,加水一碗,一起煎煮至五七沸,或者煎成一小碗,溫熱服一半,用筷子攪拌,就會嘔吐。嘔吐後,再服一半,稍微熱點服用,立刻會出汗解熱。
如飲酒中風,身熱頭痛如破者,加黃連須二錢,蔥白十莖,依法立愈。慎勿用桂枝、麻黃解之。頭旋腦熱鼻塞,濁涕時下,每一兩加黃連、薄荷各二錢半。《內經》曰: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已。王注曰:膽液不澄,則為濁涕,不已如水泉者,故曰鼻淵也。
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脈俱盛也。如氣逆者,調木香末一錢。
〔《素》〕心脈滿大,癇瘈筋攣。
〔仲〕,風引湯,除熱癲癇,又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癇瘛瘲,日數十發,醫所不療。又治腳風。
大黃,龍骨,乾薑(各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,牡蠣(各二兩),寒水石,滑石,赤石脂,白石脂,紫石英,石膏(各六兩)
白話文:
如果因飲酒後而引發風邪,導致身體發熱,頭部疼痛得如同要裂開,這種情況可以加入黃連須兩錢和十根蔥白,按照傳統的治療方法,病情就會迅速痊癒。請謹慎不要使用桂枝或麻黃來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頭暈、腦部熱感、鼻塞以及時常流岡濁的鼻涕,每兩錢藥物中可增加黃連和薄荷各兩錢半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膽部的熱邪會轉移到腦部,引起鼻孔發炎,鼻炎就是指不斷流岡濁的鼻涕。
這表示足太陽脈和陽明脈都處於亢進狀態。如果出現氣逆的情況,可以服用木香粉末一錢進行調理。
《素問》中提到,心脈腫大,可能引發癇瘈、筋攣等症狀。
在《傷寒論》中,有提到風引湯,這種藥方可以清熱、治療癇癎,同時也能治療成人及兒童的風引、驚癇、癲癲癇,一天發作多次,其他醫學方法無法治療的病症,並且還能治療腳風。
配方如下:
- 大黃四兩
- 龍骨四兩
- 幹薑四兩
- 桂枝三兩
- 甘草二兩
- 牡蠣二兩
- 寒水石六兩
- 滑石六兩
- 赤石脂六兩
- 白石脂六兩
- 紫石英六兩
- 石膏六兩
請注意,以上藥物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開方和使用,不可自行隨意試用。
上十二味,杵粗末,篩,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(治風熱瘛瘲,食後量多少呷之,不用渣,無不效。)
〔河〕,犀角丸,治風癲癇,發作有時,揚手擲足,口吐痰涎,不省人事,暗倒屈伸。
犀角末(半兩),赤石脂(三兩),朴硝(二兩),白殭蠶(一兩),薄荷葉(一兩)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溫水下,日三服,不拘時候。如覺痰多,即減數。忌油膩炙爆。
龍腦安神丸,治男婦五種癲癇,無問遠年近日,發作無時。
白話文:
上十二味藥物,研磨成粗粉,過篩,用皮革袋盛裝。每次取三小撮,加入井花水三升,煮沸三次,溫服一升。此方治療風熱抽搐,進食後根據情況調整藥量,不用藥渣,效果顯著。
犀角丸,治療風癲癇,發作時有預警,手腳顫抖,口吐痰液,失去意識,突然倒地,四肢抽搐。
犀角粉末(半兩),赤石脂(三兩),朴硝(二兩),白僵蠶(一兩),薄荷葉(一兩)。
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調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,用溫水送服,每日三次,不分時間。如果感覺痰多,可以減少藥量。避免食用油膩、烤炸食物。
龍腦安神丸,治療男女各種癲癇症狀,無論是舊病還是新發,發作沒有固定時間。
茯苓(去皮取末,三兩),人參(去蘆),地骨皮,甘草,麥門冬(去心,各二兩),龍腦(三錢,另研),牛黃(半兩,研),硃砂(二錢,飛),桑白皮(一兩),馬牙硝(二錢,另研),麝香(三錢,另研),烏犀角末(一兩),金箔(三十五片)
上十三味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金箔為衣。冬月溫水化下,夏月涼水。又治虛勞發熱咳嗽,語澀舌強,日進三服。
〔《靈》〕肝脈小急,癇瘈筋攣。(王注云:肝養筋藏血,肝氣受寒,故癇瘈筋攣。)二陰急,為癇厥。(同上。)肺脈急甚,為癲疾。腎脈急甚,為骨癲疾。(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茯苓(去掉外皮,研磨成粉末,三兩份),人參(去除蘆葦部分),地骨皮(二兩份),甘草,麥門冬(去除中心,各二兩份),龍腦(三錢,單獨研磨),牛黃(半兩,研磨),硃砂(二錢,經過飛粉處理),桑白皮(一兩份),馬牙硝(二錢,單獨研磨),麝香(三錢,單獨研磨),烏犀角末(一兩份),金箔(三十五片)。
