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3)

1. 潰瘍

癰疽已潰,膿出者也。

〔仲〕諸癰疽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為無膿。

〔《精》〕凡癰疽,按之牢𩊅,未有膿也。按之半軟半𩊅,已有膿也,宜急破之。(𩊅,未詳何切。半軟,謂中央膿熟處。半𩊅謂四旁無膿腫肉也。)

凡瘡腫,以手指從瘡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,按之色不變,膿已結成。又按之隨手赤色,此亦有膿。按之白,良久方赤,遊毒已息,可就赤白色盡處灸斷,瘡肉平實,久而方消。夫癰則皮薄腫高,疽則皮厚腫堅,初發並宜灼艾,惟癰膿成則宜針,疽膿成則宜烙。切宜熟視詳審,候其潰熟膿透於外,其勢盈盈欲出,只用替針丸自瘡頭咬開,不半日許,其膿自出,切不用針刀也。(丹溪云:《精要》論戒用針刀,業外科者,當拳拳服膺。

替針丸,治癰疽已潰未破,或破後膿出不快者。

白丁香(一字),硇砂(一字以上),沒藥(一字),乳香(一字)

石灰餅藥納種糯米十四粒,其法用石灰五升,爐灰三升,以水五升,淋取清汁,入大鍋內熬濃汁,至三五升,用瓦器盛貯,臨用時以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,卻用皮紙貼盞中濃汁面上安定,然後取糯米十四粒,種在皮紙面上,一宿即是。

上為細末,糯米飯丸,如麥粒大。每用一粒。未破用津貼瘡頭薄處即破,膿滯不快,則用一粒納瘡口內,使膿不滯,好肉易生。

〔無〕,替針丸

雄雀糞(二十粒),硇砂,陳倉米,沒藥(各一字),

上研勻,以米飯丸,如粟大。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,即潰膿出。

〔梅〕治諸癰不消,已成膿,懼針不得破,令速決。取雄雀糞塗頭上,干即易之,雀糞中豎者為雄。

〔《本》〕,治癰疽已有瘡眼,未出膿,痛不可忍,用此藥紝即膿出。巴豆一個,去皮膜,不去心油,鹽豉十四個,口中含去皮令軟,同研爛,真麝少許,如難丸,入少稀糊,捏作餅子,如鼠糞大。大小臨時看瘡口紝之,只以紙捻子送入藥,須臾必痛,忍之,良久膿遂出。

〔丹〕出一切瘡口。出蛾繭殼,燒存性,無灰酒調下,每服一枚。服下一個時辰,便有瘡口一個。若服兩枚,出瘡口兩枚。

〔《精》〕,癰成膿,宜針,其鐵用馬銜鐵為之,形如韭葉,兩面皆利,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,取其毒血。如覺病輕,須先灸而後裂。

按癰如椒眼數十粒,或如蜂窠蓮房,而膿出痛不除,宜用針者,以針橫直裂之,則毒血挾膿出而愈。如無椒眼之類,只消直入取膿,不必裂之也。又法當椒眼上,各各灸之亦佳,不必裂也。

鈹針者,末如劍鋒,以取大膿。(全文見針灸門。)

〔《素》〕,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。(病能篇,王注云:息,瘜也,死肉也。今世用刀割去死肉者是也。)治腐腫者刺腐上,視癰小大深淺刺。刺大者多血,小者深之,必端內針為故正。(長刺節論「大者多血,小者深之」八字,衍文也。大小深淺刺七字,取膿之法,盡矣備矣。)

白話文:

潰瘍

癰疽已經潰爛,有膿流出來的狀況。

如果想知道癰疽有沒有膿,可以用手按住腫脹的地方,感覺發熱的就是有膿,不熱就沒有膿。

一般的癰疽,按起來很硬實,就是還沒有膿。如果按起來一半軟一半硬,就表示已經有膿了,應該趕快把它弄破。(所謂的「半軟」,是指中間膿成熟的地方。「半硬」是指四周沒有膿的腫脹肌肉。)

