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1)

1. 腫瘍

〔涓〕一有癰疽瘡癤,須順時節,春夏為正,易為整理。緣天氣溫和,肌肉緩慢而暖,故易治。其有肉冷,是患人氣虛所致,但以溫藥調順氣血,外即用溫暖潰膿膏藥貼之令穴,候穴抽膿盡,急用生肌長肉藥滿瘡口,不宜緩慢,恐至秋冬成漏瘡也。或在秋冬發者,乃春夏內先有發蒸熱毒,遇一陰生後,再有伏毒,至秋冬間又因食毒物酒面房欲之事,忽發初覺微小,數日之間腫大疼不可忍。初得大便五七日不通,小便淋瀝者,是其候也。

先調脾臟氣令實,次服發穴排膿消毒去積之藥,內托溫平,不得用太熱澀之藥。緣脾中臟要和暖,如用熱藥,恐氣澀而不流暢,致榮衛不調也。貼即用溫涼藥,不得用冷藥,恐逼入毒氣,須引膿外透,方漸安矣。

〔仲〕諸浮數脈,應當發熱,而反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

〔《精》〕陰滯於陽則發癰,陽滯於陰則發疽。而此二毒,發無定處,當以脈別之,浮洪滑數為陽,微沉緩澀為陰。陰則熱治,陽則冷治。

上陽脈當以癰法治之,陰脈當以疽法治之,不必拘於熱治冷治也。

〔垣〕身重脈緩濕勝者,除濕。身熱脈大,心躁時腫,乍來乍去者,清熱。諸痛眩暈動搖,脈弦者,去風。氣澀氣滯,乾燥,亡津液,脈澀者,瀉氣補血。寒勝則脈浮,食不入,便溺多,惡寒脈緊者,宜瀉寒水。腎脈澀甚,為大癰。(全文見虛實法。)

〔涓〕夫人生最可憂者,發背也,其種有五:

一曰陽毒。因風熱而有,或患熱毒消渴,或先患傷寒,余有陽毒觸處蓄積,起於背脊膂之間,不問椎數,但從兩夾脊起,止腰上,滿背焮熱,如炊之狀,赤紫或紅如焰,膿毒難成,成後不止,止後痛不除,驀忽數日之間,復平如舊,將謂腫消,此是內攻肉陷,不可療矣。

二曰陰毒發背。是氣冷而作,初如黍米粒起,情緒不快,愔愔而痛,直應前心,心忪怔,頭目昏重,寒熱如瘧。五七日後,始發引攻腫,開闊難收,內積有膿,深沉遲緩未透,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,外以抽膿藥貼之。宜急見膿,無膿,即平愈未期。

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,毒惡流滯成發背者,初起如丹疹之狀,漐漐漸開如湯火瘡,面色如朱,心膈煩躁,多渴嗜冷,其瘡難起,起即驚人,猶勝於陰陽二毒者,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,賴有根底分明,亦須急療方安。

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。此疾非近得之,乃臟腑久積,乘飢乘困,食之便睡,或多食酒肉,冷熱黏滑,肥鮮熾膩,未下胸膈,房室不禁,恣意當風取快,脾臟氣虛不能受,乘發毒攻背,兩夾脊不問椎數。初起癰頭如小彈子,後大如拳,堅如石,痛遍四肢,加之拘急,口苦舌乾,腹急,大小便澀。十數日後,頭面手足虛腫,及臟腑通泄如利,內急痛者,是其症也。

白話文:

腫瘤

[涓] 如果身上長了癰、疽、瘡、癤等,必須順應時節,在春夏時治療是最好的,也容易處理。因為春夏天氣溫和,肌肉比較鬆弛溫暖,所以容易治癒。如果肌肉感覺寒冷,那是因為患者氣虛所導致,只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調順氣血,外用溫暖的拔膿膏藥敷在患處的穴位上,等穴位將膿液吸出乾淨後,立刻使用生肌長肉的藥物填滿傷口,不宜拖延,以免到了秋冬形成漏瘡。如果在秋冬發病,那是因為春夏時體內先有發熱的毒素,遇到陰氣產生後,潛藏的毒素再次發作,到了秋冬時又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、喝酒或縱慾等事情,突然發病,一開始感覺很小,幾天內就會腫大疼痛難忍。剛發病時,如果出現大便五六天不通、小便不順暢的情況,就是發病的徵兆。

