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1)
卷之十一·肝膽部 (1)
1. 眩
〔成無己〕云:眩者,非眩而見其眩,謂眼黑眩也。運者,運為運轉之運,世謂之頭旋是也。
《內經》論眩,皆屬肝木,屬上虛。丹溪論眩,主於補虛,治痰降火。仲景治眩,亦以痰飲為先也。
諸風掉眩皆屬於肝。(全文見診治。)
〔河〕掉,搖也;眩,昏亂旋運也,風主動故也。所謂風氣動而頭目眩運者,由風木旺,必是金衰不能制木,而木復生火,風火皆屬陽,多為兼化。陽主乎動,兩動相搏,則頭目為之眩運而旋轉。故火本動也,焰得風則自旋轉,人或乘舟車,及作環舞而眩運者,其動不止,而左右紆曲。故經曰:曲直動搖,風之用也。眩運而嘔吐者,風熱甚故也。
白話文:
成無己說:「眩」,是指看不清東西或視覺模糊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花。 「運」,指的是運轉,這裡指的是頭部有旋轉感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頭暈。
內經中對於眩的解釋,大多與肝木有關,認為眩是由於肝氣上虛所引起。丹溪則認為眩主要是因為虛弱和痰火所導致,治療方式為補虛和降火。仲景在治療眩時,則首先考慮到痰飲的存在。
各種風、顫抖和眩動都與肝有關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診斷和治療。)
「掉」,意為搖晃;「眩」,意為頭腦混亂和旋轉感,這是由於風動所導致的。所謂風氣動而頭目眩運,是由於風木旺盛,但金弱無法剋制木,導致木生火,風和火都是陽性,通常會同時發生變化。陽性主動,兩者相撞,則頭腦和眼睛會產生眩動和旋轉。因此,火原本就是動的,火焰受到風的影響就會旋轉,當人乘坐船車或者進行圓圈舞蹈時感到眩動,這種動態不會停止,並且會向左或向右彎曲。所以經典中提到:曲直動搖,就是風的作用。眩動伴隨嘔吐,則是風熱過度所導致的。
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〔《本》〕治肝厥頭暈,清頭目,鉤藤散。
鉤藤,陳皮,半夏,麥門冬,茯苓(各半兩),石膏,人參,甘菊,防風(各半兩),甘草(一分)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七片,煎至八分,溫服。
白話文:
古人對於疾病的描述往往比較抽象,這裡的「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」可以理解為視力模糊,聽力下降。接下來的「下實上虛」指的是身體的下部強壯,上部則虛弱。若病位在「足少陽、厥陰」這兩個經絡,病情可能加重到「甚則入肝」,也就是影響到了肝臟。這種情況下,通常會使用「治虛實法」來進行治療。
對於肝經有問題導致頭暈的症狀,可以使用「清頭目,鉤藤散」來治療。主要成分包括鉤藤、陳皮、半夏、麥門冬、茯苓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菊、防風和甘草等。
配方為:鉤藤、陳皮、半夏、麥門冬、茯苓(各半兩)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菊、防風(各半兩)、甘草(一分)。這些材料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鍾半的水加上七片生薑,煮沸後再煎至剩下八分,溫服。
請注意,這是一個古代的藥方,並非現代醫學的推薦,且不同的個體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。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,請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。
治肝厥狀如癇疾不醒,嘔吐。醒後,頭虛運發熱方。
麻黃,鉤藤(取皮),石膏,乾葛,半夏曲,柴胡,甘草,枳殼,甘菊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三片,棗一枚,同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婦人患頭風者,十居其半,每發必掉眩,如在車上。蓋因血虛,肝有風邪熱故耳。《素問》云:徇蒙招搖,目眩耳聾,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歸肝。蓋謂此也。余常取此方以授人,比他藥捷而效速。芎藭散,。
川芎(一兩),當歸(三分),羌活,旋覆花,蔓荊子,細辛,石膏,藁本,荊芥穗,半夏曲(炙),防風,熟地,甘草(各半兩)
