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8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8)
1. 腫瘍
四旁知痛,肉未壞也。病者六夜不寐,至是食粥安寢,至晚視之,瘡如覆一甑,突高三四寸,上有百數小竅,色正黑。突然高者,毒氣出外而聚也。百數小竅者,毒未聚而浮攻肌膚也。色正黑者,皮與肉俱壞也。非灸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,則五臟逼矣。
桑君當癰疽頭針而瀉之氣,避筋骨。
〔垣〕地之濕氣,自外而入者,瘡瘍,當先服藥,而後用針,針時先用溫衣覆蓋,不令凝泣壅滯,使血脈得溫小行,則血出立已。若不如此,血脈凝滯便針,邪毒不瀉,反傷良肉,益其瘡勢也。嬰兒瘡亦然。
〔《精》〕騎竹馬灸法。先令病人以肘憑几,豎臂腕要直。用篾一條,自臂腕中曲處橫紋,男左女右,貼肉量起,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,不量指甲。卻用竹扛一條,令病人脫衣騎定,令身正直,前後用兩人扛起,令腳不著地,又令二人扶定,勿令僵仆,卻將前所量臂腕篾,從竹扛坐處,尾骶骨盡處,直向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,用墨點定,此只是取中,非灸穴也。
卻用薄篾作則子,量病人中指節,相去兩橫紋為則,男左女右,截為一則,就前所點處兩邊,各量一則,盡處即是灸穴。兩穴各灸五壯,或七壯止,不可多灸。不問癰疽生何處,並用此法灸之,無不愈者。蓋此二穴,心脈所通處,此癰疽皆心火留滯而生,灸則心火流通,即見安愈,可以起死救危,有非常之效,累試累驗。
詳臂腕中曲處橫紋,即曲澤穴間橫紋,非掌後腕之橫紋也。
〔丹〕凡癰疽之發,或因內有積熱,或因外寒鬱內熱,若於生髮之際,艾灸以散其毒,治之於早,可以移深為淺,改重為輕。諸項灸法皆好,惟騎竹馬灸法尤為切要,此消患於未形之策。
〔《保》〕凡瘡可灸刺者,須分經絡部位,血分多少,腧穴遠近。若從背而出者,當從太陽五穴,隨證選用,或刺或灸,泄其邪氣。
凡太陽多血少氣:至陰,通谷,束骨,崑崙,委中
從鬢而出者,多從少陽五穴選用。少陽少血多氣:竅陰,俠谿,臨泣,陽輔,陽陵泉
從髭而出者,多從陽明五穴選用。陽明多血少氣:厲兌,內庭,陷谷,衝陽,解谿
從腦而出,初覺腦痛難忍,欲生瘡也。腦者髓之海,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。髓者舍也,故脈浮者從太陽經依前選用,脈長者從陽明經依前選用,脈弦者從少陽經依前選用。論曰:諸經各有井滎輸經合,井主心下滿及瘡色青,滎主身熱及瘡色赤,俞主體重節痛及瘡色黃,經主咳嗽寒熱及瘡色白,合主氣逆而泄及瘡色黑,各隨經病而見此證者,或宜灸,或宜針,以泄邪氣。經云:邪氣內搐則壅熱,宜砭射之也。
上《保命集》分經灸刺,乃大綱耳。今更取《靈樞》經脈篇及《銅人》等書毫分縷析,出各經分野,在針門十二經條列為之圖,目之曰經絡分野圖,使人視之,心目燎然,目無全牛矣。夫癰疽初發,必先當頭灸之以開其戶,次看所發分野屬何經脈。經脈既定,卻內用所屬經脈之藥引經以發其表,外用所屬經脈之俞穴針灸以泄其邪,內外交治,邪無容也。針灸癰疽者,更於針灸門十二經脈分野圖求之。
白話文:
腫瘤
如果腫瘤周圍感到疼痛,表示肌肉組織還沒壞死。患者連續六個晚上睡不著,到現在可以吃粥並安穩睡覺,到了晚上看,腫瘤像一個倒扣的蒸籠,突然高出三四寸,上面有上百個小孔,顏色是純黑色。腫瘤突然隆起,是因為毒氣向外排出並聚集的緣故。上百個小孔,是毒素還沒完全聚集,而是浮在皮膚表面攻擊肌膚的緣故。顏色是純黑色,表示皮膚和肌肉都已經壞死了。如果不用艾灸火把壞死組織裡的毒素排出,那就會影響到五臟。
桑先生認為,對於癰疽,應該用針刺破腫瘤頂部,排出毒氣,同時要避開筋骨。