要先調理脾臟,使其氣血充實,然後服用能讓膿液排出、消毒、去除積聚的藥物,內服溫和的藥物來扶正,不能使用太過熱或收澀的藥物。因為脾臟需要溫和,如果使用熱藥,恐怕會使氣血阻塞而不流通,導致營衛失調。外敷的藥膏要使用溫涼的藥物,不能使用寒冷的藥物,以免寒氣逼入,使毒氣內陷,必須引導膿液向外透出,病情才能漸漸穩定。

[仲] 如果脈象呈現浮、數,應該是發熱的徵兆,但卻反而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,並且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那這個疼痛的地方很可能會長癰。

[《精》] 陰氣滯留在陽氣之中就會導致癰,陽氣滯留在陰氣之中就會導致疽。而這兩種毒瘡發病的地方不固定,要根據脈象來區分:脈象浮、洪、滑、數是屬於陽證,脈象微、沉、緩、澀是屬於陰證。陰證要用熱藥治療,陽證要用冷藥治療。

脈象屬於陽證時,應該用治療癰的方法來處理;脈象屬於陰證時,應該用治療疽的方法來處理,不一定要拘泥於熱證用冷藥治、冷證用熱藥治的原則。

[垣] 如果身體沉重、脈象緩慢,表示體內濕氣過盛,要去除濕氣。如果身體發熱、脈象大,並且感到煩躁、腫脹時有時無,這表示體內有熱,要清熱。如果身體疼痛、頭暈目眩、身體搖晃,脈象呈現弦,這表示有風,要去除風邪。如果氣血運行不暢、乾燥、津液不足、脈象澀滯,要瀉氣補血。如果寒氣過盛導致脈象浮,食慾不振、大小便次數多、怕冷且脈象緊,要用藥物來去除寒水。腎脈特別澀滯,表示可能會有大癰。(以上內容出自《虛實法》)

[涓] 人一生中最令人擔憂的疾病,就是背部生瘡,背瘡可以分為五種:

第一種是陽毒瘡。這種瘡是因為風熱引起的,或是因為患有熱毒消渴症,或是先前感染了傷寒,體內殘留的陽毒積聚在背脊或背部兩側,不論脊椎的數量,只會從兩側夾脊開始,到腰部以上,整個背部都發熱,像在蒸煮一樣,顏色赤紫或紅如火焰,膿液很難形成,即使形成也難以停止,停止之後疼痛還是不會消除,過幾天又突然恢復正常,以為腫消了,其實是毒素內侵入肉裡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。

第二種是陰毒發背。這種瘡是因為身體受寒引起的,一開始像黍米粒般大小,情緒不好、隱隱作痛,直接對應心臟,讓人感到心悸、頭暈、身體沉重,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。經過五七天後,才開始腫大,而且難以收口,內部積聚膿液,膿液深藏、流出緩慢,要趕緊用補氣的湯藥來扶正,外用拔膿的藥物敷貼。如果能很快看到膿液排出,就比較容易治癒,如果沒有膿液,就很難預測癒合的時間。

第三種是有些人長期服用金石燒煉的藥物,導致毒素滯留在體內,形成背瘡。一開始像丹疹一樣,慢慢擴散開來,像燙傷一樣,臉色發紅,感到煩躁、口渴,喜歡喝冷的,這種瘡很難好,即使好了也會讓人感到害怕,比陰陽二毒還可怕。因為這種情況可以用解金石藥毒的湯劑或散劑來治療,只要找到病根,趕快治療就能痊癒。

第四種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背瘡。這種病不是短期形成的,而是因為臟腑長期積累毒素,在飢餓或疲勞時,吃了東西就睡覺,或是吃了太多酒肉、冷熱黏滑、肥膩的食物,在胸膈還沒消化完時就縱慾、貪圖涼快,導致脾臟虛弱無法承受,使毒素從背部兩側爆發,不論脊椎的數量。一開始,瘡口像小彈珠一樣,後來變得像拳頭那麼大,堅硬如石頭,疼痛蔓延到四肢,並且感到拘緊,口苦舌燥,腹部急迫,大小便困難。十幾天後,頭、臉、手、腳會虛腫,而且臟腑會因毒素排出而腹瀉,腹部感到劇烈疼痛,這就是這種病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