白話文:
治療肝經異常,表現為癲癇狀,意識不清醒,嘔吐的症狀,清醒後,頭部感到虛弱,並伴有發熱的方子。
使用以下的藥材:
- 麻黃
- 鋸藤(只使用樹皮)
- 石膏
- 幹葛
- 半夏曲
- 柴胡
- 甘草
- 枳殼
- 甘菊
這些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鍾半的水加上三片生薑和一個大棗一起煮沸,然後濾除藥渣,溫服。
對於女性頭風病的治療,十個中有五個是這種病症。每次發作時,會感到頭暈眼花,就像在車上一樣。這是因為血氣不足,肝經有風邪熱所導致的。根據《素問》的理論,這種症狀可能是由於足少陽、厥陰的下實上虛,嚴重時可能歸因於肝經。我經常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他人,它比其他藥物更快更有效。此外,還有芎藭散的治療方法:
使用以下藥材:
- 川芎(一兩)
- 當歸(三分)
- 羌活
- 旋覆花
- 蔓荊子
- 細辛
- 石膏
- 藁本
- 荊芥穗
- 半夏曲(炙)
- 防風
- 熟地
- 甘草(各半兩)
以上是中醫古籍中的兩個方子,用以治療不同的症狀。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大鐘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服。
上甘寒瀉風木。
〔羅〕風痰治驗,參政楊公,七旬有二,有風痰。於至元戊辰春,忽病頭旋眼黑,目不見物,心神煩亂,兀兀欲吐復不吐,心中如懊憹之狀,頭偏痛微腫,面赤色,腮頰亦赤色,足胻冷。命予治之。余料之,此少壯之時喜飲酒,久積濕熱於內,風痰內作,上熱下寒,是陰陽不得交通,否之象也。經云:治熱以寒。
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,而更其道也。然而病有遠近,治有輕重,參政今年高氣弱,上熱雖盛,豈敢用寒涼之劑,損其脾胃。經云:熱則砭之。又云:高巔之上,射而取之。余以三稜針約二十處刺之,其血紫黑,如露珠之狀。少頃,頭目便覺清利,諸症悉減。遂處方云:眼黑頭旋,虛風內作,非天麻不能除。
白話文:
上為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大杯,加入三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剩餘七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,無需固定時間服用。
這配方具有上乘的甘寒性質,可以降伏風木之氣。
有一次治療風痰的例子,參政楊公,年紀已經七十二歲,有風痰之症。在至元戊辰年的春天,突然出現頭暈眼花,視力模糊,心神混亂,感覺想嘔但又嘔不出來,心中感到煩躁不安,頭部偏側疼痛且有些腫脹,臉部紅腫,頰部也呈紅色,腳底冰冷。我被請來治療他。我推測,這是因為年輕時喜歡喝酒,長時間在體內積聚了濕熱,導致風痰內生,上熱下寒,是陰陽不相交合的徵兆,呈現出不順暢的狀態。經典中提到,對於熱症應使用寒藥。
即使是最優秀的醫生也不敢完全放棄遵循原則,但會調整療法。然而,病情的遠近、療法的輕重有所不同,參政現在年事已高,雖然上部有熱,但我不敢使用寒涼藥物傷害他的脾胃。經典中提到,對於熱症應該用針灸治療,並提到對於高處的病症,可以用針灸的方式治療。我用三稜針在大約二十個地方進行針灸,所流出的血液呈紫色,狀似露珠。不久後,患者感到頭腦清晰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。於是開出藥方,對於眼黑頭暈,由於是虛風內生所致,非天麻不能去除。
天麻苗謂之定風草,此草獨不為風所搖,故以為君。偏頭痛者,乃少陽也,非柴胡、黃芩酒製不能治。黃連苦寒,酒炒以治上熱,又為因用,故以為臣。橘皮苦辛溫,炙甘草甘溫,補中益氣為佐。生薑、半夏辛溫,能治風痰,茯苓、甘草利小便,導濕熱引而下行,故以為使。
服之數劑,邪氣平,生氣復而安矣。
天麻半夏湯,治風痰內作,胸膈不利,頭旋眼黑,兀兀欲吐,上熱下寒,不得安臥。
天麻,半夏(各一錢),橘皮(去白),柴胡(七分),黃芩(酒浸,炒),甘草(炙),白茯苓(去皮),前胡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)
白話文:
天麻苗被稱為定風草,這草獨自不受風吹動,所以選它作為主藥。偏頭痛的情況,是屬於少陽經,不是用柴胡、黃芩酒製品就能治療的。黃連苦寒,酒炒後用來治療上部的熱症,並且作為配藥,所以選它作為副藥。橘皮苦辛溫,炙甘草甘溫,補中益氣作為輔助藥。生薑、半夏都是辛溫的,能治療風痰,茯苓、甘草利尿,導引濕熱往下排,所以選它們作為引導藥。
