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8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8)
1. 潰瘍
《精要》云:血氣聞香則行,聞臭則逆。又言飲食調令香美,益其脾土,養其真氣。夫甘而淡者,可養脾土,若香美者,但能起火,經以熱傷脾、熱傷氣為戒。今曰益脾養氣,若施之於腫瘍者,似有暢達之益,潰瘍後用香美,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矣。
《精要》云:熱盛脈數,與漏蘆湯、單煮大黃等湯。不甚熱,脈緩弱,只投五香連翹湯。夫熱盛脈數,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,猶可與大黃。若潰瘍後,膿血出多者,熱盛脈數,去死為近,其可下乎。緩弱之脈,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,五香之飛走升散,其可用乎!
《精要》云:初成膿,宜用烙,得膿利為效。亦服神仙追毒丸,此又不能無疑者也。夫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,決無取膿之效。今用烙而得膿,若在裡之氣血壯實,則膿自出如推矣。何不以和氣活血之藥,佐參耆補劑,使膿自托出乎。
《精要》云:瘡作渴甚,急與神仙追毒丸。取下惡毒,與清膻湯、萬金散、五香連翹湯、六味車螯散、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。下利以後,渴尚未止,宜用生津補氣藥,則津液生,氣血完,渴自止矣。夫大渴而與利藥,非明示脈證,何以知其當下?後又言下利後,渴又不止,卻用補藥,又不明言脈證,恐是但有大渴,必與峻下,下後尚渴,方與補藥。夫醫者治未病,如此用藥可乎?況渴屬上焦,當腫瘍時,猶或可用。
若潰瘍時,渴恐因血氣之虛,何以待下利後,方議其虛哉?
《精要》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,歸罪於不得內托,以致熱毒衝心,與琥珀犀角膏。夫於腫瘍時用之猶或近理。若於潰瘍後用之,彼犀角、腦子之升散,寧不助病邪致虛,以速其死也耶?後有犀角散,以大黃佐黃耆,用黃耆則知其虛,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。夫瘡潰體虛,縱有舊熱,將自漸因膿血而消,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?若在秋冬,何異用刀劍耶?
《精要》論癰疽發寒熱多汗,或先寒後熱,或先熱後寒,或連日作,或間日作,必先嘔痰,然後寒熱。寒熱解,大汗出,不可專以為有熱。亦有氣虛而得者,亦有因怒而得者,又有先感寒邪,脾氣不正,而有此證者。夫氣虛者,當以補氣藥補之;因怒者,當以順氣藥和之;脾氣不正者,當以調脾藥養之。
今用不換金正氣散,悉是溫散瀉衛之藥,而欲以一兩人參,收拾十四兩之瀉衛可乎?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,猶或庶幾。彼氣虛者、因怒者、脾氣不正者,此方能兼治乎?又未知用於腫瘍耶,潰瘍耶?
〔涓〕穴有孔,慎風,仍慎再合。如再合者,為風濕邪氣攻搏,而再生膿,宜如前以通和湯藥,依次第用,不可急性,恐傷氣害人之命也。
〔無〕瘡瘍未合,風入為破傷風,濕入為破傷濕,二者害人最急,食卒不知其因,甚難認治。癰疽瘰癧潰後,尤宜謹之。
白話文:
潰瘍
《精要》這本書說:血氣聞到香味就會運行,聞到臭味就會阻逆。又說飲食要調配得香味美好,這樣可以增益脾土的功能,滋養身體的真氣。那些甘甜而味道清淡的食物,可以滋養脾土,但如果食物太香美,反而容易生火,古籍中也告誡說,過熱會傷害脾臟、傷害氣。現在說要增益脾氣、滋養氣,如果把這方法用在腫瘤上,或許有使氣血暢通的好處,但如果用在潰瘍之後,用香美的食物,恐怕會引發濕熱,損害身體的真陰。
《精要》又說:如果熱氣太盛,脈搏跳動快而有力,就要用漏蘆湯、單獨煮大黃等湯藥來治療。如果不是很熱,脈搏跳動緩慢無力,就用五香連翹湯。熱氣太盛,脈搏跳動快而有力,如果是在腫瘤發作的時候,身體臟腑鬱積而體質強壯的人,或許還可以用大黃來瀉熱。但如果是在潰瘍之後,膿血流出很多的情況,如果還是熱氣太盛,脈搏跳動快而有力,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快要不行了,怎麼還可以用瀉藥呢?脈搏跳動緩慢無力,古人都認為是邪氣已經散去,而五香這種藥性發散上升的藥,怎麼還可以用呢?
