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7)

1. 診生死

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腎死藏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死)。真脾脈至,弱而乍疏乍數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脾死藏,浮之大堅,按之中如覆杯,潔潔然如搖者死)。諸真藏脈見,皆為死不治也。

黃帝曰:見真藏曰死,何也?岐伯曰:五臟者皆稟氣於胃,胃者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,故五臟各以其時,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。故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。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。獨見者病勝藏也,故曰死(以上並《玉機真藏篇》)。
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。脈無胃氣亦死,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(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所謂陰者,真藏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(《陰陽別論》)。凡持真脈之藏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

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(同上)

〔仲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,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,此皆不治,決死也。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,以月節克之也(王注云:陽絕死於春夏,陰絕死於秋冬,此言甚應)。

〔《靈》〕:所謂五十榮者,五臟皆受氣,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。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四歲,春草生而死)。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三歲,麥熟而死)。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二歲,桑椹赤而死)。

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歲中死,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,遠不出穀雨死矣)。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五日死)。予之短期,要在終始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。以知五臟之期,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(《根結篇》)

〔《難經》〕云: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,一臟無氣者,何臟也?然,人吸者,隨陰入;呼者,因陽出。今吸不能至腎,至肝而還,故知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盡也。

〔仲〕:按脈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,陰也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及動,名曰促,陽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如前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

自還者,動而中止復來,數於前動也。不能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如前,動同而不數也。

〔《活》〕有結脈,有促脈,有代脈。結者,陰也,陰盛則結,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曰結,主胸滿煩躁。促者,陽也,陽盛則促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曰促,主積聚氣痞,憂思所成。大抵結促之脈,雖時一止,為病脈,非死脈也。唯代脈者,真死矣。往來緩動,中止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也,代者,死也。仲景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診生死

腎經脈搏動到一定程度後突然停止,像用手指彈石頭般「辟辟」作響,脈色黑黃無光澤,毛髮脫落則將死亡。(張仲景說:腎臟衰竭,按壓時堅硬,按壓時像丸子在轉動,並且向下延伸至尺脈範圍者將死。)脾經脈搏動微弱,忽疏忽數,脈色黃青無光澤,毛髮脫落則將死亡。(張仲景說:脾臟衰竭,按壓時堅硬,按壓時像覆蓋的杯子,並且像搖晃一樣者將死。)所有真臟脈象出現,都表示將死,無法治療。

黃帝問道:看到真臟脈象就代表死亡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五臟都依靠胃氣來供給能量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臟腑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脈,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脈。所以五臟各在其固有的時間,自行運行到達手太陰經脈。因此邪氣盛則精氣衰弱。所以病情嚴重時,胃氣無法與臟腑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脈,所以才會單獨出現真臟之氣。單獨出現真臟之氣,表示疾病已勝過臟腑,所以說會死亡。(以上皆出自《玉機真藏篇》)

人以水穀為本,所以人一旦斷絕水穀就會死亡。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,所謂沒有胃氣,是指只摸到真臟脈象而沒有胃氣。(《平人氣象論》)所謂陰,就是真臟;真臟脈象出現就代表衰敗,衰敗就一定會死亡。所謂陽,就是胃脘之陽。(《陰陽別論》)凡是出現真臟脈象的,肝經脈象懸絕急促,十八日內死亡;心經脈象懸絕,九日內死亡;肺經脈象懸絕,十二日內死亡;腎經脈象懸絕,七日內死亡;脾經脈象懸絕,四日內死亡。(同上)

(張仲景說)寸脈向下不到關脈為陽氣衰竭,尺脈向上不到關脈為陰氣衰竭,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,必定死亡。如果要推算餘命和生死期限,可以用月份和節氣來推算。(王注說:陽氣衰竭死於春夏,陰氣衰竭死於秋冬,這句話非常符合實際情況。)

(《靈樞經》說):所謂五十次搏動而不間斷,是指五臟都受到氣的滋養,維持著脈搏的跳動,計算著脈搏的次數。五十次搏動而不間斷一次,表示五臟都受到氣的滋養。四十次搏動間斷一次,表示有一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。(《脈經》說:再過四年,春天草木生長時就會死亡。)三十次搏動間斷一次,表示有兩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。(《脈經》說:再過三年,麥子成熟時就會死亡。)二十次搏動間斷一次,表示有三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。(《脈經》說:再過兩年,桑葚成熟時就會死亡。)十次搏動間斷一次,表示有四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。(《脈經》說:在當年就會死亡,如果間斷不超過清明,則在清明死;如果間斷不超過穀雨,則在穀雨死。)不到十次搏動間斷一次,表示五臟都失去氣的滋養。(《脈經》說:再過五天就會死亡。)預測死亡期限,關鍵在於脈象的始終變化。所謂五十次搏動而不間斷,是正常的脈象。了解五臟的死亡期限,預測短期死亡的關鍵在於脈象忽數忽疏。(《根結篇》)

(《難經》)說:脈搏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,表示有一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,這是哪個臟腑呢?人吸氣時,氣隨陰氣進入;呼氣時,氣隨陽氣而出。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經,到達肝經就返回,所以知道有一個臟腑失去氣的滋養,是腎氣先衰竭。

(張仲景說):按壓脈搏時,脈來緩慢,時而停止時而出現,稱為結脈,屬於陰證。又脈搏跳動然後停止,再次跳動時次數減少,中間有間歇的跳動,稱為促脈,屬於陽證。脈搏跳動然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跳動,停止後再次跳動如同先前,稱為代脈,屬於陰證。得到這種脈象,一定很難治療。

能自行恢復跳動的,是脈搏跳動後停止,然後再次跳動,次數與先前跳動次數相同。不能自行恢復跳動的,是脈搏跳動後停止,然後再次跳動如同先前,跳動次數相同但不頻繁。

(《活法》)有結脈、促脈、代脈。結脈屬於陰證,陰盛則結,脈來緩慢,時而停止時而出現,稱為結脈,主症為胸悶煩躁。促脈屬於陽證,陽盛則促,脈來數,時而停止時而出現,稱為促脈,主症為積聚氣痞,憂思所致。總的來說,結脈、促脈雖然時而停止,是病脈,但不是死脈。只有代脈,才是真正的死脈。往來緩慢跳動,停止後不能自行恢復跳動,然後再次跳動,稱為代脈,代脈就是死脈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脈象為結代,心悸心動,用炙甘草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