將上述十三味藥混合,煉製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同彈子,用金箔作爲外殼。冬天可以用溫水溶解後服用,夏天則使用涼水。此方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發熱、咳嗽、言語不清、舌頭僵硬等症狀,每日可服用三次。
「靈」中提到,肝脈小而急促,會導致癇瘈和筋肉收縮的症狀(王註解釋爲肝臟滋養筋骨並儲存血液,當肝氣受到寒冷影響時,會出現此類症狀)。兩陰脈緊繃,會導致癇厥症狀(同上解釋)。肺脈若過於緊促,則可能引發癲疾。腎脈若過於緊促,則可能導致骨癲疾(見於調治虛實法)。
〔羅〕沉香天麻湯,治癇瘛瘲筋攣。(方見小兒門。)
珠子辰砂丹,治風癇久不愈者。
薯蕷,人參,遠志,防風,紫石英,茯神,虎骨,虎睛,龍腦,瘛瘲,石菖蒲,丹參,細辛(各二錢半),珠子末(四錢)
白話文:
【沈香天麻湯】(方見小兒門),用於治療癇、瘛瘲、筋攣等症狀。
【珠子辰砂丹】,適合治療風癇且長期未能痊癒的病患。
藥材如下:
- 薯蕷
- 人參
- 【遠志】
- 防風
- 紫【石英】
- 【茯神】
- 【虎骨】
- 【虎睛】
- 龍腦
- 【石菖蒲】
- 【丹參】
- 【細辛】(各二錢半)
- 珠子末(四錢)
上件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用硃砂二錢,研細為衣。每服三十五丸,煎金銀花湯送下,日進三服。忌魚肉濕面動風之物。
烏頭丸,治五風癇病。
川烏,草烏,天仙子,五靈脂(各二兩),黑豆(一升)
上為細末,滴水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丸,溫水下。如中風,加附子半兩。
〔子和〕昔項開完顏氏病搐,先右臂並右足約搐六七十數,良久左臂並左足亦搐六七十數,不瘥。兩目直視,昏瞶不識人,幾月余。求治於余,先湧其寒痰三四升,次用導水禹功散泄二十餘行,次服通聖散辛涼之劑,不數日而瘥。
白話文:
上件藥物磨成細末,然後用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籽一般。使用硃砂二錢,研磨成細粉作為藥丸的包衣。每次服用三十五顆,用金銀花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忌口魚、肉、濕面等可能引起風熱的食物。
烏頭丸,用於治療五風癇病。
所需藥物包括:川烏、草烏、天仙子、五靈脂(各二兩)、黑豆(一升)。
以上藥物磨成細末,用水調和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籽一般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用溫水吞下。如果出現中風的情況,可增加半兩附子的份量。
有一次,我的病人項開完顏氏出現抽搐,起初右手臂和右腳開始抽搐六十到七十次,接著數分鐘後,左手臂和左腳也出現同樣的抽搐六十到七十次,並且未見好轉。兩眼直視,看不清東西,持續幾個多月。在尋求治療時,先排出寒痰三四升,接著使用導水禹功散排泄二十多次,之後服用辛涼的通聖散,不到幾天病情就得到了痊癒。
〔羅〕,法煮蓖麻子,治諸癇病,不問年深日遠。
蓖麻子(去皮取仁,二兩),黃連(去須,銼如豆大,一兩)
上件,用銀器,水一大碗,慢火熬,水盡即添水,熬三日兩夜為度。取出,去黃連,只用蓖麻子仁,風乾,不得見日。用竹刀將蓖麻子每粒切作四塊,每次服五粒,計二十塊作一服,用荊芥湯食後溫服。(服蓖麻仁者,終身忌食豆,犯之則腹脹而死。)
〔丹〕治一婦人。四十五歲,生子多,觸胎時有腹痛,每夜喜飲酒三盞即睡,其夫性暴而諧謔,所以借酒解怒。忽九月望後,癇病大作,目上視,揚手擲足,甚強健,舉體大筋皆動,喉向如鋸,涎沫流口兩角。如此一時辰許,諸症皆靜,狀如熟寢,全不知人。半時,小腹漸痛,上至心,痛大作,汗如雨,自頭至乳而止。
白話文:
【羅】,法煮蓖麻子,治療各種癇病,無論癥狀持續多久。
蓖麻子(去掉皮,保留果仁,二兩),黃連(去掉根部,磨成像豆大的碎屑,一兩)
以上材料,使用銀器,加水一大碗,慢火熬煮。當水分蒸發完畢,就添加更多的水,一直熬煮三天兩夜為止。取出後,去掉黃連,只留下蓖麻子仁,然後風乾,避免曝曬。使用竹刀將蓖麻子每顆切成四塊,每次服用五塊,共二十塊作為一次劑量,用荊芥湯在飯後溫服。
服用蓖麻仁的人,一生中都要避免食用豆類,一旦違反,會導致腹部脹大並可能致命。