所有瘡腫,用手指從瘡的旁邊按到四周,如果周圍是紅黑色,按下去顏色不變,就是膿已經結成了。如果按下去,顏色隨著按壓的動作而變紅,也是有膿。如果按下去是白色,過一陣子才變紅,就表示毒素已經消退了,可以燒灼紅白色交界的地方,使瘡肉平復,時間久了就會消腫。癰的特點是皮膚薄、腫脹高起,疽的特點是皮膚厚、腫脹堅硬。剛開始發作都適合用艾灸,但癰如果膿已形成就適合用針刺,疽如果膿已形成就適合用烙法。一定要仔細觀察、審慎判斷,等到膿液成熟,呈現快要流出來的樣子,就可以用替針丸從瘡口咬開,不用半天,膿就會自己流出來,絕對不要用針刀。(丹溪說:《精要》告誡不要用針刀,從事外科的人,應當牢記在心。)

替針丸,可以用來治療癰疽已經潰爛但還沒破開,或者破開後膿流不暢的情況。

配方:白丁香、硇砂、沒藥、乳香(各一分),石灰餅藥內加入糯米十四粒。製作方法:用石灰五升、爐灰三升,加水五升,淋取清液,倒入大鍋熬煮成濃汁,約三、五升,用瓦器盛裝。使用時,用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,用紙貼在盞中濃汁表面固定,然後取糯米十四粒,種在紙上,過一夜即可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糯米飯做成丸子,像麥粒一樣大。每次用一粒。如果還沒破開,就用唾液沾濕藥丸貼在瘡頭薄的地方,使其破開。如果膿流不暢,就將一粒藥丸塞進瘡口內,使膿液流出順暢,容易長出新肉。

另一種替針丸配方:雄雀糞(二十粒)、硇砂、陳倉米、沒藥(各一分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均勻,用米飯做成丸子,像粟米一樣大。每次用一粒貼在瘡口,膿液就會流出。

梅師用來治療各種癰腫不消退,已經化膿,但又怕用針扎不破,想使其快速潰爛的方法:取雄雀糞塗在患處,乾了就更換,雀糞中豎起來的是雄性的。

《本草》,用來治療癰疽已經有瘡口,但還沒出膿,疼痛難忍的情況,用此藥包紮,膿液就會流出來:巴豆一個,去掉皮膜,不要去掉心油,鹽豉十四個,含在口中去皮使其軟化,一起搗爛,加入少量真麝香。如果難以做成丸子,可以加入少許稀糊,捏成餅狀,像老鼠糞一樣大。大小要看瘡口決定。用紙撚將藥塞入瘡口內,很快就會疼痛,忍耐一下,過一會兒膿液就會流出來。

丹溪說:讓瘡口長出來的方法:將蛾繭殼燒成灰,用酒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一個。服下一個時辰,就會長出一個瘡口。如果服用兩個,就會長出兩個瘡口。

**《精要》**說:癰腫化膿,適合用針刺。針的材質用馬銜鐵做,形狀像韭菜葉,兩面都鋒利,可以橫向或縱向劃開五六分,取出毒血。如果覺得病情輕微,必須先灸,然後再劃開。

如果癰腫像數十個椒眼,或者像蜂巢蓮房,膿流出來但疼痛不消,就適合用針,橫向或縱向劃開,毒血會隨著膿液流出,病就會好。如果沒有椒眼之類的,只需直接刺入取膿,不必劃開。另外一種方法是在椒眼上,各自灸,效果也很好,不必劃開。

鈹針,末端像劍鋒,可以用來取出大膿。

**《素問》**說:癰腫中的死肉,適合用針打開取出。(王冰注:瘜,是死肉的意思。現在用刀割去死肉的做法就是這樣。)治療腐爛的腫脹,直接刺在腐爛的地方,根據癰的大小深淺來決定針刺的位置。刺大的要多出血,刺小的要刺深一些,一定要使針刺入瘡口,才算正確。(《長刺節論》中「大者多血,小者深之」八個字是衍文。大小深淺刺七個字,就說明了取膿的方法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