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2)

1. 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

三里兩處起癰疽,初發如牛眼睛青黑,便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膿,腫攻膀肚連腿里,拘急冷疼,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,宜用湯藥注射,去其外毒,自平息矣。

兩腳接骨近上膀肚下一處,起丹疽如胡桃大,硬如物打搕之狀,不苦疼,但腫急脹。慮其損筋,亦須早出膿毒,可保平安矣。

兩腳心發徹骨者,不治。如腳心微皮破,不至深發,膿不多者,可治。癰發雖重,不至損人,但世人不曉醫治,自至危殆耳。

上焦發癰為陽,是壅塞實候,宜解利溫涼湯藥,去其積熱上攻,外即貼消毒逼腫藥。如已結定,即用發穴藥,候穴破出其膿毒,腫平方貼生肉等藥,然後斂合瘡口。亦慮外傷風水,勿食發風熱醬面毒物等,忌房事。

中焦發癰,至腰上一節前後心不定所在,皆是澀滯候,亦乘虛而作。不拘大小,前起心鳩尾者,最要緊,近兩腋是虛處,兩脅肋下至臍上及臍下兩傍一二寸發癰,填氣伏硬難潰膿,為此等處偏難發穴,穴後難合瘡口,並須先用暖內藥服後用熱藥貼令軟和,慢慢破穴,不得急破,急破即朝夕出膿不住,緩慢破穴即一頓出膿,易為將息。

後心者,唯有十一椎脾俞下,十四椎上為腎俞,腎俞下為腰俞,兩處起癰者,防毒氣內攻,為此處皆是至虛處,凡有癰起,先須補內氣令實,方可放破。內氣實,則不內攻,且易得潰。唯腰俞兩處,多成漏疾,預防節欲,則免矣。

下焦發為流注虛損候。前陰股兩處起如雞卵大,長橫折內,初起腫核結塊,後四畔浮腫,相併伏硬,色青黑。先用和平內藥,服三五日,後用發穴散,及罨藥令軟即穴。穴後其瘡口即隨摺子內作長瘡,瘡口破,宜急用抽毒膏出膿,膿盡,便貼合瘡口藥。為此處無肉可壞,更不須長肉也。

腿䏶兩處起為便毒。胯下兩臀尖下,大道前(穀道)小道後(水道)成懸癰,皆是虛極人患此。癰近穀道左右亦名痔癰。宜急補脾臟,及發處貼藥,即用發穴散,破後用抽膿膏,膿盡用合瘡口散合之,慎勿過冬,即成冷漏難治。

垂珠左右兩處起癰,為騙馬墜。初起大小不定,此處微實,皮肉薄,紋緊,口亦難合。瘡初起宜以消散藥,貼令內消。此處亦易成漏瘡,唯宜消散之,硬即恐緩慢難為功矣。又云:交𦱌一處,近稜線上,亦為騙馬墜,防漏。(騙,匹扇切,俗名跨馬癰是也。)

兩曲䐐膀肚下,內外兩踝前有廉刃,兩邊為裡外廉,上結癰腫。此處近骨,難瘥。宜用收毒散外貼四畔,中心即用活血肉藥貼,無害。

下至兩腳心發癰癤,沉深不治。如微似皮薄易破者,猶可也。凡有癰腫,皆屬六腑有疾。

〔《靈》〕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。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塞咽,半日死。其化為膿者,瀉則合豕膏,冷食,三日而已。發於頸者,名曰夭疽。其癰大而赤黑,不急治,則熱氣下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。(俱出癰疽篇,下同。)

白話文:

癰疽發生的部位與形態各異

在小腿外側的兩處(足三里穴附近)長癰疽,剛開始像牛眼睛一樣呈現青黑色,大約五到七天後會破洞流出黑色血水和膿液,腫脹會蔓延到腹部、大腿內側,引起肌肉痙攣、冰冷疼痛。這是因為筋骨受傷,過度勞累造成的,應該用湯藥沖洗患處,去除體表毒素,自然就會平息。

在兩腳腳踝上方、腹部下方的位置,長出像胡桃大小的丹毒,摸起來像被東西敲打過的硬塊,不會感到疼痛,只是腫脹得厲害。要擔心是否傷到筋骨,也必須儘早排出膿毒,才能確保平安。