服用幾劑後,邪氣平息,生命力恢復,身體就安穩了。
【天麻半夏湯】,用於治療風痰內生,胸膈不暢,頭暈眼花,有欲吐的感覺,上部熱、下部冷,無法安睡。
天麻,半夏(各一錢),橘皮(去白),柴胡(七分),黃芩(酒浸,炒),甘草(炙),白茯苓(去皮),前胡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)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鍾,姜三片,煎至一鍾,溫服,食後忌酒面生冷物。
〔垣〕,羌活湯,治風熱壅盛,上攻頭目昏眩。
羌活,防風,黃芩(各一兩,酒洗),柴胡(七錢),黃連(酒煮,一兩),黃柏(酒炒,半兩),栝蔞(酒洗,半兩),甘草(炙,七分),白茯苓(五錢),澤瀉(六錢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煎取清,食後或先臥,通口熱服之,日二服。
上苦寒瀉風木。
〔《靈》〕筋骨血氣之精,而與脈併為目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故邪中於項,因逢其身之虛,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,入於腦則腦轉,腦轉則引目系急,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。(大惑篇)
白話文:
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,加入三片薑,煎煮到一杯,溫熱後服用,飯後避免飲酒和食用生冷食物。
羌活湯(方程式編號:7313),用於治療風熱過度,上攻頭顱,導致頭暈目眩。
羌活、防風、黃芩(各一份兩,用酒清洗)、柴胡(七錢)、黃連(用酒煮過,一份兩)、黃柏(用酒炒過,半份兩)、栝蔞(用酒清洗,半份兩)、甘草(炙烤,七分)、白茯苓(五錢)、澤瀉(六錢)。
所有草藥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取得清液,飯後或睡前,整口熱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
這種藥方有苦寒的特性,能降伏風木之邪。
《靈》經提到,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一同形成視網膜,向上連接於腦部,後方在項部出現。因此,如果項部受到邪氣侵襲,遇到身體的虛弱,邪氣深入時會隨視網膜進入腦部,進入腦部後會導致腦部旋轉,腦部旋轉會使視網膜緊張,視網膜緊張就會引起頭暈目眩。(大惑篇)
〔《本》〕治一切頭旋,本因體虛,風邪乘於陽明經,上注頭面,遂入於腦。亦因痰水在於胸膈上犯大寒,使陽氣不行,痰水結聚,上衝於頭目,令頭轉旋。羚羊角散,。
羚羊角,茯神(各一兩),芎藭,防風,曰芷,半夏(湯洗七次,各半兩),枳殼,附子(各一分),甘草(三錢)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五分,慢火煎至七分,去渣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〔《百一》〕,都梁丸,治風吹項背,頭目昏黑眩痛。
白話文:
【《本》】治療所有頭暈現象,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,風邪侵襲陽明經脈,上行到頭面部,然後進入腦部。也可能因為胸膈間有痰水,受到強烈寒冷影響,導致陽氣運行受阻,痰水聚集,向上沖擊頭腦和眼睛,讓人感到頭暈。使用【羚羊角散】進行治療。
【羚羊角】、【茯神】(各一兩),芎藭、防風、白芷、半夏(先用清水洗七次,各半兩),枳殼、【附子】(各一分),甘草(三錢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四錢,用半杯半的水加上五分的生薑,用慢火煮至剩下七分,然後濾掉渣滓,不限時間,溫和飲用。
【《百一》】,【都梁丸】,治療風吹引起的頸背部疼痛,頭暈、視物模糊和頭痛。
【羚羊角】、【茯神】(各一兩),芎藭、防風、白芷、半夏(先用清水洗七次,各半兩),枳殼、【附子】(各一分),甘草(三錢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四錢,用半杯半的水加上五分的生薑,用慢火煮至剩下七分,然後濾掉渣滓,不限時間,溫和飲用。
香白芷(大塊者,用沸湯泡洗四五次,焙乾)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細嚼,用荊芥湯點茶下。
〔無〕大豆紫湯,治中風頭眩惡風,自吐冷水有汗。(方見痓門。)