【丹】治療一名四十五歲的婦女。她生育過多次,懷孕期間有腹痛的情況,每晚喜歡喝三杯酒後才入睡。她的丈夫性情暴躁且好開玩笑,因此常藉由喝酒來抒發情緒。某個九月的滿月後,她突然出現癇病,眼睛向上看,揮舞手臂腳趾,表現得非常有力,全身的肌肉都在震顫,喉部發出像鋸齒切割的聲音,口水從兩側流出。這種情況持續一小時左右,所有症狀都暫停,看起來就像熟睡一樣,完全失去意識。半小時後,小腹開始疼痛,逐漸向上擴散到心臟,疼痛變得更劇烈,汗水如雨下,從頭部流到胸部停止。
如此半時,痛漸減,汗亦收,痛作時,卻自言其痛。其餘言語皆謬誤,問亦不答,亦不知人。痛定又熟寢如前。癇與痛間作,晝夜不息。經兩宿,方召予脈之。痛作時脈四至半,似弦非弦,左弱於右。予未敢與藥,候癇作時,再看形脈。後作時,六脈皆隱,但有大筋轉於指下,眼白青而面不青,手之動三倍於足。
予問之,痛作時必欲重按。比癇作時,汗必不出。其夫言果然。予曰:此非死證,若尚能咽藥,則易治。試以調香附子末灌之。適癇勢稍定,卻咽得半盞,令急燒竹瀝未就,時痛大作,余以肝有怒邪,因血少而氣獨行,所以脾受病。肺胃之間,舊有酒痰,為肝氣所抑鬱而為痛。
白話文:
在這段時間裡,疼痛逐漸減輕,流汗也停止了,當疼痛再次出現時,他會自己告訴自己感到疼痛。除此之外,他的話都說得很錯亂,問他時也不回答,甚至不知道周圍的人是誰。疼痛平復後,他又像以前一樣熟睡。癇症和疼痛交替發生,不分日夜。經過兩個晚上,才請我去為他把脈。疼痛發作時脈搏跳動半數,類似弦脈但又不是,左手的脈搏比右手弱。我不敢立即給他開藥,等癇症發作時,再觀察他的形態和脈象。後來當疼痛再次出現時,脈搏都隱藏起來,只有大筋在手指下移動,眼睛呈青色而臉色並非青色,手的震顫是腳的三倍。
我問他,當疼痛發作時,他總是想要用力按壓。等到癇症發作時,汗水不會流出來。他丈夫說的正是這樣。我說:這不是死症,如果他還能吞嚥藥物,那麼治療就比較容易。試著用[香附]粉灌服他。正好癇症稍微平復,他吞下了半杯,我讓他趕緊喝[竹瀝],但還沒有煮好,疼痛突然變得很大。我認為這是因為肝有怒氣,導致血液不足,氣體單獨運行,因此脾臟受到影響。肺和胃之間原本就有酒毒痰液,被肝氣抑制而引起疼痛。
然酒喜動,可以出入升降,入內則痛,出外則癇。當乘其入內之時,急為點大敦、行間、中脘三處穴,令分頭同時下火灸之。足上艾火少,灸先了,腹上痛漸下至腰而止。熟寢少時,癇作如前,證減半。又以竹瀝入少薑汁灌下大半鍾。灌時適值癇定,但熟寐如前,自是不省人事,一晝二夜,皆已棄之。
余曉之曰:身不發熱,因痛則汗出,大便不通者五六日。自予來,亦未見其小水。非死症,當是血少無神而昏耳。爾為痛掐人中,俄而呻吟,急以人參湯同竹瀝灌之,又昏睡如前。余教以作人參白朮膏,入竹瀝調下。如此二晝夜,凡用人參一斤,白朮二斤,眼忽能開,手能舉,自言胸膈滿而舉身皆痛,耳目仍未有聞見,忽自溺床甚多。余聞之甚喜,且得癇與痛皆不作。
白話文:
然而,飲酒後人會感到興奮,酒液在體內可以流動,進到體內會引起疼痛,流出體外則可能導致癇症。當酒進入體內時,應迅速點擊大敦、行間、中脘三個穴位,並在這些地方施以火灸。腳上的艾灸要少一些,先灸完腳部,腹部的疼痛會逐漸向下至腰部,直到消失。熟睡一小時後,癇症會再次出現,但比之前輕一半。再用竹瀝加入少量薑汁灌服大半碗。灌藥時正好癇症平息,讓患者保持熟睡狀態。從此後,患者不再意識到自己醒著,一天一夜後,癇症和疼痛都消失了。
我告訴他:身體沒有發熱,只是因為疼痛而出汗,大便不通暢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五六天。從我來以後,他的小便也沒有見好。這不是死亡症狀,而是因為血液不足,神志不清。你可以用手按壓人中的部位,讓他呻吟,然後迅速用人參湯加上竹瀝灌服。之後他又進入熟睡狀態。我教他製作了人參白朮膏,加入竹瀝調和後服用。這樣過了兩天,用了大量的人參和白朮,眼睛忽然能睜開,手也能舉起,他說胸部和整個身體都感到疼痛,耳朵和眼睛還沒有恢復視聽能力,突然自行尿了很多。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高興,因為癇症和疼痛都不再出現了。
但教令用陳皮芍藥甘草巨闕調參朮膏,又加竹瀝飲之。余欲往他處,且與脈之,聞其作聲,余自知謬拙,不教以粥與藥間服,急令作稀粥與之,止咽得三四匙,牙禁不受。余遂以木楔斡開,以稀粥入藥湯,又與竹瀝同灌一大鐘,蓋是粥多而藥居三之一。予遂出門,教令粥藥相間與之。
予在二十里外,未申間,天大風作。予料此婦癇必作,特往視之,癇不作而痛作,脈去來急無次,急為灸然谷、太衝、巨闕。灸罷痛定,問其要粥否?答曰:我正飢。其夫飲之以粥,咽兩鍾。予乃往他處,仍教以藥湯調參朮膏、竹瀝,與粥間與之如前。第二夜半時,召予甚急。
白話文:
古人使用陳皮、芍藥、甘草和巨闕調配參朮膏,並加入竹瀝飲。我打算前往其他地方,先為她診脈,聽到她的聲音後,我明白自己的診斷可能有誤,並未告訴她飯與藥之間服用的方法,而是立即讓她吃稀粥,她只能吞下三四匙,但無法再吃進去。於是,我用木楔開口,讓稀粥和藥湯一起進入。我便離開了,告訴她飯與藥應交替服用。
我在離她二十里遠的地方,下午時分,突然颳起大風。我預測她會發癇,所以前往查看,結果癇病沒有發生,而是感到疼痛,脈搏來回急促無序,我趕緊為她灸然谷、太衝、巨闕等穴位。灸完後,疼痛緩解,我問她是否需要喝粥,她回答餓了。她的丈夫給她喝了兩碗粥。我便前往其他地方,仍然告訴她飯與藥應交替服用,如同之前的指示。
到了第二個半夜,她急切地召見我。
往視之,癇病大作,奪手不能診脈,令人扶定兩肘,予捉其中指,強而脈之,四至半,粗大有力,左右同,而右少緩。口妄言而無次,又怒罵人,眼上視,不瞬而嘔。又欲起走,其狀若有所憑。然予捉定兩手,為灸兩大指背半甲半肉際,各三壯。怒壯稍殺,求免。索燭視之,耳目仍未有聞見。
昏寐至夜半,狂怒大作,且言鬼怪之事。而師巫至,大罵巫者。予靜思之,氣因血虛,亦從而虛邪因入,理或有之,且與補藥,血氣若充,邪當自退。仍與前藥,又恐痰頑,佐以荊瀝,又以秦承祖灸鬼法灸之,哀告我自去。昏睡一晝夜,忽自起坐索粥。其夫與之,方問夫,你面垢如許,怪床上有香氣。
白話文:
觀察病人時,發現她癲癇發作,無法進行脈診,於是讓她躺下,固定雙肘,我抓住她的中指進行脈診。發現脈搏每分鐘跳動四點五次,粗大有力,左右手脈象相同,但右手稍微緩慢。她胡言亂語,眼神上翻,不眨眼並開始嘔吐。她還想起身逃走,表現出被什麼東西附身的樣子。然而,我抓住她的雙手,在兩大拇指背的甲肉交界處施灸,各灸三次。施灸後,她的情緒稍微平復,請求釋放。她要了蠟燭看,但她的聽覺和視覺仍然沒有恢復。
她進入昏迷狀態直到半夜,發狂大叫,並且談論鬼怪的事情。這時,巫師來了,她大罵巫師。我靜思後認為,這是因為血氣虛弱,邪氣才乘機侵入,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。我給了她補血的藥物,希望血氣充足後,邪氣自然會退散。我再次給了她先前的藥物,又擔心痰多難治,因此添加了荊瀝來輔助。我使用秦承祖的驅鬼方法施灸,她哀求我讓她自己離開。她昏睡了一整天一夜,突然自行坐起尋找粥。她的丈夫給了她粥,並詢問丈夫,「你的臉怎麼這麼油膩,奇怪牀上有股香味?」
繼又無所知識,惟開眼不睡,手足雖能運動,卻作尋摸態。如此又二晝夜,粥食稍加,又溺床多如前。予益喜,仍守前藥。予又往他處,次日晚,忽來召予。急往視之,病人自言渾身皆痛,脈之皆五至,左右均而和,曰參朮膏俱盡,遂教令就與前藥中加參朮煎,去荊瀝,加香附末。與一服,覺甚快。
余且令守此藥,至次夜半,又來告急曰:前痛大作。往視之,坐桶上。叫聲甚高。予思之,此虛病亦多汗,腸燥而糞難耳。痛當在小腹與腰,急烘琥珀膏大者貼小腹,仍教以熱手摩腰腎間,連得下氣而痛減,就睡少時,又起,如是者五六次。一醫者勸令用通利藥,予曰:痛與死,孰為輕重,且堅忍至夜半,後當自通。
白話文:
接著,病人失去意識,只睜著眼睛無法入睡,四肢雖然能夠動,但動作像在摸索。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天兩夜,粥漸漸可以吃點,但尿牀的情況還是像之前一樣嚴重。我對此感到非常欣慰,並且繼續使用先前的藥方。我去其他地方一趟,第二天晚上,病人突然召見我。我趕緊去看他,病人自己說全身都疼痛,我脈診發現他的脈象每分鐘跳動五次,左右兩側脈象均勻和緩。他告訴我參朮膏已經用完了,所以我教他將前一個藥方中的參朮煎加入,並去掉荊瀝,加上香附末。他服用了一劑後,覺得非常舒暢。
我讓他繼續服用這個藥方,到第二天半夜,他又來求救,說之前的痛感變得更強烈。我去看他,他坐在廁所上,叫聲非常高。我想,這是虛弱導致的多汗,腸道乾燥,排便困難。疼痛應該在小腹和腰部,我迅速用大的琥珀膏敷在小腹上,並教他用熱手按摩腰部和腎周圍,連接放氣,疼痛減輕,他能睡一小會兒,然後起來,這樣反覆了五六次。一位醫生建議使用通便藥物,我回答說:疼痛和死亡,哪個更重要?而且堅持到半夜後,自然會通暢。
又往他處,至四更,來告急,往視之,痛大作。予令坐以溫湯中,當自下。換湯痛定,覺甚快,第二桶湯,下結糞二塊,就睡。天明予又往他處,至晚又告急。予視痛大作,連及兩脅,手不可近。予思之,此痛無因,若結糞未盡,痛當在下;今痛在上,必因食多,問之果然。
醫者欲用感應丸,予教勿與粥藥。病力索藥,遂以香附末,令舐之。至夜半痛漸減,天明覺略飢索粥。予曰:非飢也,乃嘈耳。勿與,而自安。其家又自與粥,至辰巳間,予往他處,至晚痛又作,而病者索香附末不已,遂以湯調半碗與之,探令吐,猶有宿食,痛遂止。予又往他處,至夜半,又告痛復作,詢之,以醋拌蘿蔔苗吃粥。
白話文:
古人到別處去,到了四更時刻,回來報告病情危急,我去查看,發現他的疼痛突然變得非常強烈。我讓他坐在溫熱的水中,預計他會自行排便。換了次水後,疼痛緩解,他覺得非常舒暢。第二個桶裡的水,他排出了兩塊糞便,然後就去睡覺了。天亮後,他又到別處去,傍晚時再次報告病情危急。我去查看,發現他的疼痛擴散到了兩側的肋骨,手都碰不到他。我想,這種疼痛並不是因為有未排出的糞便,如果真的是糞便未排出,疼痛應該是在腹部;現在疼痛在上腹部,一定是因為吃了太多的食物。我問他,果然是這樣。
醫生想要使用「感應丸」,但我告訴他不要和粥一起服用。病人強求要服藥,於是我就教他用香附粉末,讓他舔一舔。到了半夜,疼痛逐漸減輕,天亮後,他覺得稍微有些餓,想要喝粥。我告訴他,這不是真的餓,只是胃部有聲音而已,不用給他粥。然而,他家人還是給了他粥,到了辰巳時分(約上午九點到十二點),我又去了別處,傍晚時,他的疼痛又發作了,並且病者不斷要求要香附粉末,於是我就用湯調製了一半碗的香附粉末給他,讓他嘔吐,結果發現他還有宿食在胃裡,疼痛終於停止了。我又去了別處,到了半夜,他又報告說疼痛再次發作,我問他,他說他吃了一些用醋拌著蘿蔔苗的粥。
又以香附末探吐之,痛定,教令一晝夜勿與食。至次日,少與淡粥,覺飢時以陳皮湯下白朮丸,如此調理自安。
痰癲癇治法,並見上虛條。
〔潔〕治風癇病久不能愈者,從厚朴丸。春秋加添外,又於每一料中加人參、菖蒲、茯苓各一兩五錢,和劑服之。(厚朴丸方見翻胃。)
〔垣〕,升陽湯,治陽蹺癇,足太陽下行,宜升陽氣。
麻黃(八錢,不去節),羌活(一兩半),防風根(八錢),炙甘草(五錢)
白話文:
在治療時,可以使用香附粉末進行催吐,待疼痛緩解後,指導病患一整天內不要進食。到了第二天,可以讓他食用淡粥,當感到餓時,可以讓他喝陳皮湯搭配白朮丸。這樣調整,自然會使病情得到舒緩。
對於痰癲癇的治療方法,請參照上述虛弱症狀的治療方法。
對於長期未能痊癒的風癇病,可以使用厚朴丸進行治療。春秋季節需額外添加,並且在每份藥物中加入人參、菖蒲、茯苓各一兩五錢,混合後服用。關於厚朴丸的配方,可以在翻胃部分找到。
此外,升陽湯適合治療陽蹺癥狀,因為足太陽經脈下行,應當提升體內的陽氣。
材料: 麻黃(八錢,不需去節),羌活(一兩半),防風根(八錢),炙甘草(五錢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五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宿食消盡,腹中空服之。後避風寒一二時辰,乃效。
〔潔〕晝發,治陽蹺、申脈二穴,在足外踝下陷中,容爪甲白肉際是也。夜發,治陰蹺、照海二穴,在足內踝下陷中是也。先灸兩蹺各二七壯,然後服前藥。
〔《千》〕治百病風癲。用麻仁四升,水六升,猛火煮令茅生,去渣,煎取七合,旦空心服。或發,或不發,或多狂語,勿怪之。但令人摩手足,須臾即定。凡進三劑,無不愈。
〔羅〕,神應丹,治諸風心癇病。
狐肝(一具),烏鴉(一隻),鴟梟(一個),白礬(一兩),野貍(一個,去肚腸,不用皮毛,用新瓦罐盛肉,以炭火煮爛),生犀角末(一兩)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研磨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五杯煮沸,減至一杯,去除殘渣,稍微加熱後服用,直到隔夜的食物消化完畢,肚子空了再服用。之後避開風寒一小段時間,效果才能顯現。
【潔】白天發作,治療陽蹺、申脈兩個穴位,在腳外踝骨下凹陷處,距離指甲與肉之間的位置。晚上發作,則治療陰蹺、照海兩個穴位,在腳內踝骨下凹陷處。先對兩個蹺穴各施灸二十七次,然後服用前面的藥物。
【《千》】治療各種風癲病。使用麻仁四升,用水六升,用大火煮至冒出茅草,去除殘渣,煮至剩餘七合,早晨空腹服用。無論是否發作,或者有多餘的狂言,都不必驚訝。只需要讓人按摩手腳,片刻後就會平靜下來。總共服用三次,沒有不痊癒的。
【羅】神應丹,治療各種風癲心癇病。
[狐肝](一具),[烏鴉](一隻),鴟梟(一個),白礬(一兩),野貍(一隻,去掉內臟,不使用皮毛,使用新的瓦罐盛放肉,用炭火煮至軟爛),生犀角末(一兩)
上為末,用酒打麵糊為丸,如皂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一丸,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〔楊氏〕蠍虎治癇法,見小兒驚癇門,妙。
〔《靈》〕暴攣癇眩,足不任身,取天柱。
氣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,取之天柱。天柱不知,取太陽滎輸,於此義同。
