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)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1)
1.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
2. 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
〔《靈》〕五臟,身有五部,伏兔一;腓二,腓者,腨也;背三;五臟之腧四;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(寒熱病篇王海藏云:腦須鬢頤四處亦為癰疽必死之處。)
〔涓〕不可患癰疽者七處:眼後虛處,頤接骨處,陰根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,耳門前後車骨接處,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,頷骨下近耳後虛處,鼻骨中,並能害人。但以諸法療之,或有得瘥,唯眼後虛處最險。正腦上一處起,為腦癰及腦疽、腦鑠,並在大椎骨上。入髮際生腦癰,皮起易得破穴,急破急出膿,不害。
腦疽皮厚難得破穴,須急發內毒,使破穴方可。
腦鑠一處,初起如橫木掘,上起頂門,下止大椎。發腫如火燒,其色青黑如靴皮,大硬不見膿,即損外皮,如犬咬去肉之跡,難愈。(鑠,式約切。)
左右鬢兩處癰疽癤,初起如蟲咬,癮疹痛腫,不赤紅,難見膿汁,是為鬢髮,此亦危篤之患,既損破多為漏瘡。
左右髮際起如粟米,頭白肉赤,熱痛如錐刺,此疾婦人患多,丈夫患少,始因風濕上攻髮際,亦宜出膿無傷。
左額右額髮赤疽,不拘大小,狀如桃李,急宜藥貼破,見膿無害。右額角一處,發毒疽及惡癤,為近太陽穴,如腫滿太陽,即成虛損,為近穴而難消,不可破。如破後,傷外風水,即能害人,亦宜用藥潰膿,後速斂合瘡口。如經冬月,即成冷瘡,緣此處近太陽穴,上至額角,都為險處。
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,五七日不潰,毒氣流入眼眶攻眼,眼舍不開,用藥貼破。破後慎外風水,所入即損其睛,疰損眼瞼而成大疾。
左右眉稜兩處發為發眉,不拘在頭尾,宜慮未穴已前攻擊。在眉頭,即攻入眼損睛。在眉後,即攻入太陽。並宜戒慎。
鼻下一處,人中兩處,為發髭。此多因摘髭外入風而結,攻作不常,寒熱相併,此亦害人。
下頤一處,發為發頤,肥人多有,此疾恐手搔傷而發腫。
左右牙叉骨接處,發癰疽處腫脹,攻骨及牙關,張口不得,因諸風熱上攻,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,或因患牙癰,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,切忌外風水觸犯。
垂臂兩處發接骨下,臂肘上,起如雞鴨卵大,皆由榮衛不調所為也。喜患實處而不透內,亦宜急消,或發穴早療。
兩臂肘起,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,發癰癤。此處雖實,奈連大小筋骨,舉動不便,垂手多墮疼,如膿深沉徹骨,即傷筋脈,拳縮不舒,搐撮宜急,以緩慢筋脈藥餌治之。
兩手背發癰疽,初生如水刺無頭腦,頑然滿手背腫滿,後聚毒成瘡,深入至骨,而為發手背,此屬五種,皆發毒之類也。
兩肋起疽,名為發肋。初腫盛,至十數日不穴攻,即腫大如杯碗,高如𨫼背,痛徹內腸絞刺,左邊患應右邊痛,右邊患應左邊痛。唯有此處多是內毒,卻入攻而死者多。人有斯患,急以針刺出膿血,則免內攻傷內矣。
白話文:
癰疽容易發生的部位,以及它們不同的形狀和樣子
《靈樞經》說,人體有五個主要的部位容易長癰疽:第一是腿部外側(伏兔);第二是小腿肚;第三是背部;第四是五臟的背俞穴;第五是後頸。這五個部位如果長了癰疽,通常會導致死亡。(王海藏的《寒熱病篇》補充說:頭部的髮際、鬢角、下巴等四個地方長癰疽也是致命的。)