〔《聖》〕治風頭旋,用蟬殼二兩,微炒為末,非時下,溫酒一鍾匕。《針經·胃風篇》云:上虛則眩。又五臟生成篇云: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。蓋蒙,昏冒也。招搖,掉也。瞑,黑眩也。皆謂昏冒搖掉,眼黑眩,屬下實上虛也。
〔丹〕陳客婦人,近五十,頭痛麻木眩運,脈甚虛。宜補氣益血,去風行濕。
白話文:
【白芷】(大塊的,使用沸水泡洗四到五次,烘乾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與煉製的蜂蜜一起製成藥丸,大小如彈子,每次服用一丸,細細咀嚼,用【荊芥湯】點入茶中飲用。
【大豆紫湯】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頭暈、畏風,以及自己吐出冷水後出現出汗的症狀。(詳細方法見【痓門】部分。)
【《聖》】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頭暈,取蟬殼兩兩,微火炒熟後研磨成粉末,在非正餐時服用,加入溫熱的酒一匙。《針經·胃風篇》提到:上部虛弱會導致頭暈。又在《五臟生成篇》中寫道:頭部昏沈、耳鳴,是因為下部實而上部虛。蓋蒙,是指頭腦混亂;招搖,是指搖晃;瞑,是視物模糊,都是下部實而上部虛的症狀。
【丹】陳客婦人,年齡接近五十,出現頭痛、麻木、眩暈的症狀,脈搏非常虛弱。應當使用補氣和補血的方法,去除風邪和濕氣。
天麻(酒,一錢),人參(半錢),白朮(一錢),黃芩(半錢),歸身尾(酒,半錢),川芎(半錢),陳皮(半錢),甘草(炙,三分),黃耆(三分),半夏(五分),生薑(三片)
上作一劑,水煎服。
賈舅因勞役,眼眩倦怠,頭不爽,肚帶溏滑。
黃耆(半錢),人參(半錢),當歸(一錢),黃柏(炒,三分),白朮(一錢,酒浸),陳皮(半錢),蔓荊子(五粒),甘草(炙些)
水煎,稍熱飲之,醜卯時各一次,去枕眠少時,巳申時又各一次,瘥。
男子因作勞成病,發熱腳痠,口苦頭運。
白話文:
配方一:
- 天麻(酒泡,一錢),
- 人參(半錢),
- 白朮(一錢),
- 黃芩(半錢),
- 歸身尾(酒泡,半錢),
- 川芎(半錢),
- 陳皮(半錢),
- 甘草(炙,三分),
- 黃耆(三分),
- 半夏(五分),
- 生薑(三片)。
以上材料做成一份藥方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配方二:
- 黃耆(半錢),
- 人參(半錢),
- 當歸(一錢),
- 黃柏(炒,三分),
- 白朮(一錢,酒浸),
- 陳皮(半錢),
- 蔓荊子(五粒),
- 甘草(炙)。
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,稍微熱一些後飲用。醜卯時各一次,去枕休息一小會,巳申時再各一次,直到痊癒。
請注意:這些藥方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式,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或中醫師,以確保其適合您的個體健康狀況和需求。
白朮,茯苓,黃連,川芎(半兩),白芍藥,人參,生地,陳皮,當歸(各一兩),甘草(一錢),杜仲(炒,六兩)
分十八帖,食前熱下抑青丸二十二粒。
丈夫患熱,頭眩,脈大而散,此是辛苦中來。
陳皮(三錢),柴胡(三錢),人參(二錢),白朮(二錢),黃耆(三錢),木通(一錢),甘草(些),分三帖服。
〔《本》〕治風眩頭運。川芎散
山茱萸(一兩),山藥,甘菊花,人參,川芎,茯神(各半兩)
白話文:
- 白朮、茯苓、黃連、川芎(每份半兩)、白芍藥、人參、生地、陳皮、當歸(每份一兩)、甘草(每份一錢)、杜仲(炒,每份六兩)。
分成十八帖,餐前熱服青丸二十二粒。
男性如果出現熱病,頭暈,脈搏粗大而散亂,這可能是由辛勞引起。
陳皮(每份三錢)、柴胡(每份三錢)、人參(每份二錢)、白朮(每份二錢)、黃耆(每份三錢)、木通(每份一錢)、甘草(少量),分成三帖服用。
治療風眩頭暈,使用川芎散。
山茱萸(每份一兩)、山藥、甘菊花、人參、川芎、茯神(每份半兩)。
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並非專業醫療建議。對於健康問題,請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。
為末,每服二錢,酒調下,不拘時候,日三服,不可誤用野菊花。
〔《三因》〕芎歸湯,治產後去血過多,眩運不省,及傷胎去血多,崩中去血多,金瘡去血多,拔牙齒去血多不止,懸虛心煩,眩運頭重目暗,舉頭欲倒。(方見婦人大法條。)