〔李杲〕認為,地面的濕氣從外部侵入身體,引起的瘡瘍,應該先服藥,然後再用針。針刺時要先用溫暖的衣物覆蓋,不要讓血氣凝結阻塞,要讓血脈溫和地運行,這樣血才能很快流出。如果沒有這樣做,血脈凝滯就直接針刺,邪毒無法排出,反而會傷害好的肌肉,加重瘡瘍的病情。嬰兒的瘡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〔《醫經精義》〕記載了一種叫做騎竹馬的艾灸方法。先讓病人把手肘靠在桌子上,手臂和手腕要伸直。用竹篾條,從手臂手腕的彎曲處的橫紋(男性左手、女性右手)貼著皮膚量起,一直到中指尖的盡頭,剪斷竹篾條作為標準,不要量指甲。然後,讓病人脫掉衣服,騎在一條竹竿上,身體要保持正直,前後用兩個人抬起竹竿,讓腳不著地,再用兩個人扶穩病人,避免跌倒。接著,把之前量手臂手腕的竹篾條,從竹竿坐著的地方,順著尾椎骨的盡頭,向上貼著背脊量到竹篾條的盡頭,用墨點記號,這個點只是用來取中間位置,並非灸穴。
接著,用薄竹篾條作為標準,量病人中指關節的兩個橫紋之間的距離,(男性左手、女性右手)剪斷作為標準,然後在之前墨點記號的兩邊,各量取這個標準的長度,盡頭就是灸穴。這兩個穴位各灸五壯或七壯即可,不能灸太多。無論癰疽長在哪裡,都用這個方法灸,沒有治不好的。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通過的地方,癰疽都是因為心火鬱積而產生,灸這個穴位可以使心火流通,病就會好轉,可以起死回生,效果非常顯著,經過多次驗證。
要注意,量取手臂手腕彎曲處橫紋,是指曲澤穴附近的橫紋,不是手掌後面的手腕橫紋。
〔朱丹溪〕認為,凡是癰疽的發生,有的是因為體內積熱,有的是因為外感寒邪鬱結成內熱。如果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用艾灸來散發毒素,及早治療,就可以使病灶由深變淺,由重變輕。各種艾灸方法都很好,但騎竹馬艾灸方法尤其重要,這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策略。
〔《保命集》〕認為,凡是可以艾灸或針刺的瘡,必須分辨經絡部位、血分多少、穴位的遠近。如果瘡從背部發出,應該從足太陽膀胱經的五個穴位中,根據病情選擇使用,或針刺或艾灸,來疏泄邪氣。
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:至陰穴、通谷穴、束骨穴、崑崙穴、委中穴
如果瘡從鬢角發出,多從足少陽膽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。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:竅陰穴、俠谿穴、臨泣穴、陽輔穴、陽陵泉穴
如果瘡從鬍鬚部位發出,多從足陽明胃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。足陽明胃經多血少氣:厲兌穴、內庭穴、陷谷穴、衝陽穴、解谿穴
如果瘡從頭部發出,剛開始感覺頭痛難忍,像是要長瘡了。頭部是腦髓的聚集處,應該艾灸或針刺絕骨穴來疏泄邪氣。腦髓是精氣的居所,所以脈搏浮的人,應該從足太陽膀胱經依前面所說的方法選擇穴位;脈搏長的人,應該從足陽明胃經依前面所說的方法選擇穴位;脈搏弦的人,應該從足少陽膽經依前面所說的方法選擇穴位。理論認為,各經都有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、合穴,井穴主治心下滿悶和瘡色青;滎穴主治發熱和瘡色赤;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和瘡色黃;經穴主治咳嗽寒熱和瘡色白;合穴主治氣逆和瘡色黑。根據各經的病症表現,出現這些症狀時,可以選擇艾灸或針刺,來疏泄邪氣。醫書說:邪氣內在阻塞會導致發熱,應該用砭石或針刺來疏泄。
以上《保命集》所說的按經絡分灸刺的方法,只是大的綱要。現在進一步從《靈樞》經脈篇和《銅人》等醫書中詳細分析,列出各經的分野,在針灸門的十二經條目中畫出圖,命名為「經絡分野圖」,使人一看就明白,不再是模模糊糊的狀態。癰疽剛開始發病時,一定要先在瘡頭艾灸,打開排毒的通道。然後,再看瘡發在哪個經脈的分野。確定了經脈後,內部服用該經脈的藥物來引導病邪發散到體表,外部用該經脈的俞穴針灸來疏泄邪氣,內外一起治療,邪氣就無處可逃。針灸治療癰疽,要參考針灸門的十二經脈分野圖。