腳底長癰疽,而且深入骨頭的,無法治癒。如果腳底只是輕微破皮,沒有深入內部,膿液也不多,還可以治療。癰疽雖然嚴重,但不至於致命,只是世人不懂得醫治,才會導致危險。

長在上半身的癰疽屬於陽性,是體內堵塞、實熱的表現,應該服用清熱解毒、溫涼的湯藥,去除積聚的熱毒向上侵襲,外敷消毒消腫的藥物。如果已經結成硬塊,就用促使膿液排出的藥物,等膿液排出後,再敷上生肌的藥物,然後讓傷口癒合。也要注意不要感染風寒,不要吃會引發風熱的醬、麵等毒物,也要禁慾。

長在身體中部的癰疽,從腰部到心口附近,位置不固定,都是因為氣血不暢、停滯造成的,也可能是身體虛弱時發作。不論大小,長在胸骨下方的鳩尾穴附近的,最為嚴重。靠近腋下的地方是虛弱之處,兩脅肋下到肚臍上下兩側一兩寸長癰疽,會因為氣機阻滯、伏在深處而難以化膿,這些部位難以形成膿瘡破口,即使破了,傷口也難以癒合。因此,要先服用溫補內裡的藥物,再用熱藥敷貼,使其軟化,慢慢讓它破潰,不能急於求成。如果急於破潰,會導致膿液不斷流出,如果慢慢讓它破潰,膿液會一次排出,比較容易調養。

長在背部的癰疽,只有在第十一椎脾俞穴下、第十四椎腎俞穴上、腎俞穴下腰俞穴這三處,要預防毒氣向內侵襲,因為這些地方都是身體虛弱之處。凡是長癰疽,必須先補養體內氣機,使其充實,才能讓膿瘡破潰。體內氣機充實,就不會向內侵襲,也容易潰膿。只有腰俞穴兩處,容易形成瘻管,要預防、節制性慾,才能避免。

長在下半身的癰疽,屬於流注、虛損的表現。生殖器與大腿內側兩處長出像雞蛋大的癰疽,呈橫向延伸,剛開始是腫脹的結塊,之後四周浮腫,連在一起摸起來很硬,顏色呈現青黑色。先服用平和的內服藥三到五天,再用促使膿液排出的藥物和外敷藥,使其軟化,即可破潰。破潰後,傷口會順著皮膚皺褶長成較長的瘡,傷口破潰後,要立即用拔膿膏將膿液吸出,膿液排盡後,再貼上使傷口癒合的藥物。因為這裡沒有肌肉可以腐壞,不需要長出新的肌肉。

大腿內側兩處長出的癰疽,屬於便毒。胯下、臀尖下方、肛門前方、尿道後方形成的懸癰,都是身體極度虛弱的人才會患上。癰疽靠近肛門左右兩側,也稱為痔癰。應立即補養脾臟,在患處貼藥,然後用促使膿液排出的藥物,破潰後用拔膿膏吸出膿液,膿液排盡後用使傷口癒合的藥物使之癒合,切記不能拖延到冬天,否則會形成難以治療的冷瘻。

陰莖根部左右兩處長癰疽,稱為「騙馬墜」。剛開始大小不一,這裡肌肉較薄,皮膚紋理緊密,傷口也難以癒合。癰疽剛開始長的時候,應該用消散的藥物貼敷,使其消散於無形。這裡也容易形成瘻管,最好用消散的方法治療,如果硬化,恐怕會難以見效。另一種說法是,在陰莖和股溝交界處,靠近稜線的地方,也稱為「騙馬墜」,要預防形成瘻管。(「騙」與「跨」相近,俗稱跨馬癰)。

膝蓋彎曲處下方、腹部下方,內外腳踝前方有骨頭突起的地方,兩邊分別稱為內外踝,在這裡長癰疽。這些地方靠近骨頭,難以痊癒。應該用收斂毒素的藥物貼在四周,中心用活血生肌的藥物貼敷,就沒有害處。

如果癰疽長在腳底,且深入內部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只是輕微的,像是皮膚薄而容易破裂的,還可能可以治療。凡是長癰腫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有疾病。

《靈樞》記載:癰疽長在咽喉中,稱為猛疽。猛疽無法治癒,會化膿,膿液不排出會堵塞咽喉,半天就會死亡。如果已經化膿,排出膿液後,用豬油塗抹,吃冷的食物,三天就能痊癒。長在脖子上的癰疽,稱為夭疽。這種癰疽又大又紅又黑,如果不立即治療,熱毒會向下侵入腋下,向前損害任脈,向內侵襲肝肺,侵襲肝肺十餘天就會死亡。 (以上內容皆出自《癰疽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