〔丹〕頭眩屬氣虛挾痰。無痰作眩,不得治痰為主。挾補氣藥,並降火藥。濕痰多者,用二陳湯。痰多因火動者,二陳湯加酒芩。眩運,火動其痰,二陳湯加黃芩、蒼朮、羌活,散風行濕。水煮金花丸治頭眩。(方見痰飲。)
白話文:
「取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以酒調和服用,不論時間,每日服用三次,不可誤用野菊花。
「出自〈三因〉的芎歸湯,用於治療產後失血過多所導致的眩暈、意識不清,以及傷害胎兒所引起的大量失血、崩漏失血、金傷失血、拔牙時大量出血不止、心虛煩躁、眩暈頭重眼花、舉頭欲倒等症狀。該方程式詳見婦科大法條。
「出自丹的頭暈症狀,通常屬氣虛兼有痰症。若非由痰引起之頭暈,不得以治痰為主要療法。應合併使用補氣藥與降火藥。若濕痰多,則使用二陳湯;若痰多是因火勢所動,則在二陳湯上加酒芩。對於頭暈症狀,若是火勢動了痰,則使用二陳湯加黃芩、蒼朮、羌活,以散風行濕。使用水煮金花丸來治療頭暈症狀。」以上方程式詳見痰飲部分。」
請注意,這些傳統中醫藥方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和開方。
〔丹〕眩運不可當者,大黃,三次酒炒乾,為末,茶調下,每服一錢至二錢。
一男子,年七十九歲,頭目昏眩而重,手足無力,吐痰口口相續,左手脈散大而緩,右手緩而脈大不及於左,重按皆無力,飲食略減而微渴,大便三四日一行。眾人皆與風藥,至春深必死。予曰:此皆大虛證,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。眾怒而去。余教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身、芍藥、白朮、陳皮,濃煎作湯,使下連柏丸三十粒,如此者服一年半,而精力如少壯時。連柏丸,冬加乾薑少許,餘三時皆依本法,連柏皆薑汁炒為細末,又以薑汁煮糊為丸。
白話文:
在中醫領域,有個案例如下:
「丹」表示藥方。這則描述的藥方是針對「眩運不可當者」(頭暈眼花)的治療方法。「大黃」(1002號草藥)需要經過三次酒炒乾燥後研磨成粉末,再用茶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量約為一錢至二錢。
接著提到一位79歲的男性病患,他出現頭目昏眩且有沈重感,四肢無力,經常吐出黏痰,左手脈象散大而緩慢,右手脈象緩慢但比左手要大。按壓脈搏處都感到無力,飲食略有減少,有輕微口渴感,大便每三四天才排一次。一般人都會給他風藥來治療,但到了春天末期他必定會死亡。然而,我認為這是大虛的症狀,應當使用大量的補藥來治療。但其他人不接受我的意見並離去。我指導他使用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身、芍藥、白朮、陳皮等草藥,濃縮煎煮成湯汁,並服用「連柏丸」(10400號藥方)三十粒,這樣持續一年半後,他的精神和體力恢復到年輕時的狀態。
「連柏丸」在冬天時加入少量的「乾薑」(1039號草藥),其他三個季節則依照原本的方法來製造,連柏都是用薑汁炒製成細粉,再用薑汁煮糊做成丸子。
〔《本》〕治虛風頭旋,吐痰涎不已。養正丹
黑鉛,水銀,硫黃,硃砂(各一兩)
上用鐵盞一隻,火上溶鉛成汁,次下水銀,用柳杖子打勻,取下放少時,下二味末,令冷,研為粉,用米飲丸,或用棗肉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鹽湯下。
此藥升降陰陽,補接真氣,非止頭旋而已。
〔垣〕範天騋之內,素有脾胃之病,時顯煩躁,胸中不利,大便不通。初冬出外而晚歸,為寒氣怫鬱,悶亂大作,火不得伸故也。醫疑有熱,治以疏風丸,大便行而病不減。又疑藥力少,復加七八十丸,下兩行。
白話文:
【本】治療虛弱引致的頭暈和不斷吐痰。【養正丹】(藥方編號:39425)
黑鉛、水銀、硫黃、硃砂(各一兩)
以上使用一個鐵盞,將鉛熔化成液體,接著加入水銀,用柳棒攪拌均勻,稍冷後加入二者的粉末,待其冷卻後研磨成粉末。用米湯做成丸狀,或用棗肉做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個丸,用鹽水送服。
這藥物可以調節陰陽,補充真正的氣息,不僅能緩解頭暈。
【垣】範天騋之內,原本就患有脾胃疾病,時常感到煩躁,胸部不舒暢,大便不通。初冬外出,晚上回家,受到寒冷氣候的困擾,導致情緒混亂,火氣無法正常發散。醫生起初誤判為熱症,用疏風丸治療,結果大便雖通但病情並未減輕。後來懷疑藥力不足,又加大了藥量至七八十個丸,但僅僅使病情稍微改善了一點點。
前症仍不減,復添吐逆,食不能停,痰唾稠黏,湧出不止,眼黑頭旋,噁心煩悶,氣短促,上喘無力,不欲言,心神顛倒,兀兀不止,目不敢開,如在風雲中,頭苦痛如裂,身重如山,四肢厥冷,不得安臥。予謂前症乃胃氣已損,復下兩次,則重損其胃,而痰厥頭痛作矣。制,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之而愈。