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目赤,甚作極,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。取手太陽、陽明、太陰,血變而止。癲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喘悸者,候之手陽明、太陽。左強者攻其右,右強者攻其左,血變而止。癲疾始作,先反僵,因而脊痛,候之足太陽、陽明、太陰,手太陰,血變而止。(俱出癲狂篇。)
白話文:
上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使用米酒和麵粉調製成糊狀,然後塑造成像皁果一樣大小的丸子,表面覆蓋硃砂。每次服用一顆,用水或酒送服,無需固定時間。
楊氏的蠍虎療癇法,請參照兒童驚癇部分,效果奇佳。
《靈》書中提到,突然發作的癇病伴隨頭暈,腳力不濟,可以選擇天柱穴進行治療。如果天柱穴無法緩解症狀,可以轉而尋求太陽脈的滎輸穴,兩者的治療原理相同。
癇病剛開始發作時,患者通常會感到不開心,頭部沈重疼痛,眼睛紅腫,嚴重時會感到極度不適,接著會出現煩躁的情緒,可從臉部進行診斷。應採用手太陽、陽明、太陰經絡進行治療,當血液狀況改變時,癇病就會停止。
如果癇病初發時,患者出現口吐白沫、嘔吐、心跳加速的症狀,應選擇手陽明、太陽經絡進行治療。若左側較為強烈,則應治療右側;反之則治療左側,當血液狀況改變時,癇病就會停止。
如果癇病初發時,患者首先表現為全身僵硬,接著背部疼痛,應選擇足太陽、陽明、太陰,以及手太陰經絡進行治療。當血液狀況改變時,癇病就會停止。(以上內容出自癲狂篇。)
〔《玉》〕癇(凡灸癇,必先下之,乃可灸。不然則氣不通,能殺人。針不拘。),鳩尾(必高手乃可下針,但宜灸亦不可多壯,多則令人健忘。)
〔《通》〕後谿
〔《集》〕鳩尾,湧泉,心腧
〔桑〕陽交,三里,後谿,太衝,間使
〔《摘》〕風癇熱病,心風驚癇:上脘,三里
〔桑〕天吊:巨闕(三寸。),百會,囟門
〔東〕癇:平旦發者,足少陽。晨朝發者,足厥陰。日中發者,足太陽。黃昏發者,足太陰。人定發者,足陽明。半夜發者,足少陰。心癇面赤,心下熱,短氣喘息:巨缺(灸三壯。)肝癇面青反視,手足搖動:丘墟(三壯。)中封(三壯。)脾癇面黃,腹大善利:胃脘並脘傍一寸各三壯,衝陽,隱白,肺癇面白,口吐沫:肺腧,少商,少陽(各三壯)。腎癇面黑,正直視,身不搖,如屍厥:金戶,少海,至陰,湧泉(各三壯,刺一分。
白話文:
【《玉》】癇(對於治療癇症,必須先使用下法使其排出體內異物或積滯,然後再進行灸療。否則氣流不通,會危及生命。針灸則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),鳩尾(施針時需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,且適宜灸療,但不宜過於強烈,以免導致記憶力減退。)
【《通》】後溪
【《集》】鳩尾、湧泉、心腧
【桑】陽交、三里、後溪、太衝、間使
【《摘》】風癇熱病、心風驚癇:上脘、三里
【桑】天吊:巨闕(三寸)、百會、囟門
【東】癇:早晨發作的,屬足少陽;清晨發作的,屬足厥陰;中午發作的,屬足太陽;黃昏發作的,屬足太陰;夜間發作的,屬足陽明;半夜發作的,屬足少陰。心癇表現為面色紅赤,心下有熱感,呼吸困難、喘息:鳩尾穴(灸三壯。)肝癇表現為面色青紫,雙眼向後凝視,手腳顫抖:丘墟(灸三壯。)中封(灸三壯。)脾癇表現為面色黃白,腹部膨脹易洩:胃脘並胃旁一寸處各灸三壯,衝陽,隱白,肺癇表現為面色蒼白,口吐白沫:肺腧,少商,少陽(各灸三壯)。腎癇表現為面色黑沈,目光直視,身體不動,如同昏迷:金戶,少海,至陰,湧泉(各灸三壯,針刺深度一分。)
),膈癇,四肢不舉:風府(一七壯,刺一分。),百會,人中,承漿(各隨年灸。),腸癇,都無動靜,如屍厥狀:承山,湧泉,勞宮,翳風(各隨年壯,刺入一分。)馬癇,目張搖頭,馬鳴欲反折:風府(三壯,刺一分。),神關,牛癇,目直視腹滿:鳩尾尖(三壯。),大椎(三壯。
),羊癇,揚目吐舌:大椎(三壯,刺一分。),豬癇,吐濁沫,口動搖:浮白(三壯,刺一分。),犬癇,手屈拳攣:勞宮(一壯,刺一分。)絲竹空,肋戶(各一壯。),雞癇,搖頭反折,善驚目搖:至陰,竅陰,厲兌(各灸三壯,刺一分。)
〔《甲》〕癲疾多言,耳鳴,目僻,頰腫,實則聾齲,喉痹不能言,齒痛,鼻鼽衄,虛則痹,膈俞、偏歷主之。癲疾吐舌鼓頷,狂言見鬼,溫溜主之。(腕後五寸。)癲疾吐舌,曲池主之。癲疾互引僵仆,申脈主之,先取陰蹺,後取京骨。癲疾狂,妄行,振寒,京骨主之。癲疾身痛,狂,善行,束骨主之。
白話文:
-
膈癇、四肢不舉:在風府穴(位於後腦勺後方)施以一十七壯針法,每次刺入一分深。此外,還可以灸百會、人中、承漿穴(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灸數量)。
-