《涓》這本書提到,有七個地方長癰疽是比較危險的:眼眶後方的凹陷處、下巴與骨頭連接的地方、陰莖根部毛髮生長處、胯骨與尾骨連接處、耳朵前方的顳骨連接處,還有腹部因風濕水腫引起的癰疽,以及下頜骨下方靠近耳朵後方的凹陷處、鼻骨中間。這些地方長癰疽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,雖然可以嘗試各種方法治療,但有時能治好,其中又以眼眶後方的凹陷處最為危險。
如果癰疽長在頭頂正上方,稱為腦癰、腦疽或腦鑠,這些病變都發生在大椎骨之上。腦癰長在髮際處,皮膚會鼓起,容易破潰流膿,及時處理膿液,通常不會有大礙。
腦疽的皮膚比較厚,不容易破潰,必須盡快將體內的毒素排出,使其破潰後才能治療。
腦鑠初期看起來像一根橫木,從頭頂延伸到大椎骨。患處腫脹,像火燒一樣,顏色青黑,像靴子皮一樣硬,看不到膿液。如果皮膚破損,就像被狗咬傷一樣,很難癒合。
兩側鬢角長癰疽或癤子,初期像蟲咬一樣,出現隱疹、疼痛腫脹,但不會發紅,也很難看到膿液,這類情況稱為鬢髮,也是很危險的疾病,破潰後容易形成漏瘡。
兩側髮際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癤子,頭皮發白,肉呈紅色,疼痛像針刺一樣,這種疾病女性比較常見,男性比較少見。主要是因為風濕侵襲髮際,及時排出膿液就沒事。
左右額頭的髮際長出紅色的癰疽,不論大小,形狀像桃子或李子,要盡快用藥貼敷使之破潰,排出膿液就沒事。右額角長毒疽或惡癤,因為靠近太陽穴,如果腫脹影響到太陽穴,就會虛損。因為靠近要穴,所以很難消腫,不能隨意破潰。如果破潰,傷到外風,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應該用藥使其潰爛流膿,然後迅速收斂傷口。如果到了冬天,容易變成冷瘡,因為這裡靠近太陽穴,向上延伸到額角,都是比較危險的部位。
左右太陽穴如果長癰、癤,五到七天不破潰,毒氣會流入眼眶,侵襲眼睛,導致眼睛睜不開。要用藥貼敷使其破潰,破潰後要小心外風侵襲,如果外風侵入,就會損害眼睛,甚至會影響到眼瞼,形成嚴重的疾病。
左右眉毛的邊緣如果長癰疽,不論在眉頭還是眉尾,都要注意未潰爛前可能會侵襲其他部位。如果長在眉頭,就會侵入眼睛損害視力;如果長在眉尾,就會侵入太陽穴,都要特別小心。
鼻子下方和人中兩旁,屬於鬍鬚生長的地方。這些地方長癰疽,大多是因為拔鬍鬚後外風侵入而形成,發作時間不固定,常伴有發冷發熱,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下巴長癰疽,稱為發頤,肥胖的人比較常見,這種疾病主要是因為手抓撓而導致腫脹。
左右牙叉骨連接的地方,如果長癰疽,會腫脹並侵襲骨頭和牙關,導致張不開嘴。主要是因為各種風熱上攻,或者吃了過多燒烤食物,或者患有牙癰,膿血會從牙縫中流出,一定要避免外風侵襲。
兩側手臂的肘關節下方,長出的癰疽,像雞蛋或鴨蛋一樣大,都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運行失調所導致。容易長在肌肉豐厚的地方,但毒素無法向內排出,應該盡快消腫,或使其及早破潰。
兩側手肘關節,在接骨下方,一直延伸到小骨之上,如果長出癰癤,雖然這裡肉比較多,但是連接著大小筋骨,會影響活動,手臂垂下會感到疼痛。如果膿液深入骨髓,就會傷到筋脈,導致手部蜷縮、抽搐,要盡快用藥來緩解筋脈。
兩手背長癰疽,初期像沒有頭的刺,整個手背都腫脹,之後毒素聚集成瘡,深入到骨頭,稱為發手背。這類屬於五種發毒的類型。
兩肋如果長癰疽,稱為發肋。初期腫脹,如果十幾天都不能潰爛,就會腫脹得像杯子碗一樣大,高高隆起,疼痛難忍,甚至會蔓延到內臟,左邊長了右邊痛,右邊長了左邊痛。這個部位的癰疽大多是內毒,很容易侵襲內臟導致死亡。如果有人得了這種病,要盡快用針刺破流出膿血,才能避免內毒侵襲內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