《精要》說:剛開始形成膿,可以用燒烙的方法,能使膿順利流出就有效。也可以服用神仙追毒丸,但這其實也有讓人懷疑的地方。追毒丸是排泄體內積聚毒素的藥,並沒有使膿排出的效果。現在用燒烙的方法能使膿出來,如果是體內氣血強盛的人,膿自然就會像被推動一樣流出來。為什麼不用一些調和氣血、活血化瘀的藥物,加上人參、黃耆等補藥,讓膿自己順利排出呢?
《精要》又說:瘡瘍發作時如果感到很口渴,要趕快服用神仙追毒丸,來排出體內的惡毒,也可以選用清膻湯、萬金散、五香連翹湯、六味車螯散、千金漏蘆湯等。如果腹瀉之後,口渴的症狀還沒停止,就應該用一些生津、補氣的藥,使津液再生,氣血充足,口渴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很口渴就用瀉藥,如果沒有明確說明脈象和證狀,怎麼知道應該用瀉藥?之後又說腹瀉之後,口渴沒有停止,又要用補藥,也沒有說明脈象和證狀,這樣看起來好像是只要很口渴,就先用猛烈的瀉藥,瀉後如果還是渴,才用補藥。身為醫生應該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治療,像這樣用藥可以嗎?何況口渴是屬於上焦的問題,在腫瘤發作時,或許還可以用這些方法。
如果是在潰瘍的時候,口渴可能是因為氣血虛弱,為什麼要等到腹瀉之後才考慮到身體虛弱的問題呢?
《精要》討論疔瘡、喉嚨、口舌生瘡等疾病,認為是沒有使用內托法,導致熱毒上衝心臟,所以才用琥珀犀角膏。如果是在腫瘤發作時使用或許還算合理。但如果在潰瘍之後使用,像犀角、腦子等藥物藥性升散,難道不會助長病邪導致身體虛弱,而加速死亡嗎?後面又有犀角散,用大黃搭配黃耆,用黃耆代表知道身體虛弱,但用大黃又像是懷疑有實熱。瘡瘍潰爛後身體虛弱,縱使有舊熱,也會因為膿血流出而漸漸消退,何必用猛烈的寒涼藥來擾動臟腑呢?如果在秋冬時使用,和用刀劍傷害身體有什麼不同?
《精要》討論癰疽發作時出現發冷發熱、多汗的症狀,有的先發冷後發熱,有的先發熱後發冷,有的連續發作,有的間隔發作,通常會先嘔吐痰液,然後才發冷發熱。發冷發熱結束後,會大量流汗,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是有熱。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虛引起的,也有可能是因為發怒引起的,也有人是先感受寒邪,導致脾氣不調,才會有這些症狀。如果是氣虛引起的,就應該用補氣的藥來補氣;如果是因為發怒引起的,就應該用理氣的藥來調和氣;如果是脾氣不調引起的,就應該用調理脾胃的藥來調養脾胃。
現在用不換金正氣散,裡面都是溫散發散衛氣的藥,想要用一兩人參,來抵消十四兩的發散衛氣的藥,這樣可以嗎?如果是在腫瘤發作時感受寒邪的人,或許還勉強可用。但如果是氣虛的人、因為發怒的人、脾氣不調的人,這個藥方能同時治療嗎?而且還不知道這個藥方是要用在腫瘤發作時,還是潰瘍的時候?
〔涓〕這個穴位有孔,要注意避免風邪入侵,也要注意不要讓它再次癒合。如果又再次癒合,是因為風濕邪氣侵襲,導致再次產生膿,應該要像之前一樣用通和氣血的湯藥,按照步驟使用,不能太急,以免傷害身體的氣而危害生命。
〔無〕瘡瘍還沒癒合,如果風邪入侵就會導致破傷風,濕邪入侵就會導致破傷濕,這兩者對人體的危害都非常嚴重,一般人也不知道原因,很難辨別治療。癰疽、瘰癧潰爛之後,更應該特別謹慎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