腸癇、無動靜、如屍厥狀:使用承山、湧泉、勞宮、翳風穴(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壯數,每次刺入一分深)。
-
馬癇、目張搖頭、馬鳴欲反折:在風府穴施以三壯針法,每次刺入一分深。
-
神關、牛癇、目直視腹滿:使用鳩尾尖穴(施以三壯針法)以及大椎穴(施以三壯針法)。
-
羊癇、揚目吐舌:在大椎穴施以三壯針法,每次刺入一分深。
-
豬癇、吐濁沫、口動搖:使用浮白穴(施以三壯針法,每次刺入一分深)。
-
犬癇、手屈拳攣:在勞宮穴施以一壯針法,每次刺入一分深,同時按摩絲竹空和肋戶穴(各施以一壯針法)。
-
雞癇、搖頭反折、善驚目搖:使用至陰、竅陰、厲兌穴(各灸三壯,每次刺入一分深)。
癲疾僵仆,轉筋,僕參主之。癲疾目䀮䀮鼽衄,崑崙主之。狂癲疾體痛,飛揚主之。癲疾反折,委中主之。癲疾憎風而振寒,不得言,得寒益甚,身熱狂走,欲自殺,目反妄見,瘛瘲泣出,死不知人,肺腧主之。癲狂,膈腧及肝腧主之。癲疾僵仆,目妄見,恍惚不樂,狂走,瘛瘲,絡卻主之。
癲疾互引反折,戴眼及眩,狂走不得臥,心中煩,攢竹主之。癲疾發寒熱,大煩滿,悲泣出,解谿主之。癲疾互引,口喎喘悸者,大迎主之,取手陽明、太陰,變血而止。癲疾狂,多食,喜笑不發於外,煩心渴,商丘主之。癲疾嘔沫,神庭及兌端、承漿主之。其不嘔沫,本神及百會、後頂、玉枕、天衝、大杼、曲骨、尺澤、陽谿、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、金門、當歸、合陽主之。(委中下二寸為合陽。
白話文:
癲癇症狀如抽搐倒地,小腿抽筋,可由「僕參」穴位治療;癲癇症導致視力模糊、鼻塞流鼻血,應使用「崑崙」穴;癲癇伴隨全身疼痛,則可用「飛揚」穴;癲癇導致身體前彎折,「委中」穴有療效;癲癇伴發畏風發冷、發抖、不能說話,遇冷更嚴重、高熱、瘋狂奔跑、想自傷、視覺錯亂、抽搐哭泣,失去意識,可使用「肺腧」穴;癲癇和狂躁症,「膈腧」和「肝腧」是主要治療穴位;癲癇症狀包括抽搐倒地、視力錯亂、精神恍惚、狂奔,可使用「絡卻」穴。
對於交替出現的抽搐倒地,伴有翻白眼和眩暈、無法安睡、心煩意亂,「攢竹」穴能提供治療;癲癇症狀伴有發燒、全身煩躁、哭泣,「解谿」穴可以緩解;抽搐倒地時,口角歪斜、喘息、心悸,可使用「大迎」穴,治療時需同時按壓「手陽明」和「太陰」穴位,直到血液改變;癲癇症狀伴隨狂躁、食慾旺盛、喜怒無常、焦慮口渴,「商丘」穴有幫助;癲癇引起嘔吐泡沫,「神庭」、「兌端」和「承漿」穴位可以使用;若沒有嘔吐泡沫,「本神」、「百會」、「後頂」、「玉枕」、「天衝」、「大杼」、「曲骨」、「尺澤」、「陽谿」、「外丘」、「上脘傍五分通谷」、「金門」、「當歸」和「合陽」穴位可以使用。其中「合陽」穴位於「委中」穴下二寸處。
)癲疾互引,水溝及齦交主之。癲疾,上星主之,先取譩譆,後取天牖、風池。癲疾嘔沫,暫起僵仆,惡見風寒,面赤腫,囪會主之。癲疾瘛瘲,狂走,頸項痛,後頂主之。(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。)癲疾狂走,瘛瘲,搖頭,口喎戾頸強,強間主之。癲疾骨酸,眩,狂,瘛瘲,口噤,羊鳴,刺腦戶。
狂易言不休,及狂走欲自殺,目反妄見,刺風府。癲疾怒欲殺人,身柱主之。狂走癲疾,脊急強,目轉上插,筋輸主之。癲疾發,如狂走者,面皮厚敦敦不治,虛則頭重,洞泄淋癃,大小便難,腰尻重,難起居,長強主之。寒厥癲疾,噤呵,瘛瘲驚狂,陽交主之。癲疾大瘦,腦空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癲癇等神經精神疾病,有著不同的治療原則和穴位選擇:
-
若癲癇病狀在不同時期互相影響,應重點刺激水溝穴和齦交穴。
-
癲癇病發時,上星穴(前額中央)尤為重要,治療時應先從譩譆穴開始,再逐步到天牖和風池穴。
-
癲癇伴隨嘔吐泡沫,病發時突然倒地,且對風寒敏感,臉部紅腫,可能需針對囪會穴進行治療。
-
癲癇表現為狂亂奔走,頸部疼痛,應聚焦後頂穴(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)。
-
癲癇引發的狂亂奔走,伴有搖頭、口歪頸強,應考慮強間穴。
-
癲癇引起全身骨節痠痛、眩暈、狂躁、抽搐、牙關緊閉,可針灸腦戶穴。
-
癲癇患者過度語無倫次或有自殺傾向,可能需要刺激風府穴。
-
癲癇伴隨狂亂奔走,身體柱穴(背部脊椎中段)有著重要作用。
-
癲癇與狂亂奔走並發,脊背緊繃,眼睛上翻,應使用筋輸穴。
-
癲癇發作時,表現為外觀臃腫,難以根治,若虛弱,常頭重腳輕,腹瀉尿頻,大、小便困難,腰臀沈重,行動不便,應注重長強穴。
-
寒厥引發的癲癇,表現為噤聲呵斥、抽搐驚嚇,應集中於陽交穴。
-
癲癇導致消瘦,頭部空虛感,應關注腦空穴。