天麻(五分),半夏(湯洗,一錢半),人參(五分),白朮(一錢),蒼朮(五分),橘皮,黃耆,澤瀉,白茯苓(各五分),神麯(一錢,炒),大麥糵(一錢半),乾薑(三分),黃柏(二分)
白話文:
如果先前的症狀沒有減輕,反而又出現嘔吐和逆流的情況,飲食無法停止,痰和唾液稠密且粘滯,不斷湧出,視線模糊,頭暈,噁心,煩躁,呼吸急促,上氣喘息無力,不想說話,心神不定,頭腦昏亂,眼睛不敢開,感覺處於風雲之中,頭部疼痛如同裂開,身體沈重如山,四肢冰冷,無法安靜躺臥。我認為先前的症狀是因為胃氣已經受損,再次進行兩次治療後,進一步損害了胃部,導致痰厥和頭痛的產生。
使用藥方:半夏白朮天麻湯進行治療可以痊癒。
成分如下: 天麻(五分),半夏(用溫水清洗,一錢半),人參(五分),白朮(一錢),蒼朮(五分),橘皮,黃耆,澤瀉,白茯苓(各五分),神麲(一錢,炒),大麥糵(一錢半),乾薑(三分),黃柏(二分)。
上件㕮咀,每服半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帶熱服,食前。此頭痛苦甚,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疼,非半夏不能療。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除,其苗為定風草,亦治內風之神藥也。內風者,虛風是也。黃耆甘溫,瀉火補元氣。人參甘溫,瀉火補中益氣。二術俱甘苦溫,除濕補中益氣。
澤瀉、茯苓,利小便導濕。橘皮苦溫,益氣調中升陽。神麯消食,蕩胃中滯氣。大麥糵寬中助胃氣。乾薑辛熱以滌中寒。黃柏苦大寒,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。
上氣虛挾痰眩運。余嘗治一人,臥則稍輕,但舉足則頭旋眼黑,以天麻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白附、殭蠶、參耆、草、歸、生薑、黃芩煎湯服之,五六日愈,蓋仿此方加減之也。
白話文:
上件藥材需先細碎研磨,每次服用量約為半兩,用水二杯,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帶熱飲用,最好在餐前。如果頭痛得非常厲害,這稱為足太陰痰厥頭疼,這種情況非半夏不可治療。若出現眼睛發黑,頭暈眼花,這是風邪虛弱所導致的,非天麻不能解決。天麻的葉子稱為定風草,也是治理內風的神藥。內風指的是虛風。黃耆性甘溫,可以清熱補元氣。人參性甘溫,同樣可以清熱補中益氣。二術(即白朮和蒼朮)皆甘苦溫,可以除濕補中益氣。
澤瀉、茯苓,能幫助排尿並導出體內濕氣。橘皮性苦溫,能增強氣血,調節中焦,提升陽氣。神麯具有消食作用,能清除胃中積聚的氣體。大麥糵能舒緩胃部,幫助胃氣運行。乾薑性辛熱,能清理中焦寒氣。黃柏性苦大寒,經酒洗後可主治療冬季內在的微火發熱。
針對氣虛兼有痰引起眩運的情況,我曾經治療過一人。此人躺著時頭暈情況稍有緩解,但只要抬起腳來就會頭暈眼花,我使用天麻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白附、殭蠶、黃耆、甘草、當歸、生薑、黃芩等藥物煎湯給他服用,幾天後就痊癒了,這是基於上述配方的變化調整。
〔《濟》〕,芎術湯,治胃中濕痰,眩運嘔逆,頭重不食。
川芎,半夏(酒洗),白朮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七片,煎服不拘時。(一方有附子、桂心,無半夏。)
〔嚴〕,旋覆花湯,治中脘伏痰,嘔逆眩運。
旋覆花,半夏,橘紅,乾薑(各一兩),檳榔,人參,甘草,白朮(各半兩)
上銼碎,每服一兩,姜水煎服。
〔仲〕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。)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頭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白話文:
【濟】芎術湯,用於治療胃部濕痰所引起的眩暈、嘔吐、頭重不進食的情況。配方為:川芎、半夏(酒洗)、白朮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後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,加入生薑七片一起煎煮,無固定服用時間。另有一種配方在原方基礎上添加了附子和桂心,去除了半夏。
