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9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9)
1. 潰瘍
〔《精》〕,加味十全湯,治癰疽愈後,補氣血,進飲食。
黃耆(蒸),地黃(蒸),當歸,川芎,人參,茯苓,芍藥(炒),白朮,陳皮(各一兩),粉草(炙),桂心,五味(各五錢),烏藥(七錢),
上㕮咀,每服一兩,用水一碗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,分作二服,留渣曬乾為末,服之。丹溪云:加味十全湯,須看年之老壯,資之強弱,證之緩急,時之寒熱,加減用之。
〔丹〕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後,補氣血,進飲食,實為切要。蓋膿血出多,陰陽兩虛,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。惜其不分經絡,不載時令,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。今之外科,於瘡瘍腫平痛寬,遂以為安,漫不加省,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日或半年,虛證乃見。醫者不察,病者不悟,無補接調養之功,因而轉成他病者,惜哉。
予治一士夫,因腳弱求診,兩手俱浮洪稍鼓,飲食如常,惟言問不答,肌上起白屑如麩片。時在冬月,予作極虛處治。詢其弟,乃知半年前,曾於背臂腿三處,自夏至秋冬節次生疽,率用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與之,今結痂久矣。
予屬作參耆白朮當歸膏,以二陳湯化飲之,三日後盡藥一斤,白屑沒者大半,病者自喜呼吸有力,補藥應效以漸,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,自作風病論治,煉青礞石二錢半,以青州白丸作料,煎飲子頓服之。予諫止不聽,因致不救,書以為警云。
運氣癰自潰者,惟土不及歲有之。經曰:土不及曰卑監,卑監之紀,其動瘍湧分潰癰腫,蓋土不及則肉腐為癰腫,故木化啟折乘之,而膿湧分潰其癰腫也。
〔東垣〕癰疽用藥加減法如發背疔腫,膿潰前後,虛而頭痛者,於托裡藥內加五味子。恍惚不寧,加人參、茯神。虛而發熱者,加地黃、栝蔞根。潮熱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。虛煩者,加枸杞、天門冬。自利者,加厚朴。膿多者,加當歸、川芎。痛甚者,加芍藥、乳香。
肌肉遲生者,加白蘞、官桂。有風邪者,加獨活、防風。心驚悸者,加丹砂。口目瞤動者,加羌活、細辛。嘔逆者,加丁香、藿葉。痰多者,加半夏、陳皮。
〔《精》〕,麥飯石膏,在膿潰後圍瘡口。
麥飯石(火煅,醋淬十次,研數日),鹿角(煅煙盡),白蘞
上用麥飯石末二兩,白蘞末二兩,鹿角灰四兩,要研極細,如不細反痛。用好米醋,入銀石器內煎,令魚眼沸,卻入三味藥末,用竹篦子不住手攪,熬一二時稀稠得所,傾出候冷,以紙蓋。每用時,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,挹干,以鵝翎拂藥,塗四圍,凡赤處盡塗之,但留一小口,如錢大,以出膿血。凡用瘡藥上,久則藥干,勿令繃急,須常用醋拂濕其藥。
初便一日洗換藥,十日後兩日一換。(肉冷惡寒者不宜用。)
白話文:
潰瘍
加味十全湯這個藥方,可以用於治療癰疽痊癒後,用來補養氣血、增進食慾。
藥方組成:黃耆(蒸過)、地黃(蒸過)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茯苓、芍藥(炒過)、白朮、陳皮各一兩,甘草(炙過)、桂心、五味子各五錢,烏藥七錢。
使用方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一兩,加水一碗,生薑五片,紅棗兩枚,一起煎煮。煮好後分兩次服用,藥渣曬乾磨成粉末,也可服用。
名醫朱丹溪說:使用加味十全湯,必須考慮病人的年齡、體質強弱、病情輕重緩急、以及時令的寒熱變化,來適當調整藥量。
丹溪認為,加味十全湯用於治療癰疽之後,能補氣血、增進食慾,非常重要。因為膿血流失過多,會導致陰陽兩虛,非此藥難以起死回生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不了解經絡、不考慮時令變化,用藥不夠靈活。現在的外科醫生,看到瘡瘍腫痛稍微減輕,就以為沒事了,不再仔細觀察,常常在結痂後兩三天或半年,虛弱的症狀才出現。醫生沒注意到,病人也不明白,沒有進行補養調理,導致病情轉為其他疾病,實在可惜。
我曾經治療一位士人,因為腿腳無力來就診,發現他兩手浮腫,按下去有鼓脹感,飲食正常,但問他話卻不回答,皮膚上起白屑像麥麩皮一樣。當時正值冬天,我判斷他是極度虛弱,因此給他補養。問他弟弟,才知道他半年前,從夏天到冬天,背部、手臂、腿部先後長了癰疽,用了五香連翹湯、十宣散等藥物治療,現在已經結痂很久了。
我讓他服用參耆白朮當歸膏,用二陳湯送服,三天就用完了一斤藥,皮膚上的白屑少了一大半,病人自己也覺得呼吸有力,看來補藥有效,病情應該會慢慢好轉。但病人家屬卻嫌藥效太慢,反而認為是風邪引起的疾病,自己用青礞石二錢半,搭配青州白丸的配料煎藥給病人服用。我勸阻他們不要這樣做,他們卻不聽,結果導致病人不治身亡。我寫下這件事來作為警惕。
如果癰瘡是因運氣不好而自己潰爛的,那是因為土氣不足造成的。經書上說:「土不及稱為卑監」,在卑監的年份,容易出現癰腫潰爛。這是因為土氣不足,導致肌肉腐爛成癰腫,木氣乘機發作,讓膿腫潰爛。
名醫李東垣說,治療癰疽要根據病情加減藥物:如果像發背、疔瘡等膿潰前後,虛弱又頭痛,可以在托裡藥(補氣血的藥物)中加入五味子;如果精神恍惚不安,加入人參、茯神;如果虛弱而發熱,加入地黃、栝樓根;如果潮熱,加入柴胡、地骨皮;如果口渴不止,加入知母、赤小豆;如果虛煩,加入枸杞、天門冬;如果腹瀉,加入厚朴;如果膿液多,加入當歸、川芎;如果疼痛劇烈,加入芍藥、乳香。
如果肌肉生長緩慢,加入白蘞、官桂;如果有風邪,加入獨活、防風;如果心悸,加入丹砂;如果口眼抽動,加入羌活、細辛;如果噁心嘔吐,加入丁香、藿香葉;如果痰多,加入半夏、陳皮。
名醫學派的著作提到,麥飯石膏可以用在膿瘡潰爛後,塗在瘡口周圍。
麥飯石(用火煅燒,用醋淬十次,研磨數日),鹿角(燒成灰),白蘞。
做法:將麥飯石粉末二兩、白蘞粉末二兩、鹿角灰四兩,都要研磨得很細,如果磨得不夠細反而會引起疼痛。用好的米醋,放入銀器中煎煮,煮到像魚眼一樣沸騰時,加入三種藥末,用竹篦子不停攪拌,熬煮一兩個小時,直到濃稠度適中,倒出來放涼,用紙蓋上。每次使用時,先用豬蹄湯清洗掉膿血,擦乾,用鵝毛筆沾藥,塗在瘡口周圍,凡是紅腫的地方都要塗上,但要留一個像銅錢大小的開口,讓膿血流出。使用瘡藥,如果藥乾燥變硬,不要讓繃帶太緊,要經常用醋沾濕藥。
剛開始時,每天換一次藥,十天後可以兩天換一次。(如果身體虛寒怕冷,不適合用這種藥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