請注意,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實際療法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癲疾僵仆,狂虛,腕骨及風池主之。癲疾狂,瘛瘲眩僕,喑不能言,羊鳴沫出,聽宮主之。癲狂煩滿,刺絲竹空。癲疾吐舌沫出,羊鳴戾頸,天井主之。(天井在肘後。)癲疾氣短,嘔血,胸背痛,行間主之。痿厥癲疾洞泄,然谷主之。癲狂互引,天柱主之。
上針灸癲法,《內經》但取手足太陽、陽明、太陰六經而已。今《甲乙經》等書,又多取督經、手足太陽、足少陰、厥陰,蓋隨症取之,然學者當以《內經》為主也。
〔《靈》〕骨癲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,煩悗,嘔多沃沫,氣下泄不治。(顑,苦感切。骨居汗出,《千金》作骨倨強直汗出。)筋癲疾者,身倦攣急大,刺項大經之大杼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不治。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,脈滿盡刺之出血。不滿,灸之挾項太陽,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,諸分肉本輸。
白話文:
癲癇症狀如抽搐倒地,狂亂虛弱,主要由腕骨和風池穴治療。對於癲癇和狂亂所引起的抽搐、頭暈、倒地,以及癲癇患者失聲、發出羊叫聲、泡沫流出,主要由聽宮穴治療。對於癲癇引起的煩躁、滿脹感,可以針灸絲竹空穴。對於癲癇引起舌頭抽動、泡沫流出、發出羊叫聲、影響頸部,主要由天井穴治療(位於肘後方)。對於癲癇引起呼吸困難、嘔吐血、胸部背部疼痛,主要由行間穴治療。對於萎縮癥、癲癇、腹瀉,主要由然谷穴治療。對於交替出現的癲癇,主要由天柱穴治療。
對於癲癇的針灸治療方法,《內經》僅提及手足太陽、陽明、太陰這六條經絡。然而,現有的《甲乙經》等書籍,還會選擇督經、手足太陽、足少陰、厥陰這些經絡,這是根據症狀來選擇的。學習者應以《內經》為主。
在《靈》中提到,骨癲癇症狀包括臉頰牙齒周圍的肌肉都充滿了,骨骼出汗,煩躁不安,嘔吐頻繁,吐出泡沫,並伴有氣息下洩。筋癲癇症狀包括全身疲倦,肌肉緊繃,主要在脖子大經脈上的大杼穴進行針灸治療。嘔吐頻繁,氣息下洩,無法治療。脈癲癇症狀包括突然倒地,四肢脈搏都充盈膨脹,脈搏充盈到極點時,需要全部針刺出血。若脈搏未充盈,則進行火灸,在脖子的太陽穴附近和腰部與帶脈相距三寸的地方進行火灸。
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癲疾者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治癲疾者,嘗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。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,置其血於瓠壺之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。不動,灸窮骨二十壯。窮骨者,骶骨也。(俱出癲疾篇。)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癲疾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
)
〔《素》〕癲疾,脈搏大滑,久自已;脈小堅急,死不治。(通評虛實論)癲疾脈虛,則可治,實則死。(同上)
〔《脈》〕癲疾脈實堅者生,脈沉細小者死。(此見與《內經》相反,更詳之,當以《內經》為正。)
白話文:
- "嘔吐物多泡沫,氣息下洩,不需治療。"
- "癲癇發作時,狀似狂亂,預示死亡,不需治療。"
- "治療癲癇,應觀察病人的生活習慣,找出需要治療的地方。病狀出現時若發現異常,應進行放血療法,將血放置在瓠壺中。當癲癇再次發作時,瓠壺中的血會獨自跳動。若血未動,則需施灸於「窮骨」部位,即骶骨。"
- "來勢迅速,去勢緩慢,上部實而下部虛,是厥癲癥的特徵。"
- "《素問》中提到,癲癇的脈象若大且滑,病狀可能自行痊癒;若脈象小且緊繃,則預示死亡,不需治療。"
- "《素問》指出,癲癇的脈象若虛弱,則可以治療;若脈象強烈,則預示死亡。"
- "《脈經》中記載,癲癇脈象若實且堅硬,則預示生存;若脈象深沈細小,則預示死亡。"(此段與《內經》觀點相反,更詳細的分析應以《內經》為準。)
注意:這些古籍中提及的療法和理論,對於現代醫學而言,可能缺乏科學證據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。在實際應用時,必須結合現代醫學知識,並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