【嚴】旋覆花湯,用於治療中腸深藏的痰液所引起的嘔吐、眩暈。配方包括:旋覆花、半夏、橘紅、乾薑(各一兩),檳榔、人參、甘草、白朮(各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後,每次服用一兩,用姜水煎煮。
【仲】對於突然的嘔吐和心下部位的脹滿,以及胸部有水感、頭部眩暈的症狀,使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詳細配方和用法見於嘔吐的治療部分。如果患者身形消瘦,在肚臍下方有眩暈感,並伴有唾液分泌和頭部眩暈的現象,這可能是因為水積聚所導致的,此時可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。詳細配方和用法見於傷寒的治療部分。
〔子和〕青黛散,搐鼻取涎,治眩神效。(方見頭痛。)
頭風眩運,可用獨聖散吐之。吐訖,可用清上辛涼之藥,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。仲景云:此痰結胸中而致也。(通聖散見癇。)
獨聖散
瓜蒂(不以多少),鬱金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或二錢,䩾汁調下服之,用雞翎探吐。
〔河間〕,搜風丸,治邪氣上逆,風熱上攻,頭目眩運,大小便結滯。
白話文:
【子和青黛散】,可以讓你吸鼻子排出涎水,對治療頭暈有顯著效果(詳細使用方法見「頭痛」部分)。
對於頭部風氣引起的眩運,可以使用【獨聖散】來吐出。吐完後,可以服用清涼辛涼的藥物,例如在【防風通聖散】(配方見「頭痛」)中加入半夏等成分。根據仲景的說法,這是由於痰結在胸部所導致的(在「癇」部分可以看到【通聖散】的詳細配方)。
【獨聖散】
瓜蒂(不分量),【鬱金】(等量)
將以上兩種成分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,用水調和後服用,並用雞毛探吐。
【河間搜風丸】,可以治療邪氣上逆、風熱上攻,引發頭暈、大小便阻塞的症狀。
人參,茯苓(各半兩),滑石(二兩),藿香(二錢半),乾薑,白礬(生,各一兩),蛤粉(二兩),南星,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牽牛(四兩),薄荷(半兩),半夏(一兩),寒水石(一兩)
上為末,滴水丸,小豆大。每十丸,生薑湯下,加至二十丸,日三服。
〔仲〕,白朮附子湯,治風虛頭重眩苦極,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益精氣。
白話文:
「人參、茯苓(各半兩)、滑石(二兩)、藿香(二錢半)、乾薑、白礬(生,各一兩)、蛤粉(二兩)、南星、大黃、黃芩(各二兩)、牽牛(四兩)、薄荷(半兩)、半夏(一兩)、寒水石(一兩)」這一系列的藥材,混合後研磨成粉末,再滴入水製成丸狀,每個丸子大小如小豆。每次服用十個丸子,使用生薑湯送服,若病情加重,可增加至二十個丸子,每日分三次服用。
「仲」提到的「白朮附子湯」,用於治療因風邪導致的頭重、眼花、極度疲憊,無法進食,能溫暖肌體、補充中氣、增強體力。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兩半,炮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
上三味銼,每五錢,姜五片,棗一枚。水鍾半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〔《本》〕治體虛有風,外受虛濕,身如在空中。二生散
生附子(去皮臍),生南星(各等分)
上二味,㕮咀,每服四大錢,水一鍾,生薑十片,慢火煎至八分,去渣服。戊午年,予在新安有此疾,名醫傳授此方,三服愈。
〔仲〕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白朮主之。(短氣倚息,形如腫,為支飲。)用澤瀉五兩,白朮二兩,以水二升,煮一升,分溫再服。
運氣眩有二:
白話文:
【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兩半,炮製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】
以上三種藥物磨碎後,每次取五錢,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,用水半鐘,煮至七分,然後去除藥渣溫服。
【治療體質虛弱,伴有風邪,外受虛濕,身體感覺浮動不穩,如同在空中。使用二生散】
【生附子(去皮、根部),生南星(等量)】
以上兩種藥物研磨後,每次服用四大錢,加水一鐘,加上十片薑,用小火慢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服用。在戊午年,我在新安時得此病,經過名醫傳授此方,服用三次後痊癒。
【【仲】心下有支飲,其人常感頭暈目眩,使用澤瀉與白朮來治療。這是因為短氣喘息,身體腫脹,就是所謂的支飲。使用澤瀉五兩,白朮二兩,加水二升,煮至一升,分兩次溫服。】
【運行氣血眩暈有兩種情況:】
一曰風助肝盛眩。經云:厥陰司天之政,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三之氣,風乃時舉,民病掉眩。又云:厥陰司天,客勝則耳鳴掉眩。又云:厥陰之勝,耳鳴頭眩。又云:厥陰之復,筋骨掉眩,治以諸涼是也。
二曰濕邪傷腎眩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頭項腰背痛而眩,治以苦熱是也。
〔河〕神妙散,搐鼻,治頭目昏眩,偏正頭痛。(方見頭痛門。)
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。(全文見針灸。蓋者,百會穴也。補百會、風府二穴,則眩愈。)上氣不足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,補足外踝下留之。(全文見針灸。)邪在腎,肩背頭項痛,時眩,取湧泉、崑崙,視有血者盡取之。(全文見針灸。)
白話文:
一、風助肝氣,導致眩暈。經書中提到,厥陰主司天氣,風氣在天空中吹拂,雲朵和物體搖晃,眼睛會轉動,耳朵有嗡嗡聲。第三個氣候階段,風氣頻繁,人民會出現震顫和眩暈的情況。另外,厥陰主司天氣,如果外邪入侵,就會導致耳鳴和眩暈。厥陰復原時,筋骨震顫和眩暈,治療方法使用涼藥。
二、濕邪傷害腎氣,引起眩暈。經書中提到,太陰主司天氣,濕氣過盛,會導致頭、項、腰、背疼痛和眩暈,治療方法使用苦熱藥物。
「河」神妙散,用來刺激鼻孔,治療頭腦混亂、偏側頭痛(詳情請參考頭痛門)。腦部是髓質的海洋,其輸出在百會穴,下接風府穴。髓質不足,會導致腦部轉動、耳鳴、小腿痠痛、眩暈、視力模糊。百會、風府兩個穴位補強後,眩暈會得到改善。上氣不足,頭部會感到沈重、眼睛會眩暈,需要補強足外踝下的穴位(詳情請參考針灸)。若邪氣侵入腎臟,肩背、頭項會疼痛,偶爾會有眩暈,可以採用湧泉、崑崙穴進行治療,若發現血液,則需要徹底治療該部位(詳情請參考針灸)。
〔《怪穴》〕頭目眩運:至陰
〔《標》〕金門,申脈
〔桑〕風池,神庭(內風池《通玄》同),金門(瀉),三里(補)
〔《心》〕頭暈怕寒,些少風寒,則目暗僵仆,不分冬夏,常用綿帽包,日夜不離,一去帽即發:百會,惺惺(一分,恐上星),風池(二寸半,主頭大熱),豐隆(二寸半)
〔桑〕頭熱:上囟,風門,攢竹,百會
〔《甲》〕風眩善嘔,煩滿,神庭主之。如顏色青者,上星主之。取上星者,先取譩譆,後取天牖、風池。如頭痛顏青者,囟會主之。風眩引頷痛,上星主之。先取譩譆,後取天牖、風池。風眩目瞑,惡風寒,面赤腫,前頂主之。風眩目眩,顱上痛,後頂主之。風眩驚,手脘痛,泄風,汗出至腰,陽谷主之。
白話文:
【《怪穴》】頭目眩運:至陰
【《標》】金門,申脈
【桑】風池,神庭(內風池《通玄》同),金門(瀉),三里(補)
【《心》】頭暈怕寒,稍有風寒,則目暗僵僕,不分季節,常用綿帽包覆,日夜不離,一去帽即發病:百會,惺惺(一分,恐上星),風池(二寸半,主頭大熱),豐隆(二寸半)
【桑】頭熱:上囟,風門,攢竹,百會
【《甲》】風眩善嘔,煩滿,神庭主之。若臉色青者,上星主之。取上星時,先取譩譆,後取天牖、風池。若頭痛臉青者,囟會主之。風眩引頷痛,上星主之。先取譩譆,後取天牖、風池。風眩目瞑,惡風寒,面赤腫,前頂主之。風眩目眩,顱上痛,後頂主之。風眩驚,手脘痛,洩風,汗出至腰,陽谷主之。
以上內容主要涉及中醫治療頭部眩暈、熱症、風寒等症狀的穴位選擇和治療方法。頭部的各個部位如百會、風池、神庭、豐隆、上囟、風門、攢竹等都有其特定的療效,針對不同的病症,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針灸或按摩可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腦風目瞑頭痛,風眩目痛,腦空主之。風逆暴,四肢腫,濕則唏然寒,飢則煩心,飽則眩,大都主之。頭眩目痛,至陰主之。
〔丹〕左手脈數熱多,脈澀有死血。右手脈實痰積,脈大必有久病。
白話文:
頭風導致眼睛模糊和頭痛,風眩引起眼痛,腦空穴是治療這些症狀的主要穴位。風逆和突然的身體浮腫,加上濕氣會使人感到寒冷,饑餓時會感到心煩,吃飽後會感到頭暈,大多數情況下,這些都可以通過大都穴位來治療。
[丹] 左手脈搏快速且溫度高,脈搏細澀可能代表有死亡的血液存在。右手脈搏實而有痰積聚,脈搏粗大可能表示有長期存在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